图像分割就是将图像按某种属性将图像分隔开,除了对自然图像的分割,还有对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图像的分割。因为SAR成像克服了光学成像受天气和光照条件的影响,且具有一定的穿透探测能力,所以应用于众多领域,如军事侦察、地质勘探、城市变迁等。
对于SAR图像的分割,Cook研究了基于矩特征的区域融合分割方法;Ives提出了SAR图像的像素的分割方法;Derin研究了基于复信号的SAR图像分割;Dong和Forster等利用MRF完成了雷达图像的分割;Lemarechal研究了基于形态学的SAR图像分割;Venkatachalam和Choi提出了基于子波域的隐马尔可夫(Markov)模型的SAR图像分割的方法。
图像分割中最经典的方法就是阈值分割法,即简单地用一个或几个阈值将图像的灰度直方图分成几类,认为图像中灰度值在同一灰度类内的像素属于同一类物体。人们已经提出了许多阈值的选择方法,如Otsu通过最大化类间方差与类内方差之比来选择门限;Nakagawa和Rosenfeld假设目标像元和背景像元均服从正态分布,但二者的均值和方差不同,在此前提下,他们通过最小化总体错误分类的概率来选择门限;Kapur等提出了最佳熵阈值方法(KSW法),此方法不需要先验知识,而且对于非理想双峰直方图的图像也可以进行较好的分割,但是此方法在进行阈值确定时,特别是确定多阈值时,计算量非常大。
遗传算法结合阈值分割法进行SAR图像分割,一般分为单阈值分割和双阈值分割。算法流程图可参考图1.1。遗传算法输出的结果是阈值,输出的阈值即可以用来分割图像。
编码与解码:由于图像的灰度值在0~255之间,所以将各个染色体编码为8位的二进制数,每个染色体代表一个分割阈值。群体初始化可以采用随机生成的方法。解码就是将8位二进制码解译成一个十进制的灰度值。
适应度函数:选择一个确定阈值的公式,如上述提到的最大化类间方差与类内方差之比,Kapur提出的最佳熵阈值法公式等。
遗传算子:交叉和变异均是用来生成新的个体,增加种群多样性,简单的有单点交叉和单点变异等,在遗传算法中选择使用大的交叉概率和小的变异概率,一般变异概率小于0.1。
选择:用于选出新种群中的优秀个体保留到下一代循环中,常用的方法有轮盘赌法、竞标赛选择等,一般选择得到的种群规模与初始规模一致。
终止条件:为算法设置最大代数用来停止算法。
与单阈值分割的不同之处在于编码方式与适应度函数的不同,编码是一串16位的二进制码,前8位用来表示一个阈值,后8位表示另一个阈值。解码也是将前8位和后8位分别译码成两个灰度值。适应度函数也要选择可以解决双阈值分割的适应度函数。
图像增强的目的是增强感兴趣部分或想要强调的部分,使模糊的图像清晰化。常用的处理方法可以分为空域法和频域法两大类。空域法就是直接对图像灰度值进行处理,使图像原本的灰度值发生变化,具体的变换方法由想要增强的目的决定。频域法是通过将图像变化到频域后进行处理,再将处理好的图像恢复到空域,来实现图像增强,在频域内常用的增强方法有低通滤波、高通滤波等。
图1.30所示的流程以空域法描述遗传算法在图像增强上的应用。
将输入图像的最低灰度值定义为 I min ,最高灰度值定义为 I max ,其满足0≤ I min ≤ I max ≤255,进行图像增强后的灰度值规范为0~255。输入图像用 f ( x , y )表示,增强后的图像用 g ( x , y )表示,其映射关系如图1.31(a)所示。
为了方便对染色体进行编码和遗传操作,编码方式选择二进制编码。根据上述定义,输入图像的灰度区间为 I max - I min ,因此染色体长度 n = I max - I min +1,最终将其将定义为 P j =( b 1 , b 2 ,…, b n )。
对染色体 p j 进行译码,首先构造函数图1.4中右图的灰度映射函数 B ,其构造公式如下:
图1.30 遗传算法用于空域法的图像增强流程图
图1.31 输入与输出图像灰度值映射关系
其中, i 表示灰度值;函数 B 即为染色体 p j 对应的灰度映射关系,由式(1-12)可以看出不同的二进制码会构造出不同的映射关系,满足算法设计要求。最终由 B 映射得到灰度值的计算公式:
其中, O ( i )为灰度值 i 映射后的灰度值; B max 是函数 B 的最大值。
用优化函数评价图像增强的质量是一种客观评价方法,函数的最优结果不一定与人的视觉效果一致,所以图像增强的好坏取决于优化函数的设定。这里给出Azriel Rosenfield提出的评价图像质量的适应度函数:
其中, p j 表示某染色体;输入图像大小为 M × N ,则 n = M × N ; g ( x , y )为图像处的灰度值。该目标函数值越大,表明图像灰度值的分布越均匀,对比度越高。该目标函数是经典的用于图像增强的优化函数。随着图像复杂度的增加,该目标函数已经无法满足图像处理的需求,现已提出更多改进的目标函数,如过润秋等针对红外图像的图像增强,根据每个灰度级出现的个数,对式(1-14)进行了改进。
图像变化检测主要用于检测同一场景前后拍摄图的变化。其中的SAR图像检测应用在农作物生长状况检测、森林和植被的变化分析、灾害评估、城镇的变化分析等;还有部分图像检测方法广泛用于军事上,如侦察、目标监视和目标摧毁效果评估等。进行图像变化检测的方法很多,遗传算法是其中的一种。Celik T.在2010年提出了基于改进的遗传算法的变化检测算法,将变化检测问题转化为求目标函数最值的问题。Ghosh A.和Mishra N.等在2010年提出了基于模糊C-均值(Fuzzy C-Means algorithm,FCM)和遗传算法改进的SA-GKC算法,取得了较好的结果,但算法思路较复杂。图像变化检测的一般流程如图1.32所示。
图1.32 图像检测流程图
图像 X 1 和 X 2 即为同一场景不同时间拍摄的图片,预处理是对图像进行配准、校正等,差异图是由预处理后的两个图构造出的一个图,主要表示两个图的差异部分。常用的差异图构造法有插值法、比值法、主成分分析法等,这里不再一一赘述。遗传算法作用于最后一步,对差异图进行变化检测分析,通过与阈值法或聚类法相结合来实现最终的分析。
FCM聚类法应用于图像变化检测是将差异图的像素值作为聚类样本 X ={ x 1 , x 2 ,…, x n },并将其划分为 c 类,通过优化聚类算法的目标函数 J 来达到聚类目的:
其中, c 表示聚类个数; m 表示模糊度权值; 表示样本 x k 对第 i 个聚类中心的隶属度,其满足以下约束条件:
d ik 为样本 x k 对聚类中心 v i 的距离,定义为:
当 A =1时,即为欧几里得距离。其中, x k 表示样本 X 的第 k 个样本; v i 表示第 i 个聚类中心。
由于FCM算法需要初始聚类中心,且该初始方法是随机的,所以算法结果对初始化十分敏感,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将遗传算法用于搜索FCM的初始聚类中心,将大大改善聚类效果。因为遗传算法可以解决初始聚类中心问题,所以编码方式采用实数编码,把聚类中心作为染色体,适应度函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