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认知陷阱1:过度自信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害了卿卿性命”

如果评选世界上最聪明的投资团队,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财富》曾发表文章评论说,长期资本拥有全世界最高的IQ密度。

来看看长期资本拥有的IQ密度:

·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默顿(Robert Merton),加盟长期资本之前,先后执教于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和哈佛大学。他提出的著名的“默顿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风险资产及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价工作中,并为当今蓬勃发展的金融工程学奠定了基础。

·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伦·斯科尔斯(Myron Scholes),著名的期权定价方程B-S公式的创建者。

· 戴维·马林斯(David Mullins),美联储原副主席,曾被视为格林斯潘的继任者。

· 其他人还有埃里克·罗森菲尔德(Eric Rosenfeld),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后任哈佛商学院金融学副教授;威廉·克拉斯克尔(William Krasker),哈佛商学院教授;华人金融大牛黄奇辅,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后执教于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等等。

将这些“大神”拢到一起的是长期资本创始人约翰·梅里韦瑟(John Meriwether),一个被誉为能“点石成金”的“华尔街债务套利之父”,在创立长期资本之前,曾是华尔街大投行“所罗门兄弟”的副总裁。

这样的阵容后面有没有来者不好说,前无古人是肯定的。罗伯特·默顿曾经抱怨说,梅里韦瑟挖走了整整一代学术精英,没想到后来自己也加入了长期资本。这样的投资天团,战绩怎么样呢?

一开始,长期资本可以说战无不胜。长期资本的认购门槛是1 000万美元,业绩提成比例高达25%,比一般的对冲基金要高出5个百分点。然而,这样的门槛不仅没有吓住投资者,反而还吸引了许多业界一流机构,美林、贝尔斯登、科威特投资局、台湾银行等都是长期资本的客户。

长期资本的旗舰基金于1994年2月正式成立,募集规模为12.5亿美元,是当时最大的对冲基金之一。在成立10个月后,该基金的投资回报率就达到20%,1995年其投资回报率是43%,1996年其投资回报率更是达到41%,当年的盈利就达到21亿美元,远超麦当劳在全球一年卖10亿个汉堡包的利润。更不可思议的是,长期资本的最大月回撤仅为2.9%,并且所有季度盈利都是正的。《经济学人》评论说,长期资本把风险管理从博弈变成了科学。

可惜这只是故事的一半。在金融领域有个“定律”,赚钱的策略有效期都很短。原因是金融领域都是高智商的聪明人,一个策略一旦被发现管用,很快就会被别人模仿,跟风的人多了,这个策略也就失效了。长期资本也不能例外,由于效仿的人太多,到1997年,长期资本费后的回报率就跌到了17%。不得已,长期资本最终决定将27亿美元退还给初始投资者。

然而这一决定却埋下了长期资本溃败的导火索。由于套利空间日益收窄,而27亿美元已经退还给投资者,长期资本只好不断提升组合的杠杆,从18倍提升到28倍,这意味着每一个点的波动将产生4 000万美元的潜在盈亏。极端的时候,长期资本的杠杆率竟然达到了惊人的100倍!

拥有“超级大脑”的长期资本对自己的模型有“迷之自信”,他们认真计算了组合中每一笔交易的风险敞口,认为风险完全可控。比如,他们计算的1998年8月组合的每天最大可能亏损仅为3 500万美元。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当时正值亚洲金融危机,在8月21日当天,他们就损失了5.5亿美元,截至8月底,他们当年亏损了19亿美元,组合回撤达到了52%。9月,长期资本的收益继续直线般坠落,9月10日亏损5.3亿美元,11日亏损1.2亿美元,14日5 500万美元,15日8 700万美元,16日1.2亿美元,21日5.5亿美元……

亚洲金融危机很快波及俄罗斯和巴西等国家。进入1998年之后,俄罗斯大量外资流出、外汇储备几乎干涸、石油价格暴跌了33%,股票市场8个月内跌了75%,短期利率飙升至200%。8月17日,俄罗斯突然发表声明,他们不会考虑偿还外国债务,卢布马上就会贬值。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政府,俄罗斯政府竟然堂而皇之地宣告自己违约了,这给了长期资本致命的一击。

短短150天,长期资本的资产净值就下降了90%,仅余5亿美元。兵败如山倒,长期资本的亏钱速度比赚钱速度更快。百般无奈,梅里韦瑟只得向美联储求助。1998年9月23日,美联储破天荒地召集了各大金融机构的头目,共同救助长期资本。为了防止系统性风险,美联储主导了长期资本的收购案,联合了14家华尔街的银行以36亿美元收购了90%的股权。又过了2年,长期资本彻底被清算,投资史上最著名的豪华天团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1

“每个人都相信人终有一死,除了他自己”

长期资本败在哪里?答案是过度自信。首先,他们对自己的理论和模型过度自信。默顿和斯科尔斯信奉市场有效理论,认为如果价格出现了偏差,市场一定会把它纠正过来,价差一定会收敛。长期资本的方法本质上就是利用高杠杆赚价格收敛的钱。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其他人避之不及,他们却大举杀入,正是因为信奉这样的哲学。不料这时候人人都想卖出有风险的资产,有风险资产和无风险资产之间的价差越拉越大,他们的亏损也相应地越来越大。

其次,他们错误估计了俄罗斯政府的信用。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作为主权国家的俄罗斯的政府会宣布违约。

长期资本的模型十分复杂,少有投资者能够听懂,有人戏称他们的模型可能是用来造原子弹的。然而精密的模型却无法测度人性,在极端情形下,人性的贪婪与恐惧轻松击穿了他们的模型。他们也没有正视自己的人性,过度自信与恐惧或贪婪一样,都是投资的大敌。

芒格的一段评论可以说十分到位:“一个名叫长期资本的对冲基金最近因为对自己的杠杆交易模式过于自信而遭受了溃败,虽然他们的主要成员平均智商都有160。聪明、勤奋工作的人们并不能在由于过分自信而导致的专业失败中得到豁免。通常他们只是在自己选择的更复杂的航行中触礁,所依赖的无非是他们有更高的天赋和更好的方法这样一种自我评价。” 2

不光是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多数人都会犯过度自信的毛病。一项研究对受试者进行了胆固醇测试,数月后追踪受试者对测试结果的记忆情况。测试结果表明,胆固醇偏高、最有可能患病的受试者记错测试结果的概率最高。在他们的记忆中,测试结果比实际结果更好,也就是他们自认为比较健康,而实际情况要坏得多。 3

心理学家发起的不同心理测试,反映出大同小异的结果:82%的司机认为自己的驾驶技术高于平均水平;84%的法国男人声称自己是高出平均水准的好伴侣;2 994个公司创始人认为自己创业成功的概率为70%,但他们却认为别人创业成功的概率只有39%;甚至大多数吸烟者认为,他们染上与吸烟相关疾病的风险也要比别人小。我们的过度自信还表现在当我们取得成功的时候,往往相信这是来源于自己的能力;而失败时,又往往把责任归咎于运气、环境或者他人。

简而言之,每个人似乎都认为自己属于统计数据以外的人,或者说是得到命运垂青的幸运儿。对此,18世纪英国诗人爱德华·杨格(Edward Young)讽刺道:“每个人都相信人终有一死,除了他自己。”亚当·斯密也曾写过:“绝大多数人对自己的能力和对自己会交好运的愚蠢假设过分自负。” 4 然而真相是残酷的。我们尊敬的芒格先生也是一位不留情面的“毒舌先生”,他曾辛辣点评:“生活中亘古不变的规律是,只有20%的人能跻身前五分之一。”

“欺人者自欺以欺人”

人为什么会过度自信呢?这可能要从人类的进化机制中寻找答案。试想我们那些处于丛林时代的先祖,刀耕火种,面对的是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不但要躲避野火、洪水等自然灾害,还要直面凶猛的野兽,甚至要猎杀野兽以获取优质蛋白等生命元素。在这样的环境下,没有点勇气自然是不行的。正是生存的本能鼓励人类的先祖养成自信甚至是过度自信的性格。武松要不是有点过度自信(酒精在其中也发挥了作用),很难想象他敢徒手打老虎。而从发展的角度看,过度自信的人往往比实际上显得更强壮和有实力,这也有利于在配偶竞争中胜出,从而增加基因繁衍的机会。我们观察现实生活发现,自信的人的确比不自信的人能获得更多的朋友以及更好的发展机遇。

著名进化生物学家罗伯特·特里弗斯说,“自欺”为人类精神生活核心中“令人叹为观止的矛盾”。过度自信正是自欺的一种。自我欺骗不仅仅是内向的、防御的,而且具有更多外向性和自我服务性。来看一下“懦夫游戏”,它的规则是两个人相向驱车笔直急速而行,先转向的一方告败。如果在游戏中,一方拆掉方向盘并举起方向盘向对手挥舞示意,同时加速向对方猛冲过去,对手看他视死如归,一般都会先转向,把胜利让给对手。拆掉方向盘相当于限制了自己的选择,这通常不是明智之举。但是为什么在游戏中能够奏效呢?经典决策理论认为:自我毁灭就其自身而言是毫无价值的,其价值在于让其他参与者确信你想毁灭自我。在懦夫游戏中,你之所以获胜,并非是因为你无法转向,而是因为对手相信你无法转向。换句话说,你想成功欺骗别人,就必须先自我欺骗,所谓“欺人者自欺以欺人”。 5

这么看下来,自我欺骗竟是人类漫长进化史所带来的一项精神遗产,某种程度上它是我们的生存本能甚至发展的秘诀。一项针对竞技游泳运动员的研究显示,懂得自我欺骗的运动员在重要赛事中往往表现更佳,应了中国古话“狭路相逢勇者胜”。

所以,不必将过度自信一棍子打死,因为这一基因密码可以激发人类面对危险时的勇气和对于未来的探索激情。这正是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所提出的重要命题“动物精神”,在他看来,“我们之所以积极行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瞬间的积极心态而不是以数字衡量的期望。无论这种乐观是道德方面的还是经济方面的。我们在乐观心态的影响下所做的决定,其结果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显现出来,这种决定行为只能被看作是动物的精神的产物”。 6

喜欢幻想并勇于行动的埃隆·马斯克就是这样的典型人物,他那看起来有些疯狂的自信使他完成了许多常人无法想象的奇迹。芒格先生多数时间都在教导人们要保持理性,但是他也讲过一句非常不一样的话,他说,“千万不要低估那些高估自己的人”。 7

但是搞发明创造是一回事,做投资却是另一回事。在投资中如果总是过度自信,迟早会被市场痛击。

投资中的盲目自信损害财富的积累

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看一下过度自信可能对投资致富造成哪些副作用。

过度自信的人容易产生控制错觉。

回想一下,我们在玩手游控制赛车方向的时候,其实用手操作就可以了,但是我们的身体也不自觉地向左或向右倾斜起来,似乎这样就可以影响游戏里的车子方向。这就是“控制错觉”,它最早是在1965年被发现的,实验方式是一盏灯和一个手动开关。受试者可以操作那个开关,但实际上灯的明灭是随机的,即使这样,受试者也坚信是自己的操作在影响灯。

还有一个故事是说,每天上午快9点时,一个头戴红帽子的男人就会站在一座广场上,疯狂地将帽子挥来挥去。5分钟后他又消失了。有一天一位警察走到他面前:“你到底在做什么?”男人答道:“我在驱赶长颈鹿。”警察反驳道:“这儿没有长颈鹿。”男人答道:“没错,这正是因为我干活干得好。” 8

我们一不小心就会掉入“控制错觉”当中,在股市中也同样如此。过度自信的倾向在投资者中表现得尤为强烈。与其他大多数人相比,投资者往往更能夸大自己的技能,更会否认机会、运气的作用。他们会高估自己的知识水平,低估相关风险,就如长期资本管理公司那样,以为可以通过模型完美地控制风险,这本质上也是一种控制错觉。

过度自信在投资中的另一个典型体现是择时。散户一般都非常相信自己对时机的把握能力,他们在认为有机会时买进,稍有风吹草动就抛出,于是频繁进出市场。殊不知,盲目的择时行为不仅会打断复利的累积,还会错失创造收益的重要时间窗口。

美国著名投资家彼得·林奇发现,关键几天往往可以成就或是摧毁整个投资计划。在20世纪80年代股市上涨的5年中,股价每年的涨幅大约为26.3%,坚持长期持有的投资者资产会翻番,但其实这5年的大部分利润是在1 276个交易日中的40个交易日中赚取的。如果在那40个交易日中你选择空仓的话,你的年均收益率可能就会从26.3%降到4.3%。

拉斯洛·比里尼(Laszlo Birinyi)在其著作《交易大师》( Master Trader )中研究了一个更长的时段,他计算之后得出的结论是:倘若一位投资者坚守买入持有策略,于1900年将1美元投入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那么到2013年年初,这1美元将升值为290美元。然而,倘若该投资者错过了每年中最好的5个交易日,那么到2013年,1美元投资的价值将不足1美分。

这些都是美股的数据,在“牛短熊长”的A股又如何呢?2002年1月1日至2019年11月30日间沪深300指数统计显示,如果错过涨幅最高的10个交易日,年复合收益率将从6.3%下降到1.8%。10个交易日在总计4 324个交易日中占比仅为0.23%,却贡献了71.4%的收益。如果换个算法,去掉涨幅最高的前20天,结果如何?年复合收益率竟变为了负数!

结论不言自明。股市创富的时间窗口并非时时打开,相反它如此微妙又如此短暂,如同昙花一现。所以,如果缺乏专业能力的保驾护航,择时其实是一种相当危险的动作。“根据市场波动来卖股票的行为实质就是选时。选时者试图预测短期市场波动和股价波动,并据此获得盈利而退场。但是,没有多少人可以用这种傻瓜都懂的方法真正赚到钱。如果真是这样,那这个人早就成了亿万富翁,而不是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了。”彼得·林奇总结:“人们还认为在市场调整的时候投资股票是非常危险的,但他们忘了,踏空同样也是有风险的。” 9

投资时过度自信的人还容易犯追高追涨的错误。这主要体现在牛市当中,每次牛市来临,乐观的人们就开始相信这一次将与过去不同,新的纪录将被创造,于是在3 000点的时候遥望5 000点,5 000点到了又觉得股市会突破10 000点。牛市刚起步的时候,散户一般还比较谦虚,还会咨询一下专业人士的看法,但是一到牛市高潮的时候,散户就摇身一变而成“股神”了,那时候他们就要开始向专业人士提供投资指导了,而这也被认为是牛市到头的特征之一。

自信是一种美好的品质,适度的“盲目自信”有益于个人在事业上的成功甚至社会的整体进步。但这也要区分领域,在体育竞赛、发明创造等方面,这种精神或许利大于弊,不过在像股市这种极为复杂的领域,过度自信恐怕不是什么好事,相反还是多一分谦卑为好。不然我们很可能落得一个《红楼梦》中凤姐那样的下场:机关算尽太聪明,反害了卿卿性命。 pqmT8+qfO5AR0IqwswmJx4Z5tAsEzRKnrqiEhIftINvFnI083OJ+9+BZcOfPtu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