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是金融行业中信息化程度最高的细分行业,其IT建设历史由来已久。接下来,我们先来了解银行业中IT系统面临的挑战。
长久以来,IT架构服务于银行的业务架构,并为其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撑。
我们知道,在银行业中,无论IT部门地位多么高,它都是服务于业务的。也就是说,IT战略必须服务于业务战略。当IT战略与业务战略相匹配时,它就会成为后者发展的助推器,否则会成为业务发展的鸡肋,犹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银行业的传统核心业务主要是“存贷汇”。银行在其中充当中介的角色。举例来说,大魏平时将工资存到工行的储蓄卡里,并且通过工行购买一些理财产品。有一天,大魏想购买山姆出售的房子,那购买二手房的流程中,房地产中介会成为整个交易过程的第一中介。购售双方在房地产中介签署购买合同。大魏通过银行汇款支付定金,到银行申请抵押贷款,通过银行打首付,银行批贷下来以后打尾款,拿到房子的钥匙,然后每月按照与银行的贷款约定还贷。在整个过程中,银行充当关键的中介作用,所有环节都绕不开银行(房地产起到第一中介的作用,所以要收取不菲的中介费)。
我们考虑一个较为极端的情况,如果购售双方有足够的信任,购买方直接以现金方式将全部房款付给山姆,而山姆后续会直接消费这些现金(不存到银行中),那么购房行为的所有中间环节就都没有了,银行在其中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我们称这种情况为金融脱媒。
在金融脱媒的进程中,头部互联网公司的金融跨界行为起到推动的作用。互联网为资金供需双方提供搜索平台,充当资金信息中介,融资交易由双方自己完成。此外,互联网提供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为交易双方提供首付款、转账、支付等功能,最终推动无中介金融市场的形成。
为何说头部的互联网企业跨界会对金融、银行带来巨大的挑战呢?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
1)银行对客户的了解程度并不比其他机构高。阿里巴巴这样的电商企业,在自己的领域中,掌握着客户的第一手交易信息,也掌握着消费者的购买记录、还款信息,可以据此构建出非常准确的客户画像,它比银行更了解客户,因此往往能为用户推荐准确的金融服务产品。
2)金融本身是次生需求,只有买东西时资金不够了才会产生融资的需求,任何一家银行都不可能构建起端到端的金融生态。在网上购物盛行的今天,银行更多是被嵌入生态中。
在金融脱媒愈演愈烈的同时,2014年国家放开存款利率管制,银行依赖的存贷利差的传统盈利模式难以为继,银行在这种模式下的竞争陷入红海,银行急需扩展业务类型、创新业务模式来提高盈利能力。
也就是说,当下银行业需要面对的,既有同行业内同质化的竞争,又有互联网的跨界竞争,可谓前有埋伏,后有追兵。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如果不做改变,除非国家发行政命令,禁止互联网行业涉足金融领域业务,设置高壁垒来保护银行,否则银行受到的挑战将会越来越大,银行会越来越被动。
近些年,银行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提升“离柜率”。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2017年中国银行业服务报告》:2017年,中国银行的平均离柜率为88.68%。在银行离柜率提升的过程中,电子渠道的兴起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但有些现金业务仍然需要人们去银行物理网点办理。一旦法定数字货币发行,人们对物理网点的依赖将彻底消除。
为了应对各类挑战,2010年开始银行开始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目前银行业的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主要有五种。
在以上五种模式中,传统服务互联网化对于银行来讲是最主动、最直接的方式。自2014年开始,很多银行成立了直销银行。2014年2月28日,国内首家直销银行——民生银行直销银行正式上线。
直销银行是互联网时代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银行运作模式,是互联网金融科技(Fintech)环境下的一种新型金融产物。在这一经营模式下,银行没有营业网点,不发放实体银行卡,客户主要通过电脑、电子邮件、手机、电话等远程渠道获取银行产品和服务,因没有网点经营费用和管理费用。直销银行可以为客户提供更有竞争力的存贷款服务及更低的手续费率。降低运营成本、回馈客户是直销银行的核心价值。如兴业银行直销银行,为客户提供智盈宝、定期、理财、基金、兴业宝等丰富的投资理财产品,支持通过多家银行的银行卡直接在线购买,操作简单。
我们知道,一切业务转型,最终都要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接下来我们介绍银行的信息化建设。
2006—2020年,中国银行业取得了非常大的发展。金融行业的IT架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IT基础架构的变化与应用的发展,是互相推动、相辅相成的。早年间,高度集中式的应用,就比较适合运行在纵向扩展能力很强、稳定性非常高的IT基础架构上。随着分布式应用的普及,应用更要求底层架构的横向扩展能力,而对单机/单实例的稳定性要求,反而没有以前那么苛刻。随后,互联网应用兴起,它的分布式、去状态化做得很好,同时要求底层基础架构具有弹性扩展、动态伸缩能力。
整体来看,银行数字化转型分为四个阶段,如表1-1所示。
表1-1 银行数字化转型阶段及其特点
接下来,我们分析最近20年银行IT架构的发展。
2000—2010年,银行主要实现了数据中心大集中,即将分散在各省的小数据中心集中到几个大的数据中心。这段时间是银行的IT大建设阶段,银行采购了大量的软件、数据库、小型机、存储设备。银行的核心业务系统部署在大型机上。下面从UNIX时代的谢幕开始分析,以期让读者有一定感性认知。
在早期,由于小型机(AS400)的硬件、操作系统、驱动,甚至应用,都是由一家或者某几家厂商提供的,所以它的兼容性非常好、稳定性非常高,能够充分满足银行对业务稳定性的要求。笔者在2011—2014年就职于IBM系统科技部,负责IBM Power的售前工作。彼时IBM Power7服务器将IBM的小型机在中国的业务推到了顶峰。在2006年,银行只会将外围的应用放在x86服务器上,一些重要的应用和数据库都会运行在小型机或大型机上。在那个时候,很多人(包括笔者在内)都没有意识到,短短的几年后,小型机的衰落会如此之快。2012年,IBM小型机在国内的销售额开始下滑,而随着甲骨文收购Sun公司并宣布不支持安腾芯片,惠普小型机也逐渐走到了尽头。2019年年初英特尔宣布安腾处理器开始从2019年1月30日正式退役。2017年9月,甲骨文裁掉了Solaris和SPARC团队的核心人才,这意味着对于这个产品系列甲骨文未来只提供维护服务,不会再进行研发。
小型机时代的落幕、x86服务器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x86虚拟化技术的普及。虚拟化的高可用、在线迁移等特性,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早期x86服务器稳定性相对差的缺点。2008年,工行全面部署服务器虚拟化,这是国内x86虚拟化的起点,随即国内银行大量进行U2L,将UNIX的业务下移到x86服务器。
2013—2014年,工行进行了vSphere虚拟化大批量采购。2014年,工行完成了“两地三中心”工程建设。借助x86+vSphere虚拟化,2013年9月建行完成北京主生产中心的建设(称为一期),新业务应用全部使用虚拟化、Web及App使用x86虚拟化、DB使用小型机虚拟化。一期建设使得x86占比增加了30%,其与小型机的比例达到2:1。2015年2月,建行完成北京与武汉双中心建设(称为二期),二期通过扩大新一代平台规模使得x86与小型机比例达到5:1。2016年建行进行北京与武汉三中心的建设(称为三期),小型机数据上移至主机平台或下移到x86平台,新一代平台成为行内绝大多数应用运行平台。
OpenStack的第一个版本Austin是在2010年1月发布的。OpenStack的出现,直接拉低了很多IT公司进入云计算行业的门槛,随后银行也开始了对OpenStack的尝试。2017年,经过多年的技术探索,工行基于OpenStack并通过自研云管理平台(CMP)搭建了基础设施云,完成了6个云机房模块的建设。但OpenStack在银行的普及程度远不及vSphere虚拟化。
2013年Docker的出现,使容器具备了“一次打包,四处运行”的能力。从那时起,很多银行(如工行)开始研究Docker技术。
2014年,开源软件在国内赢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同年,银监会发文要求银行逐步实现IT技术自主可控,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开源软件在国内的发展。
2014年6月,Kubernetes发布,2015年红帽基于Kubernetes的容器云平台OpenShift 3发布,奠定了Kubernetes在容器调度平台方面事实标准的基础和OpenShift在企业客户容器云市场垄断地位的基础。
2016年,银监会发布了中国银行业信息科技“十三五”发展规划,规划实施时间为2016年至2020年。规划认为,开源软件符合“开放性强、透明度高、适用面广的信息技术”属性;其次,使用开源软件有助于银行业保障网络和信息安全,实现风险可控,并建议银行研究开源软件在银行重要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从2016年开始,银行开始筹划构建基于容器的PaaS平台。2017年,IBM中标工行PaaS(Docker)云计算项目。2018年,招行使用OpenShift构建容器云平台。2019年,农行使用OpenShift构建容器云平台。此外,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也使用OpenShift构建了容器云平台。2016—2020年,多家银行纷纷成立金融科技公司。截至2020年8月,五大行均成立了金融科技公司。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爆发,这对包括银行在内的各个行业产生了重大的冲击。对于银行来说,应该如何应对?从整体上看,应加速数字化转型,增加数字化分销渠道,大力发展数字化支付。
在介绍了银行业IT系统的发展后,我们接下来看保险业中IT系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