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恶劣的气候,贫乏的物质,幻灭的理想,不能自主的命运,远离家乡与亲人的离愁,诸种人生的不幸如同一条条小蛇,噬咬着吴兆骞们日渐荒凉绝望的心。能够找到路子的,都在设法尽早离开这个鬼地方。当年一同流放的文人中,第一个南归的是方拱乾。桐城方家乃世家大族,方拱乾及其子侄又曾多年为官,家中较为殷实。顺治十八年(1661)冬,也就是流放宁古塔第三年,方拱乾以认修京师前门城楼工程得以自赎;次年正月,他和家人终于重回久别的京城。

吴兆骞却没有这样幸运。他继续留于天高地迥的孤城宁古塔,一直从青年到中年。最美好的锦瑟年华,都交给了大面积的风雪和愁苦。在写给顾贞观的求救信中,他用语凄楚:“弟年来摇落特甚,双鬓渐星,妇复多病,一男两女,薇藿不充。回念老母,郁然在堂。迢递关河,归省无日。虽欲自慰,只益悲辛。”

但是,就像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说过的那样,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同理,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为了领略痛苦的。尽管流放生活无比艰辛,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吴兆骞毕竟不是奴隶,他即便犯了罪,也是官犯,理应比平头百姓处境稍好。更何况,他还是腹藏锦绣的文化人,他拥有汩汩流淌的诗文,充当对抗这个荒诞世界的武器。因此,诅咒恶劣的天气、粗劣的食物和茫茫难料的前途之暇,他们雅聚、饮酒、作诗、著述,就像从前在江南一样。

1661年重阳节,十八位流放文人相约登高,与会者张缙彦文中记载:“岩回波绕,升高骋目,天风飕飕,迥然有尘外之思。遂系马披榛,烧蓬置酒,分曹竞饮。”聚会的一段插曲是,有人下套捉到一只野鸡,准备杀掉之前,年过六旬的方拱乾偷偷将其放飞。

聚会成为黯淡生活的一大亮点。他们结成“七子之会”,这个类似于诗社的民间组织,每月聚会三次,酒酣面热之际便分韵作诗。苦难的人生如同一条黑暗的长路,那些来之不易的欢乐就像这条长路上偶尔浮现的一盏盏灯火,如果没有这些灯火的指引和诱惑,没有人能够把一条黑暗的长路自始至终地走下去。

给顾贞观的信中,吴兆骞谦称自己的诗文乃是“课徒之暇,间有吟咏。正如哀雁寒蛩,自鸣愁恨,安敢与六代三唐竞其优劣哉”。但事实上,就是这些坚硬岁月里为他们带来一点点柔软和抚慰的诗文,成了后人高山仰止的不朽之作:方拱乾的《何陋居集》收诗近千首,全部写于流放途中及流放地宁古塔,它是真正意义上的黑龙江第一部诗集;吴兆骞既是清代唯一一位边塞诗人,也是中国最后一位边塞诗人。世事就是如此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蜜蜂随意采蜜,却采来一个声势浩大的春天;流放者自抒胸臆,却堆叠出文学史上一座座绕不过去的高峰。 ZwA9Gsus2HGgR+QCVgmU19nXKzNWSlkUcBFuB+lDISFZZm59PLMudUzi1VpwcUK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