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时幽赏各有色

在中国文明内部,这种四时审美积淀到了明代,明代生活美学家高濂在《遵生八笺》当中所说的四时幽赏,集大成地总结了国人的四时审美观。其中的春时幽赏十二条,以杭州生活之美为最,包括:孤山月下看梅花、八卦田看菜花、虎跑泉试新茶、保俶塔看晓山、西溪楼啖煨笋、登东城望桑麦、三塔基看春草、初阳台望春树、山满楼观柳、苏堤看桃花、西泠桥玩落花与天然阁上看雨。这种幽赏不仅仅是游玩观景,还有品茗美食,其实是极其生活化的。试举其中的“苏堤看桃花”:

六桥桃花,人争艳赏,其幽趣数种,赏或未尽得也。若桃花妙观,其趣有六:其一,在晓烟初破,霞彩影红,微露轻匀,风姿潇洒,若美人初起,娇怯新妆。其二,明月浮花,影笼香雾,色态嫣然,夜容芳润,若美人步月,风致幽闲。其三,夕阳在山,红影花艳,酣春力倦,妩媚不胜,若美人微醉,风度羞涩。其四,细雨湿花,粉溶红腻,鲜洁华滋,色更烟润,若美人浴罢,暖艳融酥。其五,高烧庭燎,把酒看花,瓣影红绡,争妍弄色,若美人晚妆,容冶波俏。其六,花事将阑,残红零落,辞条未脱,半落半留。兼之封家姨无情,高下陡作,使万点残红,纷纷飘泊,或扑面撩人,或浮樽沾席,意恍萧骚,若美人病怯,铅华销减。六者惟真赏者得之。又若芳草留春,翠裀堆锦,我当醉眠席地,放歌咏怀,使花片历乱,满衣残香,隐隐扑鼻,梦与花神,携手巫阳,思逐彩云飞动,幽欢流畅,此乐何极。

这里仅仅所写的春桃的审美,就与天气的变化节奏相配了。

从大的天气来讲,春桃只能春看,花都是有花季的,“花事将阑,残红零落”就是桃花开败的四月了。这是大节气,而具体赏玩春桃,那就关乎小天气了,高濂居然都以美人之态来比拟。晓烟初破,霞彩影红,那是朝观桃花;明月浮花,影笼香雾,那是夜观桃花;夕阳在山,红影花艳,那是暮观桃花;细雨湿花,粉溶红腻,那是雨观桃花;高烧庭燎,把酒看花则最独特,那是火中看花了,在庭中照明的火炬下边喝酒边赏桃花。

图1-7 仇英 春山吟赏图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不同季节的山有不同的美感。这幅春山图就以青绿笔法描绘了春季山间水畔的美景

夏时幽赏十二条,其实都充满了时节感与天气感,如(三月中旬)苏堤看新绿、(春服初成时)东郊玩蚕山、(气凉时)三生石谈月、(三伏时)飞来洞避暑、(湖山过雨)湖晴观水面流虹、(新晴剩雨时)山晚听轻雷断雨、(暑气西沉时)空亭坐月鸣琴、(五六月间时)观湖上风雨欲来与(残春初夏时)步山径野花幽鸟等。

秋时幽赏十二条,极具色彩感与动静感,有西泠桥畔醉红树(霜红雾紫、点缀成林)、宝石山下看塔灯(辉煌烛天、灯影澄湖)、满家巷赏桂花(珠英琼树、香满空山)、三塔基听落雁(山头树冷浮红、湖岸露寒生白)、乘舟风雨听芦(秋声远近、瑟瑟离离)与六和塔夜玩风潮(海门潮起、月影银涛)等。

冬时幽赏十二条,有湖冻初晴远泛、雪霁策蹇寻梅、三茅山顶望江天雪霁、西溪道中玩雪、山头玩赏茗花、登眺天目绝顶、山居听人说书、扫雪烹茶玩画、雪夜煨芋谈禅、山窗听雪敲竹、除夕登吴山看松盆与雪后镇海楼观晚炊。其中,听雪一则最清雅:

图1-8 仇英 长夏江村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所谓结夏,本是佛教用语,乃是指自农历四月十五日起,佛教僧尼静居寺院90日而不出门行动,后泛指安居的首日,修行之后的圆满结束之日,则称为解夏

飞雪有声,惟在竹间最雅。山窗寒夜,时听雪洒竹林,淅沥萧萧,连翩瑟瑟,声韵悠然,逸我清听。忽尔回风交急,折竹一声,使我寒毡增冷。暗想金屋人欢,玉笙声醉,恐此非尔所欢。

当今中国人在微博与微信当中伤春悲秋,其实也是继承了古人四时模式。他们在微博和微信上进行日常写作,也好似传统文人进行书法日课一样,融入了许许多多微公民的日常生活程序之中。你会发现,圈内的女性微用户更能敏感地感受到冬去春来的季节变化,那一幅幅花开花落的图像与所配的心情文字,也好似传统水墨画里面的书画合一。写微博、晒心情如采取了文学的各种春秋笔法,实际上更接近古代文人撰写日常性的诗歌来抒怀。不是踏花伤春,就是夏日消暑,不是远足悲秋,就是冬日幽居,这亦是古诗中最常见的题材,中国人的四时审美传统其实从未中断过,难道不是这样吗?! R010Xo2yBOEGwjT8MX+W2+i/Ok+JZwH3F+ZDNQTz35NUEjtNN19GttpGFwAMYyC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