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国人敬天亲地

图2-1(左)、图2-2(右) 明代玉器天、地、人三连环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长久以来即有一观念:天地间种种的自然现象,皆是人类生活的依归与准则;而人世也就是宇宙的缩影,所以天、地、人所谓“三才”者是一体的。

这件有褐黄斑之青玉质三连环,正是这个观念的具象化。其外形,铺平的时候像一个圆璧,由里而外划分为三环:里环的纹样为太阳、星辰与云气,象征天;中环琢龙纹,代表人间的帝王;外环则是四方山岳与海波的图像,象征大地。本器以器物之结构与纹饰造型,表现了中国“天、地、人”的世界观

中国人为何敬天而又亲地呢?直到如今,中国人仰望上苍,也是为了缅怀人世,而不似西方诸宗教那般,仰望苍穹,是为了超脱现世。这就形成了中国人深深将脚踩进脚下大地的传统,这就是“一个世界”的世界观,而非西方那种对“另一个世界”的追求,这也就是思想家李泽厚为何提出“中国的山水画有如西方的十字架”的独特论断。

按照儒家的智慧,“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周易·系辞上》)。

乾为天、为高、为阳,坤为地、为低、为阴,这就形成了一种宇宙的基本象征。动静与刚柔的原则由此而成:动极必静,静极必动,形成常态;阳极生阴,阴极生阳,断然可知。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在天成就日月星辰昼夜晦暝的现象,在地成就山川河岳动植高下诸般的形态,这就是万物变化的规律了。

天地交合而万物生成,阴阳交融而变化形成,这就是中国传统智慧。如果从万物一体的气化论的观念来看,天地化生万物而归于一气,“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论衡·自然》)。“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论衡·齐世》)。一个天,一个地,万物由此而并生,但是万物的生成,不过是一气而已。当然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朴素的宇宙天地意识。

面对这样的天地,在从古至今的中国,天是要敬的,地则是要亲的。一种人与天地的亲和情感,由此而滋生了出来,天地之美也由此而生。对天地的认识,随着科学发展可以改变,然而对于天地的情感,却可以亘古缓变,人类的情感进化亦是缓慢的。

人间之万物,大概皆不能离地气儿而活,除了太空飞来的陨石。西方人一般将生物分为植物、动物,它们皆生在地上或水里,地上跑的自不说,天上飞的也要宿息于地。中国人的万物类分法如今看来似乎有些奇特,然而,中国人的审美智慧却源远流长,直到今天还在沿承,通向那遥远的未来。

中国人讲求“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天地之美,是要原的;万物之理,则是要达的。这个“原”,就是说天地本有大美,人类可以追随还原之;这个“达”,也是不纯理性的认知,而是情理合一地去感受与化生万物。

图2-3 仇英 松荫琴阮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描绘的是两位高士,对坐泉石松林之间,一人弹拨阮咸,另一人停琴聆听,而松涛本身也构成一种音乐。“闻君澹然太古音,感君悠悠太古心。古心古音谁能识,应向松涛处处寻”

无论怎么说,中国人以一种美化的视角,来观照万物、关联万物、介入万物,进而物我合一。按照这种华夏传统哲学和文化观念,人与万物都是天地所生、性同一源的。这就是万物的美学,既然万物缘于地,那它所呈现的便是地缘之美。

所谓“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苑也”(《管子·水地》),这句话说得真妙!这就意味着,地,乃万物的根本与源泉,而一切有生之物皆植根其间。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系辞下》),“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庄子·大宗师》),就是说天地最大的恩德就在于养育万物,上天无私地覆盖一切,大地无私地承载一切。

天地常有,万物亦常有,大地对世间万物的无私哺育,恰恰就是在时间当中得以久久持续。但在中国人看来,万物本身有情,人亦有情也。这里面所蕴含的乃是中国人的生长观念:“源深而水流,水流而鱼生之,情也。根深而木长,木长而实生之,情也。”(《六韬·文韬》)一方面,万物本身依据自然规律的生长,就是一种“情”,此乃“实情”之情;而另一方面,中国人对自然万物皆有一种“情”,即为“人情”之情。中国人所谓山水有情、草木缘情是也!

人与万物,到底形成了何种关联?万物,乃是一个独特的中文语汇,翻译成英文为thousand of things,它意味着千千万万之物。它的确是个中国对世界之独特表达方式之一,世间万物几乎就概括了世上的一切。我的一位德国汉学家朋友雷德侯(Lothar Ledderose),他有本著名的书就叫《万物》,“万物”一词指的却是中国人发明的从青铜器到建筑的那种以标准化的零件组装物品的生产体系。 在日本会议上我追问他为何使用这个独特的中文并仅意指特定的人造物时,就已意识到中西用“万物”一语的差异。我们是泛指,万事万物,也就是指一切之物;而在西方用语里则必定是特指,一定要指向某个特定的物才行。

质言之,人与万物,无论是自然万物还是人造万物,它们究竟形成了何种关联呢?按照中国古人的主流观念,一方面是人与“万物并作”,另一方面则是人“与天地参”。

中国人在与自然的相处当中,形成了一种与自然连续的情感,这种情感所融入的自然,就是我们拥抱和热爱的自然,由此倾向于温和而丰富的中国式美感便大量涌现。富有意味的是,中西方对自然审美的态度却并不相同,美国人似乎认为自然越荒蛮就越是美的,甚至只有荒野才是最美的。由此,西方环境美学当中就有一种非常极端的说法,叫作“自然全美”!

所谓自然全美,就意味着,一切自然都是美的。世界上所有的自然万物本身都是美的,它们之所以出现丑的现象,唯一的可能性就是人类的参与。据此推论,只有那些未被触碰过的自然才是彻底美的,人类面对自然只能实现一种广义上的污染,由于人的存在,自然才变得如此丑陋。所以,西方人才更喜欢到人迹罕至的荒野当中去融入自然,但是中国人千百年来却更倾向于把自然给文化化了。 hH3TPlTlhD3m+36LLWAs6E9expJNi2OrqQ/OMWbaSyQCjOXdbajmpYHNYwVB6eD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