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博物馆学专家妮娜·莱文特和哈佛大学药学院神经学教授阿尔瓦罗·帕斯夸尔-利昂,它以跨学科的视角观察当代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探讨了尚未得到系统运用的新领域,即多感知研究,如触觉、听觉、嗅觉、味觉、本体感觉在博物馆中的利用情况,以及它们对观众参观认知与思维导向的影响效果。
从“触摸展品”到“博物馆气味角”,该书探究了五种感官是如何参与到文化体验中的。在提供丰富信息的同时,还有效整合了实验数据、教育理论和案例分析,并重点关注身体与感官体验对博物馆观众在认知、情感等方面的潜在影响——这是博物馆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该书的价值所在。(王思怡)
这是一本立足于中国博物馆体系的展览评论合集,采用“局外人”和“圈内人”视角展现了博物馆展览解读的多元性。两种视角的交织也提醒我们,可将展览视作一个文本或对象去做整体分析;但展览同时作为一种实践,现实层面的妥协和无奈最终让它成为一种遗憾的艺术。(王思渝)
这本书尝试从人类学角度观察并理解视觉艺术,包括艺术品、建筑、手工艺品等。通过对物品、制作者与观者的文化分析,作者探讨了导致物具有审美形式,而人具有审美思维的原因。博物馆从业者可以从书中的大量个案分析与观看经验中,发现观看博物馆展品的不同视角。(罗攀)
“历史是‘自在’的,不能证明和证伪。历史不提供任何证据,它不屑于被凡人信任,因为历史不信任凡人。所以,凡人最好也不要无条件信任历史。”作者认为,人创造的“历史”具有独立意志且高于人。社会对“历史”的叙述与展示,对这些叙述与展示的消费,构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历史”。(许潇笑)
理解一个机构最好的办法是理解其历史。在特定语境下,政治、社会乃至学术话语会共同影响博物馆的生产。有别于经典博物馆学理论中福柯影响下的学者们,作者注重具体历史事实对历史进程的影响,他对“物”的智识意义的讨论对于后代学者理解博物馆的性质与变化至关重要。(王思渝)
与哈尔·福斯特在《作为民族志学者的艺术家》中对当代艺术与人类学关系的讨论相反,这本书汇集了人类学家的策展经验与思考,他们或参与过不同的策展项目,或为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反思策展实践的过程中,他们也重新思考博物馆和人类学的关系,探讨策展如何帮助理解其当前的学术实践。(罗攀)
这本书汇集了作者1982年至1993年间有关考古学理论的16篇论述和对话录。在这一时期,中国考古学主体意识高涨,考古学是否能形成“中国学派”、考古学的内涵和新理论方法的拓展成为争论焦点。这一系列文章记录了作者在学科前沿的不断求索,展现了一位考古学者的宏阔关怀。(王佳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