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财务管理的目标

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从事财务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它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即财务管理的目标可以分为总体目标(最终目标)、分部目标和具体目标三个层次。总体目标与企业的目标相一致,是对企业财务管理行为最终目的的高度概括;总体目标统御分部目标和具体目标。分部目标分别指投资决策的目标、筹资决策的目标和收益分配决策的目标等。具体目标是指某一具体财务事项所应达到的目标,不同的企业、不同的财务活动,其具体目标是各不相同的。

一、企业的基本目标及其与财务管理的关系

企业是营利性组织,其出发点和归宿是获利。企业一旦成立,就会面临竞争,并始终处于生存和倒闭、发展和萎缩的矛盾之中。企业必须生存下去才可能获利,只有不断地发展才能求得生存,因此企业的基本目标可以概括为生存、发展和获利。这三个基本目标对财务管理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一)生存

生存是企业的第一目标,是企业发展和获利的基础。企业只有生存,才谈得上发展和获利。企业不能生存便是破产,而破产的直接原因是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企业不能清偿债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现金流匮乏,二是发生长期亏损。因此,企业生存的目标对财务管理的基本要求是:使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增加现金流量,保持企业良好的偿债能力,减少破产的风险。

(二)发展

发展是企业生存的条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只有不断发展壮大,才能在市场中生存。企业的发展集中表现在收入的可持续增长,收入的增加来源于企业市场份额的扩大,而市场份额的扩大依赖于企业产品的更新换代和产品质量的提高。这些都需要企业增加资源的投入。因此,企业发展的目标对财务管理的基本要求是:运用合适的金融手段,筹集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

(三)获利

获利既是企业生存的条件,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目的。获利是指企业运用资产后获得的经济利益超过其投资成本,使企业的产出大于其投入。企业获利的目标对财务管理的基本要求是:有效地使用企业的资源,使其产生最大的经济利益。

二、企业财务管理的总体目标

财务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的价值管理活动,涉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财务管理的目标取决于企业的目标,可以说,企业的财务目标与企业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前面已经指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具有层次性。这里我们只讨论财务管理的总体目标。

财务管理的目标不仅具有层次性,而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从财务管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看,其总体目标有一个演变的过程。不同的理财环境下财务管理的总体目标在理论上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述,在此做简要的阐述。

(一)筹资数量最大化

西方国家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财务管理的总体目标是筹资数量最大。这是短缺经济对企业财务管理提出的要求。短缺经济的特征是:资源十分匮乏,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企业只要有了经济资源,投资任何项目都能获利。因此,那时企业的主要目标是获得资源,即取得资金。当然企业盲目的筹资和投资,必然导致筹资成本的提高和投资决策的失误。20世纪20年代末期发生的经济危机便是一个很好的印证。

我国的情况比较特殊,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近30年,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企业的任务就是按照国家下达的计划组织生产和流通,企业的目标是保质保量完成国家下达的生产和销售任务,对企业财务管理的要求就是要监督企业按照国家的计划开展生产经营活动。那时企业财务管理最重要的职能是督促企业遵守国家制定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在规定的范围内开支成本费用,维护财经纪律。

改革开放以后的10多年间,我国尽管在经济体制上有一定的突破,但当时的经济特征仍然表现为严重的短缺经济,企业的目标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只是国家给企业一定的放权,使企业有一定程度的自主经营权。这一时期,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仍然是资金的短缺。因此,可以说,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半个世纪中,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筹资数量最大化。争项目、争资金成为企业领导和财务人员的主要任务。

(二)产值最大化

追求产值最大化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这种目标的提出是与当时我国的经济背景相适应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实际上是国家的附属物,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是国家以计划的形式下达的,企业没有什么自主权。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领导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企业争项目,只要企业拿到了项目,国家就会给予配套的资金,当然也会下达相应的生产计划任务。

产值最大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不可思议的。产值指标有许多弊端,如存在重复计算的情况。产值最大化在一定程度上会诱导企业进行高投入、高产出,从而形成高消耗和浪费,导致企业只讲产值、不讲效益,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只抓生产、不抓销售,只重投入、不重挖潜,最终无法达到企业生存、发展和获利的目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的产品种类和数量应当由市场决定,企业不可能盲目去生产产品以实现产值最大化。毫无疑问,产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已被淘汰。

(三)利润最大化

在财务管理发展过程中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利润最大化一直被作为衡量财务管理绩效的标准,也被公认为财务管理的总体目标。这种观点认为:利润代表了企业新创造的价值,利润越多则说明企业的财富增加得越多,越接近企业目标。它的理由是:

(1)人类进行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创造剩余产品;而剩余产品的多少,是以利润的高低衡量的。因此,把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总体目标,可以引导企业创造出尽可能多的剩余产品。

(2)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中,资本会最终流向获利能力强的公司,而获利能力强的基本含义就是相同的资本数额能创造出更多的利润。因此,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有利于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

(3)公司利润最大化可促进整个社会财富的最大化,进而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

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第一次明确了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里程碑,表明我国经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过渡到商品经济,企业的目标也从追求产值最大化转向追求利润最大化,这是一个重要的观念转变。进入90年代以后,特别是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我国的经济格局又一次发生质的变化。我国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胜劣汰的经济规律开始发生作用,企业的财务活动和经营活动开始显现风险,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已经不能适应现实的经济环境,利润最大化的财务目标明显暴露出一些缺陷。

第一,利润最大化通常没有考虑货币时间价值这一因素。例如,两个企业都能够在未来5年内合计实现1500万元的利润,但第一个企业实现利润的分布是:前两年每年实现600万元,后三年每年实现100万元;而第二个企业是前三年每年实现100万元,后两年每年实现600万元。那么投资者会选择哪个企业?利润最大化概念未能对此做出解释。同时,由于利润是一定时期收入和费用的差额,而收入和费用的确认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收入的实现和现金的流入并不是同步的;同样,费用的发生和现金的流出也不是同时的。这就导致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实现的利润与现金流量的增加并不是相等的,实现利润和增加现金流量在时间上通常不一致,而不同时点产生的现金流量又具有不同的价值,利润最大化并不能体现这种时间价值的作用。

第二,利润最大化没有考虑风险因素。企业面临的财务决策都存在风险,风险价值理论告诉我们,投资的风险越大,其报酬率应当越高;反之亦然。如果两个投资方案没有风险,未来的结果(报酬率)是完全确定的,那么投资者一定会选择报酬率高的项目。但是当投资方案的结果不确定时,我们只能根据掌握的信息资料估计其报酬率,这个估计的报酬率是一种“预期报酬率”。如果决策者选择报酬率高的方案,那他就要承担较大的风险。因此,利润最大化会引导企业管理者(决策者)盲目追求利润,忽视风险因素,导致过度的风险投资。

第三,利润最大化易诱发企业经营者的短期行为。企业的经营者接受投资者的委托经营企业,具有很强的时效性。经营者总是希望企业在其经营期内取得较好的业绩,这样对企业和经营者都有利。如果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则很容易诱导企业的经营者通过不正当手段进行盈余管理,而这对企业和投资者可能是有害的。

第四,利润最大化只强调实现利润最大,而忽视了利润分配对企业生存、发展和未来获利能力的影响。资本市场的经验告诉我们,企业的价值不仅与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实现的利润有关,而且与企业采纳的利润分配方案相关。不同的利润分配方案表明企业不同的发展前景,从而体现出其不同的内在价值。

(四)每股盈余最大化

每股盈余也称每股收益,是企业实现的盈利(净利润)与其总股本数量的比值 。每股盈余被认为是最能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财务指标,也是投资者最为关注的财务指标之一。现实中许多人认为:应当把企业的利润和股东投入的资本联系起来考察,用每股盈余来描述企业财务管理的总体目标,以避免“利润最大化目标”的某些缺陷。与利润最大化相比,每股盈余衡量的是一个关于利润的相对数,可以用它对不同资本规模的企业进行比较。然而,这种观点仍然不能克服“利润最大化”的某些缺陷。例如,仍然没有体现时间价值的影响,仍然没有考虑风险因素等。

(五)价值最大化

既然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下的企业财务行为,那么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又是什么呢?现代财务管理理论认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按照企业价值理论,企业的价值有实体价值和股权价值之分。实体价值是指将企业的全部资产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公平市场中交易的价格。股权价值是指实体价值扣除债务价值的差额,反映的是企业所有者权益的价值。财务管理目标中所说的价值最大化通常是指企业的股权价值最大化。

股权价值按照不同的衡量方法又有不同的价值,如账面价值、清算价值、重置价值、市场价值等。股权的账面价值是指企业账面的净资产,它是最明确也是最具可靠性的一种价值。只要翻开一个企业的账本或报表,你就可以立即获得企业账面价值的数额,即企业的净资产总额。它表示截至某一日期该企业股权的账面价值。但是账面价值往往不能代表企业的内在价值。清算价值和重置价值都是在一定假设下企业的价值,这些假设带有非正常的因素,研究这些价值通常在特殊情况下才有意义。

市场价值才是企业价值的最恰当反映。“企业价值最大化”所称的“价值”,是指企业的市场价值。市场价值并不是人们在股票市场中见到的交易价格,而是以企业的股权在公平市场交易中的交易价格来体现的价值。事实上,谁都不知道一个企业真正的市场价值是多少。正因为企业的市场价格难以捉摸,不同的投资者有不同的估值判断,才会有企业股权在市场中的买卖交易,才有企业股票价格的上涨和下跌。正是市场价值特殊的价值属性,才使其作为衡量企业价值具有某种合理性。因此,价值最大化所说的价值应当理解为企业的公平市场价值。当然,以市场价值来衡量企业价值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必须存在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该企业的股票在这样的市场中挂牌交易。在资本市场并不十分发达的中国,许多公司还没有成为上市公司,它们无法通过股权交易来体现其市场价值。

综上所述,企业价值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按照收益现值法的基本思想,企业的价值取决它未来能给所有者带来多大的报酬(包括股利和出售其股权取得的现金)。如果用收益现值法来计量,可以将企业的价值写成下面的形式

式中: V 表示企业的价值; P t 表示企业在时期 t 产生的收益(或现金流量); K 表示对收益折算成现值的贴现率,它与企业的风险成同方向变化,可以用与企业具有相同风险水平的资产报酬率估算。

由式(1-1)可以看出,一个企业的价值取决于它未来可产生的收益和将未来收益折算为现值所使用的贴现率。企业在未来预期产生的收益越多,企业的价值越高;而贴现率越高,企业的价值越低。这里的未来收益并不是会计意义上的利润概念,而是财务意义上广义的现金流量。而且未来的收益具有风险,风险的大小体现在贴现率上。企业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越大,说明企业的风险越大,选择的贴现率应当越高。

价值最大化是现代财务管理理论的出发点。按照业主产权论的观点,企业价值最大化,就是股东财富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这是因为,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企业的财务目标,可以避免利润最大化等观点所存在的一些弊端。以下四点是很明显的:

第一,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目标考虑了时间价值因素。式(1-1)中不同时期创造的收益 P t 需要用不同的系数(1+ K -t 折算成现在的价值,相等数额的利润在不同的时期取得,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是不同的。

第二,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目标充分考虑了风险因素。在股份制公司里,股东财富的多少最终体现在股票价格上,而股票价格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公司过去和目前的盈利情况,更主要的是取决于公司未来的盈利水平及实现盈利的风险大小。而影响公司经营风险的因素十分复杂,如宏观经济政策、金融政策等外部环境,以及公司内部各种不确定因素。

第三,股东财富最大化也体现了社会利益最大化。这是因为,在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中,股票的价格不仅会反映公司本身的盈利状况和风险水平,而且会反映公司的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对整个社会经济产生何种影响。例如,一个污染特别严重的造纸企业,尽管其目前盈利水平较高,但由于它对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已被市场投资者所认同,投资者认为这个企业在不远的将来会被政府重罚或强行搬迁,至少也得花相当的成本处理污水。那么它未来的经营活动包含着更多的风险,或者其盈利增长将受到制约,最终在其股票价格的下跌中反映出来。因此,可以这样说,股东财富最大化既是公司财务管理的目标,也是企业经营行为符合整个社会利益的体现。

第四,将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理财目标,便于股东评价经营者的经营绩效。经营者作为公司特殊的雇员,接受股东的委托来管理企业,应该根据股东的意志来经营企业。如果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最终目标,往往容易产生经营者片面追求利润的倾向;而将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能抑制经营者的短期行为,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是有利的。

三、社会责任

随着时代的进步,一系列新的管理理念和社会价值观不断出现并迅速成长,企业的社会责任观也在起着积极而丰富的变化。现代社会中,公司在制定财务管理目标时,应当考虑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的谢尔顿(Oliver Sheldon)在1924年提出的。谢尔顿把企业的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者满足产业内外各种人类需要的责任联系起来,并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含有道德的因素,企业经营战略对社区提供的服务有利于增进社区利益,社区利益作为一项衡量尺度,远远高于企业的盈利。

国内外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有不同的观点。我国学者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可分为经济责任、文化责任、教育责任、环境责任等几个方面,还可分为间接责任和直接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既包括基本的社会责任,也包括高层次的社会责任。企业基本的社会责任是企业的法律责任,主要体现在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不违背商业道德等方面,具体包括:①依法纳税,不偷税漏税;②环境保护,消除环境污染;③向社会招聘员工,减轻社会的就业压力;④履行社会保障工程应有的义务,如为职工足额缴纳养老保险等;⑤保护消费者利益,不制造出售假冒伪劣商品。高层次的社会责任是企业对社区、社会公益事业的支持和捐助,这并不是每一个企业都能够履行的。

企业的社会责任在西方是一个被争论了很久的问题。股东财富最大化总体来说与社会利益是一致的,但也有矛盾,有时承担社会责任会造成企业利润和股东财富的减少。企业的经营者会将社会责任和企业的财务目标割裂开来,认为社会责任的履行必然会增加企业的成本,或减少收入,从而减少企业的利润,影响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的实现。这其实是一种片面观念,或者说是一种短期行为。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相辅相成的。虽然履行社会责任可能会影响企业眼前的利益,但从长远看,它对于企业的发展是具有促进作用的。一个企业对价值最大化的追求与它的社会责任追求的最终目的应当是一致的,因为在一个竞争有序的市场及一个充满正义感的民众心目中,企业只有认真履行其社会责任,才能为社会民众所接受,企业的发展才会得到社会公众的承认。 HA0P5IWWYws8dlv/DiEgL/caWlppSPLS0uBwj8Y1RGCSoG+J93itrqMBOJaijkD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