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2 “中国转型”依托互联网升级发展八大趋势

当前,我国互联网在经过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人口红利释放为特点的起步期,以互联网平台扩张、互联网应用普及为特点的加速期之后,步入一个崭新的、以新兴技术融合创新为背景的转型期,并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一是新主体,农村网民、低龄网民、银发网民数量迅速增多,不断催生出互联网经济新蓝海;二是新客体,随着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成熟,互联网产品及服务不断推陈出新,促使产业链出现结构性改变;三是新模式,互联网新业态加速涌现,众包、共享、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等成为热点,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中国模式并逐步向国际扩散;四是新场景,互联网应用突破网购、娱乐等主要领域,实现从衣食住行到旅游、医疗、教育,再到生产管理、社会治理的全场景覆盖;五是新生态,企业不断向平台化、生态化演进,形成开放、共享、协同、创新的产业生态圈。总体来看,随着新兴技术渗透到经济社会运行的方方面面,未来我国互联网将朝着“用户需求个性化、产品服务智能化、应用场景多元化、产业联盟集群化、万物互联无界化、社会管理现代化”的方向不断发展,数字化融合创新与综合治理将成为这一阶段的发展重点,为 14 亿多中国人民共享数字红利、开启智能红利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1.2.1 “新基建”畅通万物互联时代发展大动脉

5G网络将全面应用,推动移动互联迈向万物互联、智能互联。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移动通信网络几乎保持着每十年迭代一次的速度,不断实现核心技术突破。2019年6月,5G商用牌照正式发放,标志着我国5G相关产业链体系已逐渐成熟,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与前四代通信技术相比,5G技术具有高速率、大容量、低时延等显著优势,以及支持移动和用户泛在两大特性,它的连接和覆盖无处不在,推动万物互联时代加速到来。随着5G和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将大幅提升,构建高速、智能、泛在、安全、绿色的新一代信息网络,形成适应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需要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最终驱动万物互联向智能互联演进。预计在未来几年内,我国将进一步扩大5G在增强移动宽带(eMBB)方面的应用普及。例如,在文娱媒体领域,打造覆盖影视、音乐、游戏、动漫的超清晰、全场景、沉浸式的体验形式,全面革新用户视听体验,释放数字内容消费活力。此外,5G在海量机器类通信(mMTC)、超高可靠超低时延通信(uRLLC)等方面的应用也将进一步扩大,将在大规模物联网、工业自动化、远程医疗等领域催生大量创新应用和业态,不断改变社会连接方式、提升社会运行效率。

IPv6部署将全面落地,成为下一代互联网产业的“大动脉”。 作为互联网的重要基础资源,IPv6是发展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实现万物互联的基础条件之一,与5G一样是转型发展的核心驱动力。2017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规模部署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年末,我国IPv6网络规模、用户规模、流量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位,网络、应用、终端全面支持IPv6,全面完成向下一代互联网的平滑演进升级,形成全球领先的下一代互联网技术产业体系。预计在未来3~5年内,我国将围绕IPv6网络芯片、操作系统、终端设备、安全系统等一系列关键领域开展核心技术攻关,不断提升IPv6网络质量和服务性能,持续推进网站及应用改造、骨干网IPv6互联互通、IPv6 网络国际出入口扩容、内容分发网络和云服务平台 IPv6 升级等重点工作。在此背景下,IPv6流量和用户规模将进一步提升,下一代互联网自主技术体系和产业生态加速形成,为我国互联网的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1.2.2 软规则与硬手段协同助力无边界治理

软规则与硬手段更加完善,促使数字治理“阵地大前移”。 一是数字治理顶层制度框架将不断完善和优化。全国各地将加速构建数字治理顶层制度框架,涵盖建设运营、数据管理、政务服务、监管考核等,研究制定包括服务标准化、数据共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标准规范体系,通过制度框架保障数字治理持续、健康、有序开展。二是新技术场景将持续赋能数字治理能力。数字治理能力的持续提升离不开对先进技术的融合应用。数字经济时代中新技术、新业态、新实践层出不穷,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信息技术在数字治理中的应用,将不断推动治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结合,促进公共服务智慧化、社会治理精细化、安全监管精准化水平不断提升。三是多主体无边界治理云平台将成为数字治理新平台。联合政府、互联网企业、第三方平台等多主体,统筹整合各类信息系统的统一数字平台——无边界治理云平台,将成为使内部管理与对外服务有机统一的新型数字治理平台。这一平台通过在数字空间创建由多主体组成的各种“工作组”,可打破政府机构之间、政府机构与市场主体之间的界限,实现更广泛的协同共治和自主治理。这不仅是一种新型治理形态,也将发展形成新型组织文化。

数字政府将步入高速发展期,加快构建新一代社会治理体系。 作为政府改革与治理能力建设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数字政府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优化办事流程以提高政务服务效能,畅通信息渠道以感知社会态势,释放政务数据价值以辅助科学决策,从治理理念、组织架构、体制机制等方面全方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预计在未来几年内,我国数字政府建设将在各部门、各地方的推动下进入高速发展期,走上机制顺畅、数据融通、集约高效的发展轨道,以智能机器人进行服务咨询、以区块链助力数据可信交换、以大数据实现精准治理等将成为未来我国政府的标配。与此同时,网络虚拟社会不仅与现实社会重叠交织,形成线下线上相互影响的新型公共空间,也因其匿名、开放、自组织等特性暴露出不少新问题,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新要求。因此,我国在不断完善网络空间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同时,将结合时代发展新特征,加快更新社会治理体系。未来,我国社会公众对社会治理的参与度将不断提高,促使治理主体及路径呈现更加明显的多元化、协同化特征,从而推动社会治理体系的网络化、平台化。政府通过平台听民声、解民困,通过民众的“数字回声”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形成共策、共商、共建、共治的新一代社会治理体系。

1.2.3 数字化转型将开启新一轮经济上升期

数字经济将继续发挥强大的抗冲击能力,成为“后疫情时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异军突起,线上零售、线上教育、远程办公、视频会议等表现亮眼,成为对冲经济下行压力的“稳定器”。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信息技术投入和政策支持的力度明显加大。未来5年,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创新将释放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推动未来产业释放出海量数字红利,成为“后疫情时代”经济发展的引擎。据此,我国数字化转型将不断加速,有效激发国内外需求,创造更多投资机会,拓展生产可能性边界,不断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激发创新活力、形成比较优势,从而加速进入全面数字化的战略机遇期,开启新一轮经济上升期。可以预见,我国经济结构将不断向线上迁移,数字经济占 GDP 的比重有望超过50%,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国际竞争中占据制高点、赢得主动权。

在新技术和新需求的双重驱动下,互联网应用仍将保持快速增长。 我国互联网应用在经历市场洗牌和监管规范后,加速进入提质升级新阶段,其布局不断优化、模式更加多元,轻应用井喷式增长;同时,在敏捷式开发、并发式迭代的推动下,应用产品及服务全面拥抱市场需求变化,更新、升级速度正不断加快。预计在未来几年内,我国互联网应用的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将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展,助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方面,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融合将从消费端(C端)加速延伸至企业端(B端)、政府机构端(G端),催生大量个人级和行业级互联网新应用、新平台;另一方面,农村用户、低龄用户、银发用户和海外用户均将快速增长,既带动网络购物、网上支付、网络娱乐等已有应用类型的使用率持续攀升,为互联网企业贡献较大的市场收入,也将推动更多的细分垂直应用出现,释放互联网企业的创造力。此外,在政策变化和社会变迁的影响下,顺应新发展模式及理念的互联网应用将越来越多。例如,《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的出台带动大量人工智能垃圾分类App问世。

1.2.4 数字化能力将主导新一轮大国排位赛

国家和地区之间竞争的重心将由物理资源转变为数字化能力。 传统城市和国家的发展依赖于资源禀赋优势和区位优势等;而在数字化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拓展连通世界的新渠道,催生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模式,促使网络空间成为继物理空间、社会空间之后的又一战略要地。随着高新技术在社会运行管理过程中的加速渗透,海量城市数据将推动构建与物理城市相互映射、有机融合的数字孪生城市,从而提升城市数字化管理水平和竞争实力。同时,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将推动形成庞大的、一体化的信息流,其显著的溢出效应和马太效应将进一步激发“数字蝶变”,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不断集聚,促进基础建设、营商环境、顶层管理的全面数字化,为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提供全新动力。未来几年,世界各国将加快制定和落实数字化转型发展相关战略规划,不断提升自身数字化能力和水平,凝聚数字化时代核心竞争力,从而在新一轮国际分工博弈和利益分配中抢占制高点。

1.2.5 颠覆性技术按下传统产业迭代重启键

新兴技术融合创新依靠大数据及相关技术的基础支撑。 当前,人、机、物无缝连接,以数据资源为关键生产要素、以大数据相关技术为重要基础的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与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相关的各项活动已启动全面数字化进程。在物联网领域,规模达百亿级的终端硬件将产生呈指数级增长的巨量非结构化数据,推动其从感知终端升级为智能应用;在人工智能领域,深度学习的核心就是挖掘海量数据中蕴藏的价值,其发展离不开大数据技术的有效保障;在区块链领域,具有加密分享、分布式账本、不可篡改等优势的区块链技术与大数据技术形成优势互补,使数据价值实现更加安全、有效的开放和共享。由此可见,大数据技术将新一代信息技术聚合在一起,通过对数据价值的挖掘不断催生新应用、新模式、新业态,形成数“聚”创新。与此同时,基础物理、材料、生物、脑认知等前沿科学不断取得突破,有力推动3D打印、量子通信、神经网络芯片等新兴技术快速发展,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形成跨界融合,为数字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重要机遇。未来几年,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将不断交叉融合,并与其他前沿科学技术形成跨界融合,塑造出全新的技术架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加速整个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程。

新兴技术发展为“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带来新机遇。 当前,我国数字经济步入发展新阶段,其发展和创新的重点由消费领域转向制造业和社会服务业。随着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深度融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将更广范围、更深程度地“嵌入”制造业,围绕研发、创新、生产、管理及服务各个环节,充分释放生产制造全生命周期中数据资源的巨大价值,极大地促进制造业换代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以新业态、新模式构建更大的新兴市场。预计在未来 3~5 年内,我国数字经济相关战略规划将进一步落地生根,促使制造业在设计研发方面趋向个性定制化、在工厂生产方面实现智能无人化、在管理销售方面实现网络协同化,进一步向服务型制造业转型,并造就一大批具有数字化意识和技能,同时了解工业流程的跨界人才。

新兴技术发展为现代服务业向智能化服务业升级提供驱动力。 新一代信息技术具有附加值高、科技含量大等特点,成为驱动现代服务企业走向数字化、智能化的重要动力,有效满足个性化、多样化、复合化的服务需求,极大地促进服务业规模扩大和价值提升。目前这在部分领域已有所显现。例如,“新零售”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不断摸索用户需求的变化趋势,不断优化商品生产、流通和销售流程,进而形成以线上服务、线下体验和物流配送为一体的智慧零售体系,实现多场景覆盖、多流量共享、多业态融合。预计在未来3~5年内,现代服务企业将利用数字化的技术和平台,进一步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实现联动,聚合分散闲置资源实现共享,加强服务全过程的供需匹配、要素流动、分工细化、效率提升,专业定制化、智能协作化的服务模式将成为主流。

1.2.6 “中国号”快车将引领全球跨界合作浪潮

跨领域数字化国际合作加深,“中国号”快车将迎来更多国家和企业搭乘。 在数字化浪潮中,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企业都无法做到独善其身,一定要融入这个潮流中。从跨国企业管理、电商交易、软件项目开发、销售队伍自动化、员工培训到电子化教育,数字化协作正在成为这些领域的时代“宠儿”。简单地说,数字化协作就是通过当今的网络和多媒体等技术手段实现的多个个体或组织之间的远程、实时、同步协作。未来,我国与世界各国,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纳米技术、量子计算机等领域的通力协作,将更广范围、更深层次地展开,推动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建设,共同建设21世纪“数字丝绸之路”,促使更多国家搭乘“中国号”数字经济发展快车,加快建设包容性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

1.2.7 亚文化出圈将吹响板块化消费 集结号

互联网亚文化凝聚网民族群,促使碎片化消费转变为板块化消费。 互联网的历史就是一部亚文化圈层的演进与变迁史,从最早的 BBS、QQ 群到贴吧、豆瓣、SNS、微博,以及现在的微信等。包括二次元、嘻哈、汉服等在内的亚文化,尽管在核心受众方面依然集中于局部,但在认知方面已经越来越被大众所了解。我国约有7.7%的网民至少是某一个亚文化的忠实粉丝,并愿意根据兴趣爱好投身其中,且对于自身的亚文化标签和爱好有着明确的集体身份认同。除此之外,在庞大的中国互联网网民基数中有近半数的网民,本身对亚文化内容有着一定的了解,这也是亚文化逐渐为主流群体所接受的一个重要前提。亚文化已经逐步渗透到各个消费群体和年龄阶层中。未来,网民在各自的亚文化圈里将更具紧密性、强连接性。据此,对于亚文化市场的发掘和消费有望进一步下沉,由此带来板块化消费,从而产生圈层经济。例如,在数字内容领域,超长和超短内容将进一步收缩,中型内容有望突围崛起。

1.2.8 共享升级将推动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加快,社会公共资源供给的效率和效益将显著提升。 随着上网门槛的持续降低、上网技能的不断提升及上网场景的日益丰富,互联网存量市场和增量市场均将不断拓展,推动互联网人口红利进一步释放。预计在未来3年内,低龄及银发网民规模将持续增长,推动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中国网民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庞大的网民群体从需求侧为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不竭动力,围绕人们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生活场景的公用事业将更加便捷高效,真正实现社会福利的普惠均等化。例如,区块链技术将逐渐应用于公民身份验证、公共信息存储与共享、慈善资金募集与捐赠等,保障公用事业的公正、透明和有效。数字化公共教育平台将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范围,惠及贫困与边远地区学校,并结合人工智能、VR、AR 等技术,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的教育服务需求。智慧远程医疗将加强对 5G技术、全息影像技术、传感技术等的运用,为社会公众提供更低门槛、更高质量、更为人性化的服务,助力缓解医疗资源总体供给不足等问题。 UxL2E20XhLMAQ1Ymtv3Rp7odqynRtvR2/CsyfRHHYlfhkg4iO/nKr4kYHK9YXs+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