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 “中国特色”助力互联网高速发展八大成就

近年来,我国网络基础设施能力全面提升,新兴技术突飞猛进,网络惠及百姓生活,网络内容繁荣丰富,网络空间更加清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3年12月至2020年12月,我国“.cn”域名总数由1084万个增长到1897万个,IPv6地址数量由 16 670 块/32 增长至 57 634 块/32,电商交易额由 10.40 万亿元攀升至 37.21 万亿元,均处于全球领先水平;与此同时,网民规模增长至9.89亿人,约占全球网民总数的1/5,互联网普及率提高到70.4%,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10个百分点以上 [1] ,互联网应用约345万款,我国已是名副其实的网络大国。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带动下,我国数字经济规模持续扩大,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为“中国智造”带来了新的历史契机;智慧社会全面建设、成就非凡,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总体来看,我国围绕互联网相关领域的发展实际,已逐步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一是政府实行“包容审慎”的监管原则,为数字化转型营造更加健康的环境,使数字化企业和机构得以大胆试水并扩大规模;同时,还以投资者、开发者及消费者等角色,积极推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二是我国市场体量庞大,拥有庞大的互联网用户群体,特别是数量可观的年轻网民,为数字商业模式迅速投入商用创造了条件,为数字化企业快速实现规模经济提供了助力。三是我国互联网巨头企业不断拓展延伸,通过风险投资和模式创新等,构建了丰富的数字化生态圈,在推动我国数字化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中国特色”发展模式的推动下,我国数字化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在全球价值链的纽带作用下变成世界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世界舞台上的角色日益醒目,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逐渐扩大。过去几年,我国对外风险投资总额约有3/4流入了数字化相关行业,在海外投资市场的表现日益活跃。我国率先应用的多种数字商业模式如今已在全世界流行开来,从无桩共享单车到视频社交网络等不一而足。越来越多的数字化企业通过拓展商业模式、开展技术合作、探索投资并购机会等方式努力拓展全球业务,这表明我国已跻身全球数字化发展的最前沿。同时,我国在世界数字化舞台上的地位愈发突出,这说明我国可以更广范围、更深层次地参与全球治理,为完善国际规则体系、谋求互利共赢的数字世界做出贡献。

1.1.1 信息通信覆盖陆海空天,以全域协同推进“新基建”

1.通信网络一体化加速

5G与卫星互联网被纳入“新基建”,“空天地”一体化网络正加速落地。 2020年,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全面完成,将在多个领域发挥出更大的应用价值。作为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之一,北斗卫星系统能够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广泛应用于抗疫、5G、高铁、手机位置服务等场景。与此同时,我国将通过低轨宽带卫星通信系统的研发与建设,发挥在卫星平台与网络管理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助力搭建“空天地”一体化网络。在5G乃至6G时代,卫星互联网将网络覆盖从地球二维表面,延展到了近地三维空间,具有全球覆盖、成本低、不受地域限制等优势。5G“空天地”一体化网络成为未来我国通信网络的重要发展趋势。地面通信系统与卫星互联网已开始互补合作、融合发展,突破地表地形的束缚,为通信网络的发展带来新的动能。

2.宽带发展溢出效应显著

宽带普及水平显著提升,用户规模居全球首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和企业深入推进“宽带中国”等战略措施,深入推进宽带网络覆盖,稳步促进电信市场开放,持续推动固定宽带网络光纤化进程,全方位助推宽带网络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有力支撑国家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和经济社会迈向高质量发展。2013年12月至2020年12月,我国宽带用户规模由1.90亿户增长至4.80亿户,位居全球第一;固定宽带人口普及率超过30%,高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成员方的平均水平;光纤接入用户规模由4082万户增长至4.54亿户,占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的比例由21.6%提升至93.9%(如图1-1所示),远高于OECD成员方的平均水平;三家基础电信企业的蜂窝物联网终端 用户增长至11.36亿户,其中应用于智能制造、智慧交通、智慧公用事业的终端用户占比分别达18.5%、18.3%、22.1%

网络性能及用户体验不断改善,带动互联网产业蓬勃发展。 随着接入环境的优化改善和“提速降费”工作的深入开展,宽带成为我国主流上网方式,并为我国网民提供了更快更好的网络服务。从网络速度来看,截至 2019 年 6 月底,固定宽带平均接入速率已升至近137.9Mbps,较2014年年底提升19倍 ;截至2020年12月,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地区平均下载速率超过70Mbps,农村和城市实现“同网同速”。从网络资费来看,固定宽带和移动通信平均资费水平均显著下降,移动流量跨省“漫游”已成为历史。当前,宽带网络加速步入以5G、千兆宽带为代表的超高速率时代和以低碳共享为要求的绿色节能时代,将继续发挥其基础性、引领性、带动性作用,不断推动互联网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图1-1 2013年12月至2020年12月我国光纤接入用户数量及占比

跨境光缆建设步伐加快,促进“一带一路”网络互联互通。 2013年至2020年,我国国际出口带宽数量由 340.7 万 Mbps 增长至 1151.1 万 Mbps ,年复合增长率达17.2%(如图1-2所示);我国光缆线路总长度由1745万千米增长至4750万千米 ,年复合增长率约19.0%,光缆建设保持较快增长态势。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积极与沿线国家展开务实合作,推进海底光缆、跨境陆缆等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与14个陆地邻国中的12个国家建立跨境光缆系统,拥有4个国际海缆登陆站和9条国际海缆,并不断推动扩容升级。目前,围绕“一带一路”网络互通的发展要求,我国电信企业打通了中俄欧、中蒙俄欧、中哈俄欧等连接亚欧的信息大通道,推动亚太直达海缆、亚非欧1号海缆等国际海缆建设投产,为携手共建“数字丝路”提供了基础支撑。

图1-2 2013年至2020年我国国际出口带宽数量及增速

3.移动泛在网络纵深推进

移动网络建设跨越式发展,数据流量呈现暴发式增长。 2013年年底,第四代移动通信(4G)牌照开始发放,标志着我国通信业迈入4G时代。我国的4G起步虽略迟于欧美发达国家,但不到3年就已建成全球最大的4G商用网络。截至2020年12月,中国移动电话基站总数达931万个,较2015年年底增加近一倍;4G基站数达575万个,较2015年年底增加两倍多,4G基站占比超过60% ;4G 网络实现全国所有乡镇以上的连续覆盖,以及高铁、地铁、重点景区的全覆盖,行政村通达率超过98% 。与此同时,5G建设如火如荼,截至2020年10月,全国5G基站已超过69万个,实现地级市以上基本覆盖。在此背景下,移动互联网应用蓬勃发展、加速渗透,极大地促进移动数据流量的暴发式增长。2013年至2020年,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由13亿GB提升至1656亿GB,年复合增长率高达99.9%;移动互联网接入月户均流量由0.13GB/月/户提升至10.35GB/月/户(如图1-3所示),年复合增长率为86.9% 。当前,在万物互联需求大幅增加的推动下,4 G网络建设仍保持高速增长态势,5 G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我国移动网络真正实现从落后、跟随到赶超、引领的转变。

移动电话普及率趋于稳定,4G 用户渗透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2013 年 12 月至2020年12月,我国移动电话用户由12.29亿户增长至15.94亿户,随着4G覆盖范围的扩大和服务水平的提高,2G、3G用户持续向4G 用户转移。截至2020年12月,移动电话普及率由2013年12月的90.8部/百人增长至113.9部/百人(如图1-4所示);4G用户总数达到12.89亿户,占移动电话用户数的80.8% 。当前,三大运营商及相关企业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推出扶贫套餐、低成本4G入门机等,推动贫困地区居民使用移动宽带,进一步促进移动宽带用户规模扩大。此外,随着5G商用时代的正式开启,多款5G套餐和商用机陆续推出,将为移动宽带行业带来新的增长活力。

图1-3 2013年至2020年我国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及月户均流量增长情况

图1-4 2013年12月至2020年12月我国固定电话及移动电话普及率

4.网络基础资源量质齐升

下一代互联网地址资源平稳过渡,IPv4、IPv6地址总数位居全球前列。 2011年,全球IPv4地址资源分配完毕,推动互联网向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过渡成为各国共识。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过渡技术的日趋成熟,我国IPv6规模商用部署加速推进,网络设施的IPv6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IPv6地址资源实现显著增长,支撑相关新兴业态快速发展。截至2020年12月,我国拥有IPv4地址38 923万个,IPv6地址 57 634 块/32(如图 1-5 所示),位居世界前列 ,体现出我国领先的信息化水平和较大的互联网发展潜力。

图1-5 2013年12月至2020年12月我国IP地址数量

“.cn”域名保有量居全球首位,中文域名引领多语种新通用顶级域名发展。 2013年至2016年,我国域名总数持续快速增长;2017年,《互联网域名管理办法》颁布,通过细化域名管理服务相关制度,进一步规范域名行业发展,显著减少不合规域名注册情况。目前,我国域名行业稳步健康发展,已形成全球最大的国家顶级域名“.cn”。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国家顶级域名“.cn”数量达1897万个(如图1-6所示),占我国域名总数的45.2% 。此外,中文域名后缀数量和注册数量都位列全球多语种域名第一名,“网址”域名已成为全球保有量最大的多语种新通用顶级域名 。随着域名服务体系的日益完善和域名解析技术的稳步提升,我国域名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网站、网页数增长迅速,内容资源质量逐步提升。 2013年以来,我国网民可利用的互联网资源日渐增多,互联网内容更加丰富。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站数量为443万个,较2013年12月增加38.4%;“.cn”下网站数量为295万个,较2013年12月增加 125.2% (如图 1-7 所示)。近年来,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中央网信办)会同有关国家部委联合开展互联网网站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并通过设立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定期开展年检工作等,对存在导向问题、登载违法信息或进行违规传播的网站“黑名单”予以公布,在全国范围内不断加大对违法违规网站的筛查和打击力度。随着网络空间的日渐清朗、网络传播秩序的逐步规范,我国网络资源在数量显著增长的同时也实现了质量的不断提升。

图1-6 2013年12月至2020年12月我国域名数量

图1-7 2013年12月至2020年12月我国网站及“.cn”下网站数量

1.1.2 数字经济释放发展红利,以提质转型加速“新循环”

1.互联网促进数字经济蓬勃发展

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驱动下,我国成为全球第二大数字经济体。 我国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指引下,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引导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政府为蓬勃发展的互联网经济领域提供了有力支持,“包容审慎”的监管原则也为数字化新技术、新应用的成长提供了充分的发展空间。此外,城市化浪潮形成集聚效应,极大地推动了数字经济的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庞大的互联网市场和互联网消费群体,在网民数量、互联网基础资源保有量、电商规模及移动互联网发展等方面均处于世界领先位置。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7.8%,数字产业化规模不断扩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达到 49.4%和 51.7%,产业数字化步伐加快,我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第二大数字经济体 。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深刻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驱动我国产业发展迈向更高层次、经济社会发展迈向更高质量。

数字消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基于消费活动学说相关理论基础,数字消费可定义为以数字产品和数字服务为消费对象的消费活动。随着经济数字化程度的持续加深,传统统计方法和实际福祉之间的分离日益明显,导致数字技术创造的很多隐性价值未被纳入测算体系,如搜索引擎、网上支付等免费数字产品及服务,以及大量被释放的闲暇时间创造的经济社会价值 。此外,数字产品及服务的基本功能多为免费,而增值/拓展功能则需付费,造成价格信息不能全面反映其单位价值 。根据网民对数字产品及服务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计算得到 2020 年我国数字消费产生的价值超过10万亿元,其中纯免费数字消费品 创造的价值超过60%。在数字服务方面,用户对网上支付、即时通信、网络新闻、搜索引擎等免费数字服务的平均估价分别为4321元、4095元、3438元及3001元(如图1-8所示)。在数字产品方面,电脑、智能手机、智能电视、可穿戴设备及汽车联网设备的消费规模分别达6448亿元、12 509亿元、1529亿元、708亿元及572亿元。由此可见,数字服务消费占总体数字消费的比重更大,已成为引领消费升级的关键动力。

图1-8 用户对免费数字服务的估价

在线市场蓬勃发展,网络零售交易规模连续六年全球第一。 2013年至2020年,我国网络零售额由1.85万亿元增长到11.76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30.2% ;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增长至 7.82亿人,网民使用率提高到 79.1% ,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近年来,在个性化、品质化市场需求的驱动下,信息产品和服务的边界不断拓展、质量不断提升,中高端数字消费发展迅速,市场竞争由“价格战”变为“品质战”,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数字消费市场的结构优化。与此同时,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新零售”模式崛起,线上线下一体化进程加速,并与智慧物流体系深度融合,不仅为电商平台和实体零售店商业模式的全面转型、商业价值的全面升级提供契机,也为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添色添彩。

数字贸易规模持续扩大,“数字丝路”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以跨境电商为代表的数字贸易迅速发展,对我国贸易规模扩大、贸易结构优化发挥显著贡献作用,有效提升我国在全球数字经济价值链中的地位。截至 2020 年 6 月,我国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已批准建立的有59个,新设的有46个,覆盖30个省(区、市);与俄罗斯、阿根廷等来自五大洲的 22 个国家建立了双边电商的合作机制,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跨境电商交易额同比增速超过20%,与柬埔寨、奥地利、阿联酋等国的跨境电商交易额同比增速超过100% ,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2020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为 1.69万亿元,同比增长 31.1% 。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行动,“数字丝绸之路”合作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网信企业出海发展,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在区域内加速流动,并将我国优质的互联网产品及服务带到“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构建起互利共赢的“一带一路”经贸合作格局,使“一带一路”建设迈上崭新台阶。

数字经济投融资及创业活跃,多家互联网企业跻身世界前列。 2014年至2016年,我国数字经济领域相关风险投资额高达 770 亿美元,约为 2011 年至 2013 年的 6.42倍,占全球风险投资总额的比重由6%提升至19% 。近两年,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数字经济领域投融资仍保持一定热度。从投资方来看,互联网巨头企业纷纷跻身创投领域成为新兴资本势力,通过加码各个赛道布局自身产业生态圈;从被投资方来看,企业服务、电商、文化娱乐、金融等成为近几年互联网投融资领域的“明星赛道”,相关企业持续提升吸金引资能力,在其细分领域形成竞争优势。在强大的资本助力下,我国互联网企业增势强劲,实现产业集聚、规模发展,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腾讯控股、阿里巴巴、百度、网易、美团、京东、拼多多共7家企业跻身全球互联网企业前二十,市值共计9062.94亿美元,占前二十总和的比重达27% (如表1-1所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境内外互联网上市企业总数达147家,总市值为16.80万亿元 ,创历史新高;网信独角兽浪潮来袭,相关企业快速发展,企业总数达207家,同比增长10.7%,其中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四地的网信独角兽企业总占比达到88.9%。

表1-1 全球前二十互联网企业市值

续表

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2.互联网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互联网+”行动深入实施,产业数字化规模大幅提升。 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一方面,互联网新业态、新模式的蓬勃发展,产生巨大的“鲶鱼效应”,倒逼传统产业变革和升级;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思维加速应用到传统产业设计研发、生产制造、流通销售等环节,以技术融合创新促进生产效率提升、组织管理变革,并发挥其基础性、战略性、带动性作用,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随着“互联网+”行动走深走实,我国产业数字化程度显著加深并成为增长主引擎,规模与增速均远高于数字产业化。

互联网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极大地拓展农业发展空间。 近年来,在以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农业生产、农业电商、农产品溯源防伪、农业休闲旅游等领域均迸发出新活力。一是多个国家级、省级重要农产品大数据平台落地推广,既有效促进产销精准对接,也促使网上销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不断加强;二是首颗农业高分观测卫星“高分六号”于 2018 年成功发射,并结合无人机和地面系统,助力田间管理、精准作业等多个环节,为实现“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的智慧农业奠定坚实基础;三是北斗导航农机自动驾驶系统等智能化工具设备逐渐市场化,在全国多个省市推广应用,极大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无人农场初现雏形;四是众包共享、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等互联网理念渗透到农业发展中,催生农村旅游、农产品交易新模式。例如,“共享农庄”在线平台吸引城市居民体验乡村农事生活,盘活闲置农宅院和农田;虚拟农场游戏通过线上经营农场、虚拟种植,线下兑换生鲜品及特色农产品,为农村和农场引流。总体来看,互联网促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生产,集约化、品牌化运营,为农业增产增收创造条件。

互联网促进工业智能化转型,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动能。 近年来,信息技术加速向工业领域渗透,设计、工艺、装备、管理、服务全面升级,柔性制造、网络制造、绿色制造、智能制造不断发展 ,全国31个省(区、市)均出台工业互联网相关政策规划,多个国家级、省市级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成型。总体来看,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已有产业基础和网络基础的支撑下快速发展,促进产品研发协同化、制造流程数字化、工厂管理智能化,极大地推动工业降本增效,成为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突破口。据统计,具备行业、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80家,工业设备连接数超过6000万台 ;此外,工业App创新活跃、增长显著,为支撑工业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发挥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我国工业互联网正处在上云、上平台的关键阶段,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模式发展成熟度较高,而平台即服务(P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模式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互联网促进服务业数字化,为服务业创造丰富的就业生态。 作为当前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服务业经济体量大、增长速度快,与互联网融合的技术门槛相对较低,促使其数字化转型持续保持领先水平,发展快于工业和农业。与此同时,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加快,部分生产制造型企业正打造“设计—制造—服务”一体化的先进服务型制造模式,逐渐向服务型企业发展转变。借助互联网平台,物流运输业平均等货时间可缩短80%,柜台收银业务平均效率可提升60%。保险、广播电视、资本市场服务、公共管理、邮政、教育等服务业细分领域的数字经济占比在 40%以上,超过九成的行业数字经济比重在 10%以上 ,总体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并加快向提质增效方向转变。更重要的是,在经济增长放缓的大背景下,基于互联网的服务业平台在稳定经济增长和吸纳就业上也发挥了关键作用,创造了包括外卖骑手、物流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在内的新型就业机会,提供了千万个就业岗位,有力推动我国城镇人口就业率稳步提升。

3.互联网助推区域经济结构优化

产业互联网助力区域经济新突破,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我国区域经济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产业化特征,发展产业互联网成为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新引擎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各地方政府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统筹协调区域内高新产业园区建设,进一步激发互联网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例如,京津冀大力推进大数据综合试验区、雄安新区互联网产业园等一批高水平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并鼓励互联网金融企业通过设立分支机构等方式,服务区域协同发展;贵州建立全国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和全国首个大数据交易所,并依托大数据产业发展优势为西部地区吸引超过9000家大数据企业和苹果、华为等行业巨头,大力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新疆、广西等地大力建设信息产业园,成为“数字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门户,助推“一带一路”沿线省市快速发展。2020年,我国长三角、珠三角、西北、京津冀、东北等地区数字经济增速均超过10%,超过12个省市的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在30%以上 。总体来看,互联网推动形成集群化的现代产业模式,并通过要素流动、信息共享、产业转移等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增强我国经济韧性,保障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互联网促进农村产业融合,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驱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推动“宽带中国”“互联网+”等战略计划向农村延伸,促进电商、共享经济等新业态向农村渗透,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农村深度发展,促使农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是依托“互联网+”推动农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供应链重构、产业链整合、价值链提升和利益链共享,形成更为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全面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二是通过建设益农信息社、农村双创平台等,大力推进互联网信息服务进村入户,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从城市流向农村,吸引大量返乡创业人员,进一步释放农村经济发展活力;三是农村电商促进农产品流通,提升产品附加值,成为农民增收获益、农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2020年,农村电商交易额达1.79万亿元,较2013年增长10倍以上 。总体来看,互联网促进城镇和农村之间的要素双向流通,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力城乡协调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1.1.3 工业互联网全方位推进,以跨界融合激发“新动能”

1.工业互联网迈向实践深耕阶段

2017年1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培育30万个工业App,推动30万家企业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到2025年,要形成3~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百万个工业App培育及百万家企业上云。当前,我国工业互联网已加速进入实践深耕阶段,网络、平台、安全三大体系已经实现了全方位突破发展,标识解析体系不断完善,平台供给能力持续提升,融合应用范围加快拓展,安全保障体系初步建成;不仅通过机器换人、设备连接和交易撮合助力企业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更通过多边、开放和交互的平台将设备、生产线、工厂、供应商、产业和用户融合,实现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面连接。我国工业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了关键的支撑,为网络强国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动能。

2.工业互联网应用案例引领发展

行业巨头的标杆案例不断形成,众多制造业从业者对于工业互联网的态度已然发生改变:从不认同、不理解,转变为开始思考如何应用工业互联网才能使企业在面对日益复杂的商业竞争时,保持竞争力与旺盛的生命力。在世界经济论坛(WEF)发布的“灯塔工厂 ”名单中,我国有多家企业入选,体现了我国工业科技创新正在形成竞争力。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积极与新兴前沿技术融合创新发展,培育出了“平台+5G”“平台+AI”等一批创新解决方案。例如,海尔COSMOPlat孕育出建陶、房车、农业等 15 个行业生态。“AI+工业”领域越来越受到制造业的关注,视觉检测成为发展热点,人工智能质检不断突破技术难题,降低用工成本。工业机器人创新引领无人工厂和工业物流的革新,提升企业自动化发展水平。智能制造业设备、光伏设备、半导体设备等领域均已培育出了一家或多家国产核心供应商,加快供应链国产化的发展。

1.1.4 中国模式惠及全球网民,以共建共享释放“新红利”

1.超七成国民参与互联网共建共享

互联网普及率持续攀升,超七成国民成为互联网网民。 近年来,在网络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移动上网设备迅速普及、网络应用日益丰富等因素的共同推动下,我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均保持稳步增长。2013年12月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由 6.18 亿人扩大至 9.89 亿人,超过欧盟和美国网民规模的总和,约占全球网民总数的20%以上;互联网普及率由45.8%提高到70.4%(如图1-9所示),比全球互联网平均普及率高13个百分点以上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民通过互联网获取便利的生活服务,参与网络社会建设,共享美好发展成果。但也应注意,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与欧美发达国家互联网平均普及率(约86.6%)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仍有较大上升空间。

图1-9 2013年12月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及互联网普及率

移动智能终端迅速普及,手机网民成增长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有关国家部门统筹协调社会各界力量,不断扩大3G/4G移动网络覆盖范围,加大对移动用网的政策扶持和资金优惠力度,为广大网民提供智能化、个性化的手机终端和移动应用,手机上网门槛稳步降低,推动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快速增长。2013年12月至2020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由5.00亿人增长至9.86亿人,高于总体网民增长速度;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由81.0%增长至99.7% (如图1-10所示),同时我国有三成以上的网民仅使用手机上网,体现出移动终端普及对网民增长的显著贡献。与此同时,网民中使用平板电脑上网的比例由2018年12月的29.8%下降为2020年12月的22.9%,下降趋势明显;而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已然兴起,促使移动智能终端行业格局发生新变化。

图1-10 2013年12月至2020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及占比

2.不同群体间数字鸿沟逐渐缩小

网络扶贫纵深推进,城乡、东西部差距逐渐缩小。 2013年12月至2020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由1.77亿人增长至3.09亿人,增幅达74.6% 。其中,移动手机普及对农村网民规模增长发挥了关键驱动作用。近年来,中央网信办统筹协调有关政府机构和企业,扎实推进网络覆盖、农村电商、网络扶智、信息服务、网络公益等网络扶贫重点工程,形成打赢脱贫攻坚战、助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在此背景下,便利、优惠、低门槛的移动互联网在农村迅速普及,城市优质的互联网应用服务加快向农村贫困及边远地区延伸,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极大改善,农村地区生产发展动力明显增强,促进城乡数字鸿沟进一步缩小。此外,从地区差异来看,中部地区网民规模增长最快,西部地区次之,均高于网民总体增长速度,由此推动区域互联网普及率差距逐渐缩小。互联网打破了地域限制,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信息的快速流通,为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共享数字红利提供了平台。

互联网向不同背景群体加速渗透,极大地促进社会公平。 一是未成年及银发网民 群体占比提高。截至2020年12月,18岁以下未成年网民规模达13 755万人;50岁以上银发网民规模达 25 452 万人;未成年及银发网民占本年龄段人口的比重较 2013年12月均提升15个百分点以上。二是女性网民群体占比提高。2013年12月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中女性网民规模由2.72亿人增长至4.85亿人,增幅达78.3%,高于总体网民增幅(60.1%);女性网民占网民总体的比重从44.0%提升至49.0%,越来越接近总人口中女性人口所占比重(49.8%)。三是初中以下学历网民群体占比提高,由2013年12月的47.9%提升至2020年12月的59.6%。由此可见,年龄、性别、学历不再是人们接触新事物、拓展新视野的阻碍因素。更重要的是,互联网创造了多元化的就业机会和方式,提供了低成本、低门槛的创业平台,释放出草根创新活力,全面、深刻影响我国就业格局,为广大人民提供了更为公平的发展机会。

3.互联网“中国热”渗透海外网民

我国互联网企业出海方式不断升级,促使全球互联网行业刮起“中国风”。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企业完成从模仿者到创造者的蜕变,加快出海发展、加深全球化进程,将成熟的技术、商业模式、发展经验带到海外,为海外用户提供丰富的互联网产品及服务。例如,在娱乐方面,2020年,我国自主研发的游戏在海外市场的实际销售收入折合人民币首次超过千亿元,同比增长超过30% ;多款游戏在Google Play免费榜、iOS免费榜和畅销榜上排名前列,我国网络游戏行业已实现从引进到反哺的转变。在远程医疗方面,通过打造云端医院集群网络格局,我国实现优质互联网医疗服务的成功输出,促进我国与周边及沿线国家在医疗卫生领域互利共赢。

1.1.5 移动应用发展世界领先,以供给创新满足“新需求”

1.互联网搜索服务满足个性化信息需求

智能搜索引擎发展迅速,降低网民获取信息的时间和资金成本。 作为互联网基础应用,搜索引擎应用成为网民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从用户层面看,2013年12月至2020年12月,我国搜索引擎用户规模由4.90亿人增长到7.70亿人,增幅为57%,与网民总体规模增速基本保持同步;手机搜索引擎用户规模由 3.65 亿人增长到 7.68 亿人(如图1-11所示),增幅为110%。从市场层面看,移动端搜索流量已超过电脑端,搜索引擎移动化全面加速;百度、搜狗、360、今日头条等不断发展其商业搜索引擎产品,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新闻单位联手推出国家级搜索引擎产品“中国搜索”,注重国情理论、官方新闻等垂直内容,使搜索引擎市场在稳步发展的同时迸发出新活力。此外,人工智能技术持续改进推荐算法,帮助搜索引擎更好地理解用户个性化的信息需求,提供更专业、更高价值的搜索服务;并结合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促进交互方式多样化,提高搜索内容精准度,不断优化用户体验。

图1-11 2013年12月至2020年12月我国搜索引擎用户规模及网民使用率

2.互联网O2O平台满足便利化生活需求

在线旅行预订用户规模快速增长,为网民出游消费带来极大的便利。 当前,互联网已渗透到网民出游消费的诸多领域,如打车出行、火车票购买、旅游团票预订等,为网民省去传统购票模式下所需付出的时间成本。2013年至2020年,在网上预订过机票、酒店、火车票或旅游度假产品的网民规模由 1.81 亿人增长到 5.89 亿人,年复合增长率为18.4%,网民使用率由29.3%提高到59.6%;其中,网上预订火车票用户规模由1.52亿人增长至2.63亿人,年复合增长率为8.1%,网民使用率由24.6%提升至26.6% ,仍是网民使用率最高的旅行预订类服务。特别地,针对“抢票大战”等现象,有关部门积极探索验证码升级、网络候补购票等手段,对维护网络购票公平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短期来看,在线旅行预订行业受到较大冲击,用户规模大幅下降。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在线旅行预订用户规模达3.42亿人,较2018年12月减少16.6%,网民使用率为34.6%,较2018年12月下降14.9个百分点(如图1-12所示)。

网上外卖提供方便、快捷的就餐服务,并加速向综合生活服务平台过渡。 近年来,外卖平台通过整合本地餐饮商家,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升级物流调度引擎、提升送餐时效,极大地解决了城市快节奏生活中的痛点问题。2015年12月至2019年6月,我国网上外卖用户规模由 1.14 亿人增长到 4.21 亿人,网民使用率由 16.5%迅速提升至49.3%;手机网上外卖用户规模由1.04亿人增长到4.17亿人(如图1-13所示),年复合增长率超过40%,是增长最快的应用之一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上外卖用户规模小幅下降至4.19亿人,占网民整体的42.3%;手机网上外卖用户规模达4.18亿人,占手机网民的42.4%。一方面,随着网上外卖服务向三四线城市不断下沉,以及用户习惯的基本养成,网上外卖用户规模和网民使用率有望继续增长,共同助推网上外卖行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随着智能配送系统的加持,外卖平台企业的即时配送能力不断提高,服务场景由餐饮拓展至生活超市、医药健康、生鲜果蔬、鲜花绿植等多个品类,外卖平台加速成长为综合型生活服务平台。

图1-12 2013年12月至2020年12月我国在线旅行预订用户规模及网民使用率

图1-13 2015年12月至2020年12月我国网上外卖用户规模及网民使用率

3.互联网普惠金融满足大众化金融需求

互联网金融多元化发展,为大众提供低门槛、低成本的个人金融服务。 2015年12 月,国务院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 年)》,指出要借助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拓展普惠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不同于普通消费者难以企及的传统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平台具有投资门槛低、交易成本少、服务半径大、流动性快等优势,更加符合大众化的投资理财需求。2014年12月至2020年12月,我国互联网理财用户规模由7849万人增长到1.70亿人,年复合增长率为13.9%,网民使用率由12.1%提高到17.2% (如图1-14所示),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一方面,互联网理财、互联网众筹、互联网保险等细分化的互联网金融新产品、新模式层出不穷,深耕不同层次用户群体需求,进一步推动互联网金融行业更好践行普惠金融发展理念;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风险依然存在,有待通过常态化的监测和监管工作进行防范,切实保障各方利益。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用户的理财行为更加谨慎和理性,截至2020 年 12 月,我国互联网理财用户规模为 1.70 亿人,占网民整体的 17.2%,较于2018年12月水平略有提高。

图1-14 2014年12月至2020年12月我国互联网理财用户规模及网民使用率

网上支付用户规模持续攀升,移动支付深度渗透网民生活。 2013年12月至2020年12月,我国网上支付用户规模由2.60亿人增长到8.54亿人,增幅达228%,网民使用率由42.1%提高到86.5%;手机网上支付用户规模由1.25亿人增长到8.53亿人(如图1-15所示),增幅达582% 。随着线上线下融合步伐的加快,网上支付加快向线下支付领域渗透,覆盖打车、用餐、购物、娱乐等线下生活场景,网上支付越来越普遍。同时,由于人们日常生活中小额度、碎片化、随机性交易的不断增加,移动支付业务呈现暴发式增长,超过一半的网民在线下实体店购物时使用移动支付结算。此外,网上支付平台深入开展与各级政府、公共服务机构和社区的合作,陆续打通涉及民生类的缴费环节,以网上支付为核心的在线民生服务体系初步建立,极大地提升公共服务效率。

图1-15 2013年12月至2020年12月我国网上支付用户规模及网民使用率

4.互联网社交娱乐满足多样化精神需求

互联网社交不断发展壮大,促进网络虚拟世界向现实世界无限靠近。 互联网打破时空限制,以个体用户为节点连接全球网民,形成庞大而无处不在的社交网络,让参与其中的网民能随时随地沟通、交流和分享,极大地拓展了网民在现实世界中的社交活动。截至2020年6月,我国社交应用用户规模达8.69亿人,占网民整体的92.5%;微信朋友圈、QQ空间、微博使用率分别为85.0%、41.6%、40.4%(如图1-16所示),社交应用已成为网民消费碎片化时间的主要渠道。近年来,基于关系链的深度社交、基于兴趣专业等的垂直社交均快速发展,并与其他互联网应用相结合,电商、短视频、网络游戏等多个领域纷纷引入社交元素,形成泛社交流量价值的延展,进一步提升用户规模和用户黏性。未来,随着5G、人工智能、VR/AR 等技术的落地,沉浸式的社交体验将为互联网社交带来变革,为网络虚拟世界增添更多真实感。

图1-16 2016年12月至2020年6月我国典型社交应用使用率

网络文学市场迅猛发展,满足网民碎片化阅读需求。 从用户层面看,2013年12月至2020年12月,我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由2.74亿人增长到4.60亿人,增幅达67.9%,网民使用率由44.4%提高到46.5%;手机网络文学用户规模由2.02亿人增长到4.59亿人(如图1-17所示),增幅达127% 。网络文学用户保持中高速增长,略高于其他网络娱乐应用用户增速。网络文学出海发展加速,海外作者和读者规模均迅速增长,为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发挥积极作用。从产业层面看,网络文学作品大量涌现,原创文学IP资源成为游戏、影视、动漫等文娱产业的源泉和动力,赋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同时,专用阅读器、各类阅读App日益成熟,极大地加快了网络文学作品的传播速度,提升了用户阅读体验。

网络音视频走向精品化,短视频带动大众参与内容生产。 2013年至2020年,我国网络音乐用户规模由4.53亿人增长到6.58亿人,网民使用率由44.4%提升至66.6%;2013年12月至2020年12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由4.28亿人增长到7.04亿人,网民使用率由69.3%提高到71.1% (如图1-18所示)。与此同时,网络直播和短视频分别于2016年和2017年快速兴起。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6.17亿人,网民使用率为62.4%;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73亿人,网民使用率为88.3% 。随着音视频内容生产走向专业化,同质化内容逐渐丧失竞争力,细分领域的优质内容成为各平台角逐的利器。此外,短视频平台与网络音乐、社交等不断融合,推动用户生成内容(UGC)及其展现形式不断创新,使行业内容生态更加丰富,满足用户展示与分享的诉求。

图1-17 2013年12月至2020年12月我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及网民使用率

图1-18 2013年12月至2020年12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及网民使用率

① 说明:短视频从2017年起迅速崛起,从2018年12月起,网络视频用户规模数据包含短视频用户,不再单列手机视频用户规模。

1.1.6 公共服务平台贴近群众,以政企联动创造“新效能”

1.在线政务践行以民为本

在线政务效能持续提升,有力推动政府数字化转型。 近年来,我国在线政务蓬勃发展,用户规模持续扩大。我国在线政务服务用户规模由2016年12月的2.39亿人增长至2020年12月的8.43亿人,占整体网民的比例由32.7%提升至85.3%。与此同时,我国31个省(区、市)共开通政务机构微博140 837个,政务头条号82 958个,政务抖音号 26 098 个 。我国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服务理念由政府供给导向转变为群众需求导向,促使办事方式从“跑厅办”转变为“网上办”和“指尖办”,不断提高在线政务服务质量和效率,在构建利企便民的服务型政府上阔步前行。在快速发展的在线政务推动下,数字政府建设加速,形成集大数据平台、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公共服务平台等为一体的综合体系,并通过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打破政府信息孤岛和职能孤岛,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有利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共享交通助力公共出行

共享交通用户规模暴发式增长,助推多方互利共赢。 党的十八大以来,共享经济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不断向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拓展,其中影响最大的领域就是交通出行,尤以网约车和共享单车为典型代表。2016年12月至2019年6月,我国网约车用户规模由2.49亿人增长至4.04亿人,呈逐年上升态势。2020年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部分城市暂停了网约车运营服务,网约车用户规模有所下降,至2020年年底,我国网约车用户规模达3.65亿人,占网民整体的36.9%(如图1-19所示)。从中长期来看,随着复工复产和疫情常态化防控,网约车用户规模仍会恢复性增长。截至2019年8月底,我国共享单车共有1950万辆,覆盖全国360个城市,注册用户数超过3亿人次,日均订单数达到4700万单 ,行业发展趋于理性。与全程私家车相比,“共享单车+地铁”出行方式提升效率达 17.9% ,仅一年时间就可减少 4 亿小时拥堵时间,节约160多亿元交通拥堵成本,创造社会联动价值超过2000亿元 。由此可见,以网约车、共享单车为代表的共享经济在提高社会效能、促进互惠共赢上的积极作用显著。

图1-19 2016年12月至2020年12月我国网约车用户规模及网民使用率

1.1.7 数字技术成为竞争焦点,以自主研发推动“新变革”

1.网信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增强

数字技术加速自主创新,论文专利数量全球领先。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快基础性核心技术和新兴技术的投入与研发,并借助应用领域的优势,推动数字技术创新能力突飞猛进,为网络大国转变为网络强国打下坚实基础。在5G领域,截至2020年1月,全球5G专利声明达到95 526项,申报的5G专利族21 571个,其中,中国企业声明的 5G 专利占比 32.97% ,位居全球首位;涉及核心网、传输网、无线网和终端四个层次的关键技术均取得突破进展;多项5G技术方案进入国际核心标准规范,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在5G通信时代的国际话语权 。在大数据领域,我国相关专利申请量逐年增加,约占全球总量的40%,位居全球第二,骨干互联网企业均已具备自主开发建设和运营维护超大规模大数据平台的能力。在人工智能领域,2019年,我国已经发表人工智能领域的论文占全球 28%,而欧盟占 27% ,我国围绕新型算法和算力的探索不断加速。在区块链领域,我国专利数量和增速均位于全球第一,其体系架构、操作服务、共识机制等均持续演进,进一步推动区块链与其他信息技术密切融合。

2.数字技术产业集群加速形成

数字技术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利好政策强化产业集聚效应。 近年来,各级政府纷纷出台利好政策,布局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物联网等前沿技术领域,并依托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资源,组建产业联盟、设立综合试验区、培育创新创业基地、推广技术创新试点示范城市,引领网信新兴技术产业创新发展。目前,我国5G产业在网络建设、中频段系统设备、智能终端等方面均位于全球第一梯队,5G 试点城市建设和商用推广不断加速。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发展相互促进,核心产业规模和投融资规模迅速攀升,形成辐射范围广泛的创新生态圈,推动产业发展从前期探索阶段步入数字化引领、智能化发展的新征程。2019年以来,多地地方政府在年度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培育产业集群、推动高质量发展,并明确提出要重点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在此背景下,数字技术相关产业集群将保持创新驱动、龙头带动、协同联动的良好发展态势,把比较优势变为竞争优势,推进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总体来看,我国经营范围涉及区块链的企业数已大幅增加,上、中、下游竞争均日趋激烈,但总体试验性项目多于落地项目,区块链产业发展潜力有待进一步释放。

3.数字技术应用不断走向成熟

网信新兴技术应用场景丰富,加速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随着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推进、技术成熟度的不断提高和产业链体系的逐渐完善,网信新兴技术应用加速落地,催生了一系列新产品、新应用和新模式。例如,在金融领域,2018年,招商银行深圳分行通过系统直联深圳市税务局区块链平台,成功为客户开出首张区块链电子发票,有效规避假发票,完善发票监管流程。在文娱领域,2019年,央视春晚利用5G首次进行4K超高清直播;网易上线云游戏 测试平台;腾讯开启首款云游戏内测体验招募,不断丰富用户体验。在制造业领域,机器人3D视觉引导系统、机器人智能分拣系统等陆续推出,通过计算机视觉识别物体及其三维空间位置,指导机械臂正确抓取,推动工业生产成本降低、效率提升。在生态治理领域,我国建成全球最大的环保物联网,基础支撑平台地市覆盖率超过90%,有效助力生态环境和污染源实时监管。在智慧城市建设领域,阿里云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助力杭州建立“城市大脑”,覆盖范围达 420 平方千米,实时指挥 200 多名交警的日常工作,有效缓解杭州城市拥堵问题。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城市大脑”从最初的缓解交通拥堵,发展到城市治理、疫情防控,助力防疫控疫工作顺利开展。总体来看,网信新兴技术应用正加速向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渗透,为制造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提供强大助力。

1.1.8 网络安全总体态势向好,以主动免疫筑牢“新防线”

1.互联网法制进程不断加快

全面依法治网深入开展,筑牢网络安全大防线。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工作,就做好网络安全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为筑牢国家网络安全屏障、推进网络强国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2014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出台,提出要“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完善网络信息服务、网络安全保护、网络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依法规范网络行为”。此后,我国网络安全顶层设计不断完善,持续出台网络安全相关法律法规、配套制度及有关标准等,为加强网络空间治理、保障网络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依据。2015年8月,网络违法犯罪入刑;2017年6月,《网络安全法》正式实施,网络安全顶层设计得以强化;201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进一步规范网络经营者的市场行为;2018年7月,北京和广州两地设立互联网法院;2019年,《电子商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密码法》《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等发布;2020年,《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信息安全技术 个人信息安全规范》等《网络安全法》配套规定落地施行,这一系列“组合拳”表明了我国依法治网、捍卫网络安全的决心。在此背景下,我国网络环境不断优化,网络空间安全、主权和发展利益得到切实保障,有力推动网络强国建设走深走实。

2.网络安全痛点问题逐渐缓解

网民遭遇网络安全问题比例显著降低,切身利益获得保障。 近年来,中央网信办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强化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定期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形成保障网络安全的多方合力;开展网站安全、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净网2019”等专项活动,畅通钓鱼网站、不良信息等投诉举报渠道,不断加大网络违法犯罪打击力度;同时,加强网络安全宣传教育,提升网络安全意识和技能,共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近几年,我国未遇到网络安全问题的网民比例大幅上升,由2016年12月的29.5%提升至2020年12月的61.7%;与此同时,网民中遭遇过网络诈骗、个人信息泄露、账号或密码被盗、设备中病毒或木马的比例均不同程度地有所下降,除个人信息泄露外,下降幅度均超过20个百分点 (如图1-20所示)。

3.网络安全防护能力持续增强

网络安全核心技术不断突破,安全监测能力快速提升。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网络攻击行动并未减少,对关键基础设施、供应链等的攻击持续增加,特别是在疫情推动数字化变革加速的同时,也对网络安全提出更高要求。2020年上半年,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CNCERT)共监测发现境内外约1.8万个IP地址对我国约3.59万个网站植入后门,境内遭篡改的网站约7.4万个,捕获计算机恶意程序样本数量约1815万个。与此同时,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应用的快速发展,网络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正不断延展,给我国网络安全发展带来了新一轮的机遇和挑战。在此背景下,我国加快安全领域核心技术创新,研究构建多层次的网络安全技术保障体系,加强集风险漏洞扫描、运行状态监测等为一体的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平台的建设和推广,不断提高安全防护能力和处置效率,有力保障互联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图1-20 2016年12月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遭遇网络安全问题情况 7Sg6UBBYOok2UZsFEAK6la5csbGtf0S4sdXny/e6w1hdMK6TIDubqt5wb9NcbgA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