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围绕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宏伟蓝图,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发展互联网,深入落实多项与互联网发展密切相关的政策措施,形成推动互联网发展的合力,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14亿多中国人民。
1.网信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作为网信事业的基础支撑,互联网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包容性、开放性、普惠性,是天然适合服务大众的技术应用,另一方面其价值取决于连接在网络上的节点数,发展极大依赖于大众的参与。这充分说明互联网的发展与社会大众息息相关。2014年,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后于2018年改为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中央网信办是其办事机构)。作为旨在加强党中央对网信事业集中统一领导的国家部委,中央网信办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会同有关国家部委,通过优化网络供给、降低网络资费、打造清朗网络空间等政策措施,不断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上网需求,为实现互联网发展成果的充分共享提供良好环境。
2.多方协同促进数字红利共享
近年来,我国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及相关企业协同参与,形成促进数字红利共享的发展合力。政府层面,“宽带中国”“提速降费”“互联网+”等战略规划相继出台,对贫困地区、创新企业等的财政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净网”“剑网”“清源”“护苗”等系列专项治理行动有序开展,为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互联网共建共享提供良好环境。为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互联网基础支撑、创新应用、跨界融合等多个领域成立行业发展联盟或自律性组织,形成多项行业标准、规范及倡议,通过有效的行业交流、资源共享和创新合作,营造良好的行业发展氛围。企业层面,基础电信企业为近2000万个贫困用户建档立卡,并针对建档立卡贫困用户的需求,提供“月费减免”“定向流量”“物流费用补贴”等扶贫优惠;终端设备制造商推出低成本、易用的手机终端,研发双语手机为少数民族地区人民提供便利;互联网企业针对城乡用户、不同年龄段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设计产品和服务,不断优化互联网供给水平,促进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数字红利。
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提升,远程医疗助力人民身体素质的提高,网络购物、共享出行、生活O2O服务等应用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然而,互联网对人类的影响并不仅限于此。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拓宽了公众的视野,拓展了公众成长成才的渠道和就业增收的渠道,为公众的自我发展提供了更为公平、更为多元的机会。
1.互联网拓展公众成长成才的渠道
网络连接打破传统时空限制。 与传统物理世界相比,互联网带有很大的虚拟性。因此,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信息获取,较少受到时空的限制,同一信息在同一时间可以供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消费者同时消费,而不减少消费效用或增加消费成本。正是因为这一特性,互联网打破了传统时空限制,通过信息生产、信息传递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极大地促进了人际交往、信息交流与共享。此外,在我国,大量非网民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途径获取信息,占总体非网民的比重分别为77.1%、29.0%和16.6%;然而,互联网在信息的丰富程度、时间的有效性上均远超传统途径。通过连接互联网,人们能够获得更为丰富的信息资源、更为广泛的人际交往、更有质量的交流共享。从空间上看,互联网为不同地区的居民打开认识世界的窗户。2013年12月至2020 年 12 月,我国城镇互联网普及率由 60.3%提升至 79.8%,农村互联网普及率由28.1%增长到55.9%;从时间上看,互联网传播的即时性和互动性为信息传播带来颠覆式的变化,信息的话语权和传播权逐渐下移,可在极短的时间内扩大传播范围,为人们提供更为迅捷的信息获取渠道。
网络扶智逐渐消除精神贫困。 在互联网时代,人才培养有了新的方式,网络文化丰富了大众的精神世界,网络教育极具针对性地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就业能力,为打造新时代人才队伍打下坚实基础。在义务教育方面,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通过持续改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环境,为全国各地的学校输送了丰富的数字教育资源。其中,仅“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就覆盖了全国6.4万个偏远教学点,使400万名农村未成年人能够在网上接受良好的教育。在职业培训方面,多个省市搭建网络职业培训平台,覆盖计算机信息、人力资源、营销等多个领域,并不断加快高技能人才培训课件的开发和引进,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促进人才多样化成长,释放人才创新潜力。在文化传播方面,互联网使文物、遗址、“古人”走进普通人,使人们可以足不逾户地领略历史文化遗产的魅力,从而更好地传承文化。同时,大量优质的外国文化也通过互联网引进国内,为我国人民提供了丰富多元的精神文化体验。
2.互联网拓展公众就业增收的渠道
互联网新业态创造就业机会。 数据显示 ,2015年至2019年,我国互联网领域的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指数 虽有所下降,但一直保持在3.0以上,在就业形势较好的行业中排名稳居前列,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在政策支持和模式创新的带动下,农村电商稳健发展,大批“电商村”涌现,促进农民稳定就业。例如,淘宝建成近3万个农村服务站,吸纳近6万名“村小二”和“淘帮手”就业。根据CNNIC对网民就业情况的调查统计,无业/下岗/失业网民占总体网民的比重由 2013 年 12 月的 10.2%下降至2020年12月的2.7%,农村无业/下岗/失业网民占农村网民的比重由2013年12月的16.0%下降至2020年12月的12.7%。与此同时,互联网作为滋生新业态的“沃土”,其经济规模持续走高,推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带来大量新型就业机会,创造出众多新职业,如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网络游戏体验师、数字化管理师、新零售拣货员等,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就业率提供关键驱动力。据统计,我国数字经济领域的就业岗位在2018年就已达到1.91亿个,占当年总就业人数的24.6%,同比增长11.5%,显著高于同期全国总就业规模增速 ,数字经济成为就业“稳定器”和“倍增器”。
互联网搭建创新创业大平台。 与传统创业领域相比,互联网因其快速的信息交互和便利、低成本的交易渠道,从而具有门槛低、成本低、风险低、灵活性强等优势,成为创新创业的热门领域。同时,我国对互联网创新创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倾斜力度不断加大,多省开办网络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带动互联网创新创业和投资兴业蔚然成风。近年来,“互联网+农业”返乡创业案例层出不穷,催生创意农业、分享农业、众筹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据统计 ,截至2020年年底,341个试点地区的返乡创业人员已经达到 280 万人;在试点地区的示范引领下,全国返乡创业人员已达到900万人,带动的就业人数达到3000万人。平均每名返乡创业人员能带动4 人左右的新就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加快成长,为改善农村空心化和老龄化趋势提供助力。由教育部与有关部委、地方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已连续成功举办五届,吸引来自 2000 多所高校的大学生参与其中,累计参赛人数超过600万人,涌现出一大批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高质量项目。互联网为全民创新创业搭建大舞台,反之大量优质的创新创业项目为互联网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两者相互促进、相互支持,促使互联网创新创业成为我国最为活跃的经济活动之一。
互联网提供多元化的创收方式。 从企业来看,互联网在卖广告、卖货(产品或服务)等传统盈利模式的基础上,延伸出增值服务、金融运作、平台佣金抽成等新收入来源。同样地,互联网也为个人提供了多元化的创收方式,并使人们可以更为方便地利用业余时间增加收入。例如,除开设个人网店外,普通个体还可借助二手转让平台得到物品交易收入,利用互联网理财平台增加财产性收入,参与App试玩、答题等任务获取额外收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获得品牌推广收入、粉丝打赏收入等。互联网创收方式的多元化还体现在其为拥有不同技能特长、兴趣爱好的人提供了较为公平的创收机会。在用户参与网站内容制作的Web 2.0时代 ,开放的互联网平台聚集了大量活跃用户,形成了以兴趣为聚合点的众多社群,这些社群因兴趣相同而保持较高的忠诚度。同时,这也是内容付费的时代,为知识、为价值付费成为社会共识。在此背景下,互联网不仅为个人在语言、文字、音乐、舞蹈、生活等多个方面的特长和爱好提供了展现舞台,更为个人在获得大众认可等精神收获的同时,实现特长变现、兴趣变现提供了多种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