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3 互联网为“中国抗疫”赋能赋智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带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给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造成重大冲击,成为近年来最大的“黑天鹅”事件。疫情发生以来,远程医疗、在线教育、共享平台、协同办公等得到广泛应用,互联网对促进各国经济复苏、保障社会运行、推动国际抗疫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体来看,互联网在应对疫情的过程中,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集成应用,在助力疫情防控、信息传播、公共服务、复工复产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不断激发了数字经济发展潜能,发挥了保消费、促生产、稳外贸等多方位作用,有效缓解了疫情对各领域的负面影响,并为疫情后盘活经济、加速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1.3.1 互联网增强疫情防控效能

1.宏观层面,国家信息化支撑科学决策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互联网抗疫、数字化战疫。 疫情发生以来,我国政府出台多项政策,鼓励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更好发挥支撑作用。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加强信息化支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积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减少线下诊疗压力和交叉感染风险,减轻基层统计填报负担,以高效跟踪、筛查、预测疫情发展,为科学防治、精准施策、便民服务提供支撑。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服务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的通知》《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赋能效用 协力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倡议书》等文件,呼吁组织科研和生产力量,进一步发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效能,把加快有效支撑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相关产品攻关和应用作为优先工作。在党和政府的号召下,互联网企业、电信运营商、城市管理系统、地方医疗系统等机构与平台纷纷响应,积极利用新技术、新手段、新模式,为打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歼灭战、持久战做出了显著贡献。

平台互联、数据驱动与算法辅助有效推动了抗疫科学决策。 为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各省(市、区)基于互联网平台将数字化战疫付诸实践,有效整合了作业系统、功能模块及海量数据,提高了疫情防控决策的精准性、科学性与灵活性,为疫情下的国家治理提供了强大支撑。一是利用位置追踪大数据,遏制疫情传播与扩散。疫情发生之初正值 2020 年春运,全国范围内的大面积人口流动催化了病毒传播,仅春节前从武汉流动到各地的人员就超过了500万人,传统手段难以应对危急时刻。互联网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有机融合,可以有效监测人口流动和分布,获取确诊患者出行轨迹,帮助政府部门精准锁定“潜在传染源”,预测病毒的传播速度和趋势,开展疫情动态监测与管理,及时采取防控措施。例如,浙江省卫生健康委搭建了“实时在线的疫情防控作战指挥室”和“新型肺炎公共服务与管理平台”,有效整合了互联网大数据、运营商大数据、医疗大数据、政务大数据与智慧城市大数据,实现科学化管理与前瞻性预判。二是发挥算法算力优势,监测社会运行状态,为统筹医疗物资储备、保障民生物资供应等方面提供有效依据;同时,可及时掌握医疗物资和民生物资的销售价格和产品信息,发现和整治疫情期间不合理涨价、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等不法行为,保持生产生活平稳运行。

2.中观层面,智慧城市支撑精细化治理

智慧城市系统助力疫情防控体系进一步细化。 疫情之下推动智慧城市快速落地和实践运用,是把握危中之机的体现。2020年2月,上海率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旨在统筹完善“城市大脑”架构,不断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智慧城市系统可以推进城市治理制度创新、模式创新、手段创新,不仅能有效提高疫情防控的效率,还能在“后疫情时代”实现城市的智能化管理。例如,北京借助本地运营商数据,针对各类人群画像及地理分布开展专项分析,包括疫情地进入人员、疫情地返回人员、外省进入人员、外省返回人员、疫情地未返回人员、非常驻人员的规模监测及分布,为高危人群、潜在高危人群、潜在风险人群的精准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撑;苏州运用智慧城市“大脑”,为人民群众与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提供线上平台,使人民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享受政务服务,降低了人口聚集和交叉感染的风险;广州针对公交车、出租车、地铁等市内公共交通推出了防疫乘车登记二维码,提升本地区公共交通防疫溯源能力,便于有关部门在接到疫情通报后,能够通过乘车登记信息,及时追溯密切接触者,更好地保障乘客健康、安全出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子公司承担了浙江省际疫情检查站点的软件部署及现场设备搭建任务,平均每天监测车辆3000多台、9000余人次,发挥了智慧检查站助力疫情防控的作用。由此可见,智慧城市在分类管理、便民服务、保障安全、提高效率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

多种技术的集成与应用维护城市公共场所秩序。 疫情发生后,各地综合利用红外成像、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在人流密集的交通枢纽、办事大厅等公共场所推行快速体温筛查措施,这些措施在疫情常态化后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中科院软件中心有限公司研发了“人工智能+热成像联动无感知测温预警疫情防控系统”,采用“热成像+人脸识别+物联网”技术,只需0.1秒即可锁定高热人员、4秒即可完成通关,可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进行大面积监测,快速排查出体温异常人员。此系统已在首都国际机场、大兴国际机场、北京西站、湛江机场等多个交通枢纽投入应用。又如,广东电信等部署的热成像体温筛查系统利用5G网络将视频、人脸识别及体温等数据快速传输到云平台,实时存储、实时分析,并实时返回筛查结果,从而精确定位体温异常的人员。此外,在疫情发展最迅速的阶段,每日实际新增确诊、疑似病例数量迅速攀升,核酸检测盒子供给不足、符合核酸检测要求的医疗机构过少、审批流程太长、物流供给跟不上等因素严重拖慢了对疑似患者的确诊进度。常规检测通常需要排队几个小时等待检查,交叉感染的风险巨大。人工智能系统有效助力疑似患者筛查,帮助医生快速和准确地从CT影像中识别病灶,减少“假阴性”问题的出现,减少疑似患者的排队时间,降低院内交叉感染的风险,为保障公共场所安全提供了助力。

3.微观层面,数字社区织密抗疫防疫网

数字化手段协助基层社区人员排查,开展疫情防控和宣传教育。 疫情发生以来,近400万名社区工作者奋战在65万个城乡社区的疫情防控一线,平均1名社区工作者负责350名群众。基层社区是联防联控的第一防线,在人员少、任务重、风险大、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兼顾防控效能和基层人员安全必须依靠数字化手段。据此,各地政府积极引导相关企业,围绕社区疫情资讯、出入管理、自动体温测量、无接触式摸排报备等,开发并上线各类平台和工具,同时打通城乡社区与公共交通、复工管理等的数据互联渠道,为织密抗疫防疫网提供了助力。例如,百度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智能语音交互等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了具有批量一对一电话呼叫能力的智能外呼平台,每秒可定向或随机拨打1500个居民电话,自动问询受访者的健康状况、流动情况等,并根据受访者的回答提出针对性问题和防护建议,进一步归纳形成信息档案,为社区摸排工作提供基础数据。又如,科大讯飞推出的疫情智能语音随访机器人可以根据医生为不同人群制订的随访方案,辅助筛查重点发热人群并进行跟进随访,向群众普及专业的疫情防护知识。该机器人可应用于社区情况排查和通知回访等场景,协助进行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和宣传教育,大幅减轻基层医务工作者的随访负担。

1.3.2 互联网助力疫情信息传播

1.互联网促进疫情信息公开

互联网平台成为疫情相关信息的核心载体。 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充分发挥总枢纽作用,通过整合分散在地方部门的资源,统筹建设“疫情防控专区”,上线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疫情防控专题,并在平台PC端、移动端(App和小程序)同步发布,可提供疫情实时数据、定点医院及发热门诊查询导航等 60 余项疫情防控服务。同时,各大互联网社交平台成为信息传播和公共舆论形成的主平台之一。例如,微博平台拥有上百个部委官微和2.6万余个各级政府官微,密集传播疫情相关信息,并对国家及各地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进行了 1400 余场直播;微信公众平台先后为多个政务公众号增加文章发布次数,有效提高了政务公众号文章的传播力;抖音、快手等平台上的政务号疫情相关视频播放总量也达到数百亿次。此外,各大互联网科技企业纷纷推出了“与患者同行查询”“本地疫情查询”等在线服务,通过对确诊患者出行、居住信息的匹配,用户可以查询所乘飞机、火车等公共交通工具是否有确诊病例,以便自主开展居家隔离、降低病毒扩散风险。

互联网平台聚合各地实时疫情新闻报道及资讯。 互联网平台聚合主流媒体、专业媒体、机构媒体、垂直类自媒体生产的各类资讯,实时更新疫情动态、滚动更新专题频道,使人们需要的一切信息变得触手可及。一方面,互联网平台对全国的疫情信息进行汇总和共享,在这种紧急情况下,透明的实时信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公众的恐慌情绪;另一方面,根据疫情趋势的相关信息,上线预警功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用户感染的风险。例如,借助丁香园开发的微信小程序,人们可以获取中国乃至全球范围的每小时更新的新冠肺炎病例相关信息;新浪微博在热门微博中上线“肺炎防治”专栏,聚合健康中国、人民日报等账号的相关内容;新浪、网易、搜狐、凤凰、一点资讯诸多新闻客户端头版头条均与疫情相关,且上线了专题;腾讯新闻上线疫情重点专题,联合全国各地专业媒体推出疫情动态报道,开发出“实时疫情地图”H5页面;百度和今日头条上线“抗击肺炎”频道,提供疫情地图、权威解读、防疫措施等内容,其中百度地图App的疫情地图可以查询人员迁徙地图,百度发热门诊地图让用户可直接点击查看附近所有发热门诊的医疗机构;微信开通多个新冠肺炎实时疫情资讯查询入口,在湖北、北京等疫情重点地区进行主动推送。

2.互联网凝聚抗疫“正能量”

互联网平台针对各类疫情谣言进行辟谣与科普。 疫情暴发后,各种信息泥沙俱下,难辨真假,不仅影响科学防疫,还可能造成恐慌,导致类似恐慌性就诊、物资哄抢等严重后果。为此,各互联网平台纷纷推出相关专题,针对各类疫情谣言进行辟谣与科普。例如,腾讯的“新闻知识官”和“较真”平台针对各类疫情谣言进行辟谣与科普;微信推出“新冠肺炎实时辟谣”专题,上线24小时就为约4000万个用户提供超过1亿次辟谣服务;今日头条“抗击肺炎”频道搭建“谣言终结者”专区,汇聚和推荐各大媒体的辟谣信息。与此同时,健康科普在疫情舆情快速变化的关键时期,向公众传递权威的科普知识、通畅的疫情信息,是打消恐慌、齐心抗疫最好的“防治指南”。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互联网平台利用其优势,与权威医学专家合作,在线提供疫情防控科普(消毒科普、口罩科普、特殊人员防控)、居家膳食营养科普、心理科普等,在疫情防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百度“百科医典”和腾讯“腾讯医典”邀请权威专家第一时间上线“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词条,对新冠肺炎相关问题进行解答,向公众普及科学防疫知识。此外,短视频和直播平台也开展疫情知识科普。例如,今日头条、抖音邀请武汉协和医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对新冠肺炎进行科学解读和防护知识科普;西瓜视频、快手均推出疫情防控知识专场,通过问答的形式普及科学防范知识;腾讯旗下的看点上线了资讯新闻专题、医典上线了词条知识专题、微视上线了新冠肺炎防治频道。

互联网平台助力抗疫正能量传播。 此次疫情是近年来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何在这场重大的灾难中有效激发正能量,做到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对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来说是一次“大考”。互联网平台利用其海量用户和广泛社会连接的优势,开展正能量传播,有效提高主流媒体内容传播的覆盖率和到达率。同时,在移动社交媒体时代,传播效果不再靠体量大、嗓门高而获得。微传播有大能量,能够碎片式传播,产生裂变式效果。疫情发生以来,各大媒体利用互联网平台,特别是移动社交平台,坚持开展正面宣传,传播正能量,发挥了主流媒体宣传主阵地作用。例如,人民网推出了“人民战‘疫’、党旗飘扬”专题报道,突出体现医护人员在防疫抗疫一线的感人故事,以及广大党员、干部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典型事迹。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省级媒体积极发挥上传下达、组织引导作用,生产权威、优质的报道,并通过技术手段下沉,在各县级融媒体中心平台的重要位置发布;大量打捞各县级融媒体中心生产的鲜活、接地气的报道,并利用建设区县融媒体中心的经验、资源和传播力、影响力,将各地的疫情防控一线亮点工作展示给广大网友,很好地展现科学防控措施、宣传防控知识。

1.3.3 互联网保障基本公共服务

1.互联网满足民生服务需求

互联网助力政府部门更好地感知和保障民生需求。 互联网平台利用强大的用户到达率,开放公众参与入口,征集疫情线索、搜集公众诉求,配合政府征集防控线索,助力疫情防控。例如,微信在北京、广州等城市上线小程序,收集居民日常需求,搭建政府沟通公众需求的渠道。北京发布“生活必需品统计”微信小程序,市民可通过小程序查询具体门店的口罩、生活必需品供应是否充足,政府可通过小程序及时掌握生活必需品的供应情况;广州市政府上线“穗康”微信小程序,市民不仅可以通过小程序预约限量购买口罩,还可以进行健康自查、疫情线索上报和医疗物资捐赠。此外,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推动下,线上买菜、无接触配送等应用服务层出不穷,电商平台和传统零售的线上线下融合加快,生产、流通、销售数字化程度加深,各类网络平台和数字技术为保障商品供应链的稳定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米袋子”“菜篮子”不受疫情影响。

2.互联网推动在线复学复课

互联网助力解决疫情期间师生教学时空、教学行为物理隔离的现实问题。 2020年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的通知》,并倡议疫情期间各地中小学利用网络教学。此外,教育部组织推出22个线上课程平台,开设2.4万门在线课程,为普通高等学校在疫情期间“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提供了有力保证。国家教育云课堂,各地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电视台和教育信息化相关企业都在最短的时间内提供各种基于互联网的解决方案,助力教师在线授课、学生居家学习、家长配合指导,将延迟开学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一时间线上教学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用户规模暴发式增长。截至2020年3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4.23亿人,较2018年年底增长2.22亿人,占网民整体的46.8%;手机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4.20亿人,较2018年年底增长2.26亿人,占手机网民的46.9%。进入第二季度,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大、中、小学逐步有序开学复课,在线教育用户规模回落至3.81亿人,但较2018年年底仍然增长明显。在线教育的快速发展不仅保障了疫情期间各地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也加速了优质教育资源向三线以下城市及农村地区延伸。

3.互联网缓解线下医院压力

在线医疗服务供给能力持续提升,逐渐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医疗体系。 近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医疗保障局等相关单位出台多项通知与指导意见,推动在线医疗加速应用。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用户对在线医疗的需求量不断增长,进一步推动我国医疗行业的线上化发展,在线医疗对线下医疗体系的补充作用凸显。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在线医疗用户规模为2.15亿人,占网民整体的21.7%。从年龄分布来看,40岁以上用户占在线医疗用户整体的40.4%,用户对在线医疗的接受度不断提升;从地域发展来看,三、四线城市网民对在线医疗的使用率分别19.8%、20.8%,增长最为迅速。随着用户认可度和信任度的增强,在线医疗的渗透率将不断提升,用户的使用行为呈现多样化趋势。

互联网平台提供零接触医疗服务,在保障安全的同时提高医疗效率。 一些互联网医疗平台开通了线上问诊渠道,降低了交叉感染的风险,促进了地方公共卫生体系在线化和数字化升级。一方面,向大众免费提供新冠肺炎常见问题解答、实时权威的在线咨询服务,帮助用户快速自我评估病情,做出合理的就医安排;另一方面,提供心理问题咨询服务,针对疫情期间易出现紧张、焦虑情绪或强迫症状等需要心理帮助的人群,提供免费的心理疏导。例如,微医、好大夫在线、春雨医生、腾讯健康、企鹅家庭医生、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平安好医生等企业的在线义诊行动,集结了呼吸科、感染科、内科等领域过万人医疗专家资源,为患者提供 7×24 小时免费义诊,同时为战斗在防疫一线的医生、护士等工作人员开通了热线服务,提供免费心理疏导;百度、微信均开辟了“在线问诊”入口,为公众免费提供新冠肺炎相关问题的线上咨询服务;对于广大农村“防疫短板”地区,腾讯上线了“新冠肺炎实时救助平台”,面向村民提供在线义诊、疫情辟谣等服务;快手短视频平台联合微医推出 7×24 小时线上问诊功能。此外,对于慢性病等患者,如有明确的用药需求,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叮当快药等平台可提供专业的药师服务,为公众在出现症状后和用药前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同时实现线上购药配送上门,帮助公众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也能买到必备的防护物资和药品,极大地保障公众居家隔离所需。

1.3.4 互联网推动企业复工复产

1.在线审批支撑企业有序复工

互联网提高政府调查审批效率,助力复工复产有序进行。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政务服务快速发展,多地实现了“一网通办”,在此情况下,疫情的发生为进一步提高政务服务效能提供了“试验田”。借助互联网新技术,各级政府均大力推行审批事项“不见面”“零接触”网上办理,提高各项防疫管理、行政审批效率,助力行业更快速、高效地化解疫情和复工复产带来的挑战。例如,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根据广州市南沙区政府疫情防控的实际需求,基于区块链技术研发了企业复工审核系统底层关键技术组件,将从企事业复工备案申请到完成审批的时间压缩在10小时以内,保障了广州市南沙区企事业单位的有序复工。又如,北京市海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实行“零见面”服务模式,采取“以大数据中心沉淀全量数据、电子证照库归档证照数据、区块链平台共享关键审批信息”的轻记账方式,企业和群众可以通过网上申报的方式办理政务服务事项,减少往来大厅现场办事频率,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此外,为贯彻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有序推动工业通信业企业复工复产的指导意见》要求,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牵头各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充分发挥工业互联网泛在连接、数据汇集、远程协同、资源调度等方面的优势,建立中小企业复工复产情况信息报送机制,有力支撑中小企业复工复产数据统计和分析工作,为抗击疫情提供强力支持和有力保障。

2.远程办公助力业务远程协同

远程办公应用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助力企业正常运转。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互联网行业发挥线上优势,积极推进复工复产,采取各类措施帮助合作伙伴克服复工困难,并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保障社会经济稳定、助力其他行业复工复产。一方面,互联网业务具有线上特性,企业远程办公早已是工作常态,线上办公、视频会议、考勤管理、信息安全等各项工作均能够顺利开展。截至2020年3 月,我国主要互联网企业 平均到岗率为 52.5%,平均在岗率(包含线上办公)为96.9%,是全国中小企业复工复产率的3倍。腾讯、阿里巴巴、京东、美团、字节跳动等企业基本实现全员线上办公,在岗率近 100%,大幅降低了人员聚集带来的风险,实现集中办公效率不减。另一方面,互联网企业不断优化远程办公及业务协同软硬件,实现各种办公软硬件之间的融合,产品性能与功能加速迭代。例如,互联网媒体技术与传统办公自动化(OA)软件功能创新融合,提高远程办公服务能力,有效助力企业在疫情期间维持正常运转,如将直播与在线文档协同操作功能相结合,极大地提升远程会议的沟通效率。据此,远程办公得到企业和个人用户的广泛使用,尤其在复工期间,使用人次、时长均出现井喷式增长。春节复工期间,我国有超过1800万家企业采用了线上远程办公模式,截至2020年6月,我国远程办公用户规模达1.99亿人,占网民整体的21.2%。

3.智能设备保障正常生产制造

工业互联网实现协同生产和智能管控,持续提升企业产能。 工业互联网平台可以覆盖整个产业链,建立网络化协同环境,在企业外帮助企业进行原材料、设备寻源,在企业内通过数据驱动的方式摆脱传统产线的固化流程,通过智能化排产实现快速切换的柔性化生产模式,并通过数据分析优化流程,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设备进行产能提升。为应对疫情冲击,工业互联网企业上线多种企业级应用,开放诸多服务。例如,江西联通提供“远程设备管控”服务,通过将设备快速接入网络,实现设备网络化与智能化管控,让企业管理及操作人员在“远端”即可随时监控数据、跟踪设备、预测故障,并进行设备控制、能源管理等以往在现场才能完成的操作。又如,徐工信息的汉云平台通过技术手段对设备保养数据及历史故障数据进行多维度离线计算分析,为客户提供精准的保养提醒及设备异常恢复方案。同时,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在线上汇集各种研发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如云设计、云仿真、云排产、云检测等,使研发生产过程可以以云化的方式来实现。仅航天云网 INDICS 平台就已经汇聚了近 2000 款涵盖企业管理、研发、生产、办公的各种工业App。这些云端应用既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又降低了企业的安全风险和运营成本。

1.3.5 互联网重振经济社会活力

1.互联网支撑数字经济逆势增长

我国借助数字经济的创新实现了在疫情下的逆势增长,云课堂、云看房、云娱乐成为现实,这些领域的发展助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也助力了全球经济的复苏。 受疫情影响,网民上网时长显著增加,2020年春节期间,移动互联网人均使用时长达近7小时,较2019年同期增长20%以上。公众线上需求持续增加,互联网内容消费快速增长,视频、直播、游戏、音乐等互联网娱乐内容产业构成了消费的新增长点。同时,疫情的暴发催生了巨大的线上买菜、无接触配送等市场需求,生鲜电商等生活服务平台交易量大幅攀升,且社区团购、电商直播等新兴业务模式快速渗透,成为社会消费的“压舱石”。例如,武汉“社区团购蔬菜”活动平台仅上线 24 小时访问量就突破 330 万人次。社区经济涵盖的产业及业态不断增加,更多本土商贸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从需求侧和供给侧共同发力,缓解城市经济发展压力。总体来看,互联网能够充分发挥优势,既减少了人员的直接接触,又能稳经济、促发展,发挥了便民利企的巨大作用,也做到了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兼顾。未来,互联网经济潜力无限,我国应抓住机遇、积极探索、稳步推进,为全国经济复苏带来澎湃动力。

2.互联网助力整合全社会资源

互联网平台汇聚抗疫资源,增强社会应急动员及协调能力。 从互联网平台协助疫情防控来看,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以平台企业为连接器,互联网正在发挥前所未有的资源整合能力。正是互联网的这种资源整合能力,使社会的应急动员能力大幅提升,实现多主体、多维度、多平台的协同合作,从而使社会资源高效整合并投入抗疫中。例如,在国内拥有8亿个用户的支付宝基于对用户、政府、企事业单位抗疫服务需求的紧缺情况调查,面向社会各界开发者发布“十大疫情期最急需服务开发清单”,号召更多开发者投入进来开发更多服务,解决社会问题。同时,支付宝通过互联网平台开展网络慈善募捐,有效扩大了社会公众和民间力量对疫情防控的参与和支持力度,互联网平台则发挥了集聚效应,满足了社会公众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发布求助信息的需求。此外,在扩大疫情社会监督方面,腾讯云配合国务院中国政府网政务新媒体开发“疫情督查”线索征集小程序,在微信“城市服务”界面加入疫情线索征集入口。

互联网平台凝聚社会合力,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 2020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支持发展农村电商,促进农产品销售。国家新政的背后,是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的时代背景。然而,突如其来的疫情,对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提出了严峻考验,农产品滞销成为急需解决的难题。为解决这一难题,一大批地方领导借助直播带货、短视频助销等新形式,为农产品牵线搭桥,为本地特色产品代言,同时与互联网平台、电商企业密切合作,广泛借助社会的力量。例如,拼多多与湖北省农业农村厅签署《“乡村振兴及抗疫助农”战略合作协议》,上线“湖北优品馆”,让消费者“一键直达”湖北农产品销售专区;淘宝上线“爱心助农,湖北加油”专区,在这里,来自50个原产地的 2 万款湖北农产品正在热销;京东启动“买光湖北货”活动,通过平台帮助湖北农产品外销;为帮助湖北省13个地级市(自治州)打造城市名片,抖音开展13场“市长带你看湖北”直播活动,推介当地农产品、食品、消费品,将湖北优质商品推向全国消费者。截至2020年4月,各大电商平台累计销售湖北农产品79.6万吨,撮合线上交易达到1280万次。

3.互联网促进疫情下灵活就业

互联网助力就业市场供需匹配,加强就业服务。 2020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抓紧研究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举措,更有效激发市场活力,扩内需,增动力;要通过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互联网+”、双创等,为创业就业、灵活就业提供更多机会,稳定就业大局。为保证疫情期间招聘工作正常进行,多地推出空中招聘会平台、在线“双选会”、校内外职业导师的线上“一对一”帮扶等举措,投递简历、筛选简历、笔试、面试、签订协议、办理手续等都可以通过“云”得到一站式的解决。例如,人民网通过人民智云App推出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为企业与高校提供“云端见”一站式就业对接服务,有效纾解企业用工荒与高校毕业生求职难的困局。又如,浙江省委人才办、杭州市委人才办主办“杭向未来”高层次人才云聘会“云启动”,通过现场直播的方式,向求职者提供2.8万个岗位。求职者利用二维码就可以参加网络招聘,直接点击企业名称便可以进入简历投递和面试预约界面。企业在进行“云招聘”后,可直接线上为求职者办理入职,整个流程环环相扣,最终形成网络招聘的闭环。疫情期间,“云入职”的出现简化了求职者入职的流程,让求职者入职变得更轻松、更安心。

互联网新业务提供丰富的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 2020年,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基建”,成为国家重点投入的发展领域。这些复杂和多元的产业,辐射的范围更广,带动产业上下游投资和产业链的进一步扩展,将创造可观的就业空间,促进社会就业。更值得注意的是,新兴的科技产业不仅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而且在薪资待遇方面也超过了传统产业。58同城招聘研究院数据显示,新科技催生了大量高薪职业,如区块链应用操作员、互联网营销师和3D打印设备操作员等,均由近几年崛起的新科技厂商提供,相关月薪也逼近万元大关。此外,网络直播、网络营销、网上外卖等新模式创造了数据标注员、送餐员、网络营销师、小程序开发员等新的就业机会。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上招聘用户规模达1.12亿人,占整体网民的12.7%。数据显示 ,2020年上半年互联网和电商类的岗位总数猛增,比2019年增加近13万个;截至2020年6月,直播行业的招聘需求比2019年同比上涨约134.5%。总体来看,无论是新兴的科技产业,还是新的商业模式,都在为就业保驾护航。

互联网企业推动“灵活就业”模式,实现多赢局面。 疫情期间,线下餐饮、酒店等服务行业受到冲击,大量员工无工可返,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待业员工薪酬支付成本;而电商、外卖、网络零售等行业却迎来了大幅度的需求增长,仓储、配送等环节中的捡货员、打包员、骑手紧缺,由此出现了多种临时性的灵活就业模式。这种模式调节了疫情期间餐饮企业大量员工待业与电商企业劳动力紧俏之间的资源配置错位问题,同时省去了中介环节,直接由员工雇主企业和员工使用企业之间进行协商合作,盘活了双方企业的劳动力资源存量,达成了既减轻餐饮企业成本负担,又满足电商企业劳动力需求的双赢局面。例如,广东省东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推出三类企业用工余缺调剂服务,推动企业灵活用工;安徽省合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到复工企业就业的倡议书》,鼓励通过弹性用工、远程用工等多种形式,推动企业复工。从长远来看,在疫情期间形成的这种灵活用工、灵活就业模式或许有望成为未来的发展新趋势。政府可调节各行业之间由于季节、政策环境、特殊社会事件等因素造成的短期劳动力资源配置错位问题,达到盘活整个社会劳动力资源存量的目的。

[1] 来源:国际电信联盟《Measuring digital development:Facts and figures 2019》。

说明:

1.如非明确指出,本书中的统计数据仅指我国大陆地区的数据,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

2.由于本书采用了四舍五入的计数保留法,这可能导致统计百分比之和不等于100%。 WxIEfFry+SGy6iDyUtx5BdY+6WmJzgwCTQ+bbSI9krjoQnFguR0hmYGUv2PBWPX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