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学习是有方法的,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指的就是要努力读书,让自己的才识过人,让自己的所学能在生活中体现,增长见识,也就是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孔子的“学而时习之”,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的也都是这个意思。
对古人来说,读万卷书,就是要读“经”和“史”。“经”主要指《周易》《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史”主要指《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历史典籍。
《周易》相当于今天的数学和物理学。不过,跟纯粹的数学和物理学的区别是:纯粹的数学是不变式数学,《周易》属于构造性数学;纯粹的物理学只能研究简单现象,可称为简单科学,《周易》的物理学是研究复杂现象,可称为复杂科学。
《大学》和《中庸》对复杂科学的学习路径和明辨程序做了系统深入的表述(三纲领八条目及其细化),其中的理性思维都采用构造性整合法(整体公理化)。这个方法在社会科学中落实为正名言行原则(《论语·子路》)和学问思辨行五环节(《礼记·中庸》)、分层社会(最复杂现象)的组织管理(《周易·系辞上、下》最后一章、《论语》最后一章、《大学》最后一章、《中庸》最后一章)。
史,即史书,是记录历史的。连续记载最长期的华夏大地域历史是中国历史:从孔子编《尚书》修《春秋》到“二十四史”、《清史稿》直到近现代历史。中国是世界上历史记录最长、最完整的国家,有着浩如烟海的史料,这给今天中国人的学习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与优势。
所谓经史合参,就是要把“经”和“史”合起来读。为什么要经史合参?史书,相当于摆事实;经书,相当于讲道理。道理都是从大量的事实中总结出来的。如果一个人仅仅知道很多道理,而不清楚对应的事实,就会成为标准的书呆子、教条主义者。要真正领悟经书中的道理,并懂得运用这些道理来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必须要掌握历史中的大量事实,因此要经史合参。
经史合参是训练构造性整合法思维的最佳方法。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在读经书和史书的过程中,读原文,背原文,用原文(日常对话时另加现代汉语的解释),有助于我们(尤其是以汉语为母语的现代人)借助原文的韵律节奏和意境气象来提高生活质量(与经典同行,活到老,学到老),提高文化品位(思接千载,视接万里),提高写作水平(文章本六经得来)。
像杜甫这首《绝句》,就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品味的佳作。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里的“千秋雪”言时间之久,“万里船”言空间之广。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襟何等广阔!后两句也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境界开阔,情志高远。在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拓宽了广度,宛然组成一幅咫尺万里的壮阔山水画卷,使全诗的立意卓尔不群,既有杜诗一贯的深沉厚重,又舒畅开阔,给读者一种绝美的享受,实为千古名句。
在儒家教育中,还有一种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融合起来的学习方法,就是“游学”。《论语》中记载了大量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时教导弟子的言行。可以说,游学是孔子开创的教学模式,是儒家独特的教学方式,也是做到知行合一的最好方法。
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两种学习方法结合在一起,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学生对这种学习方法最容易接受,印象也最为深刻,所以我们要逐步恢复儒家这种充满智慧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