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绪论

一、中国城市休闲化发展的特征与趋势

由上海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其他高校相关学者共同组成的课题组,完成了《中国城市休闲化指数报告(2020)》的编撰工作。这是《中国城市休闲化指数》课题组成立以来完成的第10份研究报告。通过10年的研究,课题组发现中国城市休闲化发展呈现如下特征。

第一,总体来看,中国城市休闲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发展差距日益缩小,但城市间的发展差异仍不容小觑。首先,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城市休闲化发展的头部城市已经率先进入全域休闲化发展阶段,标志着我国城市休闲化发展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其次,相对落后地区的城市休闲化发展水平稳中有升,进步明显。根据城市休闲化发展水平五级划分标准,2011年中国有23个城市位列第五层次,到2020年则降低至12个城市,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最后,城市间发展差距显著缩小。10年前,排名第1的北京与位列末位的拉萨之间,休闲化指数相差了7.64倍。而今,两者之间尽管仍有5.64倍的差距,但是已经呈现明显缩小态势。当然也要清醒认识到,要完全实现不同地区之间城市休闲化发展水平与发展质量的协调性与均衡性目标,依然任重道远。

第二,从城市休闲化发展的五个维度看,休闲生活和消费、休闲空间与环境两大维度在各城市间的发展差异最小,既体现了城市居民巨大的休闲消费需求与追求美好生活的高涨热情,又凸显出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取得的积极成效与城市游憩空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的发展态势。一是从休闲生活与消费类指标看,整体水平都比较高,首尾城市之间差异最小,仅有2.2倍(五个类别指标中,首尾城市之间的平均差距为8.52倍)。揭示出在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大背景下,居民追求美好生活需要的心情迫切,进行休闲消费的动机强烈。二是从休闲空间与环境类指标看,首尾城市之间差距相对较小,为3.01倍。说明近年来在中央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指引下,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治理,居民户外游憩空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必须指出的是,城市休闲化各维度之间的失衡性,是制约城市休闲化水平提高与质量提升的瓶颈。

第三,从区域发展格局看,“东部领先、中部崛起、西部赶超”,正在成为中国城市休闲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新格局。一方面,在一带一路发展倡议与西部开发政策的引导与推动下,近年来西部地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休闲化发展水平与发展质量都表现出鲜明的加速态势,城市休闲化发展的整体均值水平高于中部,区域内部发展的协调度优于中部;另一方面,在去年和今年城市休闲化指数综合排名前10位的城市中,东部6个,中部1个,西部3个。显而易见,西部崛起势头明显,令人刮目相看。

第四,从城市规模和能级看,规模越大,能级越高,城市休闲化发展优势越显著,是当前我国城市休闲化发展中的一种常态。例如,排在前5位的城市全是超大型城市。又如,排在后5位的城市中,1个是Ⅰ型大城市,3个是Ⅱ型大城市,1个是中等城市。显然,在目前阶段,城市规模与城市休闲化发展水平正相关,也是影响城市休闲化指数高低的重要因素。

当今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之间的矛盾,中国城市休闲化的发展是缓解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人均GDP已经突破1万美元的重要关口,借鉴国际经验可知,进入后小康时代,我国城市休闲化将步入以环境高质量改善和生活高品质发展为特征的新阶段,并可能形成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第一,从城市休闲化发展的指导思想角度讲,在“两山理论”“生态文明”思路、“公园城市”建设、“人民城市”建设等指示精神引导下,我国城市休闲化在各个维度指标之间、在各个空间区域之间发展的均衡性与充分性,将成为城市休闲化发展的突破点与聚焦点。

第二,到2025年,在目前列入监测的36个城市中,约有1/2的城市休闲化水平将进入中高水平的发展阶段。

第三,在十四五期间,广州、重庆、深圳、成都和杭州,或将先后步入全域休闲化发展阶段。

第四,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京津冀一体化”战略,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城市休闲化进程将会进入较快的发展时期,城市休闲化发展的整体水平与个体水平,都将是以往任何时期所不能比拟的。

二、贯彻人民城市理念推进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2019年11月习近平同志在视察上海杨浦滨江时提出,城市建设要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游、宜乐”的环境,这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提升获得感的具体表现,也是贯彻“人民城市”理念的重要内容。从人民城市内涵来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为指引建设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是新时代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核心要义。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宗旨与目标。2021年4月习近平同志在广西考察时又特别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格调品味,努力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宜居城市”。这一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中国城市发展道路要始终以人民的生活质量为出发点,为人民群众提供高品质的生活环境,这为十四五期间文化旅游部建设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提供了思路与方向。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有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基本任务时提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这是后疫情时代,全面推进双循环战略的重要抓手,也是实现居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核心内容。对于建设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理解。首先,所谓“文化特色鲜明”是指,在建设旅游休闲城市的过程中,既要善于利用当地独特的文化风格、形式和内涵,积极推进旅游休闲城市建设,又要通过旅游休闲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文化特色的软实力,将文化特色鲜明的基本要求内化为建设旅游休闲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其次,所谓“国家级”是指,在旅游休闲城市建设工作的过程中,凸显实践经验的示范性、政策制度的引领性、发展质量的等级性等具有全国指导意义的国家标准。这也为城市休闲化向高质量高品质发展方向迈进提供了借鉴。再次,所谓“旅游休闲城市”是指,建设对象体现三个重要变化。一是功能定位变化,由以往的旅游城市建设转变为旅游休闲城市建设。相应的变化是,城市由聚焦外来游客的服务功能为主,向注重本地居民与外来游客兼容的综合服务功能过渡,而且逐渐呈现出以本地居民为主,以外来游客为辅的发展趋势。正如美国学者杰弗瑞·戈比(2006)所指出的,休闲城市的服务功能首先为市民提供高的生活质量,有美味食物,能与自然接触,有艺术的和历史的保留,能运动,有节假日、露天市场和其他旅游休闲带来的令人愉悦的事物。接着为有限的游客提供这些服务。二是产业结构变化,由以往的专注旅游产业发展转变为聚焦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一般而言,旅游产业往往是以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消费需求形式形成的产业集群,而旅游与休闲产业则包含了居民与游客在当地的休闲消费与旅游消费两部分内容的产业集群,大致包括了旅游业、文化业、体育业、娱乐业、餐饮业、会展业、批发零售业、园林绿化业、交通运输业等产业部门。因此无论从产业类别或产业内容看,旅游休闲产业都要远多于旅游产业,这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当前,我国城市化率已超过60%,城市人口规模快速增长,满足城市居民不断增长的休闲娱乐需求的服务设施日趋完善,博物馆、影剧院以及综合性的休闲街区等,无不成为城市旅游休闲产业发展的重要元素。从经济发展水平看,2020年我国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居民生活休闲化特征明显增强,成为推动我国旅游休闲产业持续强劲发展的重要动力。三是市场变化,从以往由居民与游客“彼此各享”的消费市场结构,逐渐转变为居民与游客“主客共享”的消费市场形态。戴斌(2021)指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要回归日常生活场景,这里的日常生活场景指的就包括了当地的休闲文化设施、休闲游憩环境、休闲旅游服务等,当本地居民能够从城市提供的旅游休闲消费机会中感受到满足与愉悦,必然带来的是城市吸引力不断提升。Carlino,et al.(2008)认为,那些因休闲娱乐设施吸引来大量游客的城市,其新增外来居民的数量也增加了,人们认为有优美的建筑、动物园、文化氛围、剧院和餐馆的城市会增长得更快。可见,“主客共享”的旅游休闲消费市场能够不断促进城市的繁荣兴旺,在更高层次上满足本地居民持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外来游客不断增强的观光度假消费需求。

不难看出,建设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就是走出一条突出文化特色、聚合高品质美好生活体验的特色城市发展之路,也是一条让人民群众能够共享城市旅游和休闲发展成果的发展之路。从一定意义上讲,建设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这一任务体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这一时代特征,与“人民城市”的重要理念高度吻合,对于我国城市休闲化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与深远的实践指导价值。为此有以下几方面建议。

第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秉承“全域休闲”发展思路,是积极推进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的重要基础。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建设,反映了城市的发展思想要从“全域旅游”向“全域休闲”转变,这更加契合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城市建设“宜业、宜居、宜游、宜乐”的要求。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意味着人们对城市的生活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城市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完善和打造包括自然、商业、人文、社会等在内的各项舒适物,提升城市的生活品质,使之成为真正有吸引力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

第二,坚持社会正义原则,实现旅游休闲服务配套的均衡性与活动参与的充分性同步发展。在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建设中,硬件设施的配套与完善固然是不能缺失的重要环节,但包括城市的生态环境、服务接待等软环境建设显得更为重要。作者所在的《中国城市休闲化指数报告》课题组连续多年的研究表明,我国城市内部旅游休闲服务设施的分布呈现明显的不均衡性,往往表现为“中心城区聚集、郊区分散”的特征,导致居民往往缺失“家门口的休闲好去处”这样的场地配置,成为当前旅游休闲城市服务体系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软肋之一。实现设施配套的均衡性与活动参与的充分性,不仅是促进高品质生活形式充分性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强化高品质生活内涵充实性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全面落实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建设目标的重要任务。

第三,坚持新时代文化建设思想的鲜明特色,凸显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建设的人本价值。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这无疑说明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建设必须加强文化建设,凸显特色和人本价值。当前,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必须用好用活当地的文化资源。一方面,加强文化与旅游、休闲的有机融合,通过文化塑造旅游休闲城市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通过旅游休闲产业形态彰显文化的特色与价值,最终提升城市的格调品味,实现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的人本价值。

三、上海以人民城市理念为指导塑造旅游休闲城市新环境

在人民城市建设过程中,上海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与探索。从2010年上海世博会提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到2020年提出“人们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两城理念,上海在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同时,不断完善与优化城市旅游休闲环境,满足居民美好生活需要与外来游客观光度假需求。

1.旅游休闲城市新环境的基础:城市发展的人民性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十多年来,上海深入践行了这一主题,并切实贯彻到人民城市建设理念中去。

2011年上海十二五发展报告提出要把增进市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全体市民更广泛地参与发展过程,更多更公平地分享发展成果,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提高生活满足感。“分享”理念的提出,根本目的是让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城市发展的红利,生活得更美好。这一时期,上海城市发展较多关注与居民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民生工程,通过举办“踏访上海民生工程,探寻都市发展轨迹”系列活动,让居民分享城市发展红利、感受城市美好生活。

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提升城市发展的持续性宜居性。这一战略目标明确了城市发展的方向,要从偏物质层面的经济阶段转向物质和精神融合共生的生活品质阶段。这里的生活品质不仅包括“高大上”的民生服务,更包括“小而美”的幸福场景,比如就近的便利店、随处可见的街角公园。上海在提高城市居民高品质生活方面也进行了独具特色的探索。2017年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韩正在《中共上海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建筑是可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公园是最宜休憩的,市民是尊法诚信文明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一语正是上海城市生活品质浸入民心的体现,也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表征。也正是这一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的解决必须依靠高质量发展。

2018年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提出上海要把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作为城市建设发展的根本落脚点,“两高”理念的提出,显然是让所有工作生活在上海的人们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带来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城市的“温度”已内化为了“温馨”与“温暖”。

城市发展基本目标是为人民服务。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基本要求后,上海不断深入学习领会习总书记的指示精神,于2020年确定了“五个人人”的城市努力方向,即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以更好地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城市发展目标。“五个人人”不仅细致刻画了人民城市建设的蓝图与格局,高度诠释了人民在城市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与根本利益。值得注意的是,十年以后的2020年,上海重提“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发展理念,这背后已然赋予了新的发展内涵与发展价值。如果说十年前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一幅尚未展开的画卷,那么十年后的今天,这幅画卷已顺应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徐徐展开,铸就着精彩与美好的城市辉煌。

2.旅游休闲城市新环境的表现:“家门口的好去处”与“网红共享地”

上海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并没有通过大拆大建来创造美好,而是通过微更新的形式和手段来美化居民生活、提升城市品质。2020年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发布首批50个市民“家门口的休闲好去处”,包括郊野公园、城市公园(花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民宿、艺术馆、博物馆、红色旅游点、工业旅游点、古镇古街、创意休闲区(空间)、图书馆、美丽乡村等类型。这些好去处不仅方便市民就近体验休闲生活,更可让外来游客深切感受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场景,成为新时代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空间。实际上,“家门口的休闲好去处”的前身是“旅游好去处”,相比后者,“家门口”更体现了城市微更新的价值与意义。一方面,它不仅为居民日常休闲体验提供了更加便利的环境,而且焕发了日常生活场景的活力;另一方面,它无形中于细微处提升了城市的美誉度,丰富了外来游客对上海城市感知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为城市未来的人才吸引提供了动能。

除了家门口的旅游休闲环境改善外,旅游休闲街区的修缮改造更是谱写了主客共享的和谐生活场景。2021年修缮完工的武康大楼街区揭开面纱,不仅向人们重新展现了它的“盛世美颜”,更是完美体现了我国十四五规划提出的“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的内涵。武康大楼建于1924年,是由旅居上海的建筑设计师邬达克设计,是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公寓大楼,里面曾住过许多文化名人,也住过很多普通的居民,建筑文化与居民生活交织融合在一起,铸就了武康大楼的文化底蕴,成为上海建筑文化遗产的代表。2011年武康大楼经过整修提升后,入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吸引了漫步、摄影、艺术创作等各类人群前来打卡,成为网红打卡地,但是彼时的它仍被人们诟病,因为有冗余的信号灯立杆、外露的空调机、显眼的城市架空线、人行步道空间的狭小等弊端,这显然影响了市民和游客的体验。2019年武康大楼再次修缮,将人们原先调侃的种种所谓的诟病都通过隐藏或拓宽的方式转化为一种文化风景或休闲体验。如今,外拓了3.6米的武康大楼街区人行道,给了驻留在路口的人们更从容的空间,旅拍节奏变慢了,动作优雅了。一边是游客眼中的风景,一边是居民生活的不受干扰和品质提升,武康大楼街区显然形成了主客共享的旅游休闲新场景。

城市微更新还可以体现在环境的艺术化装扮上,从而引发一场体验日常生活之美的旅游休闲热潮。早在2014年,上海就试点推出6条道路进行“落叶不扫”,到2020年已推出41条落叶景观道路,时间跨度一般从每年的11月10日到12月30日。这段时间上海正好处于深秋时节,片片落叶铺就满地金黄,让市民和游客享受到了落叶带来的秋之美好。在实施落叶不扫过程中,一方面上海绿化管理部门会定期对落叶景观道路进行梳理和评估,通过调整或替换的方式来保持景观的持续性;另一方面上海环卫工人会用专业化的水平对景观道路进行精细化保洁,从而保障了市民和游客能够体验到更高品质的落叶景观。可见,“落叶不扫”是上海通过对自然资源的深度利用而形成的独特景观,不仅真正践行了“让街区更适合漫步”的理念,而且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互动的美好生活空间。随着“落叶不扫”工程的日渐成熟,春日的“落樱不扫”工程也紧随而来。2020年4月,上海首条“落樱不扫”道路在杨浦区江湾城路试点开展,又一次将人们的舒适生活与美好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从“落叶不扫”到“落樱不扫”,上海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将人民的美好生活落实到城市的点滴细节中,有效提升了城市的品质、格调与情趣。 tIG6AmSTVhdpbP5lmwNUYEqRpO2wbnknk1PMOMMg3bmSmycgvvmnIRib+Yiwciq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