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要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这是全面推进双循环战略的重要抓手,也是实现居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核心内容,为我国城市休闲全域化、城市生活休闲化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对于建设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理解。首先,所谓“文化特色鲜明”,是指在建设旅游休闲城市的过程中,既要善于利用当地独特的文化风格、形式和内涵,积极推进旅游休闲城市建设,又要通过旅游休闲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文化特色的软实力,将文化特色鲜明的基本要求内化为建设旅游休闲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其次,所谓“国家级”,是指在旅游休闲城市建设工作的过程中,凸显实践经验的示范性、政策制度的引领性、发展质量的等级性等具有全国指导意义的国家标准,这也为城市休闲化向高质量高品质发展方向迈进提供了借鉴。再次,所谓“旅游休闲城市”,是指建设对象与以往相比体现三个重要变化。一是功能定位变化,由以往的旅游城市建设转变为旅游休闲城市建设。相应的变化是,城市由聚焦外来游客的服务功能为主向注重本地居民与外来游客兼容的综合服务功能过渡,而且逐渐呈现出以本地居民为主,以外来游客为辅的发展趋势。二是产业结构变化,由以往的专注旅游产业发展转变为聚焦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休闲产业发展。一般而言,旅游产业往往是以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消费需求形式形成的产业集群,而旅游与休闲产业则包含了居民与游客在当地的休闲消费与旅游消费两部分内容的产业集群,大致包括了旅游业、文化业、体育业、娱乐业、餐饮业、会展业、批发零售业、园林绿化业、交通运输业等产业部门。因此无论从产业类别或产业内容看,旅游休闲产业都要远多于旅游产业,这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当前,我国城市化率已超过60%,城市人口规模快速增长,满足城市居民不断增长的休闲娱乐需求的服务设施日趋完善,博物馆、影剧院以及综合性的休闲街区等,无不成为城市旅游休闲产业发展的重要元素。从经济发展水平看,2020年我国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居民生活休闲化特征明显增强,成为推动我国旅游休闲产业持续强劲发展的重要动力。三是市场变化,从以往由居民与游客“彼此各享”的消费市场结构,逐渐转变为居民与游客“主客共享”的消费市场形态。从发展实践看,“主客共享”的旅游休闲消费市场能够不断促进城市的繁荣兴旺,在更高层次上满足本地居民持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外来游客不断增强的观光度假消费需求。
2021年发布的《关于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提出,要发展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出台实施国民休闲纲要(2021—2035年),这不仅为文化和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为国民的休闲生活理念、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诉求产生一系列深远影响。
2020年的城市休闲化报告由以下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总报告,包括绪论、研究对象与评价方法,以及城市休闲化报告等内容。第二部分是城市休闲化指数分析,包括分类指数评价与分析、36个城市休闲化指数评价与分析等内容。第三部分是专题研究。本报告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第一,总体来看,中国城市休闲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发展差异日益缩小,但城市间的发展差异仍不容小觑。首先,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城市休闲化发展的头部城市已经率先进入全域休闲化发展阶段,标志着我国城市休闲化发展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其次,相对落后地区城市休闲化发展水平稳中有升,进步明显。根据城市休闲化发展水平五级划分标准,十年前我国有23个城市位列第五层次,今年则降低至12个城市,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最后,城市间发展差距显著缩小。10年前,排名第1的北京与位列末位的拉萨之间,休闲化指数相差7.64倍。而今,尽管两者之间仍有5.64倍的差距,但是已经显著缩小。当然也要清醒认识到,要完全实现不同地区城市之间城市休闲化发展水平与发展质量的协调性与均衡性目标,依然任重道远。
第二,从城市休闲化发展的五个维度看,休闲生活和消费、休闲空间与环境两类指标在各城市间的发展差异最小,既体现了城市居民巨大的休闲消费需求与追求美好生活的高涨热情,又凸显出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取得的积极成效与城市游憩空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的发展态势。一是从休闲生活与消费类指标看,整体水平都比较高,首尾城市之间差异最小,仅有2.2倍(在五个类别指标中,首尾城市之间的平均差距为8.52倍),揭示出在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大背景下,居民追求美好生活需要的热情高涨,从事休闲消费的动机强烈。二是从休闲空间与环境类指标看,首尾城市之间差距相对较小,为3.01倍,说明近年来在中央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指引下,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整治,居民户外游憩空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必须指出的是,城市休闲化各维度之间的失衡性,是制约城市休闲化水平提高与质量提升的瓶颈。
第三,从区域发展格局看,“东部领先、中部崛起、西部赶超”,正在成为中国城市休闲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新格局。一方面,在一带一路发展倡议与西部开发政策的引导与推动下,近年来西部地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休闲化发展水平与发展质量都表现出鲜明的加速态势,城市休闲化发展的整体均值水平高于中部,区域内部发展的协调度优于中部;另一方面,在去年和今年城市休闲化指数综合排名前10位的城市中,东部6个,中部1个,西部3个。显而易见,西部崛起势头明显,令人刮目相看。
第四,从城市规模和能级看,规模越大,能级越高,城市休闲化发展优势越显著,是当前我国城市休闲化发展中的一种常态。例如,排在前5位的城市全是超大型城市。又如,排在后5位的城市中,3个是Ⅱ型大城市,1个是Ⅰ型大城市,1个是中等城市。显然在目前阶段,城市规模与城市休闲化发展水平相关,也是影响城市休闲化指数高低的重要因素。
本报告认为,当今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之间的矛盾,中国城市休闲化的发展是缓解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我国人均GDP已经突破1万美元的重要关口,借鉴国际经验可知,进入后小康时代,我国城市休闲化将步入以环境高质量改善和生活高品质发展为特征的新阶段,并可能形成以下发展趋势。
第一,从城市休闲化发展的指导思想角度讲,在“两山理论”“生态文明”思路、“公园城市”建设、“人民城市”建设等指示精神引导下,我国城市休闲化在各个维度指标之间、在各个空间区域之间发展的均衡性与充分性,将成为城市休闲化发展的突破点与聚焦点。
第二,到2025年,在目前列入监测的36个城市中,约有1/2的城市休闲化水平将进入中高水平的发展阶段。
第三,在十四五期间,广州、重庆、深圳、成都和杭州,或将先后步入全域休闲化发展阶段。
第四,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京津冀一体化”战略,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城市休闲化进程将会进入较快的发展时期,城市休闲化发展的整体水平与个体水平,都将是以往任何时期所不能比拟的。
本报告撰写分工如下。第一部分,由楼嘉军、李丽梅负责完成。第二部分,由李丽梅、楼嘉军、徐爱萍、张鑫瑞等负责完成。第三部分,由岳培宇、董二为、陈彦婷、吴文智、乔萌和崔春雨负责完成。此外,参加本报告沙龙讨论与材料收集的还有施蓓琦、马红涛、马茜茜、郭薇、赵才等。
本报告是由华东师范大学与上海师范大学相关教师与研究生组成的课题组共同完成的,也是《中国城市休闲化指数》课题组自2011年以来发布的第10份报告。2020年度报告得以顺利完成,与课题组全体成员近一年来的辛勤工作,以及以上各位老师和研究生同学的尽力配合密不可分。作为课题负责人,在此我谨向他们表示诚挚的敬意与真诚的感谢。2020年《中国城市休闲化指数》报告是在华东师范大学2020年度智库成果项目与上海师范大学2020年度智库培育项目共同支持与帮助下完成的,在此向两个学校有关管理部门深表谢意。同时,还要感谢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倪华老师和张勇老师对本报告的出版与审校工作付出的心血。由于本报告有关城市休闲化发展水平的评价工作涉及的研究数据采集量比较大,来源又多元化,加上我们认识的局限性,在理论阐述、数据处理、材料分析等方面难免会存在不足,敬请学者与读者批评指正。
楼嘉军 2021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