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全球海洋经济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

挪威咨询机构Menon Economics于2019年发布了最新的《全球领先的海事之都》( The leading maritime capitals of the world )评估报告,从航运中心、海洋金融与法律、海事科技、港口与物流、吸引力与竞争力5个维度,综合客观数据和行业专家的主观意见,对30个国际知名海洋中心城市进行排名。上海总排名位居第六,仅次于新加坡、汉堡、鹿特丹、香港和伦敦;在各个分项排名中,领先上海的城市还有雅典、伦敦、香港、东京、纽约、釜山、哥本哈根、迪拜、鹿特丹。本课题组将详细考察新加坡、汉堡和鹿特丹发展的成功经验,以期为上海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提供有益借鉴。

(一)新加坡:世界领先的海事之都

新加坡作为一个海岛型国家,其经济发展与海洋有着密切的关系。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最南端,北面与马来半岛隔着宽仅1.2千米的柔佛海峡,南面隔新加坡海峡与印度尼西亚相望,新加坡海峡长105千米,宽16千米,扼守马六甲海峡。新加坡由新加坡岛、裕廊岛、乌敏岛、德光岛、圣约翰岛和龟屿等60多个岛屿组成,海岸线全长200多千米,是世界著名港口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和区域旅游中心,港口运输发达,与全球600多个港口通航。在2006年至2015年,新加坡海洋经济总产值由98亿美元增长为147.3亿美元,其中2008年和2009年出现峰值,分别为168亿美元和168.3亿美元,此后虽有下降,但仍保持总体上升的趋势

新加坡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是国际港中转贸易,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服务业和金融业。具体来说,新加坡海洋经济发展成功得益于以下4个因素。

1.技术创新,管理先进

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视航运科技的投入。1990年,新加坡投资建立了全国EDI贸易服务网—Tranenet,将35家监管机构、货物代理、出口商、船公司、第三方物流提供商、仓库、供应商、保险公司、进口商、金融机构等单位的信息整合,实现平台的信息共享;而电子商务系统—Portnet连接了政府部门、代理商、海关、港务集团、港口用户等主体,并逐步向世界其他港口延伸。通过实施以上两个电子信息系统,新加坡港口物流得以实现全自动化运作。

2.海洋产业集聚发展

新加坡的海洋经济形成了设计、建造、研发、法律服务、金融服务乃至教育、培训等全产业链条。截至2018年,新加坡已拥有超过5 000家海事企业,20家从事航运业务的银行,7家国际保赔协会集团成员以及超过20家领先的船舶经纪公司 。其海洋经济产业链各环节的上下游企业相互配合,不断聚集,共同发展,且每个产业门类中都集聚了大量国际领先的企业,进而带来了高素质海洋人才的集聚。这种集群效应使新加坡的海洋产业获得了极大的商业便利性,包括融资和保险、法律、会计等综合服务的便利性,接触客户的便利性,高素质员工的可得性等,这些成为新加坡海洋产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3.有力的政府支持

新加坡政府对海洋经济的政策支持包括:成立相关的指导部门,为行业发展提供规划管理;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市场需求,选择优势领域重点突破;政府为海洋经济企业提供开发性资金支持,形成官、产、研互动机制;实行海洋产业税收减免政策。

4.发展特色旅游经济

新加坡作为一个海岛城市国家,提出了“旅游经济无止境”的理念,利用便利的交通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旅游,树立清洁、文明、亲和的城市形象。首先,致力于花园城市建设,打造多种主题公园、大力发展城市绿化、建造衔接公园的廊道系统等。其次,注重保护有特色的历史民居,如唐人街牛车水等。最后,新加坡还因地制宜人工开发旅游景点,例如圣淘沙、胡姬花园等。

(二)汉堡:港口城市成功转型的典范

汉堡位于德国北部易北河下游低地,离北海入口处约100千米,被称为德国的北大门。作为德国重要的进出口口岸和经贸中心,汉堡长期以来发展的是传统工业以及与进出口相关的服务业。20世纪70年代以来,受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汉堡整个城市与附近区域陷入萎缩与萧条,经济出现危机,人口大幅衰减并开始大量外流。随着货物转运集装箱化,港口经济的技术服务与管理模式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1991年至2001年,汉堡临港产业的流失率达到40%,港口依赖型产业的就业人数由14.3万降至11.2万,下降了21.7%。同时,荒废或使用效率低下的地块也在港口区域广泛产生。2000年以来,汉堡市政府重新对这一区域进行整体规划,打造港口新城,使这一区域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汉堡再次因港而兴的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保留、升级港口优势产业

由于德国是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作为德国重要海上门户的汉堡也在港口保留了部分工业制造业,充分发挥了制造业优势。在航运业方面,积极向上游产业拓展,开发综合航运服务。通过举办航运相关博览会、提供柔性化的航运服务、培养相关航运服务人才等方式,汉堡实现了从码头服务、集装箱堆场、仓储服务等下游产业到航运融资、海事保险、航运专业机构等上游产业的迈进。目前汉堡仍然是世界三大船舶融资业务中心之一(另两个是伦敦和纽约)。同时,汉堡以私募股权方式筹集船舶资金在全球航运金融领域独树一帜。汉堡本身虽没有国际航交所,但由于靠近伦敦且政策透明,每两年都会举行一届德国汉堡国际造船、机械和海上技术贸易博览会

2.产业和人居的高度融合

汉堡制订了“因港而兴”的空间转型计划,主要通过港口新城的建设来推动计划的实现。与老城区融合并提升城市活力成了汉堡建设港口新城的规划目标,旨在通过对荒废港区的改造,挖掘城市潜力、增加就业机会、改善居住环境和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港口新城从规划开始,就极力避免新城变成功能单一的产业园区,着力打造宜居宜业的都市新区。港口新城在积极推动航运业、软件、通信、传媒、物流等现代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同时,也在建设音乐厅、五星级酒店、航海博物馆、学校、幼儿园等综合服务设施,将生产、居住、休闲、旅游、商务和服务等多种城市功能结合在一起。对于一个拥有180万市中心居住人口和420万总居住人口的国际大都市来说,港口城建造无疑给汉堡带来了新的活力,并使其在欧洲大都市中拥有了更大的竞争力。

3.积极建设智能码头

汉堡港口管理局抓准发展机遇,制定了中长期发展战略—智能港口战略,即着力实现信息交换的智能化。2011年,汉堡港在港区的主要连接点配备了计算终端,通过电感回路检测器准确获得码头吞吐量、集卡和各种机械的运输速度等信息。另外,在连接东西港区的桥上安装了重量检测器,以便将收集的车辆信息传给路政管理中心,由后者告知集卡司机通往港区的即时交通信息。通过种种努力,汉堡港将智能港口的愿景逐渐转化为现实,保障了港口物流的可持续发展。据测算,智能港口系统使得汉堡港的生产力至少提高了12%。

(三)鹿特丹:世界港口物流的先锋

鹿特丹位于莱茵河与马斯河的交汇处,为荷兰最大的工业城市、第二大城市,是一个典型的港城一体化城市,素有“欧洲门户”之称。它兼有海港和河港的特点,是一个典型的综合性国际大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欧洲经济复兴和共同市场的建立,鹿特丹港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得到快速发展,1961年其港口货物吞吐量首次超过纽约港,成为世界第一大港。此后,鹿特丹港一直保持世界第一大港的地位,直至2003年新加坡港货物吞吐量首次超过鹿特丹港。鹿特丹港口物流发展的成功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依托内河航运促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莱茵河作为横跨欧陆多国的一条主要河流,有着完善的内河交通运输网络。鹿特丹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港口物流园区和国际航运中心,成为其保持在欧洲的主要港口地位、增强城市经济实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战略方针之一。

2.注重以法制规范港口与航道资源建设

欧洲交通委员会从全局对欧洲的内河航运发展进行规划,制定可以用来协调欧盟各成员国有关法规的欧盟地区统一的引水法、货物运输法、码头装卸法、港口进出口法、港口服务市场法等,为港口与航道资源的合理分配打下了坚实基础。

3.重视航运信息化建设

荷兰受欧盟的委托,开发了三大信息系统:一是IVC90信息跟踪系统,掌握航行船舶的信息,特别是对危险品船或有污染的船舶实施全程监控追踪;二是VOIR信息编辑系统,为船舶航行提供安全、有力的航行信息,有效控制航运事故的发生,或快速解决航运事故;三是IRAS航运信息综合特种分析系统,对基础设施的大量原始数据进行分析,作为政府及时做出船闸、码头或航道整治决策的依据

4.建立鹿特丹港与莱茵河内河航运多式联运体系

鹿特丹依托莱茵河沿岸完善的多式联运系统,兴建港口物流园区,带动了荷兰及欧洲整体航运经济的发展。鹿特丹最新的港口物流园区由园区本部、铁路服务中心、驳船服务中心、立体交通、三角洲集装箱堆场、专用码头、近海和铁路支线服务、备用发展区以及内地公路发运点等9个不同功能部分组成,服务于所有欧盟国家。

5.大力发展临港工业

鹿特丹临港工业的发展很好地贯彻了“城以港兴、港为城用”的思想。鹿特丹充分运用了自身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造船业、石油加工、机械制造、制糖和食品工业等临港工业。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鹿特丹的造船业和水工产品制造业就已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战后,荷兰又利用20世纪50年代世界油价低廉的特点和自身海运大国的比较优势,大规模发展石化工业,鹿特丹迅速崛起为世界三大炼油基地之一。这些产业均与鹿特丹作为全球大港的地位相辅相成、互为促进。

(四)案例的经验启示

1.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

打造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政府相关部门组成的协同合作网络对于知识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至关重要。上海可以通过引导和实施积极的集群政策,为经济界、科技界和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密切合作创造优良的框架条件。这样既能够利用资本和技术强化优势产业的带动作用,也能加强协同,促进海洋产业群的可持续发展。比如,汉堡于1997年启动了首批集群倡议计划,五年后进一步将集群政策提升为政府工作的主导理念,纳入汉堡州创新科技战略。同时,政府各主管部门应定期对相关集群进行评估,不断改善相关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为相关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保障其产品和服务立足于世界市场。所有集群中都设有面向职业实践的专业人才培训计划,以期充分挖掘和保障专业人才的创新潜力。

2.加强航运信息化建设,建设“智慧港口”

目前,航运信息化正处于智能化建设时期,并向着智慧港口、智慧航运的方向发展。上海应推进港口航运信息化建设,从而大大提高港口的运行效率。比如,汉堡的“智能码头”和鹿特丹的航运信息系统。在“智慧港口”阶段,整个港口除了自身装卸生产过程的智能化,还可以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广泛地感知更多信息,如集装箱状态、港机配件工况、设备能耗、车辆位置等,同时结合预约抵港船舶信息、预约提箱信息、码头气象信息等外部信息,由数据中心融合多维数据分析后,从优化调度、科学保养、节能减排、预防拥堵等多个方面加强自主管理,体现出由知识系统代替人进行关键决策的特点。整个航运业务链条的所有参与者之间都将建立信息资源的共享互通,从而使全航运产业链的生产力得到一次巨大的跃升。

3.政府应大力支持和积极规划

海洋经济涉及众多产业和部门,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制定超前又可行的战略措施。比如汉堡城市转型过程中,政府调控作用凸显,突出表现在政策的系统性与协调性方面,加速了城市转型的节奏。上海市政府的目标是建立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实现经济引领功能,因此政策的着力点是强化原有优势产业,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有效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拉动海洋经济的发展。在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旧有产业可以较快地扭转衰落趋势,重新焕发活力;与此同时,新兴产业能够在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快速发展,早日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另外,政府有必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合理有序的行业秩序,保障相关各方的合法利益,保障上海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 mQctK1I6Crenr6CdELA+fXggvLK5Yo9fxKZO3y+01pIqvQkbFuhttoozqNH0B7V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