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服装的起源学说

衣冠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同时又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人类出现的初期并没有服装,人类的演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人类的祖先历经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衣着,并逐步完善起来。关于服饰的起源说法很多,归结起来主要有“气候适应说”“遮羞说”“保护说”“装饰说”。让我们概括性地来看一看这些学说的主要观点。

主张“气候适应说”观点的学者认为,服装是人们为了适应环境气候、保护身体的需要而出现的,它是人类起码的生活需求。在寒冷的地方,人们穿衣是为了抵御寒冷和潮湿的天气;在炎热的地方,服装的遮蔽作用同样可以保护自身。由此可见,“气候适应说”和“保护说”是相互支持、相互印证的。

“装饰说”主张的观点是:服装是为了装饰和美化人体的需要而产生的。他们以一些原始部落为例。原始部落中,人们不穿衣服,但通过涂粉、文身、披挂兽皮、兽骨、树叶等来装饰自己。对原始人来说,装饰是他们的第一需要,保护是第二需要,是开化以后的事情。达尔文曾经对不畏严寒、融雪于皮肤的土著民族进行观察,对其抗寒能力表示异常惊讶。在大多数原始民族中,有不穿衣服的民族,却绝对没有不装饰的民族。持有此观点的学者认为:人对于装饰物表现出来的兴趣往往是自发的、先天的,而对于保护的需要却是在环境影响下所形成的,是被动的、后天的。再者,这也是原始人类吸引异性的一种手段。远古人类的生殖崇拜表现在对生殖器的崇拜上,当人类学会直立行走,在他们站起来的同时,他们的生殖器也一览无遗地暴露出来,因此势必需要采取一些手段或形式来显示其神圣和崇高。如最初的树叶、鲜花,继而使用兽皮来遮掩或装饰生殖器官,之后又扩展到其他的性感部分。经过装饰的部位能更好地吸引异性的注意力,用来遮掩器官的树叶、花草等,就是今天服装的雏形。

“遮羞说”似乎与“装饰说”持对立的观点,主张此观点的学者认为:人类的祖先在几十万年前,和其他动物一样,全身毛发甚长,足以御寒。因此,人类在几十万年的漫长岁月里,一直不穿衣服。后因人类的智能不断发展,逐渐开化文明,懂得了羞耻和礼仪,于是产生了用以遮身的服装。

《释名·释衣服》称:“衣,依也,人所以芘寒暑也。”服装产生于对外界气候条件的适应,或者说原始居民为了顺应生存的客观环境而穿用衣物。《世本》:“伯余、黄帝制衣裳。”伯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最早造衣之人,旧时纺织业中机户所崇拜的行业神,约生活于距今6900—6500年前的半坡文化时期。《淮南子》中有进一步的解释:“伯余之初作衣也,緂麻索缕,手经指挂,其成犹网罗。后世为之机杼胜复,以便其用,而民得以揜(掩)形御寒。”这段文字阐释了服装发端的起因,是保暖以适应外部的气候环境。

关于服饰的起源,学者们各抒己见。著名学者周锡保先生认为:“从遥远的时间上说,人类开始用天然石块、树枝等捕击野兽,冬则把所获得兽皮来掩盖保护身体和保暖,夏则裸身或提取树叶遮掩日光免受炎热。……由此可知人类最早是用毛皮等先围之于腹下膝前。这种先围前,可能是为了保护腹部免受病害,同时也有可能是人类赖以繁殖后代的生理形态所起的作用,因而产生这种蔽前的形式,这也常见于各民族的裸体的形象中。” 历史学家吕思勉否定了服装起源于保暖的说法,他认为服装起源的原始动机在于吸引异性。他说:“衣之始,盖用以为饰,故必先蔽其前,此非耻其裸露而蔽之,实加饰焉以相批诱。” 吕先生认为服装是用以吸引异性的装饰。李当岐在《服装学概论》中谈到服装起源的审美说时指出:“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说法,也比较容易为人们所承认。” ……这些学说的立足点不同,各有道理。 z7rmof1VeL+m1i3oMd1VhgbrRrweR5zEA4D57NfXk0NWyjdrcM3+NxddRHnXOS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