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丛书编纂散记
(代前言)

看着案头甫定的“中医经典•跟名师读手记”伤寒辑笺注本书稿,思绪不禁拉回到三年前的沪上之旅,忆起与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编辑们商讨编纂这套丛书的缘起。

在上海一条记不起名字的弄堂里,一间简陋但却整洁的小酒屋中,我们以茶代酒敲定了这套丛书的编纂出版计划。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曾以出版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第五版中医教材蜚声海内外。先师陈亦人教授撰写的《伤寒论译释》影响数代中医人,出版方亦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近年来,在中医本科生、研究生《伤寒论》教材编写、出版方面,我们有过数度愉快的合作。

出版社此次新的编纂出版计划,开初着实令我吃惊!要知道,虽然三年前“读经典,做临床”已成为中医界的蔚然之风,但在崇尚“大道至简”、效率至上的时代,所谓的“读经典”实际是有其特定内涵的。以研读经典《伤寒论》为例,在众多人印象中,且不论诵读带笺注的注本,即或连读全本《伤寒论》似乎亦是问题,大家抱怨全本《伤寒论》太厚、责怪现代教材欠精要,于是经方成为当下最能迎合人们胃口的“快餐”。这样的背景下,确定编纂出版一套带笺注的《伤寒论》注本,无论对出版社还是对作者其实都是莫大的挑战,需要足够的勇气与底气。

这样一件做起来不易且可能难以“叫座”的活儿,为什么我们会欣然接下?这可能与我们过往接受的教诲与训练有关,是曾经的学习与成长经历让我们与出版社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谈起引发上述共鸣的具体动因,要回溯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考上陈亦人老师研究生、忝列门墙的我,与一众师兄弟都曾有过诵读注本的共同经历,在我们每届研究生的培养计划中赫然条列着《注解伤寒论》《伤寒论条辨》《伤寒来苏集》等必读的注本书目;此外,在培养目标中甚至还会看到诸如读一本注本需要摘记多少张读书卡片、发表几篇读后感等至为具体的考核指标,这俨然是一份放在当下也算时髦的教学过程管理计划。如此培养模式不仅造就了我们这一代,其中的合理内核在我们指导研究生时也得到了全面的继承,在我们师门中,这一读书习惯似乎已浸润骨髓。这可能亦是后来我将丛书编写计划在师门公开后,虽未作过多说明,大家仍踊跃参与的缘由。

为什么读《伤寒论》一定要读注本?步入师门的第一堂专业课,接受的便是陈亦人老师针对这一问题令人信服的解答。陈师认为经典是示范、是永恒,但是,经典难读。他甚至援引“昔孔圣作《十翼》之传为其注释,将《易》之奥义转变为系统化的哲学思想,垂万古而不弊”来佐证经典注本的重要。谈到《伤寒论》,他感佩前人总结的“经语奥深,句字藏櫽”,“详其句说,审其字意,知一章各有其源,六经各有其本,片言必有其归,只字必体其蕴”,认为《伤寒论》著成后,正是因为众多医家的皓首穷经,并结合自身临床实践,才能从不同学术视角,在注释中见仁见智、各出机杼,明《伤寒论》之理,发其奥旨,使这部经典著作得以流传,珠光闪耀,并亦因此促进了伤寒学术的进步。所以,是不同时代注家为《伤寒论》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动力,注本提供了维系《伤寒论》历一千八百年而不衰的活力支撑。

讲到这里,或许仍有人质疑,诵读注本对专门从事《伤寒论》教学、理论研究者来说确实无可非议,但与临床家可能关系不大。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不妨从古今医家的众多著述以及他们的成长之路中寻找答案。无论是金元四大家的刘、张、李、朱,还是温病学派的叶、薛、吴、王,在他们著述中都可以窥见对《伤寒论》注家学术的关注与临床运用的剪影。不只这些古代著名的临床大家如此,即或在其他众多近代医家身上也不难发现这样的端倪。如徐灵胎巧妙引用注本理论为《临证指南医案》评点;俞根初汇聚前人著述发扬与完善热病遗证辨治理论……当代众多国医大师在辨治现代疾病时更是从《伤寒论》注本中汲取了充足的养料。周仲瑛教授结合历代医家创见,运用蓄水、蓄血理论辨治流行性出血热;张伯礼院士在后世注家创用《伤寒论》复法启示下,巧用合方,最终成为“新冠”战场的人民英雄……

因此,凡是从事医、教、研工作的中医人,对经典的关注都不应仅限于经典本身!如果经典本身是中医学术之源,则经典之注应该是经典学术得以延续的活水。

明确了中医人读经典需读注本后,读哪些注本成为需要回答的第二个重要问题。众所周知,在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的《伤寒论》注本可谓汗牛充栋,这是一个大洋般的知识宝库,如何在偌大的书库中抽取代表性样本,尽最大可能地窥一斑而知全豹,这是一个颇难把握的技术问题。

值得庆幸的是,《伤寒论》注本虽然内容、特色各有千秋,但历代医家的研究积累为我们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依照前人经验,结合学界共识,丛书将学界公认的《伤寒论》常见流派及其学术特点作为选取注本时的首要参考,同时充分考虑了注本作者的学术影响力。在上述原则指导下,本套丛书第一批选定了伤寒界迄今最具学术代表性的注本为底本,包括《注解伤寒论》《伤寒论条辨》《伤寒论集注》《伤寒溯源集》《伤寒来苏集》《伤寒贯珠集》《伤寒论纲目》七种,它们或倡导以经解经,或强调维护旧论,或执着错简重订,或属意辨证论治,可谓各显风采,争相斗艳。借助这套丛书,能够大概领略《伤寒论》色彩斑斓的注本世界。

在《伤寒论》研究史上,整理、校订《伤寒论》注本有较多的范例,而以注本为底本,针对注释内容进行全面、深入的补充订正与分辨剖析,本套笺注本的编纂可谓是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本次笺注,拟定从“注文浅释”“医理探微”“临证薪传”“案例犀烛”四个方面,真实记录现代伤寒名师读书心悟,为方家抛砖引玉。亦希冀读者能在名师札记中全面、深入领悟前人注解《伤寒论》之宗旨,更希望以此为契机踏上高效学习《伤寒论》之路。

如果将注本喻作攀登经典高峰的阶梯,则笺注应该能成为阶梯上一道道能帮助大家攀梯的鲜明指引。借助笺注,不仅能让读者加深对注家作注的认识、解读出各注本精妙微奥的义蕴、把握住伤寒学学术发展脉络,也可以藉由笺注中指出的注释偏颇,帮助大家在攀援阶梯时避开歧路与误区。此外,由于笺注中嵌入了较多的鲜活案例,因而,本套丛书除能帮助读者藉注本进一步领悟《伤寒论》深厚理论外,还能帮读者拉近经典理论、注家学术与临床实践的距离。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阻隔,尽管正式编纂前门内师兄弟们曾进行过数度线上交流与论证,但仍不如线下交流那么直接与顺畅,加之作为总主编的我协调能力有限,导致不少有益建议未能悉数摄纳其中,由此可能直接影响了丛书的编纂质量,这些,都应该责之于我。

希望丛书在出版发行后能得到大家批评与教正,以便下次再版时更上一层楼。

周春祥
2021年6月 hOXvEftxeCs/KWOJBS8FOayV2X/KOWJalGnirMtIrT9uE1UvYHwln/hqOdzG8ua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