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身疼

【纲】 仲景曰: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症仍在,此当发其汗,麻黄汤主之。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

【目】 朱肱曰:尺脉迟者,先以小建中汤以养之。

王肯堂曰:体痛,乃六经俱有之症,有表有里,有寒有热,有风有湿。如太阳伤寒,荣血不利身疼者,宜发汗;若汗后脉沉迟,体痛者,又宜温之;中暍身疼者,白虎汤解之;里寒外热身疼者,先与救里,而后攻表;寒在三阴则脉沉、身疼,寒在三阳则一身支节烦疼 [1] ,四逆、柴胡可不辨欤?太阳身痛,但拘急耳;中湿身痛,不可转侧;阴毒身痛,体势沉重,宛如被杖,以此别之。发热恶寒,身体痛者,属太阳,麻黄汤、大青龙汤是也。若兼心下支结,柴胡加桂枝汤;若兼下利清谷、腹胀,先以四逆温里,后以桂枝发表;若尺迟血少,营气不足也,《活人》先以小建中汤养血,俟尺脉回,却用柴胡等汤剂解之。 按:热多寒少,尺脉沉迟者,荣血不足,黄芪建中汤。夫血不足而用黄芪者,黄芪味甘,加以甘草,大能生血,此仲景妙法。盖稼穑作甘,甘能补胃,胃为气血之海,血所从以生。又《经》云:“无阳则阴无以生。”以甘益胃而生血,旨哉!今人但知参、芪为气药,故表而出之。

柯琴曰:太阳受病,当一二日发,盖寒邪凝不遽发,非若风邪易于发热也。然不论已未发热,而恶寒、体痛、呕逆之症,阴阳俱紧之脉,先见即可断为太阳之伤寒,而非中风矣。寒邪外束,故体痛;寒邪内侵,故呕逆;太阳主一身之表,风寒外束,阳气不伸,故一身尽疼。此麻黄八症,头痛、发热、恶风同桂枝症,无汗、身疼同大青龙症,本症重在发热、身疼、无汗而喘。

鳌按:法者,脉法也。以浮紧之脉法言,当身痛,宜发汗。然必三部浮紧,乃可发汗,今浮紧之脉虽见寸口,而尺中迟,则不得主发汗之法矣。且尺主血,血少而尺迟,虽发汗亦不能作汗,不但身疼不除,必至有亡血、亡津之变。

【纲】 仲景曰: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主之。

【目】 成无己曰:汗后身痛,邪气未尽也,脉沉迟,营血不足也。《经》云:“其脉沉者,营血微也。”又云:“迟者,营气不足,血少故也。”与桂枝以解未尽之邪,加参、芍、姜以益不足之血。

朱肱曰:小建中汤,兼治汗后身疼,脉沉而迟者。若霍乱吐泻止而身疼痛不休者,少与桂枝汤即愈。《金匮要略》云:“疮家虽身体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张元素曰:《经》言表邪盛,“脉浮而紧,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况身疼皆系表邪未尽,此又加人参、芍药、生姜以益血,何也?予曰:“表邪盛则身疼,血虚则身亦疼,其脉浮紧者,邪盛也;其脉沉迟者,血虚也。盛者损之则安,虚者益之则愈。仲景凡言发汗后,以外无表症,里无热症,止余身疼一事而已。若脉稍浮盛,则为表邪未尽解,今言脉沉迟,此血虚致然也,故加三味以益血。” [2]

【纲】 仲景曰: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清便自调,身体痛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目】 柯琴曰:寒邪在表而妄下之,移寒于脾,下利完谷,胃阳已亡,身疼未除,是表里皆困。身疼犹有表邪也,然当舍表而救里,里症既差,表症仍在,救表亦不容缓。身疼本麻黄症,而下利清谷,腠理之疏可知,必桂枝汤和营卫而痛自解,故不曰“攻”而仍曰“救”,救表仍合和中也,温中之后,仍可用桂枝汤,其神乎!下利而腹尚胀满,即伏清谷之机,先温其里,不待其急而始救也。里和而表不解,可专治其表,故不曰“救”而曰“攻” [3] 。吐利是脏腑不和,非桂枝汤所治。止后而身痛不休,是营卫不和,非麻黄汤所宜和解其外,惟有桂枝之法消息其宜,更有小与之法也。

【纲】 仲景曰: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寒冷所致也 [4] 。问曰:值天阴雨不止,风湿相搏,一身尽疼,法当汗出而解,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解者,何也?答曰:发其汗,汗大出者,风湿俱去也。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面色如熏黄。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虚浮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目】 成无己曰:伤寒与中风家,至七八日再经之时,则邪气都在里,身必不苦疼痛。今日数多,复身体痛烦,不能自转侧者,风湿相搏也。烦者,风也;疼者,湿也。《经》曰:“风则浮虚。”《脉经》曰:“脉来涩者,为病寒湿也。”不呕渴,里无邪也。脉得浮虚而涩,身疼烦,知风湿俱在经也,与桂枝附子汤,以散表中风湿。

李杲曰:风湿相搏,一身尽疼者,补中益气汤加羌活、防风、升麻、藁本、苍术治之,如病去,勿再服,以诸风药损人元气而益其病也。麻黄复煎汤,治阴室中汗出,懒语,四肢困倦乏力,走注疼痛。乃下焦伏火不得升浮,而躁热汗出,一身疼痛,盖风湿相搏也。以麻黄发汗,渐渐发之,在经者,亦宜发汗,况值季春之月,脉缓而迟,尤宜发之,令风湿去而阳气升,困倦乃退,血气俱得生旺也。

王好古曰:神术汤 [5] ,治风湿恶寒,脉紧无汗;白术汤,治风湿恶寒,脉缓有汗。上二术汤治风湿,又当随症加减,其法详在二汤之后。

闵芝庆曰:汗出当风寒,则汗不得越,久留骨节,故一身尽痛,元府反闭,故发热。日晡为阳明之时,太阴湿土郁而不伸,故剧。此虽伤于湿,而实因于风寒也,《金匮》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凡湿不得泄,热不得越,则身黄。若伤寒发黄时,身疼已解,此湿流关节,故不解也,须用五苓散以除其湿。

鳌按:风湿身疼与伤寒身疼各不同,盖伤寒身疼无止时,风湿身疼多在日晡时发,若更遇阴雨,与天气相合,则疼更甚,亦不必拘于日晡时矣。

【纲】 仲景曰:太阳中暑者,身热疼重而恶寒,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太阳中暑者,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下之,则淋。

【目】 柯琴曰:中暑者,与伤寒迥别,而亦有因于伤寒者。太阳之气,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冬之伤寒,伤于天之寒风;夏之伤寒,伤于地之寒水。脉微亡阳,脉弱发热,此身热脉微,本是暑伤于气,而疼重恶寒,实由于寒水沐浴,留在皮肤而然,亦是伤寒所致耳,宜五苓散、藿香饮之类。弦细芤迟,不得连读,言中暑夹寒之脉。或微弱,或弦细,或芤迟,皆是虚脉,以此等而见发热恶寒、身重疼痛等症,虽当炎夏,而虚寒可知,东垣用补中益气汤,深合仲景心也。

●【纲】仲景曰: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以真武汤救之。

●【目】方中行曰:末“以真武汤救之”六字,黄氏正之,以原文为传写之误,甚是,当从之。盖既曰“不可服,服之为逆”,则安得又复有“大青汤主之”之文?故黄氏正以真武汤是也。

魏荔彤曰:既曰“中风”,又曰“脉浮紧”,浮为在表,紧为寒邪,则是合中风与寒邪在表为一症也。更见发热恶寒、身疼、不汗出烦躁诸症,大率伤寒之症多,然言太阳中风,而中风诸症亦在矣,主以大青龙,仍伤寒麻黄发汗之义也。

【纲】 仲景曰: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症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目】 魏荔彤曰:他条“脉浮紧,发热,无汗,而自衄愈”,纯是寒邪伤营,犹轻微也;此竟身疼痛,则寒伤者重矣。八九日不解,表症仍在,因以麻黄汤发汗,微除而不全除,其人发烦目瞑者,非麻黄治寒邪不效,必少带中风之阳邪,故用麻黄辛热至于发烦目瞑,剧者更必衄血也。设预审之,知其寒重风轻,斟酌青龙用之,不至是矣。然寒虽发汗未尽除,风因衄已悉去,乃解者,风邪解也。

[1] 【注文浅释】
一身肢节烦疼为太阳表证,非阳明少阳证。

[2] 【注文浅释】
成、朱、张三氏之解释,以张氏所言甚对。身体疼痛当分汗前汗后,汗前多表,汗后则为虚不能养。

[3] 【注文浅释】
仲景遣词用字严谨,柯琴阐释分析精当。

[4] 【案例犀烛】
张某,女,57岁,2015年7月11日初诊:患类风湿关节炎三年余,曾服用甲氨蝶呤、来氟米特、泼尼松、非甾体消炎药等,症状可部分缓解,但停药复发。两个月前因停服泼尼松,症状反复,经人介绍前来就诊。刻诊:双手近指关节、掌指关节肿痛,双手晨僵,持续一上午。全身拘急不适,静息时甚,活动后逐渐缓解,而且在阴天时症状加重。双膝关节肿痛,轻度畸形,不能完全直立行走。畏风怕冷,口干,纳眠差,大便黏滞,小便可。处方:生麻黄9g,苦杏仁9g,炒薏苡仁40 g,炙甘草6g,炒白术15 g,制附子15 g(先煎),桂枝12g,白芍30g,生黄芪18 g,石斛25 g,汉防己10 g,三七粉3g(冲服),雷公藤12g,延胡索30 g。服后症状缓解,后以上方为基础加减,服药至2016年2月底,症状基本消失。2019年10月随访,未复发。

[5] 【注文浅释】
王好古方,由白术三钱、防风二钱、甘草一钱组成。 jCZYCgnUQ90I9taOZvw5p/XbYV1g1Rlpus+XH41mE34d/XnAc4PupdVRx4/MMlI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