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头痛项强

【纲】 仲景曰: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目】 朱肱曰:头疼者,阳症也。太阳症头痛,必发热恶寒,无汗麻黄,有汗桂枝。若已发汗,或未发汗,头疼如破者,连须葱白汤;服汤不止者,葛根葱白汤。

成无己曰:头痛,邪气外在经络,上攻于头也。伤寒头痛者,太阳专主也,故阳明、少阳亦有头痛,不若太阳专主也。盖太阳为病属表,而头痛专为主表症,虽有风寒之不同,必待发散而后已。

李杲曰:太阳膀胱脉浮紧,直至寸口,所以头痛者,头与寸口,俱高之分也。盖厥阴与督脉会于巅,逆太阳之经,上而不得下,故壅滞为头痛于上也。左手浮弦,胸中痛也;沉弦,背痛也。右手浮弦亦然。头痛者,木也,最高之分,惟风可到,风则温也,治以辛凉,秋克春之意,故头痛皆以风药治之,总其体之常也 [1] 。然有三阴三阳之异焉,故太阳宜川芎,阳明宜白芷,少阳宜柴胡,太阴宜苍术,少阴宜细辛,厥阴宜吴茱萸。

王肯堂曰:伤寒头痛,虽属三阳,惟太阳经独多,盖太阳为病属表,而头痛专主表,虽有“伤寒六七日,头痛,不大便,有热,而与承气汤下之”者,却云“若小便清者,知热不在里,仍在表”,是知头痛属表明矣。太阴、少阴之脉,从足至胸而还,不上循头,故无头痛。惟厥阴脉循喉咙之后,上连目系,与督脉会于巅,亦有头痛、干呕、吐涎沫吴茱萸汤一症,却无身热,亦与阳症不同也。然风温病在少阴,湿温病在太阴,而头反痛,至于阴毒亦然,是又不可拘者。内因头痛,作止有时;外因头痛,常常有之,直须传入里方罢 [2]

鳌按:太阳经脉营于头,会于项,故头连项而强痛者,为太阳也。

【纲】 仲景曰:湿家病,身上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纳药鼻中则愈。

【目】 朱肱曰:纳瓜蒂散鼻中也。

柯琴曰:种种皆是表症 [3] ,鼻塞而不鸣,脉大而不浮,不关风矣;脉不沉细,非湿痹矣;腹初不满,非瘀热在里矣。重于头痛,是头中寒湿可知。寒湿从鼻而入,故鼻塞,亦当从鼻而出,故纳药鼻中,塞因塞用也。

【纲】 仲景曰: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脉沉而细,身热足寒,头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脉赤,独头面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

【目】 王肯堂曰:太阳伤寒项背强,其或太阳中风,加之寒湿而成痉者,亦项强。《金匮》云:“太阳病,项背强几几,然脉反沉迟者,此为痉,桂枝加瓜蒌汤主之。”

陶华曰:项背强者,太阳表邪也,发散则解;结胸项强,大陷胸汤下之;太阴结胸项强,大陷胸丸,或频与理中丸,损甚者,兼与四逆汤 [4] ;项强胁下满,身热恶风,手足温而渴,小柴胡汤;阴毒初得病,项背强,咽痛,心腹痛,短气,厥逆吐利,身如被杖,附子汤,阴毒甘草汤,正阳散;天行复作热,至晚则腰痛,头项强,身重,葛根生姜豉汤。

鳌按:痉病由来不一,而伤寒发汗不如法者,亦能致之。本症头痛虽止,而头项强急,尚属伤寒,“头面摇”以下,乃言痉病也,此汗多亡液,不转属阳明而成痉者。

【纲】 仲景曰: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而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目】 成无己曰:太阳别脉,下项挟脊,故太阳感风寒,则经脉不利,而项为之急,颈为之强,是太阳表症也,必发散而解之。此二条,均是项背强,而发散有轻重者,盖发热汗出恶风者,为表虚,可解肌;无汗恶风者,为表实,可发汗也。

王肯堂曰:此二方,皆发散之剂也,而有轻重,以表虚、表实之不同也。

鳖按:太阳脉,自络脑而还出下项,挟脊背,此从风池而入,不上干于脑而下行于背,故头不痛,而项背强也。几几,项背牵动之象,动中见有强意。

【纲】 仲景曰: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目】 张兼善曰:或谓:“十枣汤与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二者皆属饮家,俱有头项强痛之病,何也?”此经络所系,非偶然也。《针经》曰:“太阳膀胱之脉,起于目内眦,皆上额交巅上;其支者,从巅上至耳上角;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络肾者,即三焦也 [5] 。夫三焦者,为阳气之父,决渎之官,引导阴阳,开通闭塞,水导得出,以气化而言也。缘太阳经多血少气,既病,则气愈弱,其时表病而里热未甚,微渴而恣饮水浆,为水多气弱,不能施化,遂停伏于内,则本经血气因而凝滞,致有头痛项强之病。若伏饮流行,经络疏利,而头痛自愈。

方中行曰:头痛本表症,此因心下水气泛溢,上攻于脑也,与“伤寒不大便六七日而头痛,与承气汤”同。

【纲】 仲景曰: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再传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阳明病,表里大热,烦渴引饮,头痛如破者,宜竹叶石膏汤。阳明病,头痛,不恶寒,反恶热,大便实,调胃承气汤。

【目】 吴绶曰:阳明病,头痛额前,目疼,鼻干,脉长也。无汗者,葛根汤加葱白、白芷汗之;有汗,曾经发汗,头痛不解者,葛根葱白汤;不恶风,反恶热,自汗烦渴,脉洪数,饮水,头疼者,白虎加白芷汤;内有燥屎,蒸蒸发热,头痛者,调胃承气汤。凡阳明头痛,无汗者,葛根、麻黄、葱白、白芷、石膏之属;有汗,则白芷、石膏、葛根、川芎。少阳经头痛,头角或耳中痛,脉弦数,口苦发热,往来寒热者,并用小柴胡汤和之,加川芎尤妙,盖川芎亦胆经药也。凡少阳头痛,不分有汗、无汗,皆以柴胡汤主之。非次头痛,及发寒热,脉紧不大,即是上膈有痰,瓜蒂散吐之。

王好古曰:太阳头痛,有汗桂枝汤,无汗麻黄汤;阳明头痛,白虎汤;少阳头痛,小柴胡汤;太阴头痛,脉浮桂枝汤,脉沉理中汤,俱加川芎、细辛;少阴头痛,小柴胡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厥阴头痛,外传本经,桂枝麻黄合半汤,呕而微吐苦水者,吴茱萸汤。

李杲曰:太阴头痛者,必有痰也;少阴头痛者,足寒而气逆也。盖此二经,虽不至头,然痰与气逆壅于膈中,则头上气不得畅降而为痛也 [6]

张云岐曰:如脉浮而头痛,过在手足太阳,刺完骨、京骨;脉浮而长,过在手足阳明,刺合谷、冲阳;脉浮而弦,过在手足少阳,刺阳池、丘墟、风府、风池。此刺头痛之法也。

[1] 【医理探微】
高巅之上,唯风可到,故头疾常夹风邪。风虽为阳邪,但兼夹不同,其治亦异,不能只以辛凉,当分寒热虚实分别治之。

[2] 【注文浅释】
王氏此言甚当,头痛部位虽可确定所属何经,然症状特点更可决定病邪性质。少阴太阴经脉虽不达于头部,然因侵袭的邪气不同,一样可见头痛症状。

[3] 【注文浅释】
寒湿在表,可选用麻黄加术汤。

[4] 【临证薪传】
太阴结胸,乃寒湿结滞,用大陷胸丸非其所宜;理中、四逆力有不逮。

[5] 【注文浅释】
肾与三焦不同,不可混淆。

[6] 【注文浅释】
经验之谈。虽经不至而邪气至,故也有头痛。 eQaZAKaBt6BLqoTJvoCx0ajBaZLvUMrUpyCM3fuflIk66zAJuAPoTgUi53lVR7Z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