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发热

【纲】 仲景曰: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伤寒脉浮缓,发热恶寒,无汗烦躁,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症者,大青龙汤主之。

【目】 朱肱曰:发热而恶寒者,属太阳也。盖太阳主气以温皮肤分肉,寒气留于外,皮肤致密,则寒栗而发热,宜发其汗,故麻黄、大青龙主之。若温病,则发热而不恶寒;风温,亦灼热而不恶寒也。

刘完素曰 [1] :潮热,有时而热,不失其时;寒热,寒已而热,相断而发;发热,则无时而热也。翕翕发热,热在外也,故与桂枝汗以散之;蒸蒸发热,热在内也,故与调胃承气下以涤之。发热属表,风寒客皮肤,阳气怫郁也;发热属里,阳气下陷阴中也。观其热所由来而汗、下之。若热先自皮肤发者,邪在外也;热先自里生而发达于表者,邪在里也。在表在里,俱有发热,邪在半表半里者,亦发热也,或始自皮肤而渐传里热,或始自内热而外达于表。盖邪在表,表热里不热也;邪在里,里热甚而达于表也;在半表半里,则表里俱发热也。

王肯堂曰 [2] :凡病鲜有不发热者,内伤、外感其大关键也。人迎脉大于气口为外感;气口脉大于人迎为内伤。外感则寒热齐作而无间;内伤则寒热间作而不齐。外感恶寒,则近烈火不能除;内伤恶寒,得就温暖而必解 [3] 。外感恶风,乃不禁一切风;内伤恶风,惟恶些小贼风。外感症显在鼻,故鼻气不利,壅盛而有声;内伤症显在口,故口不知味,而腹中不和。外感则邪气有余,故发言壮厉,先轻而后重;内伤则元气不足,故出言懒怯,先重而后轻。外感头痛,常常而痛;内伤头痛,时止时作。外感手背热,手心不热;内伤手心热,手背不热。东垣辨法大要如此。或有内伤而无外感,或有外感而无内伤,以此辨之,判然矣。若夫内伤、外感兼病者,则其脉症并见而难辨,尤宜细心求之。若显内症多者,则内伤重而外感轻,宜以补养为先;若显外症多者,则外感重而内伤轻,宜以发散解表为急。此又东垣未言之意也。

陈士铎曰:人病发热,必先散其邪气,俟邪气速去,然后再扶其正气,则正气不为邪气所害,方用柴胡、荆芥、半夏、黄芩、甘草各一钱煎服,则邪散而身凉 [4] 。盖四时不正之气犯人,必由皮毛而入营卫,今用柴胡、荆芥,先散皮毛之邪,邪既先散,安得入里?半夏祛痰,使邪不得挟痰作祟,黄芩使不得挟火作殃,甘草和中,邪既先散,而正气又不相亏,人肯先服此药,何至由皮毛以入营卫,入脏腑,至传经深入哉!一方,柴胡、当归、山栀、甘草、陈皮各一钱,花粉、白芍各二钱,此方凡肝气郁者,一剂即快,不必专治外感也,治内伤初起者,神效。又方,当归二钱,柴胡、白芍、茯苓、甘草、桂枝各一钱,陈皮五分,冬月,加麻黄,此方专治伤寒初起者,神效。乘其尚未传经,可从补正之中,兼用祛邪之品而热散之也。盖初起之邪,尚不敢与正气相敌,故一补正气,而邪气自消。及一传经,则正气遁入脏腑不敢与邪相争,愈补而愈不能出矣,故一传经,药即不可用补 [5] 。今用桂枝以散热,或加麻黄以祛寒,寒热相攻,邪难内入,又有正气之健以助之,所以一剂而愈也。

【纲】 仲景曰: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症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目】 朱肱曰:此二汤,乃治发热而微恶寒者也。

张介宾曰:邪气在表发热者,表热里不热也,温散之 [6] ;邪气在里发热者,里热甚而达于外也,宜清之。

柯琴曰:热多,是指发热,不是内热;无阳,是阳已虚,而阴不虚。无阳不可发汗,便是仲景法旨。柴胡桂枝汤,乃是仲景佳方,若不头项强痛,便不须合桂枝矣。微恶寒,便是寒少,烦疼只在四肢骨节间,比身疼腰痛稍轻,此外症将解而未去之时也。微呕,是喜呕之兆;支结,是痞满之始,是在半表半里矣。外症微,故取桂枝之半;内症微,故取柴胡之半。虽不及脉,而微弱可知。发热而烦,则热多可知。仲景制此轻剂以和解,便见无阳不可发汗,用麻黄、石膏之误矣。

【纲】 仲景曰: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目】 戴原礼曰:阴经不发热,惟少阴能发热,然少阴发热有二症。初得病,即见少阴症,发热恶寒,头不疼,宜麻黄附子细辛汤;若下利清谷,身热躁扰,里寒外热,仲景谓之反发热,此乃阴盛格阳,宜四逆汤、附子理中汤。盖阳气传阴经而下利者,乃是热利,阳陷入里,外所以无热 [7] ;阴气入阴经而下利者,乃是里寒自利,寒既在里为主,则阳气必客于外,所以反发热。要知阴症发热,自是不同,发于阳而发热者,头必疼;发于阴而发热者,头不疼,此为验也。又有汗下后,阴阳不相入,水火不相济,致余热未退,不可更用冷药,内外俱未可妄治,故宜小建中汤。若其人已虚,虚能生热,宜小建中汤加当归,或四君子汤加黄芪,或十全大补汤调其荣卫 [8] ,虚者,真武汤。审是热邪未解,虽经汗下,却不畏寒,宜竹叶石膏汤。

王肯堂曰:汗后复发热,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阴阳不交,及下利发热者,死。脉阴阳俱盛,热不止者,死。中风即发热者,风伤卫也;伤寒不即发热者,寒伤营也。其在少阴、厥阴发热者,谓之反发热,惟太阴无发热之候。

柯琴曰:此太阳症合用桂枝,却用麻黄之类发汗者,故多亡阳而仍发热,必主以真武汤也。

鳌按:真武汤,本少阴方,阳亡则内虚寒,故必用此也。

【纲】 仲景曰:太阳病,重汗,而复大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小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目】 朱肱曰:太阳有潮热乎?仲景大陷胸汤一症。结胸有潮热者为大结胸,属太阳也 [9]

楼全善曰:此妄汗、下而将转属阳明,犹尚未离乎太阳者也。日晡潮热,阳明病。然心下者,太阳之位;小腹者,膀胱之室。从心下至小腹痛,是下后热入水结所致,非胃家实,故不得名为阳明病。

【纲】 仲景曰:脉阴阳俱虚,热不止者,死。

【目】 朱肱曰:大抵伤寒八日以上,大发热者,难治 [10]

【纲】 仲景曰: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鞭,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目】 方中行曰:伤寒汗不出,得汗即解者。以有风而误于偏攻,热反入里,所以变痞鞕、呕吐而下利也,故用大柴胡合表里而两解之。

魏荔彤曰:发热汗出不解,太阳已传阳明,二者阳明症也。夫太阳所感寒邪入心中作痞鞕,而寒郁内生之热邪作呕吐而下利,是病全离太阳而入阳明矣。其不成胃实者,惟心中素有痰饮,故邪结于彼而成痞鞕,胃中自不能复结为实。故是已传阳明而未全在阳明,未可以承气下者,故制此方,于下之中兼升散、开破二义。阳明之邪,柴胡驱之于少阳而表解,大黄复通之于大便而里和,尚何有阳明之症足留乎?所谓两解之法也,是不必专言柴胡治少阳,而柴胡之用已神;不必专言胃实方可下,而大黄之用已得矣。非仲师孰能具此手眼乎?!

【纲】 仲景曰: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目】 喻昌曰:丸药大下,徒伤其中,而不能荡涤其邪,栀子干姜亦温中散邪法也。

虞抟曰:攻里不远寒,用丸药大下之,寒气留中可知。心微烦而不懊¶,则非吐剂所宜也。用栀子解烦,倍干姜以逐内寒而散表热,寒因热用,热因寒用,二味成方,而三法备。

【纲】 仲景曰: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目】 魏荔彤曰:大下后,身热不去,犹带表症也。心烦变为心中结痛,是表症仍未解 [11] ,而里症已迫也。在表原属阴邪久未除,在里则为阳邪久成郁。栀子苦寒,治心中成郁之阳邪;香豉香辛,治在表未散之阴邪,而此症可愈。其胸中窒者,虽未至于结痛,而窒久必痛也,亦可早为之计,而仍主此一法也。

柯琴曰:病发于阳而反下之,外热未除而心中结痛,虽轻于结胸,而甚于懊¶矣。结胸是水结胸胁,用陷胸汤,水郁则折之也;此乃郁结心中,用栀豉汤,火郁则发之也。

【纲】 仲景曰: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目】 魏荔彤曰:小青龙治水气者,治在里久积之阴邪;治风寒者,治胸膈暂郁之热邪 [12] 。程氏谓“下寒者类多上热” [13] ,一句破的矣,学者识之。

【纲】 仲景曰:太阳病,脉浮紧,发热无汗,自衄者愈。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症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目】 方中行曰:纯是寒邪伤营,故脉浮紧,发热无汗,然寒邪之着营轻微,且兼中风,阳邪变热上冲,故自衄愈。若脉浮紧,发热无汗,而身竟疼痛,则寒重风轻,当发汗矣,其剧者必衄,毕竟少带中风之阳邪也 [14]

【纲】 仲景曰: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目】 喻昌曰:服桂枝治风而遗其寒,所以不解而症变,设更下之,邪乘虚入里,在表之瓦寒未除,在里之水饮上逆。故变五苓两解之法,以茯苓、白术为主,虽因已误而去桂枝,不得不用白芍以收阴,甘草、姜、枣以益虚和脾胃也。 [15]

魏荔彤曰:太阳伤风,头项强痛,翕翕发热而汗出,今汗不出,则中风而兼伤寒矣,但与桂枝治风不效矣,复下,更误矣。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乃下药阴寒之气,挟寒邪作痞,挟风邪作痛,动积饮而阻闭阳气,上下不流动故耳。本方专主补土渗湿,使在里下药之阴邪先除,然后可治其表邪耳。以表邪虽仍在而轻微,故先以误下之阴邪入里为患是急。《厥阴》所云“先温其里,乃攻其表”,亦此义也,参观之。

【纲】 仲景曰: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目】 张从正曰:白虎汤但能解热,不能解表,必恶寒、身疼、头痛之表症皆除,但渴而求救于水者,方可与之。

楼英曰:如其人渴欲饮水,与之水果能饮,是表邪已变热而入之深矣 [16] ,再诊其脉,已无浮缓、浮紧之表脉,再审其症,已无头身疼痛、发热无汗之表症,即可用白虎汤,但加人参止其燥渴,仍藉辛凉为半表里之治耳。

【纲】 仲景曰:伤寒病,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目】 魏荔彤曰:吐、下俱非,致风寒之邪久而变热,热又久而结聚在里,而在里之气血亦郁而生热,所谓表里俱热者也。内热盛则外阳疏,时时恶风,若似表症。而大渴云云,俱是一派实热结里之象。故不特阳虚之里当急救阳,即阴消之里亦当急救阴也,故仍用人参白虎,兼内清、外散之用 [17]

【纲】 仲景曰: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伤寒身黄发热者,栀子蘗皮汤主之。

【目】 喻昌曰:伤寒之邪得湿而不行,所以热瘀身中而发黄,故用外解之法。设泥“里”字,岂有邪在里而反治表之理哉?热已发出于外,自与内瘀不同,正当随热势清解其黄,俾不留于肌表间也。前条热瘀,故用麻黄,此条发热,反不用麻黄者,盖寒湿之症 [18] ,难于得热,热则其热外出而不内入矣。所谓“于寒湿中求之”,不尽泥伤寒定法,此其一征也。

方中行曰:热发于外,则里症较轻,故解之以栀子,而和之以甘草,以为退热之轻剂。

[1] 【注文浅释】
刘氏此段解释发热机制甚妙。

[2] 【注文浅释】
此段内外伤辨,很有参考意义。

[3] 【注文浅释】
虽有此说,但临床恶寒畏寒,还要和其他症状结合起来辨证,才能更好地识别内外之病机。

[4] 【案例犀烛】
小柴胡汤法。30多年前我读硕士时,有一同学外感十余天不愈,发热较重,伴有恶寒无汗,一派太阳表证。请导师杜雨茂教授诊治,处小柴胡汤加减,服一剂无反应,二剂服后,寒战振栗,遂盖被而卧,稍时汗出,诸症豁然而愈。

[5] 【注文浅释】
不尽然,桂枝人参汤、白虎加人参汤、麻黄附子细辛汤不皆为驱邪中有补益之药吗?要随证治之。

[6] 【注文浅释】
在表之热,也有表热之邪引起者,则当凉散之,后世银翘散、桑菊饮是也。

[7] 【注文浅释】
不尽然。仲景165条曰:“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表邪不解入于少阳阳明,下利而有发热,岂能说阳陷入里就无热呢?

[8] 【注文浅释】
甘温除热法。治病求本,本为气虚,故补气则发热除。

[9] 【注文浅释】
若从胸位置高而为阳中之阳乃太阳(最上面)之位而言,结胸属于太阳。但结胸绝非六经之太阳病,其虽可以有太阳病转化而来,但与太阳病迥异。

[10] 【注文浅释】
指虚阳外越。

[11] 【临证薪传】
从栀子豉汤证而言,为郁热在于胸膈,其治也以清宣郁热为法。虽然豆豉有表散作用,但此处绝非以治表证为主,否则栀子豉汤岂非表里双解之剂?

[12] 【医理探微】
言“小青龙汤治久积之阴邪”虽是,阴邪即水饮也;言该方“治胸膈暂郁之热邪”则非,既为热邪,当本热者寒之之旨,治以清热泄热之品,而小青龙汤一派温化之药,何能去其郁热?

[13] 【注文浅释】
在此处言下寒上热,非也。小青龙汤证不存在上热下寒问题。

[14] 【注文浅释】
郁热伤阳络之衄,非为风邪所致。

[15] 【注文浅释】
本条乃桂枝汤类证,喻魏二氏先贤于此考虑多了。辨太阳病不可仅拘泥于风寒之邪。所谓风邪、寒邪,抑或热邪、湿邪之辨别,皆以症状为依据进行辨识。

[16] 【注文浅释】
不尽然。第6条言“太阳病,发热而渴”,也是太阳表邪,不过乃表热罢了。表邪不止风寒,仲景在太阳篇也论述了风热、风湿。

[17] 【注文浅释】
既言表里俱热,何来“阳虚之里当急救阳”之说?白虎加人参汤又何来外散之用?

[18] 【注文浅释】
断无寒湿之症。诚为寒湿,岂有用栀子黄柏治疗之理? Fm1Bl8eY0fI9pbYDctmMwyx2VAYHY+Rz1bSoakD7/2trh0NdG8BrzbahDJJVaMv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