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太阳经脉

【纲】 仲景曰: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目】 朱肱曰:足太阳膀胱经,从目内眦上额,连于风府,分为四道,下项,并正别脉上下六道,以行于背与身。太阳之经,为诸阳主气,或中寒邪,必发热而恶寒。缘头项、腰脊是太阳经所过处,今头项痛、身体疼、腰脊痛,其脉尺寸俱浮者,故知太阳经受病也。

柯琴曰:太阳主表,故表脉、表症独太阳得其全,后凡言太阳病者,必据此一条脉症。如脉反沉,头不痛,项不强,不恶寒,是太阳之变局矣。

【纲】 仲景曰: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目】 朱肱曰:有发热恶寒,烦躁,手足温,而脉反浮紧者;有寒多热少,不烦躁,手足微冷,而脉反浮缓者,此名伤风见寒脉、伤寒见风脉也,皆宜服大青龙汤。盖大青龙症,脉似桂枝反无汗,病似麻黄反烦躁是也。脉弱有汗,为桂枝症;脉紧不烦躁,为麻黄症。

大青龙治病,与麻黄汤症相似,但病尤重,而又加烦躁者,用大青龙,以其有烦躁一症,故可用也。大抵感外风者为伤风,感寒冷者为伤寒,故风则伤卫,寒则伤营。

鳌按:脉阴阳俱紧者,脉浮为阳,沉为阴,言不论浮沉,俱带紧象,不专指尺寸也 [1] ,其所以紧者,寒也。

【纲】 仲景曰: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伤寒脉浮缓,发热恶寒,无汗烦躁,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症者,大青龙汤发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目】 朱肱曰:仲景言不可服青龙者,凡发汗过多,筋惕肉瞤,振摇动人,或虚羸之人微汗出,便有此症,俱宜服真武汤以救之。羸甚者,芍药或量多少与之,恶热药者,去附子,余依加减法。仲景制真武汤,乃为合用桂枝,却用麻黄之类,发汗多亡阳,有此症,故用真武汤。若调理顺者,无此症也。

柯琴曰:风有阴阳,太阳中风,汗出脉缓者,是中于鼓动之阳风,此汗不出而脉紧者,中于凛冽之阴风矣 [2] 。风能令脉浮,浮紧而沉不紧,与伤寒俱紧之脉有别。脉浮缓而身重,是伤寒之轻者,非若阴阳俱紧而身疼,为伤寒之最重也。脉微弱、自汗出为桂枝症,不可与大青龙,以中有麻黄、石膏也;若脉浮紧,汗不出,是麻黄症,不可与桂枝,以中有白芍能止汗也。夫脉微而恶风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用麻黄发汗;脉微弱而自汗出,是无阳也,不可与石膏以清里。

【纲】 仲景曰:太阳病,外症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目】 魏荔彤曰:太阳中风,固以桂枝汤为正治。然有久在太阳,并未传里,是不可以日久而误为里症也。脉必仍浮,浮者,表症未解,兼弱,阴虚热发,阴何以虚?阳盛也,阳何以盛?风入于卫助卫而盛也 [3] ,故当用桂枝使汗解。

喻昌曰:阳浮者,阳邪入卫,脉外浮,阳性本热,风又善行,所以不待闭郁而热发甚捷也;阴弱者,营无邪助,比卫不足,脉必内弱,阴弱不能内守,阳强不为外固,所以不必覆盖而汗自易出也。

【纲】 仲景曰: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当汗出而愈。伤寒发汗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目】 黄仲理曰:脉当弦紧而反浮弱,其本虚可知,此劳倦内伤症也。

鳌按:发汗解半日许,是服麻黄发之,非桂枝也。更发汗用桂枝,是服麻黄后,又与桂枝也。

【纲】 仲景曰: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圊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目】 柯琴曰:八九日,是当解未解之时。脉微缓,是有胃气,应不转属阳明。

【纲】 仲景曰: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目】 方中行曰:胃家湿热本甚者,复得桂枝之热,则两热相搏于中宫,搏则必伤,甘又令人中满,壅气而上溢,所以胃不司纳,反上涌而逆出也 [4]

魏荔彤曰:用桂枝者,以阳助阳,解卫分之风邪,浅而逐之也;用麻黄者,以阳入阴,发营分之寒邪,深而夺之也。判然两途,毫厘千里,故风伤卫,如贼入其疆,顺而逐之可耳;寒伤营,如贼近于郊,必须强而夺之,乃外在疆外把持,则贼无出路,惟有攻城掠郭而已 [5] 。此喻最明,仲师所以示人从浮紧之脉、汗不出之症,认明寒邪之伤营与太阳中风同在一经而两分不侔,不可误也。

【纲】 仲景曰: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目】 柯琴曰:大汗出后,脉洪大,不烦渴,是病犹在表,桂枝症未罢。如疟日再发,是风邪留其处,故必倍加桂枝解肌,少与麻黄开表,此又服桂枝后少加麻黄之一法。

【纲】 仲景曰: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去 [6] 芍药生姜新加人参汤。

【目】 柯琴曰:汗后身疼,是表虚,不得辛散,故去生姜;沉为在里,迟为在脏,自当远阴寒,故去芍药。曰“新加”者,见表未解,无补益法,今因脉沉迟而始用之,与四逆汤治身疼、脉沉之法同义,彼在未汗前而脉反沉,是内外皆寒,故用干姜、生附大辛大热者,协甘草以逐里寒,而表寒自解;此在发汗后而脉沉迟,是内外皆虚,故用人参之补中益气,以率领桂枝、甘、枣而通血脉,则表里自和也。

【纲】 仲景曰:太阳病二三日,不得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以本有寒分也。

【目】 喻昌曰: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阳邪炽盛,逼处心胸,扰乱不宁,所以知其心下必结,然但显欲结之象,尚未至于结也。若脉微弱者,此平日素有痰饮,积于膈之分,适与外邪相召,外邪方炽,其不可下明矣。

【纲】 仲景曰:太阳病,桂枝症,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

● 【目】鳌按:邪束于外,阳不得伸,不得伸必内扰,故令脉促,夫桂枝脉本弱,促者误下之过也。但前条脉促是阳重,下条脉促又为阳虚 [7] ,何则?脉虽促而不汗出,胸虽满而不喘,脉与上同,而症自各异,盖促为阳脉,胸满为阳症固已,不知阳盛脉促胸满,阳虚亦脉促胸满,故前由阳气内扰,后由寒邪内结将作结胸,不可混也。

【纲】 仲景曰: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目】 方中行曰: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寒涌于膈,所以起则头眩,脉见沉紧,明系饮中留结外邪 [8] 。若但发汗以强解其外,外虽解,而津液尽竭,反足伤动经脉,有身为振摇之患矣。盖人身经脉,赖津液滋养,今一伤于吐、下,再伤于汗,经脉失养,故身为振摇。遇此等症,必涤饮与散寒并施,小青龙诸法全是此意。但彼风寒两受,不得不重在表,此症外邪已散,止存饮中之邪,故加桂枝于制饮药中,使邪尽散,津液得四布,而滋养其经脉,千百年来孰解此微旨乎?

【纲】 仲景曰: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麻黄汤。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脉浮而数,浮为风,数为虚,风为热,虚为寒,风寒相搏,则洒淅恶寒也。诸脉浮数,当发热,而洒淅恶寒,若有痛处,饮食如常者,畜积有脓也。疮家身虽疼,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目】 柯琴曰:脉言浮而不言迟弱,浮而有力也。若浮而大,有热属脏者,当攻之,不令发汗;若浮数而痛偏一处,身虽疼,不可发汗。浮为风邪,“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数本为热,而从浮见,则数为虚矣。浮为表而非风,数为实热而非虚,故浮数之脉,而见发热恶寒之症,即痈脓亦有然者,当就痛偏一处、饮食如常辨之,庶疮家之治,不致误作风寒 [9]

【纲】 仲景曰: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汗出自愈。

【目】 魏荔彤曰:下后脉尚浮数,则知其人阳气尚勃勃欲发,所以应俟其自复也。尺中脉微为里虚,见寸脉虽浮数,阳可徐升,尺脉必微弱,阳虑内损,特标“里虚”二字,知在表可徐图,在里不应误矣。程注谓须用表和里实之法治之,而未出方,愚谓建中、新加之属,可斟酌而用。

【纲】 仲景曰: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营。营卫俱病,骨肉烦疼,当发其汗也。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症仍在,此当发其汗,麻黄汤主之。伤寒脉浮紧者,麻黄汤主之,不发汗,因致衄。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衄家不可出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浮紧 [10] ,目直视不能眴,不得眠。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

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目】 危亦林曰:风先开腠理,寒得入经络,脉亦应其象,而变见于寸口,紧为寒而从浮,故汗之则愈。

黄仲理曰:脉则浮紧,症则无汗、身疼痛,与大青龙症同而异。脉紧无汗,阳气内扰,阳络伤而衄血夺血者,无汗故也。

喻昌曰:脉浮紧,发热无汗,纯是阴邪伤营矣。然寒邪轻微着营而不致涸冱其血,且兼中风阳邪,掺入易散,此所以不致身疼、腰痛、骨节疼也。如是则寒邪本轻,而风入之阳邪变热上冲,其势迅速,血自鼻出者,则中风阳邪既越而上出矣,而伤寒之阴邪,本在血分,亦随血而去,必愈。何以知其愈?脉不浮紧,身不发热,而濈然汗出,即是愈也。

魏荔彤曰:衄家血常上溢,由阴不足,血中素有热以鼓荡之,使不循其经而常在颡过山也。若复发汗,以伤阴而动其热,于是邪热上干诸阳之首,阳随汗而外亡,额上气遂陷入,脉紧急,无阳以制阴也;直视不能眴,无血以荣筋脉也;不得眠,无阴而阳亢也。此俱应救其阴以维亡而未尽之阳,所谓诸症宜救阳,而伤寒独宜救阴,此其一也。

鳌按:额上陷,乃气虚陷入脑内,非如小儿之囟陷下也。

尺中迟,血短而阴不足矣,然迟则为寒,非气微而阳不足乎?故必先理阴阳,然后可发汗治表也。但仲师言血少,今言阳不足,何哉?以血少而尺迟,正以少阴肾家之真阴不足,非止如肝脾血短之症也,夫肾阴不足,非阳不足、气不足乎?此而误汗,当与误发少阴汗同忌,则治之之法,建中而外,少阴温经散寒之方,尤不可不加意也。

喻昌曰:紧反入里,寒邪转入转深矣,故作痞。按之自濡,则其所挟者止气耳,不同于挟饮之满鞕也。

鳌按:上七条,乃详叙脉同浮紧而治各不同之故。

【纲】 仲景曰: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目】柯琴曰:脉微细欲寐,少阴症也,脉浮细嗜卧,无少阴症,虽十日后尚属太阳,此“表解而不了了”之谓。兼胁痛,是太阳少阳合病,以少阳脉弦细也。但浮不细,是浮而有力,无胸胁痛,则不属少阳,但浮而不大,又不属阳明,故仍在太阳也。

【纲】 仲景曰: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目】 柯琴曰:本论无越婢方症,《金匮》有之,世本取合者即是也。仲景言不可发汗,则不用麻黄可知;无阳,则不用石膏可知。若非方有不同,必抄录者误耳,宁阙其方,勿留之以滋惑也。 [11]

鳌按:此是风寒两伤症,但无身疼、腰痛、骨节痛,是寒之伤营也轻;脉微弱,即阳浮阴弱之脉,是风之伤卫也重。故虽未见有寒,而发热,热多寒少,又不汗出,其亦有寒在于营分明矣。但脉已见微弱,其无阳可知,故曰“不可发汗”,故不用大青龙之辛散,而去其杏仁,加以芍药,以桂枝主风多之治,麻黄主寒多之治,芍药固摄虚阳之根,主脉微弱之治,名之曰桂枝二越婢一汤,则此方能固真阴,足以维阳之根蒂,虽发汗驱邪,而正阳不致上浮,故本方既有芍药,虽麻黄亦无害也。乃柯氏据不可发汗,以麻黄为不可用;据无阳,以石膏为不可用,其麻黄之无害,已详言之,至石膏乃治上中焦邪热与下焦肾虚之症,无碍也。又以本论无越婢方症,惟《金匮》有之,亦思仲景本合伤寒、杂病为一书,叔和分而为二,则仲景当时,《金匮》中所有之方,即如本论中所有,其合桂枝、越婢成方,奚不可?不必阙之也。特此症原非易认,此方又难轻用,医者固当详审而斟酌之,与其蹈误用之愆,不如遵柯氏之说,故存其说于前,而又复辨之。

【纲】 仲景曰: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目】 张从正曰:此节言当察症而消息其虚实,不是据脉而论症。盖未发汗而脉浮数,是胃气实;发汗后而脉浮数,是胃气虚 [12]

【纲】 仲景曰: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目】 柯琴曰:病在表之表,宜麻黄;病在表之里,宜桂枝;病在里之表,宜五苓;病在里之里 [13] ,宜猪苓以利水,不可用五苓兼发汗。要知五苓是太阳半表半里之剂,归重又在半表,本条更加烦渴,则热已在里,而表邪未罢,故用五苓也。

【纲】 仲景曰:小结胸,正在心下,按之作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结胸症,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目】 柯琴曰:大结胸,是水结在胸腹,故脉沉紧;小结胸,是痰结于心下,故脉浮滑。

鳌按:浮大在阳明脉,心下硬者,是浮大为心脉,火必就燥,须急下之以存津液。太阳虽因热入而成结胸,而大而尚浮,仍为表脉,恐热未实,下之则利不止,故必待沉紧,乃可下也。

【纲】 仲景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舌上白苔滑者,死。

【目】 陶华曰:关主中焦,妄下而中气伤,故沉;寒水留聚于胸胁之间,故紧 [14] 。不及尺者,重在关,举关可以统之也。

●【纲】仲景曰:心下痞,按之濡,大便硬,而不恶寒,反恶热,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目】 程郊倩曰:按之濡为气痞者,无形也,其可下乎?结胸症脉浮大,不可下,岂心下痞而关上浮可下乎?小结胸之痛,固未尝用大黄,何此比陷胸更峻?是必有当急下之症,比结胸更甚者,方可用此峻攻之剂也,恐此脉此症而用此方要语,下咽立毙耳。勿曲护其说而遗害后人也 [15]

【纲】 仲景曰:病人无表里症,发热七八日,不大便,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令热则消谷善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也,宜抵当汤。若脉数不解,下利不止,必协热而便脓血也。

【目】 龚信曰:脉浮数而可下,特以无表里症之故,则“无表里症”句是此节要眼 [16]

【纲】 仲景曰:风湿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目】 魏荔彤曰:八九日,或已发汗而不易衣衾,不密掩覆,致湿与风兼袭于表,本乘阳虚而来者,入而遂相搏为害,仍是阳微不能御之故也。夫湿与寒类,再兼风杂合,所以身疼体痛,与伤寒相似,然不呕、不渴,知非表有寒邪、里有郁热也,况脉又浮虚而涩,虚浮为中风,虚涩为中湿,而虚又专主阳微之义,故不与伤寒相涉也。伤寒症呕逆而喘,内热盛也 [17] ;伤寒脉浮紧,表邪在也。无此二者,而身疼体痛,俱不作表治矣,此一要谛也。

柯琴曰:上条,风胜湿轻,故脉阴阳俱浮,有内热,故汗自出,宜桂枝汤;下条,湿胜风微,故脉浮虚而涩,内无热,而不呕渴,故可加附子。

【纲】 仲景曰:伤寒吐下后,复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目】 龚信曰:此从吐下,复汗,脉微,看出是虚烦,则其余症象,皆当于虚中求之,而不得误为实也。

【纲】 仲景曰:太阳病六七日,表症仍在,而反下之,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目】 黄仲理曰:此病发于阳,误下热入之症也。脉微而沉 [17] ,宜四逆汤救之。此因误下,热邪随经入腑,结于膀胱,致血燥而畜于中,惟攻其里而表自解也。

【纲】 仲景曰: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结症也,抵当汤主之。

【目】 喻昌曰:小便不利,何以见非血症耶?盖小便不利,乃热瘀膀胱无形之气病,为发黄之候也;小便自利,则膀胱之气化行,然后少腹满者,允为有形之畜血矣。庸工不能辨,一实于此等处未着眼耳。

柯琴曰:沉为在里,凡下后热入之症,如结胸、发黄、畜血,其脉必沉,或紧,或微,或结,在乎受病之轻重,而不可以因症分也 [18]

【纲】 仲景曰:其脉沉者,营气微也。营气微者,加烧针,则血留不行,更发热而烦躁也。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脉浮热盛,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伤寒脉浮,医以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主之。

【目】 程郊倩曰:脉浮热甚不可灸者,以营分受邪,束血为实故也。若血少阴虚之人,脉见微数,尤不可灸,虚邪因火内入,上攻则为烦为逆,阴本虚也,而更加火,则为追虚;热本实也,而更加火,则为逐实。夫行于脉中者,营血也,血少被追,脉中无复血聚矣。艾火虽微,孤行无御,内攻有力矣,无血可逼,焦燎乃在筋骨,盖气主呴之,血主濡之,筋骨失其所濡,而火所到处,其骨必焦,其筋必损。盖内伤真阴者,未有不流散于经脉者也,虽更滋荣养血,终难复旧,此则枯槁之形立见,纵善调,亦终身为残废之人而已。

魏荔彤曰:伤寒脉浮而不言紧,此风多寒少之症,应斟酌青龙、越婢之间发汗。乃以火迫劫取之,火邪入而真阳出,名曰阳亡;真阳出而神明乱,惊狂遂见。程注所谓“汗者,心之液是也,以火劫取汗,火邪入心,阳随汗亡,惊狂而起卧不安,皆有伤心液,无以养心之神,而空虚之地,邪火更易为害也。”法不可单治表,当兼治里也。或问:“汗,阴液也,误发而何以阳亡?所用桂枝及蜀漆等皆阳药,又何以益阴生液?”答曰:“汗液为阴而实由阳化,故汗出而阳微。诸药为阳,生阳所以安阴,阳气聚则阴敛生津,阳气亡则阴扰耗津。阴阳相济吉,相悖凶,虽阴阳皆有邪正,初无二气,能于屈伸往来间调停均平,此大寿之基也 [19] 。”

鳖按:古来灸法,本为虚症设,不为风寒设。首条固属虚症,但阴阳俱竭,一加烧针,必致发热烦躁、津液耗亡,此虚者尚不可以火劫也。下四条,俱言灸之之变,腰下重而痹,腰以下不得汗也;咽燥吐血,由于阳盛,比衄更甚也;至焦骨伤筋、血难复则无生理;惊狂、起卧不安,并方寸元阳之神飞腾散乱矣。烧针火灸,不可妄用如此,仲景所以再三告诫也。后人每遇风寒,即加针灸,不大昧仲景之旨乎?!

【纲】 仲景曰: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脉沉而细,身热,足寒,头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脉赤,独头面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

【目】 吴绶曰:阳脉本当浮也,今反沉,非营气微乎?沉而兼细者,非阳气少乎 [20] ?其不成痉者几希。

【纲】 仲景曰: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

【目】 柯琴曰:浮为风,细为湿,太阳脉本浮,风湿为病,脉阴阳俱浮,浮虚而涩。今关节烦疼,脉反沉细者,是发汗不如法,但风气去,湿流骨节为着痹也。

【纲】 仲景曰:湿家病,身上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纳药鼻中则愈。

【目】 柯琴曰:脉大不浮,不关风矣;脉不沉细,非湿痹矣 [21]

【纲】 仲景曰:太阳中暑者,身热疼重而恶寒,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太阳中暑者,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 [22]

【目】 柯琴曰:身热脉微,本是暑伤于气,而疼重恶寒,实因寒水沐浴,留在皮肤而然。弦细芤迟,不得连讲,言中暑夹寒之脉,或微弱,或弦细,或芤迟,皆是虚脉。如脉浮而紧者曰弦,弦而细则为虚矣,脉弦而大则为芤,芤固为虚,芤而迟更为虚矣,以此脉而见发热恶寒、身重疼痛等症,虽当炎夏,而虚寒可知。

【纲】 仲景曰:欲自解者,必当先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也。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其人本虚,是以发战;以脉浮,故当汗出而解。若脉浮而数,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虚,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发战也。其脉自微,此以曾经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内无津液,此阴阳自和,必自愈,故不战不汗出而自解也。问曰:伤寒三日,脉浮数而微,病人身凉和者,何也?答曰:此为欲解也,解以夜半。脉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脉数而解者,必能食也;脉微而解者,必不汗出也。

【目】 柯琴曰:首条,浮为阳盛之脉,脉浮则阳自内发矣。二条,“脉微”二句,承上之词,不与“阴脉微”对。太阳病本阳浮而阴弱,是阳强也,今阳脉微,即是阴阳俱微。脉但浮者阳盛,阳脉微者阳虚,但阴脉微而阳脉仍浮,阳重可知。三条,紧与数相似不同,盖有虚实之别,又必按之芤不芤,而虚实之真伪毕定。四条,内无津液,阴阳岂能自和,必当调其阴阳。不然,脉微则为亡阳,将转成阴症矣。五条,即“伤寒三日,少阳脉小为欲愈”之义也。此微与前条不同,因未曾妄治,津液未亡,故三日自解,阴平阳秘,不须汗出,正教人不宜妄汗耳 [23]

[1] 【注文浅释】
此处阴阳当指尺寸而言,即寸关尺三部皆是紧脉。太阳表证脉浮,故太阳伤寒脉当为浮紧。浮脉特点乃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若将阴阳作浮取沉取解,则沉取脉紧不符合浮脉按之不足之象。

[2] 【注文浅释】
此说牵强。风有强弱及兼夹,但若分阴风阳风,则阴风者为何?阳风者为何?如何鉴别?

[3] 【注文浅释】
卫气遇风邪,正邪相争于表,故曰阳盛。

[4] 【注文浅释】
目与纲不符,方中行此注是释酒客不可服用桂枝汤的。

[5] 【注文浅释】
风伤卫,寒伤营,桂枝散卫分之风,麻黄去营分之寒,宜当分清而用药。后面举例甚为恰当。

[6] 【注文浅释】
“去”,当改为“加”字。

[7] 【注文浅释】
此处促脉,是脉快而数之义,乃表邪未陷,非脉来急数而有不规则间歇的促脉,故也就没有阳重、阳虚之分。且沈氏解释后者为结胸,更是谬矣。

[8] 【注文浅释】
饮中兼有外邪的解释,于理也通,临床也当有此现象,乃伤寒误吐下,表未解而脾胃伤,致水饮内停。故以苓术健脾制水,桂枝通阳既可解表,又能温化水饮。但方氏后面言振摇为津液尽竭所致,欠妥,实为发汗伤阳,水饮流窜所致。

[9] 【医理探微】
生疮病人早期可有发热恶寒症状,解表发汗也为正治,但要明确其疮为本,发热恶寒为标。一旦成为疮家,则为长期患疮之人,气血亏虚,再用发汗方法,津伤液损,极易动风成痉。

[10] 【注文浅释】
当为“额上陷脉急紧”,语义方通。

[11] 【注文浅释】
柯氏之解与沈氏之按皆误。本条实为倒装文法,“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接于“热多寒少”后,全文即通。

[12] 【注文浅释】
张氏所言极当,诊病当四诊合参,不可偏颇于一诊,犹不可单凭脉象。后面言发汗前后之脉浮数,也当与症状互参。

[13] 【注文浅释】
表之表、表之里,里之表、里之里之说,将仲景六经之论引入复杂境地,不足为信。

[14] 【注文浅释】
未言小细之脉,沉紧为邪实,小细为正虚。

[15] 【临证薪传】
程公差矣!大黄不单通下,还有泻热作用,仲景此用正所以泻热也。且用麻沸汤渍之,更是用其泻热而非攻下之用。

[16] 【注文浅释】
确然,此即主症定病机之理。

[17] 【注文浅释】
非也。外寒内饮也有呕逆而喘,岂可言是内热?此处无呕渴,是鉴别诊断法,排除阳明少阳而已。

[17] 【注文浅释】
血结于里而不畅,故脉微而沉。

[18] 【注文浅释】
笔者认为还是以脉症结合来区分为好。

[19] 【注文浅释】
阴阳二字,在某处为正气,在另一处则乃邪气,当于具体文中决定。此解中“阴阳相济吉,相悖凶”的阴阳,指正气而言;后面言“阴阳皆有邪正”,其所说“邪”者,为阴阳邪气盛实而言;若阴阳虚只能是正气之虚,不能称为邪气。

[20] 【注文浅释】
细脉当以阴虚为要,且阴虚风动正为致痉之元凶。

[21] 【注文浅释】
湿邪在头而非湿痹关节。

[22] 【注文浅释】
伤暑后气阴两伤,阴阳两虚,治当益气滋阴,可以用李东垣清暑益气汤或生脉饮加减治疗。

[23] 【注文浅释】
同样是微脉,部位不同,或相应之症状不同,则病机迥异。 t9sbENMyHCiZZ0qhlgFfD3vkKlXB+SjOCWGjWQ9axXMs+NpcHat2gx9+/x1S81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