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读

柯琴与《伤寒来苏集》

一、《伤寒来苏集》作者

柯琴,字韵伯,号似峰,清代医学家。浙江慈溪文亭(今属余姚)人,其生卒年代不详。《浙江人物简志》载柯琴生卒年是“1619—1705”,《历代名医名术》载柯琴的生卒年为“1662—1735”,两者不仅生卒年份不同,而且年龄还不一致。

柯琴工诗善文,后因科场失意,遂弃儒而矢志医学,“不为良相”,终成良医。曾著《内经合璧》一书,可惜已佚。对《伤寒论》的学习研究更是用足工夫,“凝神定志,慧眼静观,逐条细勘,逐句研审”。不仅对《伤寒论》全文注释,而且还有许多专题论述,所著《伤寒论注》四卷、《伤寒论翼》二卷、《伤寒附翼》二卷,三部分合称《伤寒来苏集》,又名《伤寒来苏全集》。

二、《伤寒来苏集》书名来历

《伤寒来苏集》是《伤寒论注》《伤寒论翼》《伤寒附翼》的合订本,但为何用“来苏”之名呢?孙介夫在《伤寒论翼•序》中有“吾乡似峰先生……栖息于虞山之邑之论”。虞山,位于常熟。常熟隶属于苏州,苏州即姑苏,简称“苏”。柯琴是浙江慈溪人,但长期生活在苏州常熟,“来苏”即来到苏州之意。该书是作者在常熟生活及诊疗期间写成的,所以书名为“来苏”。

“来苏”还有一个含义是“因其来而于困苦中获得苏息”。语本《尚书•商书•仲虺之诰》:“攸徂之民,室室相庆曰‘徯予后,后来其苏!’”孔传:“汤所往之民皆喜曰‘待我君来,其可苏息。’”“来苏”,谓因其来而休养生息、脱离困苦,柯琴伤寒书籍之名恐怕与此意无关。

三、柯琴为何要著《伤寒来苏集》

1.《伤寒论》是医学之准绳

《伤寒论翼•自序》:“仲景先师著《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良法大备。此《灵》《素》已具诸病之体,而明针法之巧妙。至仲景复备诸病之用,而详方药之准绳。”很明显,柯琴是因推崇仲景之书而著《伤寒来苏集》。

2.为《伤寒论》恢复原貌

《伤寒论注•自序》:“《伤寒论》一书,经叔和编次,已非仲景之书。仲景之文遗失者多,叔和之文附会者亦多矣……何者为仲景言,何者是叔和笔,其间若脱落、若倒句,与讹字、衍文,须一一指破,顿令作者真面目见于语言文字间。且其笔法之纵横、详略不同,或互文以见意,或比类以相形,可因此而悟彼、见微而知著者,须一一提醒。”可见,柯琴著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恢复《伤寒论》原貌。

3.为《伤寒论》正义

“何前此注疏诸家,不将仲景书始终理会、先后合参,但随文敷衍,故彼此矛盾,黑白不辨,令碔硖与美璞并登,鱼目与夜光同珍。前此之疑辨未明,继此之迷涂更远。”柯琴对其前注家观点中正确的给予肯定,错误的进行批判。柯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纠正王叔和、许叔微、林亿、成无己、方有执等人的错误,为《伤寒论》正义,为“六经”正义。

四、《伤寒来苏集》的主要学术思想

《伤寒来苏集》注疏《伤寒论》,溯本求源,引经据典。持论公允,说理明晰,内容全面,重点突出,《伤寒来苏集》是学习研究《伤寒论》的模板,柯琴是历代《伤寒论》注家中的佼佼者。

注疏《伤寒论》的内容除了具体汤证,还包括如下几个核心问题:仲景所言“伤寒”是广义伤寒,还是狭义伤寒;《伤寒论》是专论伤寒,还是伤寒与杂病合论;仲景的原文及其次序;六经的含义及体例等。《伤寒来苏集》对此类核心问题皆有论述,是柯琴研究《伤寒论》的成果,也是《伤寒来苏集》的主要学术思想。

1.《伤寒论》所论是多种外感病

柯琴指出:“六经各有伤寒,非伤寒中独有六经。”“六经皆有中风。”“《内经》论温之脉症治法甚详,学者多不得要领,仲景独挈‘发热而渴,不恶寒’为提纲,洞悉温病之底蕴……温病症状,散见六经……肝胆为发温之源,肠胃为市,故阳明为成温之薮……若夫温热不因伤寒而致者,只须扶阴抑阳,不必补中益气矣。且温邪有浅深,治法有轻重……厥阴病,下利欲饮水者,白头翁汤主之。此仲景治温之大略也。”《伤寒论》本有“痉湿暍”篇,据此柯琴又指出:“‘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则痉之属燥无疑也。夫痉以状命名,因血虚而筋急耳。六气为患,皆足以致痉……六经皆有痉病,须审部位以别之。”“《内经》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又曰‘湿用则濡泄’,此指湿伤于内者言……本论伤寒发汗,寒湿在里不解。”“《内经》又曰‘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骨’,‘因于湿,首如裹’此指湿伤于外者言也……内湿相合,则阴阳相搏,上下内外交病矣,所以身体烦疼,不能转侧,骨切掣痛,不能屈伸。”所以《伤寒论》所论外感病,包括伤寒、中风、热病、燥病、温病、湿病,也就是风、寒、暑、湿、燥、热六淫外感病。不仅如此,柯琴还强调:“观仲景独于太阳篇,另其名曰伤寒、曰中风、曰中暑、曰温病、曰湿痹,而他经不复分者,则一隅之举,可以寻其一贯之理也。”意指不仅六经皆有伤寒、中风,而中暑、温病、湿病亦遍布六经。

2.《伤寒论》是伤寒与杂病合论

《伤寒论翼•自序》曰:“世谓治伤寒,即能治杂病,岂知仲景‘杂病论’即在《伤寒论》中,且伤寒中又最多杂病夹杂其间,故伤寒与杂病合论,则伤寒、杂病之症治井然。”其伤寒与杂病合论的论据有:①“按仲景自序言作《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则伤寒杂病,未尝分两书也。”②“凡条中不冠伤寒者,即与杂病同义。”③“六经之为病,不是六经之伤寒,乃是六经分司诸病之提纲,非专为伤寒一症立法也……而六经分症,皆兼伤寒、杂病也明矣。”④“其曰‘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是伤寒另有提纲矣。”⑤“结胸、藏结、阳结、阴结、瘀热发黄、热入血室、谵语如狂等症,或因伤寒,或非伤寒,纷纭杂沓之中,正可思伤寒杂病合论之旨矣。”⑥“伤寒之外皆杂病,病名多端,不可以数计,故立六经而分司之;伤寒之中最多杂病,内外夹杂,虚实互呈,故将伤寒杂病而合参之。”应该说,柯琴之“《伤寒论》伤寒与杂病合论”,论点鲜明,论据充分。

3.《伤寒论》六经是“六区地面”

《伤寒论翼•六经正义》:“仲景之六经,是分六区地面。”所谓六区地面,实际是指六个区域,即将人体分成六个系统。六经区域以腰之上、下分阳、阴,即“腰以上为三阳地面,三阳主外而本乎里,心者三阳夹界之地也……腰以下为三阴地面,三阴主里,而不及外,腹者三阴夹界之地也。”具体的六个区域如下。

太阳区域:“内由心胸,外至颠顶,前至额颅,后至肩背,下及于足,内合膀胱,是太阳地面,此经统领营卫,主一身之表证。”

阳明区域:“内自心胸而至胃及肠,外自头颅,由面至腹,下及于足,是阳明地面。”

少阳区域:“由心至咽,出口颊,上耳目,斜至颠,外自肋内属胆,是少阳地面。”

太阴区域:“自腹由脾及二肠魄门为太阴地面。”

少阴区域:“自腹至两肾及膀胱溺道,为少阴地面。”

厥阴区域:“自腹由肝上膈至心,从胁肋下及小腹宗筋为厥阴地面。”

六区地面的理论依据还是《素问•皮部论》,“按《皮部论》云‘皮有分部,脉有经纪,其生病各异,别其部分,左右上下,阴阳所在,诸经始终’,此仲景创立六部位之原。”皮部是十二经脉及其络脉在体表皮肤的分布区域,所以六区地面所说的理论依据就是“经络”,说明柯琴所言“是经界之经,而非经络之经”是强调以线性经络带出的面,否定的是纯“线性”的经络。六区地面较之单纯的线性经络更能反映六经的实质。

4.《伤寒论》六经病皆有表里寒热虚实

仲景《伤寒论》六经分病,注家对六经病的病理机制认识不一,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简单”的观点,太阳病是表病,阳明病是里热实,少阳病是半表半里,太阴病是里虚寒,少阴病有寒化、热化之别,厥阴病是上热下寒。而另一种观点较为复杂,即六经每一经病皆有表、里、寒、热、虚、实的不同病证,每一经病的区别在于经络、脏腑不同。柯琴所持观点为后一种,此与六经为“六区地面”“六经皆有伤寒”“六经皆有中风”诸观点一致。“太阳总纲示人以正面,阳明总纲反示人以底板。其正面与太阳之表同,又当看出阳明之表与太阳不同矣。如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是阳明之桂枝症;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是阳明之麻黄症。”“六经伤寒,惟阳明最轻,以阳明为水谷之海,谷气足以胜邪气;阳明为十二经脉之长,血气足以御寒气;阳明寓两阳合明之地,阳气足以御阴气也。”“少阳之表有二:脉弦细、头痛、发热,或呕而发热者,少阳伤寒也;耳聋、目赤、胁满而烦,少阳中风也。此少阳风寒之表,而非少阳之半表。”“阳明风寒之表,亦有麻、桂症。少阳风寒之表,既不得用麻桂之汗,亦不得用瓜蒂之吐。若发汗则谵语,吐下则悸而惊,是少阳之和解,不特在半表而始宜也……若外有微热而不往来寒热,是风寒之表未解,不可谓之半表,当小发汗,故(小柴胡汤)去参加桂。”“太阴脉浮为在表,当见四肢烦疼等症……宜桂枝汤。太阴而脉浮者,因于风,风为阳邪,浮为阳脉也……太阴中风,四肢烦疼,太阴伤寒,手足自温。”“少阴脉微,不可发汗……发热脉沉者,是病为在表,以无里症,故可发汗。”“伤寒,阳脉涩,阴脉弦,腹中急痛者……故先与小建中……要知小建中是桂枝汤倍加芍药以平木,加饴糖以缓急,为厥阴驱邪发表、和中止痛之神剂也。”可见,六经皆有表证,但六经之表证特点不同,用方有别。太阳表证须分表虚表实,别用桂枝汤、麻黄汤;阳明之表亦有使用桂枝汤、麻黄汤的机会,但因阳明经腑谷气足、血气足、阳气足,风寒之邪很快化热入里,所以较少使用麻桂剂。“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结于胁下”。少阳表证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太阴里虚,其表证,不管是中风还是伤寒,皆用桂枝汤治疗。少阴表证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温阳解表,厥阴表证用小建中汤补肝血而解表。表证非太阳病独有,而太阳病不仅有表证,也有里证。“脉浮而数者,可发汗。病在表之表,宜麻黄汤;病在表之里,宜桂枝汤;病在里之表,宜五苓散。若病里之里,当用猪苓汤但利其水,不可用五苓散兼发汗矣。要知五苓是太阳半表半里之剂,归重以在半表”。

五、如何读《伤寒来苏集》

《伤寒来苏集》不同于一般的随文注释,柯琴在重新编排仲景原文的基础上进行注释,并且对自己提出的观点进行专题论证。《伤寒论注》《伤寒论翼》《伤寒附翼》三书各有侧重。

《伤寒论注》首列“伤寒总论”,然后六经分篇。每经各列提纲,提纲下以方证为标题,因方类证进行归类,柯琴对仲景原文逐一注释。

《伤寒论翼》是专题论述。所论专题包括“全论大法”“六经正义”“合并启微”“风寒辨惑”“温暑指归”“痉湿异同”“平脉准绳”“各经病解”和“制方大法”。

《伤寒附翼》是方剂专论。仍以六经分篇,列述每一方剂的组成意义和使用法则。

书籍的次序是《伤寒论注》《伤寒论翼》《伤寒附翼》,因《伤寒论翼》论述了一系列核心问题,带有“总论”性质,故是《伤寒来苏集》的纲领。《伤寒论注》与《伤寒附翼》关系更为接近,都是注疏具体证治,《伤寒论注》侧重于证,而《伤寒附翼》侧重在方药。对于已学过《伤寒论》的医者,阅读研究《伤寒来苏集》的次序可以改为《伤寒论翼》《伤寒论注》《伤寒附翼》。

三书都是围绕《伤寒论》体例、原文及“病脉证治”展开,注疏内容会有交叉重复,学习者要前后联系进行对比理解。

三书不是同一时间段内完成,还存在观点不一致,甚至自相矛盾的问题,学习者又当择善而从。

赵鸣芳
2021年3月 zM9hCFzseZQqpGHRe6R1d2ApkGK+59ijH/y2RBrp5fpT4WF0pUvXPKeRXGrHFK9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