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麻黄汤证下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圊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吐、更下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合半汤。

太阳病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七八日不解。恶寒发热如疟,是将转系少阳矣。太阳以阳为主,热多寒少,是主胜而客负,此为将解之症。若其人不呕,是胃无寒邪;圊便是胃无热邪;脉微缓是脉有胃气;一日二三度发,是邪无可容之地,斯正胜而邪却,可勿药也。若其人热多寒少,脉甚微而无和缓之意,是弱多胃少曰脾病,此至阴虚矣。但恶寒而不恶热,是二阳虚矣。阴阳俱虚,当调其阴阳,阴阳和而病自愈,不可更用汗、吐、下法也。若其人热多寒少,而面色缘缘正赤者,是阳气怫郁在表而不得越,当汗不汗,其身必痒,汗出不彻,未欲解也。可小发汗,故将桂枝麻黄汤各取三分之一,合为半服而与之。所以然者,以八九日来,正气已虚,邪犹未解,不可更汗,又不可不汗,故立此和解法耳。旧本俱作各半,今从宋本校正。

麻黄桂枝合半汤 [1]

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

后人算其分两,合作一方,大失仲景制方之意。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此条与上条中节同义。

本论无越婢症,亦无越婢汤方。《金匮要略》有越婢汤方,世本取合者即是也。仲景言不可发汗,则不用麻黄可知;言无阳,则不用石膏可知。若非方有不同,必抄录者误耳。宁缺其方,勿留之以滋惑也。 [2]

上论麻黄桂枝合半汤脉症。

麻黄汤变症汗后虚症

未持脉时,病人叉手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

汗出多则心液虚,故叉手外卫,此望而知之 [3] ;心寄窍于耳,心虚故耳聋,此问而知之。

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上条因发汗而心血虚;此因发汗而胃气虚也,与服桂枝汤而吐者不同。此因症论脉,不是拘脉谈症。未汗浮数,是卫气实;汗后浮数,是胃气虚。故切居四诊之末,当因症而消息其虚实也。

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

有寒是未病时原有寒也。内寒则不能化物,饮食停滞而成蛔。以内寒之人,复感外邪,当温中以逐寒。若复发其汗,汗生于谷,谷气外散,胃脘阳虚,无谷气以养其蛔,故蛔动而上从口出也。蛔多不止者死,吐蛔不能食者亦死。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

此条不是妄汗,以其人本虚故也。上条汗后见不足症,此条汗后反见有余症。邪气盛则实,故用厚朴、姜、夏散邪以除腹满;正气虚,故用人参、甘草补中而益元气。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厚朴 半斤,去皮炙 生姜 半斤,切 半夏 半斤 [4] ,洗 甘草二 两,炙 人参 一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不止。

阳重之人,大发其汗,有升无降,故水药拒膈而不得入也。若认为中风之干呕,伤寒之呕逆,而更汗之,则吐不止,胃气大伤矣。此热在胃口,须用栀子汤、瓜蒂散,因其势而吐之,亦通因通用法也。五苓散亦下剂,不可认为水逆而妄用之。 [5]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汗家,平素多汗人也。心液大脱,故恍惚心乱,甚于心下悸矣。心虚于上,则肾衰于下,故阴疼。余粮,土之精气所融结 [6] ,用以固脱而镇怯,故为丸以治之。

上论汗后虚症。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无汗而喘,(旧本有无字)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无汗而喘,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二条“无”字,旧本讹在“大热”上,前辈因循不改,随文衍义,为后学之迷途。仲景每于汗下后表不解者,用桂枝更汗而不用麻黄。此则内外皆热而不恶寒,必其用麻黄汤后寒解而热反甚,与“发汗,解,半日许复烦,下后而微喘者”不同。发汗而不得汗,或下之而仍不汗喘不止,其阳气重也。若与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下咽即毙矣,故于麻黄汤去桂枝之辛热,加石膏之甘寒,佐麻黄而发汗,助杏仁以定喘。一加一减,温解之方,转为凉散之剂矣。未及论症,便言不可更行桂枝汤,见得汗下后表未解者更行桂枝汤,是治风寒之常法。 [7]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 四两 杏仁 五十粒 甘草 二两,炙 石膏 半斤

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诸药,煮取二升,温服一升。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至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也 [8]

寒气侵人,人即发热以拒之,是为发阳。助阳散寒,一汗而寒热尽解矣。不发汗而反下之,热反内陷,寒气随热而入,入于胸必结,瘀热在里故也。热气炎上,不能外发,故头有汗而身无汗。若小便利,则湿热下流,即内亦解;不利则湿热内蒸于脏腑,黄色外见于皮肤矣。 [9]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10] 主之。

热反入里,不得外越,谓之瘀热。非发汗以逐其邪,湿气不散。然仍用麻黄、桂枝,是抱薪救火矣。于麻黄汤去桂枝之辛甘,加连翘、梓皮之苦寒,以解表清火而利水,一剂而三善备,且以见太阳发热之治,与阳明迥别也。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麻黄 连翘 甘草 生姜 各二两 赤小豆 一升 生梓白皮 一斤 [11] 杏仁 四十粒 大枣 十二枚

以潦水一升,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此汤以赤小豆、梓白皮为君,而反冠以麻黄者,以兹汤为麻黄汤之变剂也。瘀热在中,则心肺受邪,营卫不利。小豆赤色,心家之谷,入血分而通经络,致津液而利膀胱;梓皮色白,专走肺经,入气分而理皮肤,清胸中而散瘀热,故以为君;更佐连翘、杏仁、大枣之苦甘,泻心火而和营;麻黄、生姜、甘草之辛甘,泻肺火而调卫;潦水 [12] 味薄,能降火而除湿,故以为使。半日服尽者,急方通剂,不可缓也。此发汗利水,又与五苓双解法径庭 [13] 矣。

上论麻黄汤变症。

[1] 【注文浅释】

指桂枝麻黄各半汤。此汤证及解读已在“桂枝汤证上”出现。

[2] 【注文浅释】

桂枝二越婢一汤原文及柯注主要观点已在“桂枝汤证上”部分出现。

[3] 【注文浅释】

参仲景桂枝甘草汤证,汗后叉手自冒心,应从心阳虚解释。柯氏解读为心液虚,医理亦通。

[4] 【注文浅释】

半夏半斤,此同《金匮玉函经》。宋本《伤寒论》为“半夏半升”。

[5] 【临证薪传】

瓜蒂散是吐剂,栀子生姜豉汤治呕吐,五苓散温阳利水治水逆。

[6] 【注文浅释】

融结:凝聚的意思。

[7] 【案例犀烛】

孙某,男,60岁,武汉东西湖区,2月1日网上求诊。主诉:反复发热7天伴腹泻3天。1月19日开始出现头疼感冒症状,1月25日发热,28日开始高热,最高39.5℃,发热以早晚为甚,中午热退至38℃,夜间39℃以上。咳嗽气喘,咳痰色白,胸闷憋喘,全身酸痛乏力,口苦,前天开始腹泻,目前服连花清瘟胶囊、莫西沙星、奥司他韦。刻下:早晚高热,白天恶寒重,寒战,汗出后恶寒减轻,汗出不畏风,口干口苦,纳差,乏力,舌淡干,苔白厚,中根黄腻。1月28日湖北某医院CT示:双肺见多发片状磨玻璃样稍高密度影,局部见条索状高密度影。核酸检测未作。

处方:生麻黄10g,桂枝10g,炒白芍10g,干姜10g,五味子15g,细辛5g,北柴胡10g,炒黄芩10g,姜半夏10 g,生晒参10 g,炙甘草6g。3剂。水煎分3次服。

2月2日二诊:2月1日下午服连花清瘟颗粒2包,加对乙酰氨基酚一片,药后汗出热退至38℃。晚间服上方,服后大汗出,体温降至37.5℃,凌晨4点体温升高至39.4℃。刻下:汗出较多,口干口苦较重,大便未解,舌红苔黄而干。改方为:生麻黄10g,生石膏30g,杏仁10 g,人参3 g,五味子3 g,生地24 g,生甘草9 g,大枣2枚。后当地医生加青黛 3 g(包煎),3剂,水煎,分3次服。

随访:2月3日服药后体温下降,当晚体温37.6℃。2月4日体温最高 38.5 ℃,后降至37℃。2月6日早上37.3℃,白天维持在37.3℃。2月7日早上体温36.7℃,后进行隔离。2月18日:2月8日至今体温正常。

按:此案为“新冠肺炎”高度疑似病例。首诊合用小青龙、小柴胡汤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后因汗出较多,发热不解,改用麻杏石膏汤,体温恢复正常。此案证明,麻杏石甘汤证有“汗出”,没有必要改为“无汗”。

[8] 【注文浅释】

对比宋版《伤寒论》,该条是

将仲景两条原文裁剪而成。宋版《伤寒论》131条载:“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痓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134条载:“太阳病,脉浮而动数……短气躁烦,心中懊 ,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9] 【医理探微】

病发于阳之“阳”是多指,包括表、热、实。寒气侵表,内有水饮、水湿实邪。误下后寒邪化热入里与水饮相结而成结胸,与水湿相结则致发黄。仲景曰“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水热结胸及湿热发黄皆可见“但头汗出,余处无汗,至颈而还”,湿热发热还可见小便不利。

[10] 【注文浅释】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宋本《伤寒论》等作“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连轺”是连翘的根,《伤寒来苏集》中皆作“连翘”。

[11] 【注文浅释】

宋版《伤寒论》《金匮玉函经》《注解伤寒论》中生梓白皮皆作“一升”。

[12] 【注文浅释】

潦水:雨水。

[13] 【注文浅释】

径庭:相距甚远。 eUFpqQpfshgzUe688o9t7MYnRVv/VthG3b738FUmbtpXxK7A7/7FIw3TeZPgwy1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