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太阳脉证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仲景作论大法,六经各立病机一条,提揭一经纲领,必择本经至当之脉症而表章之 [1] 。六经虽各有表症,惟太阳主表,故表症表脉,独太阳得其全。如脉浮为在表,太阳象三阳,其脉气浮而有力,与阳明之兼长大,少阳兼弦细,三阴之微浮者不侔 [2] 矣。头项主一身之表,太阳经络营于头,会于项,故头连项而强痛,与阳明头额痛,少阳头角痛者少间 [3] 矣。恶寒为病在表,六经虽各恶寒,而太阳应寒水之化,故恶寒特甚,与阳明二日自止,少阳往来寒热,三阴之内恶寒者悬殊矣。后凡言太阳病者,必据此条脉症,如脉反沉,头不痛,项不强,不恶寒,是太阳之变局矣。

仲景立六经总纲法 [4] ,与《内经•热论》不同,太阳只重在表症表脉,不重在经络主病,看诸总纲,各立门户,其意可知。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风为阳邪,风中太阳,两阳相搏,而阴气衰少。阳浮故热自发,阴弱故汗自出 [5] 。中风恶风,类相感也。风性散漫,脉应其象,故浮而缓。若太阳初受病,便见如此脉症,即可定其名为中风而非伤寒矣。如寒风太厉,中之重者,或汗不出而脉反紧,其内症必烦躁,与下伤寒之呕逆有别。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太阳受病,当一二日发,故有即发热者,或有至二日发者。盖寒邪凝敛,热不遽 [6] 发,非若风邪易于发热耳。然即发热之迟速,则其人所禀阳气之多寡,所伤寒邪之浅深,因可知矣。然虽有已发、未发之不齐,而恶寒、体痛、呕逆之症,阴阳俱紧之脉先见,即可断为太阳之伤寒,而非中风矣。恶寒本太阳本症,而此复言者,别于中风之恶寒也。中风因见风而兼恶寒,伤寒则无风而更恶寒矣。寒邪外束,故体痛;寒邪内侵,故呕逆。寒则令脉紧,阴阳指浮沉而言,不专指尺寸也 [7] 。然天寒不甚,而伤之轻者,亦有身不疼、脉浮缓者矣。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太阳病而渴,是兼少阴矣。然太少两感 [8] 者,必恶寒而且烦满。今不烦满,则不涉少阴。反不恶寒,则非伤寒而为温病矣。温病内外皆热,所以别于中风、伤寒之恶寒发热也。

此条不是发明《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之义,乃概言太阳温病之症如此,若以春温释之,失仲景之旨矣 [9]

夫太阳一经,四时俱能受病,不必于冬,人之温病,不必因于伤寒,且四时俱能病温,不必于春。推而广之,则六经俱有温病,非独太阳一经也。

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此正与《内经》伏寒病温不同处。太阳中暑,亦有因于伤寒者,虽渴而仍恶寒。太阳温病,反不恶寒而渴者,是病根不因于寒,而因于风。发热者,病为在表,法当汗解,然不恶寒,则非麻黄桂枝所宜矣。风与温相搏,发汗不如法,风去而热反炽,灼热者,两阳相熏灼,转属阳明之兆也 [10]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 [11]

上条不恶寒,是太阳变症;此条脉沉细,是太阳变脉。渴是少阴症,沉细是少阴脉,太阳少阴为表里,故脉症相似也。然湿自内发,与外感不同。湿伤于下,与伤上者不同。故同为太阳受病,而脉症与总纲异耳。湿流骨节,故疼痛;太阳之气不宣,故烦;湿气痹闭而不行,故脉应其象而沉细。太阳之脉,从风则缓,从寒则紧,从湿则细,伤上则浮,伤下则沉。当因症而合脉,勿据脉而断症。如病发热、头疼,脉当浮反沉,是表症得里脉,故谓之反。如发汗多,因致痉而沉、细,与夏月中暑而弦、细、芤、迟,皆因症而然,不得概谓之反。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2]

巳午为阳中之阳,故太阳主之,至未上者,阳过其度也。人身阴阳,上合于天,天气至太阳之时,人身太阳之病得借其主气而解,此天人感应之理也。

欲自解者,必当先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也。

欲自解,便寓不可妄治意。诸经皆有烦而太阳更甚,故有发烦、反烦、更烦、复烦、内烦等症。盖烦为阳邪内扰,汗为阳气外发,浮为阳盛之脉。脉浮则阳自内发,故可必其先烦,见其烦必当待其有汗,勿遽妄投汤剂也 [13] 。汗出则阳胜,而寒邪自解矣。若烦而不得汗,或汗而不解,则审脉定症,麻黄、桂枝、青龙 [14] ,随所施而恰当矣。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15]

言未解便有当解意。停者相等之谓。阳脉微二句,承上之词,不得作三段看。太阳病,阳浮而阴弱,是阳强也。今阳脉微即是阴阳俱停,病虽未解,已是调和之脉,其解可知矣。脉但浮者,为阳盛,必先烦而有汗;阳脉微者,为阳虚,必先振栗而汗出。振栗是阴津内发之兆,汗出是阳气外发之征也。此阴阳自和而愈,可勿药矣。但阴脉微而阳脉仍浮,阳气重可知,与风寒初中之脉虽同,而热久汗多,津液内竭,不得更行桂枝汤,亦不得执太阳禁下之定法矣。表病亦有因里实而不解者,须下之而表自解。若欲下之,有踌躇顾虑之意。宜者,审定之词。以其胃不调而气不承,故宜之。

此条是桂枝汤变局。阳已微,须其自汗;阳尚存,当知调胃。以太阳汗多,恐转属阳明。

太阳病,下之而不愈,因复发汗,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 [16] 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得里未和,然后复下之。

太阳病,只得个表不和,初无下症,其里不和,多由汗下倒施而得也。表里俱虚,指妄汗下亡津液言。其阳邪仍实,故表里不解。冒者如有物蒙蔽之状,是欲汗之兆也。因妄下后阳气怫郁在表,汗不得遽出耳,待汗出冒自解。然但得个表和,其津液两虚,阳已实于里,故里仍未和。里症既得,然后下之,此虽复下,治不为逆矣。

问曰:“病有战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其人本虚,是以发战,以脉浮,故当汗出而解。若脉浮而数,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虚。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发战也。”

战,即振栗之谓。治病必求其本,本者,其人平日禀气之虚实。紧者,急也,与数同而有别,盖有虚实之分焉。又必按之芤不芤,而虚实之真假毕具。

问曰:“病有不战不汗出而解者,何也?”答曰:“其脉自微,此以曾经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内无津液。此阴阳自和,必自愈,故不战不汗出而解也。”

内无津液,安能作汗?战由汗发,无汗故不战也。复用“此”字须着眼,妄治之后,内无津液,阴阳岂能自和?必当调其阴阳。不然,脉微则为亡阳,将转成阴症矣。

问曰:“伤寒三日,脉浮数而微,病人身凉和者,何也?”答曰:“此为欲解也。解以夜半,脉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脉数而解者,必能食也;脉微而解者,必不汗出也。”

脉而浮数,今三日而转微;身初发热,今三日而身凉。即伤寒三日,少阳脉小为欲愈之义也。此伤寒本轻,不须合六七日之期,亦不必再求其有汗,夜半时阳得阴,则余邪尽解矣。此微与前条不同,因未曾妄治,津液未亡,故三日自解。阴平阳秘,不须汗出也,正教人不当妄汗耳。

上论太阳脉症大略。

[1] 【注文浅释】

该条文以脉证来反映病机。

[2] 【注文浅释】

侔:相等、相同之意。

[3] 【注文浅释】

少间:间,间距,间隔的距离。少间即稍有距离。此处强调太阳、阳明、少阳头痛部位有别。

[4] 【注文浅释】

六经中阳明病总纲直立病机,其他五经病皆以症状表述。

[5] 【注文浅释】

因果关系是热发则脉浮,汗出而阴弱。

[6] 【注文浅释】

遽(jù):快速、立即的意思。

[7] 【医理探微】

柯氏以脉之浮沉解释阴阳,虽然此处语义也通,但不能解释麻黄汤证脉“浮紧”,所以我们主张此“阴阳”以“尺寸”解。

[8] 【注文浅释】

太少两感:太阳与少阴两经感邪发病。若两感于寒者,一日太阳受之,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烦满而渴。

[9] 【医理探微】

围绕此条“温病”的解释,分歧有四点:①病因,感受的邪气是寒还是热;②发病类型,是伏气而发,还是新感即发;③病位,是在太阳还是阳明;④症状,“不恶寒”,还是“微恶寒”。

解释的思路及证治:①伏气温病。“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冬令太阳感受寒邪,至春而发,形成春温病,病变部位在阳明,阳明里热伤津口渴引饮,治用白虎加人参汤治疗。②太阳温病。新感温热(风热)之邪,侵袭肌表,形成表热证,病位在太阳,发热而渴,将仲景所言“不恶寒”改成“微恶寒”,治则辛凉解表,经方用麻杏石甘汤,时方用银翘散。

此处,柯氏以“太阳温病”解释,但未提具体证治。

[10] 【临证薪传】

仲景原文“名为风温”后,还有“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等具体症状,对比“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治此“风温”当用白虎汤。

[11] 【注文浅释】

此条文见于宋版《伤寒论》“痉湿暍”篇,其后接“湿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12] 【医理探微】

从巳至未上:巳,上午9点到11点;未,下午1点到3点;上,犹前也。从巳至未上即上午9点到下午1点。

欲解时,指病证解除之可能之时间段,非必定之时间段。六经皆有欲解时,是六个不同的时间段。但其时间段有两种解释,成无己、方有执解释为三个时辰,而卢之颐等则解释为两个时辰。如《注解伤寒论》:“六经各以三时为解,而太阳从巳至未,阳明从申至戌;少阳从寅至辰;至于太阴,从亥至丑,少阴从子至寅;厥阴从丑至卯。”显然未对“上”字加以解读。而卢之颐《仲景伤寒论疏钞金錍》:“日中而阳气隆,太阳主时,承其旺时,邪自分解。至未上者,交未之首,尽午之终也。”很明显对“上”字加以解读。未上者,午之终也,所以太阳病欲解时,实际是巳午两个时辰,而非巳午未三个时辰。柯注与卢氏解释一致。

[13] 【注文浅释】

烦而脉浮,为病势向外将欲汗解的先兆,提示人们不能把烦误认为内证而镇静安神,从而牵制病机外达的趋势,使病不得除。

[14] 【注文浅释】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

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15] 【医理探微】

条文中“阴”“阳”“停”等字是解释难点。停:一作微。阴脉微:一作尺脉实。该文引自宋版《伤寒论》94条。加之宋版93条:“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复下之。”两条对比理解,阳脉可解为寸脉或浮脉,主表。阴脉指尺脉或沉脉,主里。

[16] 【注文浅释】

冒家:冒,指头目昏眩,如有物蒙蔽。冒家,即经常出现头昏目眩的病人。 p8BXORmXFftxDINGIPEGwsC55doMM1w8wsH+Ud3Dz1O5rJrO6KBMuVWSMpq7Orv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