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现代湿热理论与肾脏疾病

一、慢性肾功能衰竭

慢性肾功能衰竭以血中毒素潴留、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为特征。在肾功能损害的发展过程中,表现为湿热之邪留于三焦,影响脾胃的运化、腐熟功能,逐渐产生以脾胃功能失调为主的临床表现。湿热之邪日久,肾气损伤渐见严重,肾失封藏,精气下泄,进一步导致肾气亏虚,水液升降失司,清浊不分,水湿泛滥,浊阴弥漫。总之,脾肾亏虚、湿邪内蕴是慢性肾衰常见的病理变化。

张佩青认为慢性肾衰的病因病机与肺、脾、肾功能失调,三焦气化失司密切相关,尤其脾肾虚损是慢性肾衰的病机关键。脾虚则水谷精微不得运化,水湿内停,湿郁日久化热,导致湿热内蕴,湿热日久必伤及胃阴。脾肾两虚,湿毒内蕴,血络瘀阻,正虚邪实,虚实夹杂是慢性肾衰病机演变的基本特征。故其在治疗上喜用甘露饮,具有清热养阴、行气利湿的功用。方中生地黄、熟地黄、麦冬、天冬和石斛滋养肺胃之阴,清虚热;茵陈、黄芩苦寒清热祛湿,以清热存阴;枇杷叶降逆气;枳壳行气和胃。上药共奏养阴降气、清上蒸湿热之效。

二、慢性肾小球肾炎

慢性肾小球肾炎目前是我国慢性肾衰的主要病因。本虚标实是其病机特点,脾肾气虚、湿热内蕴是其基本病理环节。

晋中恒等研究发现慢性肾炎患者大多有湿热内蕴、瘀血内阻之征,故自拟健脾益肾清化法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气虚湿热瘀阻证之蛋白尿、血尿。方中太子参、黄芪、白术、茯苓益气健脾;生地黄、山药、山茱萸、淫羊藿补肾填精;丹参、益母草养血活血;土茯苓、白花蛇舌草清热利湿;芡实、金樱子益肾固精;仙鹤草收敛止血。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益肾、清热利湿、化瘀通络、固肾涩精之功。

朱辟疆等研究发现,慢性肾小球疾病湿热证患者的血浆及尿白细胞介素 6(IL 6)显著高于健康人及虚证组,并认为血浆及尿IL 6增高可作为慢性肾小球疾病湿热证辨证的客观指标之一。李永伟等对慢性肾小球病的研究中发现,血清IgG、IL 6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均以肝肾阴虚、湿热留恋为最高,以肺肾气虚、水湿内蕴、脾肾阳虚为最低,提示此病的中医证型与IgG、IL 6存在密切关系。

三、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本病病因多为饮食劳倦、七情内伤致正气虚弱,风热毒邪乘虚而入,首先犯肺,直中脾肾,正气不支,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津液不通,水湿泛滥,与热毒相合,致湿热毒邪壅塞三焦,升降逆乱而发病。本病病机关键在于脾肾亏虚,湿热毒盛,病位在肾与三焦,与肺脾关系密切。

罗仁认为本病的病情发展中期湿热毒邪内盛,壅塞三焦,并有脾肾虚损,故自拟选用温肾解毒汤(紫苏、六月雪、绿豆、丹参各30 g,党参20 g,白术、半夏各15 g,熟附子9 g,生大黄10 g,黄连3 g,砂仁9 g,生姜6 g)以温肾健脾、解毒泄浊;后期热毒伤阴较重,湿热留恋不去之证常用参芪滋肾汤(黄芪、白茅根各24 g,太子参、生地黄、女贞子、墨旱莲、益母草各15 g,当归、赤芍药、苍术、黄柏、大黄各9 g,川牛膝18 g)以益气养阴、清热降浊、活血化瘀。

四、紫癜性肾炎

该病为机体先天气阴两虚,营血内有伏热,外又复感风热、湿热之邪,从而两热相搏可见血尿、蛋白尿;日久精血流失过度,气虚血滞脉络痹阻,转为脾肾亏虚,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肾虚不能化气行水,导致水湿停聚,泛溢肌肤而发水肿。

时振声认为此病本虚以肺肾阴虚、脾肺气虚为主,标实为湿、热、瘀。初起以麦冬15 g、生地黄15 g、茯苓15 g、泽泻15 g、益母草15 g、桑寄生15 g、五味子10 g、牡丹皮10 g、山药10 g、沙苑子10 g、枸杞子10 g、白茅根30 g、金樱子30 g。后期以参芪地黄汤重在补脾气、滋肾;以竹叶、石膏之甘寒清肺胃之热而不伤正,合生脉饮、二至丸诸味全力清肺滋肾,益气养阴。麻瑞亭认为热邪下注膀胱与湿互结,清浊不分,而致尿浊。治疗当以疏肝健脾、清热利湿、化瘀消斑。 VziG8CqRf3X2ijNSLMCwZpEs90Xlz7xJAD8H+wWesxfMra5DArq2PD0iRD6sb6H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