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认识糖尿病

1.什么是血糖

血糖,顾名思义,就是我们血液中含有的葡萄糖,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的各种类型的糖都必须变成葡萄糖才能被机体利用。糖是身体必需的营养元素,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都需要通过氧化分解糖分来提供。

中医学认为,人的生命活动是由“气”推动的,而“气”的主要来源就是经过“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即食物经过消化后形成的精华物质。食物在消化道分解产生葡萄糖,通过血液运输到各个细胞,并给各个细胞供应能量,所有细胞必须依赖葡萄糖供应的能量才能活动。因此,血糖需要控制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正常情况下,人的空腹血糖浓度是3.9~6.1毫摩尔/升。当人体进食,能量产生过多,葡萄糖消耗不掉,机体会将其转为糖原储存在肝脏和肌肉中。当食物消化完毕后,储存的肝糖原即成为糖的来源,维持血糖的正常浓度。

我们在临床上有许多方法检测血糖,但诊断糖尿病推荐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浆葡萄糖,糖尿病患者平时的自我血糖监测可采用手指末端的指血测定。需要注意的是,血标本不一样,测出的血糖值也不一样。

(徐茂锦 高从容 张 毅)

2.血糖在体内是如何维持在合理范围内的

谈到血糖在体内如何维持在合理范围内,我们首先要知道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血糖的产生主要是通过三个途径:①消化道吸收;②通过肝脏来合成葡萄糖(即糖异生)或由肝糖原分解葡萄糖;中医称之为“肝藏血”,即营养物质在肝内储藏;③利用肌肉中的肌糖原分解为葡萄糖。

人体消耗葡萄糖主要通过四个途径:①人体各组织器官及细胞摄取葡萄糖,转化为能量;②合成糖原;③转变成脂肪储存;④转化为其他糖类物质。

参与血糖浓度调节的激素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降低血糖的激素,如胰岛素;一类是升高血糖的激素,如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等。肝脏是血糖调节的重要器官,许多糖代谢过程,如糖原的合成和分解、糖异生作用都是在肝细胞内完成的。当血液中的血糖低的时候,胰岛β细胞会分泌胰高血糖素,动员肝脏储备的糖原分解释放进入血液,导致血糖上升;当感受到血液中的血糖过高的时候,胰岛β细胞会分泌胰岛素,促进血糖变成肝糖原储备或者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以达到维持血糖在合理范围的目的。

(高从容 徐茂锦 张 毅)

3.什么是老年糖尿病

老年糖尿病在我国是指患者年龄≥60岁(世界卫生组织标准为≥65岁),包括60岁以前诊断和60岁以后诊断的糖尿病。2型糖尿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群。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提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指出老年人是糖尿病的易感人群。

绝大多数老年糖尿病患者为2型糖尿病,早期多无明显糖尿病典型症状,往往由常规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检查时被发现。部分老年糖尿病以并发症为首发症状,如高血糖高渗状态、心脑血管意外及视力改变等。老年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特点以低血糖多见,餐后血糖高,血糖波动大。老年人更容易出现无症状低血糖、夜间低血糖及严重低血糖,如果未及时发现,易造成死亡。随着年龄增加,老年糖尿病患者多伴随与年龄相关的老年综合征的症状,如跌倒及骨折的风险增加、认知功能减退、睡眠障碍、听力障碍、营养不良等。因此,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下降,依从性差。

(高从容 徐茂锦 张 毅)

4.如何诊断老年糖尿病

目前,国际上一致认为采用以下糖尿病诊断标准:糖尿病典型症状加随机血糖≥11.1毫摩尔/升,或空腹血糖≥7.0毫摩尔/升,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后血糖≥11.1毫摩尔/升,或糖化血红蛋白≥6.5%。

对于无糖尿病症状、仅一次血糖值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者,必须在另一天复查核实而确定诊断。若复查结果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应定期复查。急性感染、创伤或各种应激情况下,胰岛素对抗激素(如肾上腺素、皮质醇和生长激素)分泌增加,可出现血糖升高,应激过后可恢复正常,不能以此诊断为糖尿病,应追踪随访。

(高从容 徐茂锦)

5.糖尿病是吃糖吃太多引起的吗

大家都知道糖尿病的发生与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以前很多人称之为“富贵病”。但糖尿病也是具有遗传倾向性的。有这么一个形象的比喻:遗传因素将子弹上膛,生活习惯扣动扳机。

糖尿病的发生与吃糖太多肯定有关系,这里面包括很多含糖量高的食物,如饮料、奶茶、零食、蛋糕等,是造成糖尿病发生的原因之一,但并非100%会发生糖尿病。不吃糖的人也可能得糖尿病。如果已经患了糖尿病,即使不吃糖,糖尿病也不能自愈,这是糖尿病发生机制所决定的。

身体进行生命活动需要糖,组织细胞的生理活动必须由血糖来提供能量,这些血糖要进入细胞,必须通过胰岛素这种“运输工具”运送进去。而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如米饭、面食、面包、红薯等,经过消化吸收会变为葡萄糖,随后被吸收进入血液成为血糖。如果细胞所需要的血糖已经足够了,胰岛素就会发挥另一种功能——将血糖运送进肝脏转化成糖原进行保存,如果胰岛素不够用,这种转运贮存不能完成,血糖便也会升高。糖尿病发生的关键因素是:从食物中摄入过多糖或碳水化合物,存在胰岛素抵抗以及胰岛素分泌不足。后者与机体细胞有关,机体细胞发生胰岛素抵抗又多与肥胖有关,长期进食过多的脂肪类食物也会加重肥胖。

(曹晶珠 徐茂锦)

6.糖尿病会遗传吗

中医认为,糖尿病发病与先天禀赋(即遗传)相关。许多研究也已经证实,糖尿病与遗传密切相关,不管是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都会表现出明显的遗传特征。其主要机制是:对于1型糖尿病而言,遗传易感基因和某些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诱发了针对胰岛β细胞的免疫性炎症,胰岛β细胞受破坏而导致胰岛素分泌缺乏所致;而2型糖尿病则不然,它是由于复杂的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且为多基因遗传性异质性复杂病,不同程度的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导致一定程度的胰岛素缺乏以及骨骼肌、肝脏和脂肪等组织的胰岛素抵抗导致。

环境因素包括营养过剩、体力活动不足、人口老龄化以及高糖、高脂饮食生活方式等。在遗传因素和上述环境因素作用下引起的肥胖,与糖尿病发病密切相关。

有学者研究了糖尿病发病的遗传特点后发现,如果父母有糖尿病,则子女的糖尿病发病率比其他非糖尿病患者子女高出8倍。如果父母中有一方患糖尿病,则子女的发病率接近50%。如果双方都是糖尿病,则子女发病率会成倍增长。

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糖尿病患者子女只是遗传了部分基因,而这些基因对糖尿病具有易感性。也就是说,在特定的环境中有可能发病,而离开这种特定环境,就可能不发病。所以,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一定要在生活方式上多加注意,才能避免患上糖尿病。

(高从容 徐茂锦 张 毅)

7.什么是“三多一少”现象

“三多一少”是糖尿病患者的典型临床症状,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类似症状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记载:“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时有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而绝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发病时没有这些典型症状。有的患者无任何症状,是体检发现血糖增高;有的则是因并发症来就诊的。因此,“三多一少”不是诊断糖尿病的必要条件。

形成“三多一少”症状的原因比较明确。多尿的原因是患者血液里糖分过多,导致渗透压增高,从而使患者肾脏排尿增加,形成多尿,且多尿的量同血糖升高的程度成正比。多饮的原因主要是尿量过多,导致水分丢失过多,引起脱水,便会多饮。多食是由于高血糖刺激胰岛素分泌,患者易产生饥饿感,出现多食。体重减少是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便利用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速来补充能量,从而导致患者体重减轻、形体消瘦。

(高从容 徐茂锦 张 毅)

8.老年糖尿病可防可控吗

糖尿病是可防可控的一种慢性疾病。老年人在防控糖尿病的时候可重点关注如下几点:

(1)了解哪些是糖尿病高危人群。年龄超过45岁、有糖尿病家族史、高脂血症、高血压、超重或肥胖、有巨大儿生育史、孕期血糖异常的妇女等人群更应及早监测血糖。肥胖是糖尿病发病的重要风险因素,肥胖患者更应定期抽检血糖。

(2)加强对糖尿病科普知识的学习,增强对糖尿病的认识。平时若有不适或者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要赶紧去医院就诊,如果没有类似情况,也应该定期进行体检,尤其应该重视对血糖的检查,必要时还应该监测尿糖。同时可以和家庭医师学会自我监测血糖的本领,定期在家自己测血糖。

(3)在饮食上要注意多种营养物质的平衡摄入,既要保证营养的供应,又不能引起血糖的升高。平时饮食中的主要营养物质,如糖、脂肪、蛋白质等,均要平衡摄入。但应注意以低糖、低盐、低脂、高纤维、高维生素饮食为主。

(4)体育锻炼必不可少。适当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消耗身体多余的能量和脂肪,还可以维持肌肉含量,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以便更好地参与调节糖代谢,控制血糖平衡。

(曹晶珠 徐茂锦) UMeg0ry37d04COysu4FIIiEA2+pY2Hu2FowWlIvWpDpLS15+vOiP0OdehEhwFbo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