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商学院中的一个“异类”,百森商学院在最近几年得到越来越多来自中国的关注。从2012年开始,每年都有数十位来自中国的创业教师到位于波士顿市郊百森公园的百森商学院参加行动式创业教育培训项目(Teaching Entrepreneurial Thought and Action)。“百森商学院”这个对于大多数创业教育圈外人士相当陌生的名字在全球创业教育领域确实是响当当的。例如,在著名新闻周刊《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U.S.News&World Report)对全球商学院的排名中,百森商学院在截止到2014年的所有进行了评选的年份中都被评为创业教育类第一名。而百森商学院能够在创业教育领域有如此名声,和该学院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以及由此产生的行动式教学体系密不可分。
众所周知,商学院的诞生源自于20世纪初期大企业大量出现后对中高层管理人才的旺盛需求,很多人认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美国商学院最鼎盛的阶段。与传统商学院的繁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创业教育为主的百森商学院在20世纪80年代面临了很大的危机,录取和报名人数比例一度达到70%。为了应对危机,在传统商学院还在享受好日子的时候,百森商学院于1989年开始了一系列改革,而行动式教学体系就是改革成果之一。行动式教学和近年来风行的“翻转课堂”概念相近,即为打破课堂中“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将教室模拟成一种创业生态环境,让学生成为主体因素,通过在模拟创业生态环境中进行实践,系统地掌握创业所需技能。内克、格林和布拉什三位教授合著的《如何教创业:基于实践的百森教学法》就是对这种基于实践的行动式创业教学法的一个总结。
本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理论性强,二是实践性更强。在理论方面,该书回答了为何要采用基于实践的创业教学法的问题。作者清晰地梳理了创业学术研究的发展脉络,并消除了很多创业教育者理念中创业学术理论和创业教学实践相分离的误解。这一点对于创业教育者以学术理论为基础、充满信心地采取基于实践的创业教学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者揭示了创业学术研究经历的三个阶段:从聚焦于创业者特质到把创业看成一个过程,再到强调创业认知。简言之,聚焦于创业者特质的理论会引导教育者和创业者关注并夸大创业英雄非同常人的特质,从而使创业成功变成难以复制的神话;把创业看成一个过程的理论会使教育者和创业者把创业想象成确定环境下的管理活动,把创业与成熟企业管理混淆起来;而强调创业认知的理论则提醒了教育者和创业者创业是一种在不确定环境下持续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基于创业是一种方法的理念,作者提出了创业教育的五种实践:玩耍、移情、创造、试验和反思,并用5章的篇幅介绍了每种实践方法的理论基础。在实践方面,本书提供了大量可用于课堂营造模拟创业生态环境的练习,而每一个练习都给出了包括描述、使用建议、学习目标、理论基础、材料清单、学生准备、时间计划、课后作业、关键要点和教学提示等一系列详细的指导建议。与传统教材以理论为主、练习为辅的结构不同,该书作者给出了详细练习说明,能让使用该书的教师较为轻松地掌握练习要点并在课堂上实施。
在本书的使用方面,创业教育者和创业者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法深入了解书中所涉及的创业理论和切实实践相关练习。首先,阅读第1~6章的理论部分。了解第1章的基础创业理论和五种实践方法所涉及的概念,能够帮助创业教育者和创业者理解为何要进行相关的练习。其次,针对具体的创业实践练习,创业教育者应该形成自己的、更加翔实的教学材料。例如,撰写更为详细的练习描述、制作练习道具和提示卡等。尤为重要的是创业教育者应该在课堂上实际使用这些练习前,通过实景演练模拟教学过程,分析教学关键点并改进提高,从而在创业教学准备过程中实践该书所提倡的玩耍、移情、创造、试验和反思这五种实践方法,把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创业实践。
最后,基于每种实践方法中的主要练习,扩大阅读范围,根据作者提供的理论和实践参考资料线索开发适合自己教学情况的创业实践练习。“玩耍”实践体现的核心概念是游戏能给课堂带来很强的参与感。例如,作者举例说明可以利用《模拟人生》游戏来构建创业企业文化。与玩耍实践相关的扩展阅读可以采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韦巴赫教授(Kevin Werbach)开发的游戏化思维课程,该课程在著名MOOC教育平台Coursera上有视频讲解,相关书籍《游戏化思维》也已出版。“移情”实践体现的核心思想是以客户为中心的创业思维。书中的创建顾客人物原型练习就是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史蒂夫·布兰克(Steve Blank)提倡的四步创业法中客户开发的重要内容,相应的MOOC课程在Udacity上有视频讲解,相关书籍《创业者手册》也已成为创业者必读书目。“创造”实践体现的核心理念是创业应以创新为基础,而创新也是实践活动。为进一步细化实践作者在创造环节给出的练习,读者也可以参考一些有关创新实践方法的书籍,如《企业创新101设计法》等。“试验”实践所倡导的是创业者要敢于和善于面对创业中的失败,这个理念和精益创业提倡的“验证性学习”和“廉价地失败”概念相通。因此,读者可以参考精益创业的相关书籍,如《精益创业》《精益创业实战》等。“反思”实践反映的是创业是不断调整以应对不确定性的过程,书中给出的对课堂过程和创业体验的反思等练习与大家所熟悉的复盘方法论密切相关,如《复盘:对过去的事情做思维演练》《复盘:反思创新与商业模式》等。
通过上述对理论的理解、对书中练习的剖析以及扩展阅读这三种方法,创业教育者和创业者应该能很好地领会三位作者集百森商学院多年创业教育经验成此一书的价值。与其他创业教材和书籍相比,本书有两个重要的创新点。第一,该书将创业学术理论和创业行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不仅给出了基于实践创业教学法的理论依据,而且给出了每种实践方法的科学逻辑。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不仅给了创业教育者用理论指导创业实践的信心,还提醒创业实践者创业学习不能仅限于对流行概念的追逐,而要真正理解这些概念背后的道理。第二,作者在第1章就指出“我们意图用一种基于行动的方法来推进面向所有类型学生的创业教育”。在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向创新创业驱动转变的过程中,新的创业教育形式(如各类创业训练营)不断涌现,但大多数创业教育形式都是针对某些类型和阶段的创业者而设计的。该书作者能够以“推进面向所有类型学生的创业教育”为目标,的确体现了教育有教无类的初心,值得读者玩味。
路江涌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
创业既不是科学也不是艺术,创业是一种实践。
——彼得·德鲁克
本书想要传达的信息非常简单。我们意图用一种基于行动的方法来推进面向所有类型学生的创业教育,这种方法建立在一系列特定的实践之上。基于全球创业教育者(包括四年制大学教授、社区大学教授和教学助理)的广泛经验,我们发现大多数创业教育者的思维囿于特定学科并且根植于创业过程模型。尽管创业的过程导向是目前创业教育中最为常见的方法,但对不确定性日益增强的当前环境来说,我们认为这既不是最现实也不是最有效的方法。
尽管创业教育本身在过去20年间没有发生显著变化,但全球范围内对创业重要性及其潜在影响的关注却急剧提升,并将创业视为强大的经济驱动力(Kuratko,2005)。作为教育者,我们是滞后的,但我们在世界上的角色不能被轻视。杰弗里·蒂蒙斯
曾说过,创业“不仅仅意味着创办新企业、筹集资金和提供就业机会,也不只等同于创新、创造和突破,而且还意味着孕育人类的创新精神和改善人类的生活。”
在我们目睹全球范围创业现象发生变化的同时,商业教育也在经受严厉的质疑(Trank和Rynes,2003;Mintzberg,2004;Bennis和O’Toole,2005;Datar、Garvin和Cullen,2010),并且商业教育的内容日渐商品化。由于缺乏关于创业教育到底对商业实践产生了何种影响的研究,创业教育本身也开始受到批评(Kuratko,2005)。因此,我们的角色、课堂和教学方法都在遭受挑战,实际上也应该如此。现在,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该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强调释放学生的创业精神、培育学生的实践思维并营造创业实践得以发生的环境。反过来,我们的学生通过新建立的行动导向偏好、行动中学习的偏好以及对模糊性的适应,可以产生更多的创业活动。然而,仍旧存在一个关键问题:如何通过学习的方式掌握创业?
由于我们在教育合法性上的一些滞后,学者们号召采取关于研究领域和关键问题的行动。结果,创业的学科合法性仍在不断提升(Brush等,2003;Kuratko,2005)。美国管理学会(Academy of Management)创业分会的会员目前已经超过2400人,人数位居各分会第一。美国百森商学院创业研究会议(Babson College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conference)现在每年提交的论文摘要数量超过了750份。有71本同行评审期刊致力于创业研究,超过100个大学创业研究中心,以及400多个创业终身讲席教授。我们还有幸平息了创业能否被教授的争论,即便大众报刊记者仍旧喜欢提出这个问题。传奇教育者彼得·德鲁克(1985)曾说到,创业不是什么魔术,它既不神秘,也与基因无关。创业是一个学科,同其他学科一样,是可以通过学习掌握的。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创业教育在全球范围迅速火爆。所有通过AACSB认证的商学院都在某种层面上讲授创业(Katz,2003)。单就美国来看,1600个学院和大学提供了2200多门创业课程(Katz,2003)。在本科项目层面,创业是成长最快的专业(Myrah和Currie,2006);在MBA项目层面,创业也成为最主要的成长来源(MBA Roundtable,2012)。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许诺对创业教育提供前所未有的支持(Bastin,2014)。马来西亚政府于2010年启动了高等教育创业发展计划(http://www.mohe.gov.my/portal/en/pelajar/program-keusahawanan.html),旨在让那些有较高创业思维和行动能力的大学毕业生成为本国从中等收入经济体向高收入经济体成功转型的催化剂。智利银行资助了5年期项目,培训智利的教育者学习百森商学院的创业教学法。百森商学院的创业教育师资研习班(Symposium for Entrepreneurship Educators)通过培训全球范围的师资,间接教育了7000多名学生。而且,私人机构开始登上舞台。例如,高盛集团通过美国和英国的社区大学向企业所有者提供创业教育,出资支持一个10000家小企业成长的项目以及10000个妇女,该项目实际已经达到了它的第10000位参与者的目标。大型基金会诸如考夫曼基金会和科尔曼基金会在多个层面支持创业教育活动,全球创业指导基金会(Network For Teaching Entrepreneurship)则在小学和中学的创业教育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创业教育在蓬勃发展,但要想满足需求并跟上创业教育不断变化的本质,我们需要新的教学方法,这也是我们撰写本书的根本原因。本书从一种新的基于实践的视角探讨创业教学法。我们并不是要倡导一种特殊的课程或课程体系;相反,我们倡导一种观点:创业是一种由多种实践组成的方法。这些实践可以发生在任何课程、任何校园中,适用于任何学生!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撰写本书的思路,有必要从研究和教学视角了解一下创业领域的发展史。研究和教学是紧密交织的,讨论研究而不涉及教学是不严谨的,反之亦然。因此,我们对于历史的讨论伴随着理论难题与教育实践的综合考量。鉴于创业领域的感知实践性,实践成为我们极为关注的一个重点。之后,我们引入了作为一种方法的创业观,讨论了实践在理论中的作用,进而引出了本书所强调的创业教育中的5种实践。
从关注个体到关注过程,从关注过程到关注方法
创业者在经济理论中的角色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早期,然而直到1970年,没有几家商学院提供创业课程(Vesper和Gartner,1997)。20世纪70年代是美国创业活动的一个转折期。由于产业革命,美国范围内的小企业数量一直在下降。然而,在1972年,下降趋于平稳,在之后的十几年间小企业数量开始上升(Greene,1993)。人们提出了很多原因来解释这种变化,一些是经济方面的,一些是社会方面的。Vesper和Gartner(1997)提出的一种观点认为,技术进步(如个人计算机)创造了新市场并因此涌现出一系列机会。变革步伐加快和进入门槛降低创造了一股创业浪潮,这股浪潮直到现在还未平息。与这些结构性变革相并行,在70年代早期,创业者一词的内涵开始从贪婪、剥削、自私和背叛转向了创造力、就业岗位创造、盈利、创新和慷慨(Vesper和Gartner,1997)。创业者开始被视为经济的驱动力,而且是非常积极和有贡献的社会成员。这些变化一直持续到现在。根据全球创业观察(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的研究数据,在调研的69个经济体中,72%参与创业活动的创业者感受到了作为创业者的高社会地位,68%则认为创业是一个很好的职业选择(Xavier等,2012)。
早期的创业研究聚焦于创业者特质。研究人员试图识别将创业者与非创业者区分开来的一系列特质(如McClelland,1965;Collins和Moore,1970;DeCarlo和Lyons,1979;Brockhaus,1980;Cooper和Dunkelberg,1981)。Brockhaus和Horwitz(1986)回顾了有关创业者特质的文献,发现了四种主要的创业者特质:成就需要、自我控制、高风险承担倾向和对不确定性的容忍。然而,此后在创业者特质文献中就没有形成进一步共识,也没有这四种特质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培育的进一步科学证据。这些早期的研究成果呈现于大多数的创业教材中,通常开篇便讨论谁是创业者以及他拥有何种人格特质。很多年前Low和MacMillan(1988)曾主张,勾勒典型创业者特质的任何尝试注定是没什么用的。然而让我们惊愕的是,这类研究仍在继续。Miner(1996)提出了创业者的四种心理人格模式:个人建议者、感情投入的超级销售员、真正的管理者以及专家型创意生产者。最近,斯科特·谢恩(Scott Shane)则明确指出存在创业基因,并描述了创业基因的角色(Mount,2010),从而将创业者是天生还是后天培育的讨论推进到了新的极端。Fisher和Koch(2008)在其著作《天生而不是后天形成》中重提存在某些创业者人格特质的论断,并认为这些特质是受风险承担偏好影响的。为什么我们仍旧相信所有的创业者都是高风险承担者呢?
作为对特质方法的回应,Gartner(1988)主张用行为方法研究创业。对他而言,创业终究是关于组织的创建(新企业创建),其中,多种力量在新企业生成过程中交互作用,创业者只是该过程的一部分而已。因此,应考察创业者在新企业创建情境下开展的活动,创业研究应该关注创业者做了什么,而不是创业者是谁。然而,不同创业者的行为是极为不同的,因此难以将这类研究进行普及用于教育目的。为了证实这一点,一项研究针对创业教材内容与新生创业者的实际行为进行了比较,发现几乎没有重合之处(Edelman等,2008)。但是,研究人员针对从特质向行为转移的呼吁确实最终将创业教育从关注某类特定人群转移到了创业过程视角(Bygrave和Fofer,1991)。
随着过程方法进入创业课堂,创业变成了一种线性活动,包括识别机会、开发概念、理解资源需求、获取资源、制订商业计划、实施计划、管理新企业和退出(Morris,1998)。按照我们的观点,创业变成了另一个版本的管理——领导、控制、计划和评估的过程,差别在于前者适用于新创建的组织。今天,过程导向在创业教育中根基稳固。我们对目前市场上的45种创业教材进行了一次审查,其中大约80%强调了创业的过程,过程主题包括机会评估、商业计划制订、营销计划制订、资源获取、管理新企业和退出。
把创业作为一种过程深受进入创业领域的战略学者数量激增的影响,并导致了战略管理学者和创业学者之间的一场争论(Shane和Venkataraman,2000;Hitt等,2001a,2001b;Zahra和Dess,2001;Meyer等,2002)。这两个领域都感觉有必要创建学科独特性。对创业领域来说,这种独特性的空间是由Venkataraman(1977)创建的。他号召创业研究者和教育者必须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即创业学科对于更广范围地理解商业企业做出了什么独特贡献?他进一步指出,鉴于对该问题的答案尚不清晰以及与其他研究领域相比的滞后和存在重叠,创业学科的合法性和生存在商业研究与教育领域受到了严重威胁(Venkataraman,1997)。Shane和Venkataraman(2000)的学术文章引入了一个独特的关于创业的定义,即识别、评估和开发机会(Shane,2012)。这个定义后来成为创业领域使用最频繁和引用率最高的定义(Aldrich和Cliff,2003)。
学术界对上述研究进展表现出了认可,导致针对个体创业者的研究热潮再度出现,但幸亏不是从特质视角进行研究。作为替代,用认知方法研究创业已经持续获得人们的兴趣和关注。创业认知研究者不是基于人格特质来区分创业者,而是揭示创业者的思维模式,并且开始假定特定的思维模式是竞争优势和个体差异的来源(Mitchell等,2000,2002)。创业认知被定义为人们用来做出有关机会识别、机会评价、新企业创建以及企业成长的评估、判断或决策的知识结构(Mitchell等,2002)。
尽管大部分创业认知研究关注个体做出创业行动决策的原因并将这种决策与根深蒂固的知识结构和信念关联起来(Krueger,2007),另一个基于认知的研究流派则试图回答创业者的障碍,或者说是如何将创业者的愿望起点与创业活动衔接起来。到这一步,对创业者的初始资源优势以及它们如何推动或决定了价值创造活动的讨论基本消失了(Brush等,2001)。换句话说,问题不再是某个个体能否成为一个创业者,而是某个个体如何才能变得富有创业精神、创造机会并针对机会开展行动。诺贝尔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的弟子Saras Sarasvathy(2001,2003,2008)的研究在创业领域引入了一个有争议的新理论——效果推理。
萨拉斯·萨拉斯瓦西(Saras Sarasvathy)的博士论文针对45位超级创业者进行了有声思维实验和口头报告分析。实验要求被试者在做出决策并解决发生在创业阶段的十个典型问题时出声思考。
该实验的成果便是效果推理理论,相对应的是因果推理理论。
因果推理模式始于打算创造的效果。他们试图通过在手段中进行选择来实现这些效果,或者创造新手段来实现预先选定的效果。正好相反,效果推理模式始于给定的手段并试图利用非预测性战略来创造新的效果。除改变了传统的目标和手段之间的关系以及预测和控制之间的关系外,效果推理方法重新整理了很多其他传统关系,如有机体与环境、部分与整体、主观与客观、个体与社会等。特别是,它将这些关系视为设计而不是决策(Sarasvathy,2008,p16)。
要理解创业者是如何审视世界以及如何学习的,创业思维就突然变得十分重要——真的是很重要!Sarasvathy(2008)实证研究发现,效果推理型创业者将世界视为有多种不同可能性、创造并重组新机会、创造而不是寻找市场、接受并利用意外以及与大量利益相关者进行交互——这些都是为了创造未来而不是试图预测未来(Schlesinger等,2012)。
创业者思维模式的研究发现(Sarasvathy,2008)以及百森商学院的辅助研究(Costello等,2011;Greenberg等,2011;Neck和Greene,2011;Noyes和Brush,2012;Schlesinger等,2012)共同鼓励我们思考将创业教育提升到更高层次。基于效果推理理论(Sarasvathy,2008),我们认为不能再将创业作为一个过程来讲授,而是必须作为一种方法来讲授(Venkataraman等,2012)。作为一种方法的创业要求开发一组实践,通过这些实践,我们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创业思维,进而能够培养那些更能开展创业行动的学生。
正如你可以从历史视角所看到的,并不缺少创业理论。事实上,我们认为理论目前在创业教育中与以往任何时候相比都扮演了更为强大的角色。与创业认知相关的理论只是我们产生将创业作为一种方法的需求的起跳平台。构成创业方法的实践深深扎根于来自大量学科的理论,我们在整本书中都会讨论这些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