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1 移情的起源

移情的发展历程中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事实上,过去15年里,移情研究才开始在商业领域得到更多的应用(Kouprie和Visser,2009)。如果你觉得创业研究者在定义创业上存在问题,那我们建议你深入了解一下有关移情定义的争论。移情成为研究和谈论的主题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范围跨越众多学科,包括神学、哲学、心理学的很多分支,以及最近的神经科学(Preston和de Waal,2002),并且每个人似乎都有一个不同的定义。

关于移情的定义最早可以追溯到1873年艺术史中的德语词汇Einfühlung,翻译成“情感进入”(feeling into)(Wispe,1987),后来又被称为移情(Titchener,1909)。从艺术角度来看,Einfühlung意味着艺术家将自己投射在一个物体上,达到很难将艺术家与艺术中描绘的物体相分离的境界(Titchener,1909)。离开艺术史,心理学家Theodore Lipps(1903)使用这个德语概念来解释投射和模仿,将其作为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和认知过程的一种途径。当研究人员开始考察心理学中的移情时,Theodor Reik(1949)将移情视为一种心理分析的诊断工具,即一种咨询技术。Decety和Jackson(2004)讨论了Theodor Reik(1949)的移情过程观,认为移情是一种基于过程的技能,可以让移情者进入他人的内心、理解他人的心理,但之后就能分离开。这个过程包括如下步骤(Decety和Jackson,2004,p.74):

·识别:让自己沉浸在对他人的沉思之中;

·纳入:经由内部化他人,使得他人的体验成为自己的体验;

·反响:体验他人的体验,同时关注自己与那种体验的认知和情感联系;

·分离:从融合了的内部关系回到独立个体的位置,这可以产生一种既反映对他人的理解又与之分离的反应。

然而,即便存在这些定义上的不一致和争论,我们也能识别出一些不同学科中的共性发现。在一项广泛的、针对多学科的研究回顾中,Preston和de Waal(2002)提供了移情存在于很多物种中并且还随时间发展的实证支持。在对老鼠(如Church,1959;Rice,1964)、猴子(如Masserman等,1964;de Waal,1996)、猿猴(如O’Connell,1995)、婴儿(如Zahn-Waxler等,1983)、儿童(如Krebs,1970;Lamb和Zakhireh,1997)和成年人(如Sawyer,1966;Stinson和Ickes,1992)的研究中,已经发现移情确实存在。在所有这些群体中,实证研究表明,移情随“熟悉度(主体对客体的先前体验)、相似度(主体和客体的感知重叠,如物种、人格、年龄、性别)、学习(显性或隐性教学)、先前经验(伴随遇险状态)和突出性(感觉信号的强度,如更大声、更近、更真实等)的上升而增强”(Preston和de Waal,2002,p.3)。换句话说,变得善解人意需要实践和体验。

本章关于飞机上哭泣婴儿的开篇故事试图用一个看起来很简单的故事来解释移情。然而,神经科学家Decety和Ickes(2009,pp.15-21)认为,实际上有8种不同的心理状态或现象可以称为移情,你可以从我们的开篇故事中识别到其中的每一种:

·知道他人的内部状态,包括他的思想和感受;

·采用被观察者的姿态或匹配被观察者的神经性反应;

·开始如他人感受的那样来感受;

·凭直觉知道他人的境况或投射自己于他人的境况中;

·想象他人如何思考和感受;

·想象自己如何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感受;

·目睹他人的痛苦时感到痛苦;

·同情痛苦的他人。

在对移情研究的批判性回顾中,Decety和Ickes(2009)讨论了上述8种移情现象,不仅特别指出了研究人员之间的观点不一致,而且举例说明了该概念的复杂性。

我们无法在这里公平地评判这些有关移情的文献和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大量文章已经涉猎该主题,针对移情现象的观点数量是惊人的。因此,现在是我们为了自身目的而聚焦于最突出的移情观点的时候了。我们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开展移情实践,因此我们现在更为关注能够帮助学生开展实践的一套工具,这套工具被称为设计思维。 xWFZb39mjINRF84C+70MOaksBIQKQ3DyovKiGA8Pm38TNpAWYcE1WTDLYP37kTO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