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 懂阴阳,才懂《黄帝内经》

《伤寒论》的气化标本中见理论,可能对非医学专业的人来讲,不容易理解。其核心就是:少阴与太阳为表里;太阴与阳明为表里;厥阴和少阳为表里。

《黄帝内经》开篇都在讲阴阳,到了第六篇《阴阳离合论》突然用一整篇来讲三阴三阳,以及开阖枢理论。

三阴三阳学说是阴阳学说当中一个质的改变。即从对阴阳的定性研究,转为对阴阳双方的具体定位、定量标定,而阴阳的由三到一、由一到三又指明了疾病的传变方向,由此三阴三阳本身就具有定位、定量、定性、定向四种含义。不懂这个学说,就无法明白中医治病的真正原理,也无法深入学习《伤寒论》。

我说过《黄帝内经》的“分别心”是最重的,但它真的是把“分别心”讲得最透的,中国古代哲学虽然反复论述阴阳,但只是讲对立面的统一,完全不知阴阳之根底。到《易传》好一些了,分老阴、老阳、少阳、少阴,但还是理论多、实用少,这个阴阳该怎么用,依旧没有讲明白。只有到了中医里,阴阳分为三阴、三阳。三阳、三阴、六气,再加上五行,就成了“五运六气”。所以学习中医,学到了三阴三阳的地步,才算摸到了中医的门径。

咱们先解释三阳。太阳,太比“大”多一点儿,意味着精太足,都溢出来了,所以太阳为精足之意。六经中,膀胱为太阳,小肠为太阳,膀胱不足则不能气化全身,小肠不足则不能营养全身。

膀胱经气足,能气化。没有膀胱的气化作用,人就尿不出来了。膀胱气化足,人就憋得住尿,凡是憋不住尿的,就是膀胱的太阳气衰弱了。有很多老年妇女都有一个问题,就是憋不住尿,有人甚至咳嗽一声尿都会出来。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老人尿不湿。我是坚决反对小孩用尿不湿的,但是老人用尿不湿,有其不得已的原因。

太阳膀胱关乎全身的气化作用,所以膀胱经是很独特的经脉,在背部左右分别有一条,到腿上又变成一条。这,也许是生命的奇妙吧!背部为太阳地界,没有如此强大的气化,何以保命呢?

咱们还是用阴阳鱼图来表述下三阴三阳吧。记住,这只是为了讲清楚而打的比方而已。

picture

先看阳鱼,哪里阳气最多?哪里阳气生发力最足?哪里是阳气最有神采的地方?

一说到哪儿的阳气最多,一定是鱼头地界阳气最多,但是这里阳气虽多,却是老阳,又称为太阳。哪儿阳气生发力最足呢?鱼尾根处最足,尾部就是少阳。少阳在人体中是胆和三焦,凡十一脏取决于胆,即取决于胆的生机。而三焦,又是包含五脏六腑在内的生命独立系统,其可贵性无与伦比。五脏就如同这个世界,光有太阳、月亮不行,还得有天空和大气。而三焦,就是我们生命里的天空和大气,连缀五脏六腑,给生命以生机。无三焦,就好比五脏六腑没有了天空。

阳气的生发就从少阳这一点开始,因此这里也属于转化枢纽,枢纽就是从阴到阳,或从阳到阴,这种转化的能量,就叫作“枢”。

什么叫枢?门上的合页就叫枢,主管开合。因为此处总活动,所以有“户枢不蠹”的说法。一扇门,主开、合、枢三项功能。开合是否好,全看枢纽。少阳是枢纽,主转化之地,所谓转化,就是把一个东西变成另外一个东西,是不是力量要大?太阳虽然老辣,但是毕竟老则刚,刚则衰;而少阳,生机勃勃。

哪儿是阳明呢?就是鱼眼睛这里,大家记住,这只是为了讲清楚三阳打的比方,我们只是用眼睛来比方阳明的重要性。人的精神所在不就是眼睛吗?所以,眼睛,是阳鱼的精神所在。

那么什么是阳明?在身体里,什么是阳明经?足阳明胃经和手阳明大肠。它们好比一个腔体的两头,一个管进,一个管出,没有进出,生命就停滞、完蛋了。人能不能吃?吃完了能不能化?化完了,能不能把垃圾拉出去?生命,仿佛就是一场腔体运动,而腔体运动的核心就是阳明。阳明的特点就是火力要够,阳明胃的火力不够,则不能腐熟食物;阳明大肠的燥火不够,则不能使大便成形。而这个火力,就是两阳合明,谓之阳明。如果说少阳是阳气的生发状态,太阳是阳气的释放状态,那么,阳明就是把生发和释放都收拢聚合起来,使它转入蓄积收藏的状态,这个才叫“两阳合明”。

比如,有黑眼圈的人,脾胃都寒。脾胃应不应该寒?不应该。一般来讲,上眼皮为脾,下眼皮为胃,就是上眼皮略黑还可以,因为脾主阴;但下眼皮是绝对不可以黑的,只要你下眼皮黑,就说明什么?用学术词汇来说就是“阳明气不足”。其实,现在很多人,以眼部为界,加上山根,连接两鬓,要么发青、要么发黑。过青,则主受过惊吓,并且主痛;过黑,则主寒。青少年有这样的问题,就是脾胃不和,多躁动、注意力不集中。

再说三阴。太阴指脾肺,太阴脾不足,则无法运化全身;太阴肺不足,则无法肃降全身。如果打比方,太阴就是黑鱼的头。少阴指心肾,是生命的两个动力源,是黑鱼的眼睛。厥阴指肝和心包,是黑鱼的尾巴,是阴阳的枢纽之地。

总之,用阴鱼来打比方的话,鱼头地界是太阴,鱼尾是厥阴,是转枢之地界,而鱼眼睛是少阴,是这条鱼的精魂所在。少阴,不仅是阴经的精魂所在,而且是生命的精魂所在。没有心与肾的强大动力,就会有生命危险。

在《阴阳离合论》中,《黄帝内经》用一个门为我们的身体打了个比方。它说: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少阴为阖,厥阴为枢。

有人会说:“明明《黄帝内经》说‘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你是不是讲错了?”其实这个问题也困扰了我很久,以我对《黄帝内经》的热爱,肯定不敢质疑它,幸好在《黄帝内经》的《至真要大论》篇找到了新的论据,证明我分析对了。在《素问》的七篇大论里,这个问题被纠正过来了。文中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不仅说少阳之火对治厥阴之风气,而且认证了厥阴和少阳同为枢纽的关系。

开就是开门,阖就是关门,枢纽就是门轴。其中太阳、太阴,一个居最表,一个居最里,为开。所谓开,当指释放与吸收。太阳吸收外面的能量,太阴吸收里面的能量,光吸收还不行,还得释放。

阳明藏的是什么能量?只要是阳,藏的都是无形之能量。有人说:“胃和大肠里面全是有形的东西啊。”饭是食物,但把它气化了以后都是气和血,之所以称它们为阳明,就是要把自己的东西化成无形之能量。我们重视的是食物和便便,而阴阳,重视的是无形的气。

“少阴藏有形之能量”,少阴是心和肾,心藏的是血,肾藏的是精。所以说少阴藏的是有形的能量,但最终,我们的生命还是要靠心血和肾精化成的君火和相火来支撑。所以最终,生命以阴阳来体现,而不是由有形的事物来彰显。

少阳和厥阴为枢纽,主变换与转换。比如小肠营养过剩了,可是生命不会贪了又贪,于是就要靠枢纽来发挥作用了。少阳三焦和胆是一股青春的能量,它们能化掉多余的东西,让我们这个腔子保持恒温。所谓枢纽,就是生命由少阳温熏着、调控着。大火和小火对生命都会形成一定的伤害。

三阴三阳不过是在讲一个阳的变化,一个阴的变化。“太阳太阴居最外最里,其功能在于释放和吸收。”——太阳之上,寒气制之,就是用寒气来制约其释放,如果一直在释放,人一定是受不了的。晒太阳为什么好,就是在发挥体表“毛”的吸收能力。而寒气制之,就是发挥体表“皮”的制约能力。总之,任何事物,都是阴和阳的统一,绝不可单一。有皮必有毛,有毛必有皮。

讲来讲去,中医就两个字——“阴阳”。 M53GZ82BHQy4a9r4ppkmKNJt8Z83UqKCB/7KVunQn0tVZ0rlSK2rJfIUw1YiMRhx



● 懂《黄帝内经》,才懂《伤寒论》

把开阖枢的位置及功能确定后,就明白了其表里的关系。比如,太阳与少阴相表里,太阳不开,少阴就得启动能量,来助太阳之开。

关于这个,一定要明白发热的例子。感冒初起,就是太阳膀胱体表受寒,脖子就僵硬,头就疼,少阴肾则出来救体表,“肾主栗”,所以人刚感冒会打寒战。再寒,心和肾就要合力一起帮忙了,把寒邪向外赶,赶的过程产生能量,就会形成高热。

人体的正气就是少阴心肾,少阴肾火是真阳,少阴心火是真阴,此两火,是用来支撑生命活力的,虽用而不能过分彰显。其中,心就像永动机,肾就像油箱,心肾必须同治,才能心肾相交。心加油,人就出汗,只要一出汗,体表就宣开了,烧也就退了。所以,人能高热,说明心肾还有劲儿,没劲儿的话,就是低烧。高热的可怕在于:高热老不退的话,少阴心肾就有衰竭的那一天,少阴心肾衰竭了,身体就崩盘了。所以对治高热,一是不必急着退烧,要给生命自愈的机会;二是一定要经过六经辨证,辨证准确后,一般一二剂就能退烧。所以这个表里理论对治疗学非常重要。

阳明与太阴相表里,阳明是胃和大肠,作为腔体,能收能放是个大问题,收放都由阳明所主,你要想储存能量首先要胃好,大肠好。阳明胃足了,吃得多了全靠太阴的运化;太阴肺气足了,大肠才能更好地运化。在治疗学上,如果阳明胃火太盛,人就消谷善饥,吃得多饿得快,这时太阴脾就得调适运化;阳明大肠燥火过盛,就会大便干燥,太阴肺就要清润以肃降。

少阳与厥阴相表里,少阳是三焦和胆,主气化;厥阴是心包和肝,主输布和代谢。没有气化、输布和代谢,生命就是僵死的、无活力的。少阳过度或不及,气化就过强或过弱。厥阴过度或不及,输布和代谢就过强或过弱。

其实,一切都是人生的比喻。只收不放、只阖不开,就是贪;不知变通、枢转,就是傻。而贪和傻,都是生命的过度与不及。就好比人的小气、拘谨,首先是身体气血的小气与拘谨。所以,别老问“人的性情能改变吗”,答案是:只要能改变气血,性情就能改变。

三阴三阳若没有弄懂,就懂不了《伤寒论》。其实《伤寒论》里的所谓六经,不过就是六气: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其中,从阳到阴的转换是靠少阳来完成的,而从阴到阳的转换是靠厥阴来完成的,这就是少阳和厥阴同为枢纽的意义。

如果病在厥阴,辨证准确的话,是可以通过服药直入太阳的,这也是厥阴证里的“当归四逆汤”为什么和“桂枝汤”很相像的原因。当归四逆汤中的当归、通草、细辛、大枣等把重点放在厥阴的血虚寒凝上,但光补血、祛寒还不够,必须通阳而养阳,才能持久,所以桂枝、白芍、炙甘草等已趋向太阳,可以解决阳虚寒凝的问题,如此,通过全方位解决四肢厥逆冰冷的问题,人体便从厥逆之冰冷变回温暖如春。一说到辨证,很多人都知道病在厥阴的话,是病已深入,四肢厥逆冰冷通常也是人之将死的一个现象,但不知厥阴也是枢纽,好的中医如果抓住了气机转折的要点,还是有机会力挽狂澜、救人于危难的。

这,就是开阖枢于生命的意义。 M53GZ82BHQy4a9r4ppkmKNJt8Z83UqKCB/7KVunQn0tVZ0rlSK2rJfIUw1YiMRhx



● 伤寒名方:麻黄细辛附子汤

咱们还是来说说少阴与太阳这一对表里吧。比如有个人腰受寒了,腰痛。腰是不是太阳层面?是。腰又属于肾,那我们是治太阳层面还是治肾呢?在这里,我们既要看到太阳受寒的层面,也要看到肾的层面,更要看到太阳与少阴的表里层面。此处太阳为膀胱,少阴为心、肾。哪个方子既可以对治太阳受寒,又可以对治少阴肾呢?《伤寒论》里真有一个极简单的方子,可以同时解决太阳与少阴的表里问题,这个方子就是麻黄附子细辛汤。

《伤寒论》说:“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这个治疗脉沉低烧的方子,为什么还能治疗腰痛呢?

麻黄细辛附子汤方: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现代基础用量:麻黄6克、细辛3克、炮附子9克。(药典规定,细辛只能用3克,炮附子只能用9克,且需医生签字。)此方适宜少阴病初起者,久病者,不宜。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先煮,主要是缓解麻黄的辛散之性),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咱们还是从医理上讲一下麻黄附子细辛汤是如何对治腰痛的吧。

首先,太阳受寒,也就是体表受寒,而对治此证最重要的一味药就是麻黄。麻黄这味药很有意思,有提壶揭盖的意思,说白了,就是解表,可以把憋住的地方给松开。不仅高热汗不出,可以用麻黄汤,身体内部哪里憋紧了,也可以先用一下,松松表,比如肝硬化。肝,本来是非常有弹性、生发力最旺盛的,它一旦憋紧了,就全无生发之力了。这时候,可以先用麻黄汤揭揭盖子,然后再寻他法。就像春天,风还是有点儿凉,但渐渐地,脚底下的土地软了,土地软了时,才叫春天。春天下大雨就不好,也不美,春天就该是绵绵细雨,就像诗里写的那样,“随风潜入夜”,大地悄悄地松解,此时,只宜吸吮,不宜狂饮,如此,才有春的狂欢。

麻黄附子细辛汤能对治腰痛,就在于麻黄能解表寒,能揭盖子。寒紧的盖子一揭开,人的腰就松了。太阳受寒,就是太阳被憋,皮毛紧束,而麻黄入手太阴肺经,宣肺,即宣皮毛。药书里说:“麻黄,味甘、辛,气寒,轻清而浮,升也,阳也,无毒。入手足太阳经,手太阴肺经、阳明经。可以发汗解表,祛风散邪,虽可为君,然未可多用。”因为麻黄易于发汗,多用,就恐怕会有大汗亡阳的可能。也正因为这一句,现在很多人不敢用麻黄。说麻黄入肺经,也入手足太阳经,所以足太阳膀胱经受寒、手太阳小肠经受寒造成的耳鸣耳聋等症,麻黄都能揭开那被憋的盖子。麻黄一上,立刻就能把紧的地方给松开了。但光能松开体表还不够,如果体表泄泻、汗出淋漓,则伤阴血,所以此时还要用附子来固摄少阴,如此才能表里兼顾。

这几年附子那么火,就是因为附子最能固摄心肾。附子可以祛五脏阴寒,暖脚膝而健筋骨,温脾胃而通腰肾,有人赞附子这味药:“真夺命之灵丹,回春之仙药也。用之当,则立刻重生;用之不当,则片时可死。畏之而不敢用,因循观望,必有失救之悲;轻之而敢于用,孟浪狂妄,又有误杀之叹。”就是说用药一定要谨慎,该用时一定要用,但用药过于孟浪狂妄,也会出大问题。所以,在这个方子里,它不仅能祛肾寒,还有通腰肾的功能。比如小孩多动症,不上附子还真解决不了,多动即虚火外飘,用点儿附子稍微往回拽一下,孩子马上就好了,真阳固摄住了,小孩子的身体也就开始强壮了。

细辛,入手足少阴心肾二经,尤益肝、胆之经,肾得之而温,故也能快速纾解腰痛。细辛是非常有力道的宣散的药,而且专门辛散肾寒。所以你看,虽则麻黄附子细辛汤只有三味药,却入情入理,麻黄散太阳膀胱表寒,附子固摄少阴,并且强肾壮腰,细辛专解少阴肾寒,如此表里用功,其病若失。

懂得了原理,我们就能明白麻黄附子细辛汤为什么能治疗少阴发热,也就是低烧的问题。为什么它还能治疗受寒腰痛、过敏性鼻炎、肝癌?其实,经方一定都是《黄帝内经》的医理之用。读不懂《黄帝内经》,《伤寒论》自然也读不明白。

这个方子是《伤寒论》里的名方,少且精妙。能治好多病,可这么精到的一个方子,为什么现在很少有人开呢?而且现在基本上在药房也拿不到,知道为什么吗?

第一,麻黄按西药成分论检测,里面有麻黄素,所以现代中医认为麻黄属于兴奋剂,需医生签字盖章才可以买。

第二,附子按西药成分论检测,里面有乌头碱,所以也被认为有毒,医院里的医生也没有几人敢开此药。幸好现在有一帮“火神派”,为此药正过名,但真正知其奥妙的也寥寥无几。

第三,细辛这味药,不知为何,药典里只许开3克,但是只拿3克的话,药效不够,也治不了病。

就此,三味神药组成的一个神方就寿终正寝了。医生也都有老有小,不愿担那么大的风险,因此,中医要想振兴,还真有很长的路要走。更何况此方只有三味药,没钱赚,所以也没人开。其实整本《伤寒论》也就90多种药物,而今人开方一剂药最多能开100多味,如此浪费资源,真是让人愤慨。

过敏性鼻炎初次发作时,也经常会用到这个方子。其实麻黄不仅能发汗解表、祛风散邪,还善治春时温病和夏秋寒疫,所以此次疫情也有人用此方救人。过敏性鼻炎发作时间一般跟节气有关,春秋发作最多,而麻黄正好有治疗春秋时疫的作用。过敏性鼻炎有憋闷的表现,人体自救就是靠打喷嚏来驱寒,而麻黄恰好可以揭盖子,散表寒。

麻黄味薄,为阴中之阳,《黄帝内经》说“味薄则通”。中药讲气味,不讲成分,味薄则通,就是气味薄的药有通窜之性,麻黄过于通窜,则易于发汗,很多人不敢用,怕多用导致汗流不止而亡阳。而我们如果明白了“味薄则通”的道理,就知道少用麻黄,反而邪气容易宣散,多用则散正气矣。

记得曾有一妇女头上出了一圈带状疱疹,疼痛难忍,在医院吊水两周全无疗效,找到我以后,我就给她开了麻黄附子细辛汤五服,嘱咐她病去马上停药,不必把这五服药都吃完。她吃了三服药就好了,高兴得不得了,怕浪费药,还是把剩下的两服也吃了,于是汗出不止。这就是麻黄多用则散正气的意思。我只好又开了几服茯苓四逆汤给她,收汗强内,才算收工。

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过敏性鼻炎,也是用麻黄宣肺,宣皮毛;炮附子固摄少阴,细辛散性最强,又直接驱肾寒,治打喷嚏最有效。但如果已经是老病号,这方子就不太灵了,就要从强壮身体的根本治起。肺开窍于鼻,要想肺好,前提是脾胃好,因为脾土生肺金。可现代人从小就用牛奶、冷饮、强行喂食、暴饮暴食、药物点滴等损害了脾胃。脾土弱了,自然不生肺金,肺金不足,肺寒缠绵,不仅有鼻炎、过敏性鼻炎、哮喘等病,且肺主皮毛,各种皮肤疮疡、湿疹、皮炎等也会泛滥。

现实中要是没人给你开这个药,怎么办?无非是自己提高免疫力,身体强壮了,病自然就走了,而不是乱服药。提升免疫力的方法,首先是不耗散,就是好好吃饭、不熬夜。好好吃饭可以使人精足,天天睡黑甜觉可以神足。其次是心情愉快而且稳定,气定神闲。然后是锻炼,提高人体气化的能力。再就是要有美好而稳定的性生活,以通全身法脉。

而破坏免疫力的做法,有以下几点:(1)精神焦虑饥渴,郁郁寡欢,多嗔怨。(2)乱服药,乱服用所谓的营养品。因为乱服药会乱了人体气机,乱吃不明原理的营养品,提前抽调了元气,也伤免疫力。(3)长时间在密闭的环境下工作,很少户外运动。阳光是最好的杀毒剂,要多接触阳光。(4)生活作息无规律,吃速食品,盲目减肥,晚睡。熬夜,是最杀伐免疫力的。(5)孤男寡女阴阳不调、幽怨自生。幽怨,属于暗耗肾精。明耗,人知道累,累了就歇息了;暗耗则无休无止,对人体尤为有害。 M53GZ82BHQy4a9r4ppkmKNJt8Z83UqKCB/7KVunQn0tVZ0rlSK2rJfIUw1YiMRh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