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 《伤寒论》大纲的内在逻辑

《伤寒论》是先讲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且分上中下三部。然后是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法、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法、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法、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辨霍乱病脉证并治法、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法。其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占的体量最重。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

太阳病篇在《伤寒论》里占很大篇幅。纯粹的太阳病,主方是桂枝汤和麻黄汤,太阳中风用桂枝汤,太阳伤寒用麻黄汤。风寒侵袭体表,太阳膀胱经首当其冲,所以,提纲第一条就是“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张仲景讲究凭脉辨证,“脉浮”就不可轻易带过。有人头痛脖颈僵硬而恶寒,但脉象沉迟,就不是太阳病,就不可发汗,也不可以用寒凉清热之药。用错了会让寒邪内敛,阳气郁闭,甚至导致高热不退。这就是一定要找医生把脉的原因。

从气化理论讲,太阳之本为寒水,太阳之标为热,热是因为中气少阴,可以把太阳寒水温化,就会出现脉浮、发热。不能温化本腑膀胱,表证传为腑证,就会出现口渴而小便不利的情况,这时就要用到五苓散。临床上一定要牢记太阳与少阴相表里。

太阳之邪入里,要么内传阳明,要么内传少阳,太阳阳明合病,主方是葛根汤。所谓合病,就是两经或两经以上的病证同时发生,病势会比一经发病重。

太阳阳明合病,就是太阳经和阳明经同时受邪,既有恶寒发热、头项强痛等太阳经证,又有缘缘面赤、额头痛、目痛鼻干、睡不踏实等阳明经证。

伤寒名方——葛根汤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的一个主要症状是“项背强几几”,“几几”二字像幼鸟羽毛未丰满、翅膀飞不起来的样子,在此形容人受寒后项背拘紧、活动不开、疼痛的样子。桂枝汤适用于头痛、脖颈痛,用葛根汤时则发展到后背痛了,这时,葛根可以解表舒经。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擘。

现在基础用量是:葛根12克,麻黄9克,桂枝6克,生姜9克,炙甘草6两,芍药6克,大枣12枚,须擘开。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先煮,主要是缓解麻黄、葛根的辛散之性。如果汗出过多,就会心慌、心悸、头晕),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大汗亡阳),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葛根,入足阳明胃经,味甘,气平,体轻上行,少用则浮而外散,多用则沉而内降。疗伤寒,发表肌热。又入脾,解燥,生津止渴。所以,此方用葛根,作用有三:一、阳明胃经,可生津止渴。二、解肌祛风,助桂枝解表。三、疏通经脉凝滞,主治“项背强几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指阳明经多气多血,阳气旺盛,且恶燥喜湿,从气化上讲,阳明气化不从标本,而从太阴之湿化,所以要用湿来节制其燥亢。阳明燥热亢盛,就会有热证和实证。其主方为大小承气汤等。

阳明热证的表现:心中懊、舌上有苔、燥而渴、小便不利等。

阳明实证的表现:潮热、腹满、大便干燥、舌燥苔黄。

关于阳明病,我们后面会在第六章“脾胃问题:阳明病”中细讲。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法

以小柴胡汤为主方。少阳,为初生之阳,最怕邪气瘀滞。但一定要知道少阳与厥阴的相互关系。少阳证的头晕目眩,乃是厥阴风木的病机表现。

以上是三阳证,三阳证以邪气实为主,祛实邪,宜快而狠,辨证准确的话,病程短,甚至用一二服药即可治愈。

以下是三阴证,三阴证以正气虚为主,培补正气,就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所以治疗起来病程长,且病情复杂,药方也复杂多变。今人所言高血压、糖尿病、白血病等,皆在三阴证中。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法

《伤寒论》说:“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太阴指脾,脾主腹,脾阳不运化,就腹部胀满,湿寒凝于中焦,就会腹痛。脾阳不升,胃气呆滞,就食不下;水谷不化,就会下利腹泻,胃气上逆,则呕吐。脾病本属虚寒,若当成实证而误用了下法,就更伤脾阳,湿寒凝结,就胸下结硬。

《伤寒论》原文说:“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四逆辈,是张仲景提出来治疗太阴本证的,根据阳气虚衰、阴寒内盛的程度不同,可选用不同温阳力量的方子,如理中汤、四逆汤、通脉四逆汤、茯苓四逆汤等。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法

少阴证是三阴经的代表证,内有太阴证之下利,外有厥阴证之手足厥逆冰凉。

《伤寒论》说:“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即少阴病证,首先是脉微细。脉微,就是阳虚。微,为阳弱;细,为阴虚。得此脉,长病得之死,也就是少阴病久需小心,为什么呢?因为少阴心肾为水火之脏,心肾一旦离绝,就是危症;卒病得之生——突然得病时得此脉,尚有生机。

为什么误下寒凉药、发汗药,对身体有大害呢?因为寒凉药、发汗药都会伤少阴阳气,阳虚再加阴寒,人就难救。所以《伤寒论》说:“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另一个现象就是“但欲寐”,就是总想睡还睡不着。少阴心肾不交,人就会心烦不寐。就凭这一条,也知道现在少阴病证多。人,讲究精气神,肾主藏精,心主神明,少阴一病人体最重要的变化,就是没有精气神了,一天到晚倦怠、疲劳,懒得说话,手脚冰凉,这就是病在少阴了。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从“欲吐不吐,心烦”来看,像热证,但一见“但欲寐”,就知是虚寒证。自利,是少阴火衰;渴,是肾阳虚,不能气化津液。最后,还有个关键症状,就是“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是说小便清白,由此知道这是里寒证。既然是阳虚里寒证,所以治疗主方还是四逆辈,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和白通汤为主。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

厥阴病,是六经病证的最后阶段。为阴寒极盛,但也容易寒极生热,因此寒热错杂。所以《伤寒论》说:“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气上撞心,心中疼热,属于寒化热。

厥阴病的主方是当归四逆汤和乌梅丸。

以上就是《伤寒论》关于六经病变的基本描述和治法。如果你不是学医出身,这些要反复体会,等我把各种病证及病症讲完了,等你把后面的学完了、学会了,再回过头来揣摩这些,就会有恍然大悟之感。 K7mHsr+LiHW2S/Oq9LaD+FkXXynMCrPsXtNmfHdGsGs/FM+Q2WV7J8lWB6ocybm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