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遣唐使

白村江惨败之后,倭国上下明白了一个真理:大唐是bug

所以就甭多想了,接着跟人屁股后面学吧。

至于怎么个学法,我相信很多人会脱口而出三个字:遣唐使。

遣唐使,广义上来讲就是日本派去大唐出访的使者,这些使者一般按照职责分成三种人。第一种是正儿八经的外交官,去搞外交促友好的,尤其是在白村江战败后,倭国方面四年内连派三批使者过去,为的就是搞好关系,请求大唐不要出兵列岛。

四年三批,以当时的航海技术来讲,这个频率堪称高得惊人。

第二种就是我们常说的留学生,说起来这三个字还是人家日本人发明的,他们派过来之后往往会留在长安学习中华文化和先进科技,然后或学成回家报效祖国,或留在大唐继续发展,或没有学成但仍回家吃香喝辣。

第三种是干什么的我们在此暂且不说,放到后面再讲。这里先来讲一讲一些关于遣唐使的基本情况。

首先来说一说路线。

当年遣唐使从倭国出发到长安,一般有三条路可走,分别是北路、南路以及南岛路。

北路,从难波出发,一路坐船至九州岛北边的海面,再经对马海峡,沿着朝鲜半岛西海岸一路北上,最后在山东半岛的登州登陆,然后走着去长安。

这应该是一条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航线,邪马台卑弥呼那会儿就是这么走的,只不过白村江之战后,朝鲜半岛南部被新罗给占了,倭新两国正是不对付的时候,也就不太方便从人家门口过了,于是只能另辟捷径,这就有了南路。

南路的前半段和北路一样,从难波坐船到九州北面,然后不往北了,而是一直向西,横渡大海之后在苏州或是宁波靠岸,再走陆路去长安。

当然,我们知道,在那个时代漂洋过海是具有很大风险的,而且当时日本用的船是平底船,经不起大风浪,很容易出事,一般来讲遣唐使能够全须全尾平平安安地从难波抵达苏州宁波或是登州的概率在百分之八十以下,除了一阵风浪过后集体“姓沉名到底”之外,更多的时候则是会被狂风刮得偏离原来的航路,比方从九州北部被吹到了九州南部。

然后就有了南岛路。

和之前的北路、南路不同,南岛路并非固定航线,甚至到底有没有目前也不敢确凿地判断,只是从当年记载的只字片语中我们可以知道,每当海面上刮起大风把遣唐船刮到九州南部时,开船的便会顺坡就驴一直南下,沿鹿儿岛、冲绳群岛后朝西北进发,最后在苏州或是宁波登陆。

对了,虽然我一直在念叨苏州、宁波、登州这三个地方,但实际上在那个还没罗盘的时代,遣唐使们的登陆地点基本是不可能被百分百确定的,往往是靠哪儿算哪儿,上了岸之后再联系当地县府州郡,递上通关文牒后再在他们的安排下前往长安。总之这是一段充满了不确定性的旅程,七武海 不是那么好做的。

说完了航路,再来简单说说遣唐使的日常。

在抵达长安之后,第一类遣唐人员,也就是正儿八经的外交官们,他们在安顿好一切后要做的第一件正经事是去皇宫报到,告诉皇帝,我们来了,然后奉上信物,比如国书什么的,这个行为专业名词叫作礼见,通常的地点在大明宫宣政殿,而皇帝一般也是不会出面的,都是交给大唐负责外交的官员来接待。走完这个程序大概数日之后,皇帝便会下诏,说是想亲眼见见这批从日本来的客人,于是大家赶紧沐浴更衣熏香一番之后进了皇宫,拜见天子龙颜,这个叫作对见。

对见一般被安排在内朝,也就是皇上处理政务和休息的地方,皇帝通常会问问遣唐使们日本国内的一些情况,比如收成好不好啊,人民幸福不幸福啊,同时也会做一些实质性的指示,像赏赐一点东西,或是让人给留学生们送点礼物,等等。

通常来说遣唐使中的外交人员在历经礼见和对见两关之后,任务便算完成了,可以先回住的地方歇着去了。

遣唐使的住所叫作外宅,外宅所在的周边一块,是禁止唐朝居民进来的,同时也不让外交人员出去。这主要是为了双方的安全考虑:首先是为了大唐的安全,怎么说你也是一外国人,让你到处走来走去随便看,那岂不是连隐私都没了?其次则是为了遣唐使本身的安全着想,毕竟你初来乍到,对长安又不特别熟,汉语也没到炉火纯青的程度,这要让你到处乱跑万一走丢了怎么办?再被坏人抓去当外国奴卖黑砖窑里头算谁的?

不过虽然上述的确是当时规定的律法,但实际操作起来往往会有例外,毕竟那个年代的各种警备技术还落后得很,而且中国人本身的性格就是来者是客,既然是客当然不会真把你当贼防着,所以诸遣唐使还是有不少机会可以零距离接触长安百姓,切身体验大唐社会的,同时还可以去集市逛逛,买一些好玩的好看的珍奇异宝回国。

外交任务完成之后,就该回国了。这是一件让遣唐使们非常不情愿的事情,从历史记载上来看,除了安史之乱以及晚唐等动荡时期,大多数遣唐使都希望自己能够长期住在长安,如果一定要给一个期限的话,那最好是一万年。

不过这显然不可能,就算唐朝答应了倭国也不会答应。于是万般无奈之下,大家只能收拾好行李,登上回国的船,临走之前,还要再见一次唐朝皇帝,请求准许放行,这叫辞见。而唐朝皇帝除了准行之外,往往还要好言告别几句,再给上国书一封,以增进两国友好,有时候还会指派一名唐朝的官员跟着一块儿去倭国回访,这叫送使。

能够长期以遣唐使身份留在长安并且也不用住在外宅那么不方便的地方的,有且只有一种人,那便是第二类遣唐使:留学生。

比起外交官,留学生要比较自由,但作为代价,他们的生活将非常痛苦。

在唐朝,留学生一般学习的场所是传说中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国子监里一般有六个学院,分别是四门学、太学、国子学、律学、书学和算学。

前三个学院是读正儿八经的圣贤书的,后面三个是培养律法、书法和数学这三门专业人才的。

在圣贤书学院里,一般学生要参加旬考、月考、季考、年度考以及最后的毕业考。毕业考若能通过,则可以选择考科举或是升级,即四门学生升级成太学生,太学生升级成国子学生,但每一学平均下来最多读三年,三个学院最多读九年,九年读完你要么选择考科举要么就去抱孩子,不可能一辈子赖在那里头的。

不过话又得说回来,国子监的圣贤书学院一般招的都是官僚子弟,等级最低的四门学生也必须得是七品以上家庭出身,而且在正式科举考中,主考官也会有意偏取国子监的学生,所以唐朝前期的进士多是圣贤书学院里头出来的。

作为对外国人的优待,无论是哪里来的留学生,只要进了国子监,那么都可以直接从第二级的太学开始念起。

当然,之前得通过鸿胪寺、礼部以及国子监本身这几个部门的考试,考试内容是汉学基础、口语对答,虽然在中原读书人眼里这都是小儿科,但对于外国人而言,那就很难了。

曾经新罗有过一批两百多人的留学生团体来报考太学,最后录取了十个都不到。

日本虽然还没有如此巨大的落榜率,但说实话也够呛。

不过,平心而论的话,其实还是落榜更好一些。

那些也不知道该说是幸运还是不幸地通过考试而入了太学的日本留学生,在开学的第一天就发现自己身处的并不是什么最高学府,而是地狱。

大唐的太学生所习经典分为大中小三种,留学生亦是如此——大经《礼记》和《左传》;中经《诗经》《周礼》和《仪礼》;小经《易经》《尚书》《公羊传》以及《榖梁传》。

还有必修的科目两部:《孝经》跟《论语》。

除了必修之外,大中小三经可以选修,或二经(一大一小或两中),或三经(大中小各一),或五经(《诗经》《易经》《尚书》+全部的大经)。

你不要看着就这几部书以为挺简单的,当时国子监里的唐朝学生也是读的这些,科举考的还是这些,要知道那些个从日本新罗越南爪哇来的留学生,在汉语基础几乎为零的条件下,却要和5岁启蒙7岁读圣贤的官宦子弟同堂学同一种教材,其难度可想而知。

而且每部经典都有修学期限,超过时间没念完的,就请你回国。

听起来是不是很残酷?

所以很多日本留学生只能咬紧牙关头悬梁锥刺股地三九三伏闻鸡起舞,支撑他们的,其实并非是学成之后出人头地之类的想法,而是一种一定要用在大唐所学到的知识把日本打造得不输给大唐的信念。

虽然,他们在夜深人静的某个时候,也会偷偷地朝着日本列岛的方向望两眼,然后暗自羡慕一下那些已经先行回国的同期生。

这是因为那些在最开始考试就落榜的以及受不了念书之苦中途而废的同学,在回到了倭国之后仍然可以以大唐海归精英自居,照样浑身一层镀金亮闪闪地坐享荣华富贵,混他个风生水起。

礼乐传来启我民,当年最重入唐人。

最后,再来讲一讲遣唐使的人员配置。

遣唐使基本实行的是四船一团制度,就是四艘船组成一个船队,组成一个使节团。通常每条船上装一百人,最大的叫大使,比大使低一个档次的叫副使,这两个职务掌管全团事宜,而且天皇或是大王在临行前会赐予大使宝刀一把,叫作节刀,就是尚方宝剑,谁敢在船上撒野直接剁了丢下海去喂鱼。

此外,如果天皇或大王本身有非常要紧的事情想跟唐朝皇帝沟通而又觉得大使看起来不靠谱的时候,往往会在使节团里再安插一名钦差,叫押使,就是天皇代言人,属老太爷级别的,地位比大使还高,系全团最大。

押使、大使和副使,都是外交人员,而且一般也都能在长安见到皇帝,同时根据我国的一贯传统,皇上也会给他们封官,往往押使和大使能得个三品,副使则略低一些。

话再说回船上,副使之下,还有判官、录事、知乘船事(船长)、译语生、主神、阴阳师、医师等,当然还有留学生,除留学生外,其余的都是甘草(绿叶)角色,默默地各尽其能,只为确保全团人员平安到达长安。

遣唐船上的苦力们大多是农民出身,作为回报,除了发放相应的报酬之外,还一律免去他们全家的三年课税。

遣唐使那些事儿说到这里就算告一段落了,我们接着来看倭国国内。 Zsm33kUzsp/z69rOB3hAzZJsEKDMaix554Fz6XUx8z+zyxSYaZGZI7SGTkc+wmS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