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话

大明出兵

不过话又说回来,万历之所以决定出兵援朝,至少决断的那一瞬间,并没有过多的深思熟虑。他的想法很简单,几个日本强盗而已,出兵赶走了不就是了?也省得李昖这家伙天天在边境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转悠,多损伤国际影响呐。

同年七月,第一拨援军出发,带队将领为副总兵祖承训,目标是平壤。

一个月后他恼羞成怒地战败归来。

千言万语化成一句话:娘的这仗没法打。

这不能怪他,真的。

首先,祖承训只带了五千人不到的兵马,而日军总人数在十五万左右,即便是直接和他面对面的小西行长,军队也在将近两万。

虽说明朝的兵马调动起来比较麻烦,大军开赴前线需要花时间,但也不至于拿着五千人往那十五万人的阵地里砸,再怎么说万把人还是拿得出手的。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全都要归功于朝鲜人出色的情报工作。

他们信誓旦旦地告诉祖副总,平壤日军总数在一千左右。

祖承训还真信了。

于是他带着五千骑兵向着平壤开拔。这天正赶着下雨,道路泥泞,走着异常艰辛,然而值得欣慰的是,一直打到平壤城下,日本人都没有进行过任何有效的抵抗,连城门口都没见几个活人。

祖副总也毫不在意,毕竟对方只有一千人,一定是龟缩在城里不敢出来,也没多想就下令入城。

事实证明,他的判断非常正确,日军确实全部都窝在了城内,但是并非一千人,而是将近二十个一千人,并且还配有了大量的铁炮。

接下来的情节大家比较熟悉了,无非就是一声令下枪炮大作,打得明军晕头转向,很长时间都分不出东南西北。

此战中,副将游击史儒战死,祖承训孤身率残兵数人侥幸逃出。

被人打得都亡国了,却连敌人的大致人数都不知道,怎叫人不光火?

然而,朝鲜人的杰出表现,还不仅仅如此,上述的,只是其一。

其次,祖承训原本压根就不想在这鬼天气进攻什么平壤。

前面我们说过,他的五千人马是骑兵,骑兵走泥泞道儿,那是兵家的大忌,事实上多亏是小西行长太谨慎,才在城内设伏,如果他要真的出城搞圈套,在这样的好天气里估计那也是一打一个准儿。

这些兵法常识祖副总兵当然是具备的,可问题是人家朝鲜人却是一窍不通。一窍不通也就算了,还偏偏爱专权,他们很明确地表示,即便是天朝来的兵马,在朝鲜的土地上,那也该听朝鲜的指挥。

面对这种胡闹,祖承训自然没去鸟他们一下。可接下来,朝鲜人就开始反复催促祖承训出兵攻打平壤,估计是给弄烦了,祖副总头脑一热,就干了傻事儿。

这还不是最让人光火的。

在攻打平壤之前,朝鲜人为了表现出和天朝士兵同甘苦共奋斗的热情,特地凑起了一支五百人的军队协同作战。祖承训自然没有理由拒绝。

可当两国联军开进平壤城,日军一出现的瞬间,这五百朝鲜人一下子就逃走了四百多,剩下的人倒也干脆,不逃,直接投降。

个人认为,祖承训能够活着回来没被气死,那真是心理素质过硬。

别急,这还不是最最让人恼火的。

在混战中,祖承训发现,很多身边的将士都是被射来的弓箭所杀伤。这本来没什么,但事后仔细一甄别,发现了一件比较严重的事情——这弓箭是朝鲜制造。

这和明军已知的情报相吻合,那就是小西行长军的远程武器里,没有弓箭,只有铁炮。

说白了,这些中国人去救朝鲜人,结果却被朝鲜人帮着日本人给杀死了。

真的过分了。

情报不行,没关系,我们大明有的是快马和侦察精英;士兵不能打不敢打也没关系,你们在一边看着,我们打就行;可你这帮着侵略者一起来打我们算怎么回事儿?

你自己都不帮自己,还指望着别人帮你?

面对举朝的愤怒,李昖忙不停地解释道,朝鲜的军事过于落后,无法进行有效的侦察反侦察,士兵逃走那也是因为两百多年的太平日子过习惯了,一下子不能适应现在的战争生活。至于“内奸”的问题,他一口咬定,自己的国民个个淳朴善良、忠勇老实,这一定是日本人的胁迫才让他们迫不得已将罪恶之箭射向如兄弟般的明朝军队。

万历没有听他的解释,因为没必要。

在他看来,这都是小事儿,怎么样都好,真正的大事是,将日本人赶走,全部赶走。

他找来了兵部侍郎宋应昌,告诉他自己这次是认真的。

宋应昌很明确地表示,皇上你再认真也没用,得等。

具体等的是两样东西,第一是火炮,第二,就是得计算一下到底需要多少人马。

好在祖承训的埋伏没被白打,他上报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情报,那就是日军的火器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发达的程度了。

所以,宋应昌决定从南方调来大明帝国专门的火枪部队,以此来和日本人抗衡。

至于人数,明朝方面到底还是没敢相信朝鲜人的情报,在一番调查计算后,最终决定派遣总数为四万余的军队作为援军,并且对外号称十万,带队大将叫作李如松。

一切工作搞定后,大军就准备跨江打倒日本野心狼了。

与此同时,明朝派出了一个特使来到义州面见李昖,他的名字叫作薛潘。

薛特使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让朝鲜方面准备军粮。

这倒也是情理之中,我帮着你打仗,你不给钱,饭总得管吧?

然而,大明帝国就是大明帝国,虽说管饭是分内事,但薛特使非常高姿态地表示,我们明国军队是自愿来朝鲜帮助你们的,不求任何回报,也不拿你们朝鲜人民的家当。这次要你们出粮实在是因为运输方面太耗时间和成本,但也不白拿,你们给我们多少粮食,我们就按照现价折算金银还给你们。

面对如此够义气的盟友,李昖却脸色异常难看地支支吾吾了一阵,接着告诉薛潘,自己国家的老百姓都是未开化的土民,所以大家都不认识什么黄金白银,也不知道这些玩意儿比粮食宝贵,所以应该都不会换粮给明军。(小邦土地偏小,人民贫瘠,且国俗不认货银之利,虽有银两,不得换米为军粮矣。)

薛潘当场就傻了。这年头不认字不认爹妈的有,可不认识钱的,还真没听说过。他断定对方不是在忽悠,就是有所隐瞒。

在薛特使的一再追问下,李昖不得不道出一个残酷的事实:朝鲜境内,能够由自己人掌握的军粮全部加起来,只够得上1万军队消耗1个月,至于1个月过后怎么办,还没想过。

得了,那就自带军粮吧。

估计万历帝也挺无奈的,摊上这么个小弟。不过好在大明帝国地大物博,几万人的军粮那是绰绰有余,最多也就是南粮北调、西米东输之类的费些日子;况且,李如松虽然在接到命令之后就立刻从西北开拔出发,但毕竟路途遥远,还是需要花费相当时日才能到达。

在此之前,怎么办呢?

朝鲜还差一口气就要被全灭了,日军自然不会安静地等待明朝援军的到来,所以就需要拖延时间,而在战争中最好的拖时间办法,就是和谈。

这个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交给了兵部尚书石星。

在宋应昌绞尽脑汁运筹帷幄的当儿,石星估计正在放暑假,现在也该轮到他干活了。

不过石部长到底是当惯了领导,人脉极广,他很快就找到了一个他认为非常适合这次谈判的人——沈惟敬。

沈惟敬,祖籍浙江,家中经商,用今天的话来讲,是搞国际贸易的。

他的出生地,是在堺,自幼跟随其父往来于中日两国,所以说着一口不错的日语。此人生性油滑,兴趣爱好是钱,习惯且擅长忽悠。

派他去,算是派对了人。

石星以明帝国国防部的名义,给沈惟敬一个游击的军衔,便让他带着随从赶赴朝鲜了,现在,石部长唯一担心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朝鲜还没等沈惟敬赶到就已经被全灭。

他多虑了。

事实上朝鲜虽然被打得国不成国,但离彻底灭亡还是存在着一定的距离,那是因为有一个人和一个组织的存在,首先我们来说人,他的名字叫李舜臣。 atjavOvLIg8OyJoBmCxLZLzlzoqaM9RSxyi7hvFKY9q6gTacoUx2UlzK+PQQJ6c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