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战役准备

1. 兵力对比

被红军列为下一个攻击目标的第聂伯河中游桥头堡,在德国和西方被称之为切尔卡瑟突出部。这称谓完全名不副实。切尔卡瑟是第聂伯河中游的中心城市,也是第聂伯河河畔的重要交通站。但这座城市根本不在突出部范围内,甚至也已不由德军控制。切尔卡瑟实际位于突出部外侧以东,与突出部顶端的卡涅夫相距有45~50公里,是苏军攻打突出部的重要后勤通道。事实上,德军统帅部原本称突出部为“切尔卡瑟以西地区”,可是战后“以西”却被省略掉了。苏联人更恰当地把所谓“切尔卡瑟突出部”称为卡涅夫突出部,或以突出部内的中心地区科尔松—舍甫琴柯夫斯基来命名(或称“科尔松”地区)。历史上,这个区域是乌克兰人和波兰人争夺的前沿地带。乌克兰大诗人舍甫琴柯也埋骨于此。

尽管如此,本书还是照顾多数读者的阅读习惯,使用“切尔卡瑟突出部”的称谓。

切尔卡瑟突出部(卡涅夫突出部)看上去像个口袋,但也像个突出的铲头。其西侧底部战线大致位于特诺夫卡(乌曼以北),东侧底部位于卡尼日(基洛夫格勒西北);西侧顶部战线则位于卡加尔雷克,东侧顶部在卡涅夫。有一段第聂伯河贴着东侧顶部(从卡涅夫至莫什内地段)。这是曼施坦因几乎全部丢失的第聂伯河防线最后残存的少数地段之一。

1944年1月,南方集团军群战线。两个德国士兵配备的都是战利品

突出部底部宽(东西走向)125~140公里,顶部宽约70公里。长(南北走向)约90公里。总面积约11250平方公里

以东侧顶部的卡涅夫为分界线(自1944年1月3日起),整个突出部大致分成西半部和东半部。在西半部,胡贝将军的德国第1装甲集团军(第7、42军)对峙着瓦图京大将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第27、40集团军,第6坦克集团军)。在东半部,沃勒尔的德国第8集团军(第11军和第47装甲军)对峙着科涅夫大将的乌克兰第2方面军(第52、53集团军,近卫第4集团军,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

显而易见的是,切尔卡瑟“口袋”处于德国第1装甲集团军和第8集团军的接合部。同时也如“铲头”般插入苏联乌克兰第1、2方面军的接合部。而苏军的接合部战线又正好在卡涅夫附近被第聂伯河阻断。从整个乌克兰战场的角度来看,切尔卡瑟突出部也正好处于苏德两军战线的正中央。只要这个突出部还存在,苏军在乌克兰的战线就不能算真正联为一体。曼施坦因抓着突出部,可以同时威胁乌曼以北地区(突出部以西)和基洛夫格勒地区(突出部以东)苏军的侧翼。如果德军能长期坚守突出部,那么一旦时机变化,德国人甚至可能以此为据点,夺回直至黑海的整个乌克兰地区。

为了守住至关重要的切尔卡瑟突出部,德军在1944年1月部署有第1装甲集团军和第8集团军的4个军计14个师(含3个陆军装甲师和党卫军“维金”师)。此外还有所谓“B”军级集群(实力相当于1个师。详见下文说明)、党卫军“瓦洛尼亚”旅,以及一些直辖部队。为了阅读方便,我们将这个重兵集团称为“切尔卡瑟集团”或“科尔松”集团。

切尔卡瑟地区的党卫军“维金”师官兵

“切尔卡瑟集团”各师实力参差不齐。党卫军“维金”师在1944年1月1日有13326人 ;第3、11装甲师各有12000多人。但也有很多师只有数千人。第106步兵师就有相当代表性。如前所述,这个师在1月22日实有兵数为6028人,其中有2000余人属于步兵单位。根据格兰茨的说法,“切尔卡瑟集团”共有约13万人 。但他显然忽略了第11装甲师(正在战线附近进行休整补充)的12000人。连同这部分兵力,“科尔松”集团共有14万人。

“科尔松”集团的战车实力总是被低估。比如格兰茨宣称德军合计只有1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其中第11军有40辆;第47装甲军有60辆 。实际上,根据德军的档案资料,在1944年1月,“切尔卡瑟集团”有354辆坦克和强击炮(详见下表)。但其中只有152辆处于战备状态。而且大部分战车都是中型坦克或强击火炮。只有第11装甲师(连同第31坦克团第1营)拥有86辆“黑豹”重型坦克,但在1月20日仅有19辆做好战备,其他都在修理。

“切尔卡瑟集团”还装备有约1000门各种陆军炮(约520门野战炮、190门反坦克炮、约400门步兵炮和迫击炮)。这是以德国造火炮为中心统计出的数据。此外,德军还有一些外国造火炮(比如第11、42军就有50多门外国火炮)。另外,这一时期德军往往只统计重型反坦克炮,而忽略中轻型反坦克炮。

说明:切尔卡瑟德军集团的步兵炮和迫击炮没有全面统计。仅知第47装甲军每个装甲师平均有13门步兵炮和12门迫击炮;每个步兵师平均有12门步兵炮和15门迫击炮;党卫军“华洛尼”旅(相当于1个加强营)有18门迫击炮和6门步兵炮。另外在战役尾声,第42军有26门步兵炮 。上述“约400门步兵炮和迫击炮”以此为依据推算得出。

切尔卡瑟地区德军的重武器配备 1944年1月下旬

注:坦克项括号内为可用战车数。第3装甲师战车数为1月1日统计;第14装甲师战备战车数为1月25日数字;第11装甲师“黑豹”坦克(含配属的第31坦克团第1营)为1月20日统计。

野战炮数,493门为有明确记录数字(不含第75步兵师的11个炮连)。约520门则包括了第75步兵师火炮的推测数。

部分单位为1月下旬遭受重创后的数字,比战斗前数字更少。

切尔卡瑟地区德军火炮配备情况 1944年1月下旬或2月初 (仅限部分单位数据)

注:第11、3、14装甲师和第106步兵师为1月22日数据,第72步兵师为2月1日数据。

为了攻打切尔卡瑟突出部,苏联集中了更庞大的重兵集团。2个方面军一共出动了244638人(包括预备队)。另有1万多人的空军部队。与之相对,德军只有14万人(不包括空军部队)。苏军的人力优势显而易见。

在火力方面,俄国人集中了2677门45毫米口径或更大火炮,此外还有2222门82毫米口径或更大迫击炮。如前所述,德军只有约1000门陆军炮。但列入统计的德军火炮几乎全部都是75毫米或更大口径。而苏军却有一大堆45毫米小炮。因此,苏军的火力优势,并不像单纯数字所展现的那么强大。

装甲战力方面,红军有513~541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其中377辆可用。而德军有354辆坦克和强击炮,但其中只有152辆可用。显然,苏军的战车数量优势较大。

战役初期 苏军投入兵力

注:1. 兵员包括10327人的空军部队(空军第2集团军有2709人;空军第5集团军有7618人)。

2. 乌克兰第2方面军的兵员包括20258人的预备队和后勤单位(预备队有57辆坦克、19辆自行炮、187门火炮、160门82毫米或更大迫击炮、7门50毫米迫击炮)。

3. 坦克和自行火炮项的括号内为不同记载数据。

空军部队方面。乌克兰第1方面军由空军第2集团军(司令克拉索夫斯基)支援。而乌克兰第2方面军由空军第5集团军(司令戈留诺夫)支援。2个空军集团军共有1054架作战飞机。包括266架名不副实的所谓夜航轰炸机——其实就是一些老式木头飞机 。两个空军集团军的具体实力构成如下:

德军方面,南方集团军群和A集团军群由德国空军第4航空队提供空中支援。1944年1月20日,第4航空队共有1171架德国飞机(其中889架处于战备状态) 。第4航空队还拥有强大的高炮部队,1月装备有2225门高射炮(包括515门88毫米炮、212门37毫米炮、143座20毫米四联装高炮、1355门20毫米单管炮)

此外,第4航空队还可以得到132架仆从军飞机(罗马尼亚109架、匈牙利23架)的加强。这样,轴心国在东线南部战场共有1303架飞机(同样包括名不副实的夜航飞机),其中981架处于战备状态。其具体构成(不含仆从军飞机)如下:

155架昼间战斗机(Bf-109型131架、Fw-190型24架)、战备106架(Bf-109型87架、Fw-190型19架)

12架夜间战斗机、战备6架

308架攻击机和战斗轰炸机(含Fw-190型46架)、战备253架(含Fw-190型30架)

165架中型轰炸机、战备116架

116架侦察机、战备72架

93架夜航轰炸机、战备72架

20架气象侦察机、战备11架

172架运输机、战备150架

106架联络机、战备86架

24架沿海飞机、战备17架

对比空军力量,不像对比陆军兵力那么简单。1944年1月25日,苏联空军第2、5集团军的机场群分布在从日托米尔到克列缅丘格的广大地域。而德国第4航空队(以及罗马尼亚和匈牙利空军)除了对付这两个苏联空军集团军外,还要对付更南面(尼科波尔到黑海)的空军第17、8集团军(合计1333架飞机) 。因此在整个乌克兰战区,双方的飞机力量对比大概是苏联2400架对德国集团1300架。苏联空军居于数量优势。但受到大雾之类恶劣天气的影响,加上苏军很多前线机场还浸泡在泥潭里,双方空军在切尔卡瑟战役中的作用,都将不如以往那么显著(详见下文)。

切尔卡瑟战役中,红军士兵推着大炮在泥泞中缓慢前进

2. 进攻计划

根据1月初及中旬斯大林拔除卡涅夫突出部的命令,苏军各级司令部不仅要集结大量军队和装备,还要根据战场的现实态势,制定出周密的作战计划。尤其是俄国军队缺乏合格的中下级军官,临场应变能力较弱,就更需要高级司令部提前把计划搞得好一些。

要发动新攻势,红军面临着众多难题。1月底以来的切尔卡瑟地区,天气有所转暖。自1月27日至2月18日,昼夜平均温度为零下5.5摄氏度至4.9摄氏度 。2月15日以前温度更高,有时将近8摄氏度,偶尔才会降到零下1~4摄氏度 。在出太阳的日子,穿军大衣都嫌热。温暖天气导致乌克兰地区的积雪过早解冻,融化为令人讨厌的春季泥泞。辽阔大地变成无边无际的泥浆大海。

1944年初,德军一队步兵穿越开阔的雪原发起反击,配合他们的是一辆强击火炮

对于进攻状态的苏军来说,这意味着无论调动部队还是运输物资,都要通过被压坏而且翻浆的道路。俄国人的轮式车辆本来就不多。乌克兰第1方面军按编制应该有6508辆运输汽车,可实际只有3554辆。其中一大半还需要修理。总体来说,乌克兰第1方面军的机动运输能力只有4964吨。乌克兰第2方面军只有4540吨。如今遇上可怕的泥浆大海,几乎所有轮式车辆都瘫痪了。俄国人没办法,只能弄一些马车和牛车运东西。可是有些地方甚至连牲口都无法通过,就只能让人背或肩扛。当时拜访过这一战区的南斯拉夫人,特别惊异于缺吃少喝的俄国士兵连续几天甚至几个星期在泥水里工作 。很多破衣烂衫、半饥半饱、光着脚的老头儿、小孩和妇女,也被动员起来为苏军运送弹药。在科涅夫的乌克兰第2方面军,苏联工兵用极短时间修补了600公里基本横贯路,扫清了德军留下的地雷,以确保前送和后送工作能维持运作。工兵们还冒着极大危险,为每个步兵连在雷场和铁丝网群里都预先开出一两条道路。截至1月24日,苏联工兵用6天时间挖出了41300颗反坦克地雷

曼施坦因对铁路的疯狂破坏,短期内也不能完全恢复。乌克兰第2方面军管辖的基洛夫格勒地区,有92公里被毁铁路等待修复。在乌克兰第1方面军地段,德国人毁掉了5万根铁轨。为了准备切尔卡瑟战役,仅在乌克兰第1方面军地段,就动用了3个铁道旅抢修铁路。可是大量满载服装、小麦、冻肉、白酒的车皮还是没法开到战区。大量苏联新兵连军服和鞋子都没领到。各部队都靠夺取的德军仓库吃饭。俄国人甚至用上了缴获的德国汽油。

另一方面,虽然天气偏暖,可是多数日子都有雨雪。整个战役期间,只有5天放晴。泥泞地面加上阴雨不断,造成土质机场难以使用。有些苏军机场连续三天都不能起飞一架飞机。这使得切尔卡瑟战役将成为一场空军干预较少的战斗。

站在一辆43型T-34前的罗特米斯特罗夫,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司令

对处于防守状态的德军而言,恶劣天气和泥浆大海带来的负面影响要小得多。当然真要打起来,德军也很难调动援兵。

虽然后勤条件恶劣,弹药和物资储备不足 ,俄国人还是急于要发动进攻。因为他们明白,如果给德军充足时间,他们就会修筑出一条坚固防线。而现在,德国人刚刚丢失第聂伯河天险,只能依靠一些仓促挖掘出来的简陋阵地。用坦克名将罗特米斯特罗夫的话说,不等德国兵拿铁铲挖出战壕,就把坦克开过去。兵贵神速。俄国人给自己只留了5~7个昼夜做准备。在此期间要细化作战方案、调动部队、储备物资、侦察敌情,等等。在恶劣地形和糟糕道路状况下,涉及二十多万大军的庞大任务,有无数工作要完成。尽管如此,俄国人还是竭力把计划做得周密。

战役的意图简单明了:乌克兰第2、1方面军将由两侧铲入突出部根部,截断德军的退路,然后将整个突出部包围起来,再连根拔除。为此,两个方面军建立了强大的突击集团。相对来说,瓦图京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在文尼察以东和乌曼以北一线,正连续遭受德军的装甲反击,能够腾出来打突出部的兵力比较少,总计也不到9万人。

德军利用被击毁的苏联T-34坦克加固阵地

瓦图京大将当年43岁。即使在苏联将帅里,也算比较年轻的。他没有多少一战经验,学的是步兵和参谋专业,是个学术型将军。瓦图京的军人生涯大部分时间都在当参谋长。直到他自己感到不耐烦而主动要求当主官为止。在决定性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瓦图京虽然不是最大主角,但也发挥了很大作用。1943年夏季以来,瓦图京一直充当着“曼施坦因克星”的角色(瓦图京在1941年就和曼施坦因交过手)。瓦图京既是组织大纵深防御的专家,也是坦克突防和高速追击的行家。他用这套本事,把曼施坦因从库尔斯克一路驱赶到了第聂伯河,然后又赶过第聂伯河。瓦图京因此成为当时上升势头最快的苏联将军。1月中旬以来,虽然曼施坦因用一系列反击(包括即将开始的“瓦图京”行动)让瓦图京受了些局部挫折,但在切尔卡瑟,瓦图京报仇的机会就要来了。

瓦图京的作战计划是 :在卡涅夫突出部西侧底部,也就是特诺夫卡至科夏科夫卡12公里宽地段实施突破。动用的兵力包括日马琴科将军的第40集团军一部(第104、47步兵军),第6坦克集团军,特罗菲缅科的第27集团军一部(第337、180步兵师) 。坦克快速兵团最晚在战役第二日前就应该攻至兹韦尼戈罗德卡。方面军任务纵深为50公里,快速兵团预定每昼夜推进25公里。进攻开始日期为1月26日。

瓦图京虽然匆忙制定了攻打切尔卡瑟桥头堡西半部的计划,但他的主要精力和大部分兵力,仍要拿来对付曼施坦因的“瓦图京”攻势,以及攻打中央、南方集团军群接合部。这就意味着,攻打桥头堡东半部的乌克兰第2方面军及其司令科涅夫,将更大程度充当这场战役的主角。

科涅夫大将当年47岁。和二战时众多年富力强的苏联将军一样,科涅夫也曾是沙皇陆军的军士,然后在苏维埃时代接受了高等军事教育,是老行伍和技术将军的混合体。但和斯大林最信任的朱可夫等人所不同的是,科涅夫不是骑兵出身,而是个老炮兵。科涅夫的仕途也不如朱可夫那么平坦,更未能跻身于苏军最高核心的总参谋部。苏德战争开始以来,科涅夫的地位摇摆不定,时而为斯大林重用,时而又被冷落甚至撤职。虽然科涅夫在莫斯科战役奠定了名将地位,但直到1943年初,他都远谈不上是最耀眼的苏联将星。直到库尔斯克战役以后,科涅夫才逐渐一帆风顺起来。

科涅夫作风强硬,甚至不亚于朱可夫,而且比朱可夫更冷酷,也更喜欢标榜个人勇敢(据说科涅夫曾亲手操炮击毁过德国坦克)。或许因为肝脏不好,科涅夫不像多数苏联将帅那样肥胖,反而身材消瘦,却和他技术型军事干部特有的傲慢劲头非常相称。即使在外国访客面前,科涅夫也不愿过多称赞斯大林的“军事天才”,更看不上其他将帅。但到目前为止,科涅夫还没有取得过完整歼灭德国重兵集团的战果,反而有不少在德军坚固阵地前无功而返的不堪记录。现在,切尔卡瑟战役无疑是科涅夫证明自己能力的最好机会。

科涅夫的进攻开始日期比瓦图京要早一天,为1月25日。他的作战计划是:首先以近卫第4集团军(司令雷若夫将军)和第53集团军(司令加拉宁将军)的步兵师突破德国第11军和第47装甲军的接合部(维尔博夫卡至瓦西里耶夫卡地段),然后向什波拉、兹韦尼戈罗德卡发起进攻。当第53集团军的步兵进入德军纵深6~8公里处,就把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投入战斗。坦克集团军应该在第二天抵达什波拉;第三天进抵韦尼戈罗德卡,在此与乌克兰第1方面军会合。近卫第5骑兵军成右梯阶队形随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进入突破口。方面军的任务纵深为75公里;快速兵团预定进攻速度为每昼夜25公里

以上是科涅夫的主攻方向。他管辖下的其他部队也要在同时发动辅助攻势。其中,科罗捷耶夫的第52集团军将攻击突出部东北部的戈罗季谢(“维金”师防区后方)。在突出部战区以外,近卫第5、7集团军也将在基洛夫格勒地区有所行动 ,以牵制德国第8集团军的其他部队(其中有“骷髅”师和“大日耳曼”师等装甲精锐)。

为了取得最大限度的攻击效果,俄国人在主攻地段安排了密集的兵力和兵器。各集团军的进攻地带宽9~10公里;各步兵军为4~6公里;步兵师为1.5~2公里;步兵团为0.7~0.9公里。在每公里地段都部署了90~100门火炮迫击炮(局部地段多达115~120门),还有5~7辆直接支援步兵的坦克和自行火炮。

炮兵出身的科涅夫,特别重视火力运用和各军兵种协同。他还专门规定,当步兵部队进攻时,不仅可以得到自身炮兵的支援,还可以得到坦克集团军的炮兵支援;而当坦克部队进攻时,邻近的步兵单位也要动用炮火支援。为了提高各军兵种之间的协调能力,坦克军和步兵军之间,坦克旅和步兵师之间,要经常换阅作战文书。如果计划有变更,也要及时通知友军。

虽然天气不佳,苏联空军部队也拟定了作战计划,以配合地面部队。进攻前,俄国人将派遣一些“波-2”轰炸机,在夜间轰炸和骚扰德军阵地,以疲惫德国人的身心。当地面进攻开始时,则用6个轰炸机群(每群6~9架飞机)集中轰炸德军炮兵和迫击炮连约15分钟;强击机也要升空寻找并炸毁新暴露出来的火力发射点,为陆军扫清道路。然后,航空部队一面掩护地面推进,同时还要分出一些飞机对付德军的预备队和机场。

用极短的时间,俄国人制定出了作战计划,也完成了繁重的战役准备。但一些根本性难题还是难以克服。如前所述,春季的泥泞大地限制了苏军的物资储备和弹药供应。不仅如此,一旦战斗打响,坦克和自行火炮靠履带还比较容易通过泥泞地,可是苏联步兵和炮兵却肯定跟不上坦克的速度。这将迫使科涅夫更多去依赖骑兵——马的速度比较快,在泥泞里跋涉的能力也更强一些。

总的来说,按以往标准,苏军用于切尔卡瑟战役的兵力并不是太多。充当攻击主力的2个坦克集团军战力更稀薄。为了减轻作战阻力,俄国人迫切希望能够欺瞒过德国人,隐藏真实的进攻方向。科涅夫这方面想法很多。他打算给德国人造成虚假印象,认为红军将从基洛夫格勒以西发起进攻。于是,苏联人炮制出一个虚构的坦克集团,包括166个坦克模型,80个火炮模型,几十个假军用仓库,甚至还有200个草人。为了让这些假货“活起来”,俄国人搞出了很多履带和轮胎的痕迹,用扬声器和无线电模拟坦克行动时的嘈杂声响和各种假信息,还派出了一些拖拉机和拖车。

苏联人相信德国人受到了迷惑。表面看似乎是如此。德国侦察机不断飞到假坦克集团上空。从1月22日到28日,德军还用火炮和迫击炮向科涅夫的坦克大炮模型打了1470发炮弹,摧毁了2个假炮兵连。可是战争结束后,俄国人却从缴获的德国档案中发现了一份东线战况判断通报(1944年1月21日),上面写道:“今天在基洛夫格勒地域发现了敌(苏军)把主要突击方向向北转移到韦尔博夫卡地域……根据无线电侦察报告,第5近卫集团军司令部和一些工兵部队正向北转移,基洛夫格勒以西摆出了坦克模型。”

事实上,德国人一直有效监控着苏军动向 ,并没有被几个坦克大炮模型所欺骗。战后,苏联人把伪装失败归咎于部队在转移时无线电纪律松懈,而坦克模型也不够逼真 。总之不管是用什么手段,到1月20—21日,德国第8集团军已经确认了苏联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的调动集结方位。1月23日,德国第1装甲集团军也觉察到苏军针对德国第7军和第42军接合部的攻击企图,甚至还知道突破点将在特诺夫卡。

俄国人的企图暴露了。德军迅速做出回应。1月23日,德第8集团军发出预警命令,要求第11、14装甲师(位于基洛夫格勒以西)准备向北转移,集结在列别金以东,以应对苏军即将开始的新攻势。而在第1装甲集团军战区,司令官胡贝大将却有心无力。他虽然也识破了苏军的企图,而且还掌握着全德国最精锐强大的装甲部队。可是他正在执行曼施坦因的“瓦图京”计划,准备用2个军反攻文尼察以东,手里根本没有预备队可用,只能派一个步兵坦克破坏分队(装备“铁拳”长柄反坦克火箭弹之类)给第7军。除此以外,胡贝没有派出一辆坦克或强击炮去增援突出部。

德第1装甲集团军司令胡贝大将

当然,曼施坦因和胡贝也可以缩减“瓦图京”行动的规模,腾出一些坦克对付切尔卡瑟攻势。如前所述,到1月底,“瓦图京”行动已经达成基本目标:重创了苏联第1坦克集团军。1月26日,苏第1坦克集团军只剩下81辆可用坦克和自行火炮 ,瓦图京在文尼察方面暂时不能构成较大威胁。如果曼施坦因对“瓦图京”行动的胃口小一点,确实还有机动使用兵力的余地。而曼施坦因也承认,希特勒对“瓦图京”行动没有抱什么期望。

可是曼施坦因没有收手。他的回忆录对此没做解释。也许在曼施坦因看来,苏军刚刚遭受挫折,损失了大量兵力和装备。如今时间仓促道路松软,缺少物资的俄国人就算开始新攻势,也不足以撼动德军阵地。更重要的是,和希特勒不同,曼施坦因特别急于扩大“瓦图京”行动的成果,根本不愿放手。他太想再赢得一次哈尔科夫式的胜利了。库尔斯克战役后期,曼施坦因也表现出类似的顽固投机心态。何况他此时还想当东线总司令,哈尔科夫式的胜利显然可以增加他和希特勒讨价还价的筹码。

虽然曼施坦因没有派出强大的装甲部队,切尔卡瑟地区的德军还是尽可能做好战斗准备,待在他们仓促构筑的阵地里,随时“恭候”红军的进攻。

3. 临战态势

1944年1月24日,切尔卡瑟地区正处于大攻势前夜。此时,苏德两军的具体部署态势如下(从西向东)

突出部西侧底部,德国第7军(25000人,装备有23辆可用强击炮,约110门105毫米或更大野炮,35门反坦克炮)自南向北顺次展开了第75、34、198步兵师。当面为苏联第40集团军(一线为第51、47步兵军。二线为第104步兵军。集团军总计33726人,有445门45毫米或更大火炮,438门50毫米或更大迫击炮)。

1944年初,武装党卫军的步兵小组

就一线兵力而言,德军在突出部西侧底部似乎劣势不大。但瓦图京已经在第40集团军后方集结了强力坦克突破集团——说是强力坦克突破集团,其实就是个缺编严重的坦克集团军——第6坦克集团军。这是1944年1月21日(也就是切尔卡瑟战役打响前5天)才开始组建的新坦克集团军,司令是克拉夫钦科将军,所辖基干部队只有近卫第5坦克军和第5机械化军。第6坦克集团军的装备数量有多种矛盾记录。一说1月25日有160辆坦克和59辆自行火炮(或为168辆坦克和22辆自行火炮),其中有54辆坦克和4辆76毫米自行火炮属于近卫第5坦克军,106辆坦克和46辆自行火炮属于第5机械化军,还有9辆自行火炮归属不明。而到1月26日,整个集团军只有107辆可用战车(91辆坦克和16辆自行火炮 )。可以肯定的是,这个仓促组建(实际还没组建完成)的坦克集团军,其实只有一个坦克军的实力(可能还不如一个坦克军)。

第6坦克集团军的兵员为24423人。还装备有39辆装甲汽车、96门火炮(45毫米及更大口径)、83门82毫米迫击炮、1273辆机动车、1辆拖拉机、755挺机枪。因为第6坦克集团军自身没有多少步兵部队,于是把第40集团军二线单位的第104步兵军临时配属给第6坦克集团军。

第6坦克集团军加上第40集团军,瓦图京就有一个近6万人和107辆可用战车的重兵集团来对付只有25000人和23辆可用强击炮的德国第7军。

战线继续向北延伸到突出部西侧顶部直到卡涅夫,由德国第42军(30000人,63门105毫米或更大野战炮,30门反坦克炮)防守,依次展开了第88步兵师(配属有第323师群2个营,第168步兵师第417团群,第213警卫师第318、177团)和B军级集群(第332、255、112师群。大致相当于一个步兵师的实力)。当面对手是苏第27集团军(28348人,468门45毫米或更大火炮,419门50毫米或更大迫击炮)主力。

说明:“B”军级集群 。将被击溃的第112、255、332步兵师残部拼凑起来,于1943年11月2日组建而成。实力相当于一个师。具体构成为:第112、255、332师级集群(每个师级集群相当于一个团);第112侦察营;第86炮兵团(4个营);第112工兵营;第112通信营;第112野战补充营;第112供应队。拥有10个炮兵连(3个150榴弹炮连、5个105榴弹炮连、3个苏制76毫米炮连)和16门反坦克炮(5门重型炮、11门中型炮)。

卡涅夫以东,进入德国第11军防区(35000人,46辆可用坦克和强击炮,177门105毫米或更大野战炮,55门反坦克炮),自西向东南展开了党卫军“维金”师(包括党卫军“瓦洛尼亚”旅),第57、72、389步兵师。“维金”师(13000人)是第11军实力最强的部队,也是唯一的装甲兵团(正在改编为装甲师,但多数装备尚未抵达)。无法理解的是,这个师和“瓦洛尼亚”旅没有按照防御惯例部署在二线或者充当反击预备队,而是放到了顶部的第聂伯河一线。这样做,似乎是为了证明对希特勒最忠诚的党卫军依然坚守在第聂伯河上。但这个象征性举措却蕴含着巨大的风险:一旦红军向底部发动攻击,“维金”师不仅难以在第一时间全力应对,而且自身也难逃被围的命运。

说明:“维金”师的坦克战力有相当争议。按月度报告(上面的统计以此为准),“维金”师在1944年1月1日有13辆四号,19辆三号,4辆强击火炮。总计36辆(6辆在修)。此后到战役前并无补充。《地狱之门》显示的数字与之差异较大:“维金”师坦克营有25辆四号(48倍75炮),训练连约有12辆三号坦克,外加6辆强击火炮。总计43辆 。产生差异的原因可能在于,装甲师月度报告的战车数,有时不包括长期在修战车。再或者《地狱之门》的数据在战车型号上有些错误。

德第11军当面对手比较杂,包括苏联第27集团军侧翼一部,第52集团军全部(第73、78步兵军。总计15886人,装备167门45毫米或更大火炮,208门50毫米或更大迫击炮),近卫第4集团军全部(近卫第20、21步兵军。配备第173坦克旅。总计45653人,27辆坦克和2辆自行火炮,581门45毫米或更大火炮,502门50毫米或更大迫击炮);第53集团军侧翼一部(近卫第26步兵军)。

战线继续向南,一直延伸到突出部东侧底部。这段阵地由德国第47装甲军防守。这个军的防区延伸到了切尔卡瑟战区以外,而在战区内的一线兵力为(自北向南):第3装甲师,第106、320、282步兵师。在二线地区,第14装甲师集结在第11军和第47装甲军接合部后方。此外,还有一个常被西方战史地图(如《地狱之门》和《科尔松口袋》附图)忽略的部队——第11装甲师。根据德国装甲师历史,第11装甲师在1月23日集结在潘切沃(卡尼日西北) ,大致位于第106步兵师后方。另据1月24日19时态势地图,第11装甲师大致集中在第106、320步兵师接合部后方。这个师当时由德国第8集团军司令官沃勒尔亲自掌控。

Su-85自行火炮

德国第47装甲军(连同二线装甲师)在突出部战区内约有5万人(83辆可用坦克和强击炮,174门105毫米或更大野战炮,70门反坦克炮)。当面对手主要是苏联第53集团军。第53集团军共下辖有3个军(近卫第26军,第75、48军),总计54043人,有21辆坦克,611门45毫米或更大火炮,483门50毫米或更大迫击炮。但如前所述,第53集团军的3个军中,近卫第26军对峙的是德国第11军,而在德第47装甲军当面,只有第75、48军等。

就一线兵力而言,德军在突出部东侧底部非但没有劣势,似乎还有些优势。但在二线,科涅夫集结了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集团军司令是苏联著名坦克战专家罗特米斯特罗夫将军,手下实力比瓦图京的坦克集团军稍强一些,但缺额相当严重。尤其是战役前,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原有的第8机械化军被调走,由第20坦克军替代 。于是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就有了3个坦克军(18、20、29),可是协同坦克行动的步兵却变少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涅夫准备动用方面军预备队——近卫第5骑兵军。

具体来说,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在1月21日只有247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其中156辆可用(第18坦克军有49辆;第29坦克军有42辆;第20坦克军有51辆;还有14辆归属不明),另有91辆在修(80辆坦克、11辆自行火炮)

俄国人拼命抢修坦克。可是长达100多公里的调动行军,让罗特米斯特罗夫的坦克有所损耗。截至1月23日,仅第18坦克军就有43辆坦克在修 。有些书籍记载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在战役前夕有205辆战车 。而根据原始档案,近卫第5集团军在1月24日有193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在队”(可用战车)。各单位战力如下

第29坦克军(欠第25坦克旅):所辖第31、32坦克旅各有23~27辆坦克,加上第1446自行炮团,总计有55辆战车。包括46辆T-34、4辆Su-85、1辆Su-76、英制坦克4辆

第20坦克军:所辖第80、155坦克旅,近卫第8坦克旅。第1834重自行炮团、第1895自行炮团。总计有58辆战车。包括35辆T-34、10辆T-70、2辆英国坦克、11辆自行火炮(2辆Su-122、9辆Su-76)。

第18坦克军:所辖有第110、170、181坦克旅。第1543重自行炮团、第1438自行炮团。总计有80辆战车。包括48辆T-34(另有40辆正在输送)、30辆英国坦克、2辆Su-85自行火炮。

根据另一份统计,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的参战兵力为22301人,178辆坦克和19辆自行火炮(不含预备队)、6辆装甲汽车、122门火炮(45毫米及更大口径)、27门火箭炮、189门迫击炮(82毫米或更大口径)、1297辆机动车、6辆拖拉机、450挺机枪 。可以认为,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所辖每个坦克军的实力,只有(或不如)坦克旅的实力水平。

加上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苏军在突出部东侧底部就能用270辆战车来对付德军的83辆。但如果暂不考虑科涅夫的预备队——近卫第5骑兵军的话,苏军在兵数上并无明显优势。而德军在这一区部署的3个装甲师却都是老牌精锐。有必要详细介绍一下这些装甲师的情况。

首先是第3装甲师,德国陆军资格最老的装甲师之一。1943年8月底,刚刚结束库尔斯克战役的第3装甲师虽然蒙受了很大损失,却还有88辆坦克(其中30辆可用)和149门各种炮(内含31门野战炮和40门反坦克炮)

此后又经过5个月激战,第3装甲师到1944年1月22日只保有3个步兵营(按编制为4个营计算),剩下的其他重武器包括:9辆自行榴弹炮、10门105毫米榴弹炮、3门150毫米榴弹炮、5门88毫米高炮、5门自行75毫米反坦克炮、4门75毫米反坦克炮和150毫米步兵炮。迫击炮等情况不明。

然后是第11装甲师。这个师号称德军最强悍精锐的装甲兵团,被誉为所谓“幽灵”师。库尔斯克战役开始时,第11装甲师齐装满员,有17151人和109辆坦克,还有6门自行榴弹炮。其他重武器也很齐备。此后不到半年时间内,除了补充坦克外,第11师还得到了两个“黑豹”坦克营。可是经过几个月的血腥鏖战,第11师的战力还是不可避免地衰退了。在1944年1月下旬到2月初,全师拥有103辆坦克(86辆“黑豹”坦克和17辆三号或四号坦克)。可是大部分坦克都在修理,只有极少坦克能作战。第11装甲师在1月22日掌握的重型火炮包括:14门105毫米榴弹炮、6门150毫米榴弹炮、6门105毫米加农炮、4门88毫米高炮。没有步兵炮、反坦克炮、迫击炮的统计数字。

第14装甲师主力原本已在斯大林格勒被歼灭,但德国人又组建了一个新的第14装甲师,于1943年10月重返东线,当时有109辆战车(49辆长管四号、44辆强击火炮、16辆指挥坦克和喷火坦克) 。第14装甲师随即参加了一系列反扑战并蒙受重大损失,战力几乎耗尽。1943年11月20日,第14装甲师只剩下52辆坦克,其中37辆可用。随着战斗的深入,第14师战力越来越弱。1944年1月25日,全师只有15辆战车可用(7辆四号坦克、4辆强击炮、4辆喷火坦克)。在修战车数量不详。

对德军还有一个有利因素是,除了上述已经部署在东侧底部的3个装甲师外,在更偏南的“大日耳曼”师防区,集结了一个全新满员的“黑豹”坦克营,其坦克战力超过3个装甲师的总和(细节后述)。一旦战役开始,即使“大日耳曼”师本身不能前来增援(“大日耳曼”师和“骷髅”师等部队被苏近卫第5集团军牵制),也可以迅速派出这些“黑豹”坦克,从而改变东侧底部战场的战车力量对比。 sLmNz433WMQD2qFiH88aHfszs2CIMyJSutk5OqXjPeAWptyobv9pjoVyzFN0LRN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