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竞赛

阿尔图罗·贝内代托·米凯兰杰利在1934年12月6日,也就是14岁零5个月时,获得了毕业证书。他的考试成绩高至10分,低至6分,以8分和10分居多。我不知道安佛西过早要求贝内代托·米凯兰杰利取得毕业证书的用意,或许他是要让自己的学生创造纪录,尽管只是“相对的”纪录。因为早在1914年,圭多·阿格斯蒂(Guido Agosti)就以13岁的年龄于博洛尼亚(Bologna)毕业了,当时的考试委员会还是由学院院长费鲁奇奥·布索尼担任主席的。贝内代托·米凯兰杰利在毕业考试中弹奏的曲目有勃拉姆斯《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的第一部分(获得了最高分10 分),这足以向我们证明,14岁半的贝内代托·米凯兰杰利已经成为一名技术全面的钢琴演奏者。当然,作为演奏者,他究竟达到了何种境界,我们无从知晓。

在获得毕业证书之后,贝内代托·米凯兰杰利原本理应继续参加圣切奇利亚音乐学院由卡塞拉主讲的进修课程,但他却选择跟随安佛西学习,一晃便是五个春秋。得益于在米兰皇家女子学院的四十年授课经历,安佛西在自己虎视眈眈的圈子里早已织起一张广泛的人际关系网(出现在他音乐作品题词中的名字正是米兰精英界的缩影)。与此同时,他在距离米兰80公里的斯切萨(Stresa)小镇上还拥有一幢别墅。每到夏天,他总会在那里招待自己的得意门生,并让他们在风光旖旎的马焦雷湖(Lago Maggiore)边的酒店里展示才华。

1934年至1939年间,贝内代托·米凯兰杰利在米兰获得了诸多欣赏名家演奏的机会,无论是在斯卡拉歌剧院(la Scala)内还是在四重奏乐团或是其他室内乐团体组织的音乐会上。我不知道他具体参加了哪些钢琴家的演奏会,但不管怎样,我认为有必要把1934年至1939年间去米兰举办过音乐会的那些最重要的演奏者一一罗列。他们是:威廉·巴克豪斯(1939年,连续举行了三场独奏音乐会)、爱德温·菲舍尔(1938年)、瓦尔特·吉泽金(1937年、1938年、1939年)、弗拉基米尔·霍洛维兹(1935年、1936年)、旺达·兰多芙斯卡(Wanda Landowska)(1937年演奏了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1938年又带来了斯卡拉蒂的奏鸣曲)、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1937年)、莫利茨·罗森塔尔(Moriz Rosenthal)(1935年)、阿图尔·鲁宾斯坦(1935年)、阿图尔·施纳贝尔(1936年)、鲁道夫·塞尔金(Rudolf Serkin)(1937年)、卡洛·奇泽(1935年)、雅沙·海菲兹(Jascha Heifetz)(1935年)、布罗尼斯拉夫·胡贝尔曼(Bronislaw Huberman)(1936年)、埃马努埃尔·费尔曼(Emanuel Feuermann)(1935年)以及格雷戈尔·皮亚季戈尔斯基(Gregor Piatigorsky)(1937年)。

在1936年和1937年,贝内代托·米凯兰杰利分别参加了在热那亚和佛罗伦萨举行的两场全国比赛并从中脱颖而出。1938年,他又成为在布鲁塞尔举行的第一届也是唯一一届“欧仁·伊萨依”(Eugène Ysaÿe)钢琴比赛的参赛者。

早在“一战”前出现的各类竞赛为年轻人的音乐会演奏生涯叩开了大门,但它们绝非通向这条道路的唯一或主要途径。在战后,“安东·鲁宾斯坦(Anton Rubinstein)”钢琴比赛退出了人们的视线。一场全新的国际比赛在1927于日内瓦拉开帷幕,当时的冠军头衔被阿劳收入囊中,但这项赛事到1939后也被取消。同样在1927年,另一项大赛——肖邦钢琴比赛诞生,替代了同为每五年举行一次的“安东·鲁宾斯坦”钢琴比赛。

共有来自7个国家的20名选手参加了在日内瓦举办的那场钢琴大赛,评委会则由5名专家组成。如同刚才提到的那样,23岁的克劳迪奥·阿劳(Claudio Arrau)摘走了桂冠。在华沙举行的肖邦钢琴比赛则有来自8个国家的26名选手参加,12名评委。俄国人列夫·奥博林(Lev Oborin)拔得头筹[当时已经写下《交响曲》Op.10的肖斯塔科维奇(Shostakovich)也在所有决赛选手中名列前茅]。1932年第二届肖邦钢琴比赛的参赛人数和评委人数分别达到84与16,而在1933年于维也纳举行的一项新创办的国际大赛中,则有115名选手参加,评委人数更是达到了惊人的81位!

三年后,即1936年,这项赛事又举办了第二届比赛,一百多名年轻人参与其中,另有55名评委。在华沙举行的第三届肖邦钢琴大赛也有81位选手报名。而1938年5月27日至6月11日期间举办的第三届维也纳钢琴大赛却只吸引了为数不多的竞争者,因为大部分人都将目光投向了于5月16日至31日在布鲁塞尔举办的一项新生赛事。这项大赛在1937年只对小提琴手开放,而到了1938年,凭借其为数可观的奖金和铺天盖地的广告,它向钢琴演奏者们吹响了集结的号角。

事实上,布鲁塞尔的这项比赛是由伊丽莎白女王发起并赞助的。女王热爱音乐且广交乐界朋友,凭借自己的威望,她共召集到29名专家担任评委会委员。我在这里将他们的名字一一列出,至于辨别他们国际知名度的简单工作,就留给读者吧:V.巴切维切斯(V.Bacevicius)、A.布里斯(A.Bliss)、布芬·德·肖萨尔(Buffinde Chosal)子爵中将、R.卡萨德修(R.Casadesus)、M.钱皮(M.Ciampi)、J.杜瓦扬(J.Doyen)、S.费恩伯格(S.Feinberg)、P.法伦克尔(P.Frenkel)、E.弗雷(E.Frey)、I.弗里曼(I.Friedman)、W.吉泽金、S.格伦戴斯(S.Grundais)、B.海茵兹(B.Heinze)、L.祖根(L.Jongen)、R.柯瓦斯基(R.Koczalski)、A.兰巴(A.Lemba)、M.马斯(M.Maes)、N.奥尔洛夫(N.Orloff)、P.佩特雷兹(P.Petrides)、J.普罗克斯(J.Prouks)、A.鲁宾斯坦、W.隆美尔(W.Rummel)、V.席勒(V.Schioler)、O.沙马洛夫(O.Samaroff)、A.斯托扬诺夫(A.Stojanov)、A.凡·艾尔佩昆·森(A.van Erpekum Sem)、E.冯·绍尔、O.文博格(O.Winbergh)、C.奇泽。

共有84名候选人参加了初赛,其中19人晋级。按照规则,最后有12人进入了决赛。决赛曲目是一首独奏曲和两首协奏曲,其中的一首协奏曲专门为这场决赛而作,选手们必须在一个星期的时间里学习并熟练地弹奏。

大赛组委会特意聘请了当时最炙手可热的比利时作曲家让·阿布西尔(Jean Absil)创作这首协奏曲。阿布西尔出生于1893年,她在1937年创作的《钢琴协奏曲》Op.30(三十年后她又写下了另两首钢琴协奏曲)正是12名决赛选手需要在专门为他们准备的琴房里研习和操练的曲子。在莫拉·林帕尼(Moura Lympany)的自传中,我们找到了带有那么一点自恋色彩的叙述,说的就是那段特殊时期:“早在第二天,我就已经对(阿布西尔的)协奏曲烂熟于心。我每天练习5个小时,比托拜厄斯叔叔(托拜厄斯·马太)建议的要多出1个小时。但那是一段非常时期,而且我也没像米凯兰杰利一样练习那么长的时间。他每天练上8小时,要知道这种超负荷练习是相当危险的。在轮到他正式演奏的前一天,他来到我们这里,异常痛苦。他的双手僵硬,任何一个手指都无法动弹。这在整幢楼房里引起了轩然大波,一名医生还被请来为他治疗。是超负荷练习的摧残导致了米凯兰杰利双手的伤情。医生告诫他,在接下来的25个小时里,他必须安静地休息。此时另一位选手答应了在第二天顶替他出场。这样,他在决赛前就能有多一天的时间进行恢复”。(莫拉·林帕尼:《她的自传》(Her Autobiography),彼得·欧文,伦敦,1991年)

在所有选手结束演奏之后,评委会为他们排定了名次:

Ⅰ.埃米尔·吉列尔斯(EmilGilels)(前苏联)

Ⅱ.莫拉·林帕尼(英国)

Ⅲ.雅可夫·弗利尔(JakovFlier)(前苏联)

Ⅳ.兰斯·多索尔(Lance Dossor)(英国)

Ⅴ.妮维雅·马利诺-贝里尼(Nivea Marino-Bellini)(乌拉圭)

Ⅵ.罗伯特·厉夫林(Robert Riefling)(挪威)

Ⅶ.阿尔图罗·贝内代托·米凯兰杰利(意大利)

Ⅷ.安德烈·杜莫蒂尔(André Dumortier)(比利时)

Ⅸ.罗索·施密德(Rosl Schmid)(德国)

Ⅹ.莫妮卡·德·拉·布吕绍勒里(Monique de la Bruchollerie)(法国)

Ⅺ.马尔切拉·布斯-巴尔扎蒂(Marcella Booth-Barzetti)(意大利)

Ⅻ.克里特·贾沃(Colette Gaveau)(法国)

他们之中,吉列尔斯、林帕尼和多索尔都已年满22岁,弗利尔26岁,而贝内代托·米凯兰杰利只有18岁,单凭这一点,他也足以被视为国际钢琴界的新希望。报纸上对他好评如潮,女王还邀请他到皇宫做客,公众甚至对他排名第七表示质疑。(根据朱莉安娜·贝内代托·米凯兰杰利打听到的“消息”,贝内代托·米凯兰杰利的“平均分”因为奇泽给出的零分而降低了不少) A+Bz/9x9p4mA5XTcIzXSoDHviL3GOSX90GEcBqOVC6NAAqognSY4ccys//tWL41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