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丑小鸭长成了天鹅

1700年出现的钢琴,一开始并不为人所重。论其音响,还不及“羽管键琴”那么嘹亮。已经弹惯羽管键琴的人嫌它不好使。制造家们却又嫌它的结构比羽管键琴来得复杂。

老巴赫重视这新事物,也批评过它的缺陷。即使到了法国大革命前夜,也便是海顿和莫扎特名噪乐坛之际,那时的钢琴仍然是一种不大理想的乐器。音域不广,音量不大,弹奏起来时有窒碍。例如莫扎特当年抚弄过的钢琴,才不过五组音,这音域同现今小学里用的簧风琴一样,还抵不上聂耳牌小型钢琴的音域宽。然而,那位空前绝后的音乐奇才就用了这种不理想的工具,谱写出二十几部钢琴协奏曲,其中有好多是妙不可言的杰作。

十七岁的舒伯特,写出了一部弥撒曲和一部歌剧,受到人们赞赏。他父亲一喜,买了架钢琴赏给他,也才五组音,这是1814年的事。(费解的是,1815年谱《魔王》时此琴已不知所终。)

那时的钢琴虽然很不完善,但它有一个特点是其他键盘乐器无法匹敌的。它可以随着手指触键的轻重,发出力度不同的音响,反应灵敏。钢琴的得名也正由于此。直译其名,应该叫“轻重琴”(Pianoforte)。也曾出现过“重轻琴”(Fortepiano)。俄语中至今还用后一名词。中国一度音译为“披霞娜”,从字面看挺文雅。许多人叫它“洋琴”,也许与日文有关。不知始于何时,“钢琴”成了大家接受的通用名词。

对“轻重琴”这个特点,必须好好领会一下它的重要性。试听17、18世纪的巴洛克风格音乐,那里面的强弱对比,一般只是一种成片成块的变动,基本上没有什么比较细腻的层次。再听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吧,可就不同了。时而切切如私语,时而轩昂如勇士赴战场,并且富于多层次的渐变与对比。像这样的力度与表情上的变化,羽管键琴就办不到了。

再拿音量来说,羽管键琴只适合于宫廷或沙龙里一小圈听众听听,钢琴却能在大庭广众的音乐厅里响若洪钟。听听贝多芬的《皇帝协奏曲》吧,一架钢琴同整个管弦乐队互争雄长,那气势何等不凡!

至于音色,孤立地拿它同竖琴之类乐器比起来,钢琴的音色似乎不算美。竖琴的音色在所有管弦乐器中是无与伦比的,然而多听了却叫人腻烦。钢琴因其音色变化多端,却无此弊。单调的羽管键琴更无法同钢琴竞争了。钢琴的声音是最耐听的。其中道理,众说纷纭。其实,奥妙就在于它的音色变化无穷,且又是虚实结合的:既有琴槌叩击之初发出的实音,又有可延续的虚声。后者既是它的弱点(不能无限延长,控制强弱),却又是其妙处,妙在其韵,如烟似雾,不可仿佛。

经过了众多发明家与匠师们的钻研试制,钢琴终于脱毛换羽,成了美丽的天鹅。而这一进展又是离不开工业技术发展的。略举几点便知钢琴的成长同工业、科技的发展关系之密切。

现代钢琴有几千个零件。每根琴弦张紧之后所受的张力约为一百八十磅到两百磅。一架钢琴全部琴弦的张力总计为十八到三十吨。

钢琴弦并非一般的钢丝。它用的材料是一种特殊钢种,叫琴弦钢。

琴弦必须张在弦架上。老式的弦架,弦很容易走音。往往在音乐会的幕间还得临时调音。钢琴出现百年之后才有人改制铁弦架。它虽是铸铁,却是一门精密工艺,搞得好不好对琴音关系很大。

所有这些,若非工业技术发展,焉能臻此? 0aDGNTAf6CiCWnWUkllyyYdO+bwf14Y+HITzmemEnPvOGrxDpvT6NokMKwMW/oJ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