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普及与庸俗化

随着钢琴这乐器的普及与旅行演奏家到处大开音乐会,钢琴音乐趣尚的水平有下降之势。

今天听来不免令人吃惊,1830年肖邦在华沙首次演奏他的《f小调钢琴协奏曲》,乐曲竟被分割为二,当中横插进一首圆号吹的轻快乐曲,另一次,换了一首小提琴曲。在这两次音乐会中,肖邦还得弹些杂曲凑合。

与此同时,克拉拉在德国的音乐会上弹贝多芬的奏鸣曲,为了使听众不至于太感枯燥,也只得权宜地在乐章之间插进些轻松花哨的音乐。

李斯特1842年到圣彼得堡开独奏会。安排的节目中大部分是他那些改编曲,压台戏是一首炫技之作:《半音阶大加洛普舞曲》。如果今天由当代“李斯特”来演奏,节目单上一定会换上一批真正有份量的名作。

有那么一个钢琴手,叫贝林格尔,从1857到1866年间,也便是从他十三岁到二十二岁,天天都在伦敦水晶宫里弹钢琴。演奏曲目除了少量肖邦的夜曲、圆舞曲与门德尔松的无词歌之外,全都是些沙龙音乐的作品。其中泰伯尔格的一曲《甜蜜的家主题变奏》特别受欢迎。听众总是一遍又一遍地要他返场重演。重复演奏之多,竟害得他夜里大做其恶梦!

19世纪中期,在业余爱好者中间最流行的钢琴曲有贝多芬的《月光》《悲怆》和含有葬礼进行曲乐章的《降A大调奏鸣曲》。然后流行起门德尔松的《回旋随想曲》,肖邦的《小犬圆舞曲》《降E大调夜曲》与《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鲁宾斯坦的《F大调旋律》,格里格的《挪威婚礼进行曲》等等。

以上是那些水平较高的爱好者的弹奏曲目。至于水平较低的那个圈子,便满足于《少女的祈祷》《黄昏鸟语》《寺院钟声》《黎明鸟喧》等等。前三者,1918年纽约出版的《世界钢琴名曲集》也仍然收入了,至今我们还可看到,却很难听到了。

凡是此类“畅销商品”,都有动听(初听!)的曲调,简单的和声与老一套的转调,外加上许多华丽的经过句、装饰音。

19世纪60年代,嘉沃特舞曲与塔仑太拉舞曲 大为时髦。于是涌出几百首这种舞曲。还从巴赫那里搬来了许多嘉沃特舞曲,反正不会有版权纠纷。

克莱门蒂的简易乐曲、亨德尔的《快乐的铁匠》也风行过一时。

如果不是《布拉格之战》这首无聊之作,它的作者捷克人柯兹瓦拉肯定早被遗忘了。在小城市与乡下的中产者家庭里,此曲曾经轰鸣了好长一段时期。虽然极俗,全欧各地竞相翻印,风靡一时。即使在作后一百年,即1878年,马克·吐温还听见一家客栈里有谁在大弹特弹此曲。“她把那种血流漂杵的战争恐怖都表现出来了。”主张英雄崇拜的卡莱尔,也谈到此曲是“强壮妇女们爱弹之曲”。遗憾的是今天已听不到这首“名曲”,也找不到谱子,无从揣想其魅力与俗气到底如何了!

* * *

多少发明者、制造家,与作曲、演奏的大师们互相协同配合,精心创造了钢琴这能“歌”、善“辩”、工于“刻画”的“机器”——钢筋铁骨的“诗人”。

在人类所有的发明创造中,钢琴是件极可珍视的东西。列宁听了《悲怆》和《热情》,情不自禁地赞叹人类的创造力。那光荣,不仅是作曲者和演奏者,钢琴也应该有一份的吧?

从19世纪的“世纪末”以来,人类这一美妙创造物不幸遭到了厄运。

首先是它被有些音乐家贬低为打击乐器一样的家伙。随后,又有人发明了异想天开的各种演奏新法。例如:以肘击,以木条压,手伸到琴肚子里去在琴弦上又是拨弄又是用东西去刮……

最干脆彻底的一种表演是:抡起铁槌,一顿猛敲,碎之而后已!

但是,钢琴没有消灭,它仍然发出动人的乐声,撼动着各种肤色、各个阶层人们的心灵。钢琴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供不应求,可为明证。 xjjUVpP0nPW6M6/xiH3Zrr7mFGPMyQaXgTQ5B+QEN5rnkAiINkjD8QQ044YikOg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