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是机械又是工艺品

小提琴出世比钢琴要早,在它定型以后变化不大。而比它年轻的钢琴两百多年来却在不断地更新,成为一种越来越完善的“音响机械”。然而,同时又不失为一种优美的工艺品。

当初克里斯托弗里这位钢琴之父手造的琴,音域不过四组半音。1790年开始有五组半的钢琴。莫扎特写的那些钢琴曲,包括协奏曲在内,在五组的风琴上也可以弹出那些音来。而库劳(1786—1832年)的小奏鸣曲,五组就不够用了。

1794年有了六组的琴。李斯特1824年在巴黎登台,弹的琴也才六组。19世纪30年代肖邦所用之琴是六组半的。

现在音乐家们用的钢琴是七又三分之一组的,即八十八键。市场上也出现过八组的钢琴。

现代钢琴的这一音域意味着什么呢?要知道,管弦乐队中的弦乐组,从低音提琴到小提琴,整个音域不过七组。至于管弦乐队的整个音域也就是八组。

钢琴的音域扩展了,这对作曲家来说是一种“解放”。贝多芬显然受到当时钢琴音域的束缚而不能畅所欲言。他谱写那些奏鸣曲时,往往只得“高拉低唱”或反过来。这从谱上是不难看出来的。后来,李斯特就揣摩作者原意,大胆加以变动。

莫扎特当然也碰到这种使他不能尽情发挥的情况,但他有时会作出巧妙的措置,不去削足适履。

肖邦有一首圆舞曲,作于1838年,曲中有一个降A音,科托(钢琴家、肖邦专家)指出,这个音显然应该高八度。但是键盘不够,只得将就了。

钢琴越造越新,越是追求响亮。这自然是反映了乐风与欣赏趣味的演变。但一个重要的背景是,演奏家的用武之地已经从宫廷与沙龙搬到了宏大的音乐厅。同时,炫技的倾向也必然需要强大的音响来配合。

这样,钢琴便从莫扎特时代的曼声娇语一变而为今日的响若洪钟。当然,它同样也可以轻如耳语。

这种变迁,又牵涉到音乐风格的表现。行家们认为,如今人们听到的莫扎特钢琴协奏曲,根本不是当时维也纳人听到的那种韵味,乐队太大,音乐厅太大,钢琴也不是当年莫扎特所弹钢琴的那种音色。总之一句话是完全失掉了那种优雅而又亲切之感。

于是,苛求的鉴赏家甚至主张,应该一切复原,连钢琴也得仿造一架,一切按原样演奏,庶几可能再现那风格(其实这里还有另外一些问题,后文中会谈到)。

要琴声响亮而又优美,整个机构都得改进。于是琴槌变大,琴弦加粗,也绷得更紧了。这架“机器”必须经得起无情敲打。不是笑话,李斯特就有过弦断槌毁的事!以往的音乐会,往往少不了一架备用的琴和调音师侍候,现在无此必要了。

大约在《共产党宣言》发表(1848年)之前,钢琴这东西基本上是一种奢侈品,只供富贵人家享受使用。像舒伯特这样的穷汉可买不起,德沃夏克在成名之前也只好上友人家借弹。友人故去,该琴便遗赠给他。那年间,名牌厂家年产不过几百架。是手工生产,价钱大而销量有限(对比一下:1985年上海钢琴厂月产五六百架)。19世纪中叶,一架三角(平台)琴,价格一百四十英镑。立式(竖台)琴是五十镑。欧美等地合计起来年产量不超过五万架。到了1910年,仅仅美国的年产量就达到了三十七万架。然而对照1850年收入水平来看,钢琴的售价反而跌了一半。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那年(1914年),只要花三十镑就买得到一架立式琴。

以往的钢琴厂,是个小而全的作坊。大部分零件都可以自行制作。以后便高度分工,有些厂家专门供应各色零件,乃至整套击弦机。于是专以组装为业的小钢琴厂也便如雨后春笋急剧增加。这恰似今天用现成的机心组装成录音机之类的产品一样。

到了19世纪后期,在欧美,中产以上人家的客厅里,少不了一架钢琴。是乐器,也是摆设。

很有意思,恩格斯写给马克思之女劳拉的信中提到他的“钢琴放在壁炉和折门之间的角落里”(时在1884年)。而往往被逼得要搬进贫民窟的马克思,当然是买不起琴的,不过马克思也在给恩格斯的信里谈到女儿们学琴之事。

一到20世纪,钢琴遇上了劲敌:留声机、收音机、录音机、电子琴等等。音乐欣赏的媒介发生了大变化。但是钢琴自有其存在的价值。据20世纪70年代的统计,全世界年产百万台,估计有上千万的人弹弄这乐器。至于中国,“钢琴热”还仅仅是个苗头而已,热闹还在后边。 oxg6s75GE+UZBkgHEqrS/S27U+54nFoBQU9m/+8xEseX9eJulUZPe1PZssdspCF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