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 世纪 80 年代,借助解放思想的强大动力,武汉大学率先揭开了教学制度改革的序幕。为了营造自由民主的学风,我们首创了一系列新的教学制度,充分调动了广大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而从他们之中涌现出了各学科领域的大批杰出人才。
十五年前,我写过一本书,名叫《大学的名片——我的人才理念与实践》。我认为,一所名牌大学,固然不能光有名楼,但光有名师也还不够。归根结底,最终还得培养出一批优秀学生,成为国家栋梁、社会精英。这样的学生,也可以叫作名生。所以名师、名生、名楼,是一所名牌大学的三宝。
武汉大学自创建以来,名师云集,名生辈出,名楼日兴,可谓集三宝于一身。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自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武汉大学培养的人才,遍布祖国各地,各行各业,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无可估量的贡献。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更因为锐意革新,砥砺精进,而使学校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我担任副校长和校长的十五年间,正是武汉大学革故鼎新、励精图治的蜕变时期。我倡导和主持的各项改革措施,集中到一点,就是既出人才又出成果,着力把武汉大学建成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学研究中心,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归根到底,人才兴校是至关重要的,没有高水平的人才,何以有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呢?同理,如果学生只是死读书,而不善于从科学研究中学习,那也绝对不可能成为杰出的人才。因此,我在任职期间,秉持“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思想,把发现人才,选拔人才,培育人才,保护人才作为学校改革和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来抓。所幸的是,我们的这些努力都没有白费。如今,我们培养的这些人才,有些是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哲学家、经济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发明家。另外,从各系的毕业生中,涌现出了诸如田源、陈东升、毛振华、雷军、阎志、艾路明等享誉全球的著名企业家群体。在 2020 年武汉遭遇新冠肺炎的肆虐中,他们挺身而出,一人捐建十所医院者有,竞相捐赠亿万之资者有,武大企业家联谊会从韩国购买一百八十一吨防疫用品和医疗设备,租用四架专机运抵武汉,捐给武汉抗疫指挥部,充分体现了他们赤子之心和奉献精神。
同样,在这次罕见的疫情中,毕业于武大医学院的学子挺身而出,其中有最早发出疫情预警的艾芬、李文亮,第一个确诊新冠肺炎并报告院领导的张继先;更有多位医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是李文亮、刘智明、肖俊、黄文军、徐友明……毕业于武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子或直逼现场,实情播报,或联袂发声,建言献策;毕业于武大其他院系的学子无论身在海内外,万众一心,英勇无畏,纷纷在自己的专业、专长和岗位上倾心尽力。
大学是思想启蒙之地,是一个人的人格和精神的养成之所,是一个社会的智识和思想的孵化器。大学培养的人才,不光要有高深的专业知识,还要有高尚的人格,深邃的智慧。武汉大学培养的人才,不是那种书呆子式的人才,而是要有求异、求变和求新的创新精神,在人格方面有道义担当,在思想方面有独立思考的人才。从武汉大学毕业的学生,走出校门以后,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戛戛独造,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部门,都有独特建树。他们都在各自的星座上闪烁着耀眼的光亮。他们都是武大一张张靓丽的名片,是武大的光荣和骄傲!
编撰“珞珈之子文库”,目的在于以文字的形式反映这些杰出校友们的成就。这套文库是一项巨大的文字工程,其编撰的指导思想是,要有真实性、思想性和前瞻性,为后人留下一笔思想财富。文库收入的范围,主要集中展示自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七十年间武大优秀毕业生的人生经历,精神旅程和事业成就。“珞珈之子文库”由这些优秀毕业生“夫子自道”,或随笔精品,或选辑佳作,或记录人生感悟,或接受采访,或自述经历,或总结经验,或集合演讲,总之都是他们人生全部的直接展示。
“珞珈之子文库”将分为五辑,即“哲学 · 教育”“文学 · 艺术”“史学· 法律”“经济· 企业”“科学· 技术”。鉴于出版、发行和读者的面向,这套文库暂时不包括专深的科学与技术学术论著或论文集,此类学术成果,将会以其他形式奉献给读者,也一定要载入武汉大学的史册。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时代在前进,科学教育日新月异,相信武汉大学未来将会培养出更多杰出人才。因此,“珞珈之子文库”是一项滚动计划,希望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使她成为母校的一个品牌,将历届毕业的优秀珞珈学子的成就收入这套文库,通过这种直接的展示,我们不但能得见其人,而且能得闻其事,能领略其思想人格和精神风貌,实在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也许,五十年甚至一百年以后,当我们再回望她的意义时,她将会是一部记录人才成长的史料库,一部表现独立思考的思想库,一部具有前瞻性的信息库,充分展现“珞珈之子”的精神风采,是一座熠熠生辉的文字丰碑。
我的学生野莽是从中文系首届插班生走出的著名作家,迄今他已著作等身,现在正处于创作的黄金年龄。去年秋天,他和几位作家倡导准备编撰“珞珈之子文库”,拟邀请我担任总主编,我已垂垂老矣,而且还要照顾病重的老伴,自知力不从心。但鉴于我们都经历了那个改革的黄金时代,于情于理又都不能拒绝,故只能勉力为之。
是为序。
刘道玉
2020 年 3 月 9 日于珞珈山寒宬斋
年前,武大的老校友周百义先生来电,说刘道玉基金会计划出一套武汉大学毕业学人的丛书,希望我能加入一本。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老校长交代的事情,我没有理由不全力以赴。我在以往的出版合同中搜检了一下,发现这本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4 年出版的《西方哲学探赜》已经到期,其中收入了我在西方哲学研究 30 年中各个不同时期发表的一些重要的文章,涉及古希腊哲学、近代和现代西方哲学的许多聚焦性的问题,且均有自己的一孔之见。于是便选定了这一本进行修订再版。当今时代,国人对西方哲学和西方思想的研究早已经过了泛泛而谈和单纯介绍的阶段,虽然作为普及工作也还有一定的必要性,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理论问题进行一番深度的探讨和挖掘,也就是所谓的“探赜”。中国学者不能永远跟在西方学者后面拾人家的余唾,而应该在他们所关心的哲学问题上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以形成与西方哲人的平等对话。本书就是在这方面所做的一些尝试。
本书为 2014 年版的《西方哲学探赜》一书的修订本。这次修订在书的篇目上有所调整,这就是删除了《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 12 节(§12)的解读》和《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第一学期,绪论)》两篇文章,因为这两篇文章的内容在我的《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句读》和《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中都已经包含着了,现在这两个“句读”都早已出版,就不再重复收入了。与此同时,又新增加了六篇文章,即《论康德美学的认识论结构及其改造》《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自我意识溯源》《黑格尔的家庭观和中国家庭观之比较——读〈精神现象学〉札记(之一)》《黑格尔的三种精神标本:浮士德、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读〈精神现象学〉札记(之二)》《“面相学”和“头盖骨相学”在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意义》《从黑格尔的一个误解看卢梭的“公意”》。至于最后作为附录的“思想自述”和当时的成果总目,由于篇幅限制就略去了。并且我认为,这种自述和总结最好是在学术历程即将结束时再去回顾,那时会有一个更加完全的整体概括。就目前而言,我的《自否定哲学》正在紧张的撰写中,最后写成什么样子还未可知,所以现在还不到作总结的时候。
此外,趁这次修订,笔者对全书从头至尾进行了一番仔细的核对,改正了个别打印错误,尤其是对所有的希腊文都进行了检查,把原先所省略掉的字母上面的变音符号都补上了。当年写这些文章的时候,国内学者还刚刚接触古希腊文,这方面的要求还不太严格,只要能把字母打上去就可以了;在电脑上打出合格的(带变音符号的)古希腊文的技术问题也是直到近年来才得到解决,更何况现代正规希腊文也去掉了大部分这类符号,所以学界一般也不很看重这一问题。但随着海德格尔热在国内的盛行,国人从西方哲学的源头古希腊哲学来检视整个西方哲学与文化的热情也被调动起来了,年轻学子学习古希腊文的兴趣越来越高,甚至有不少学者还留学西方学习希腊文和希腊哲学。在这一新的学术环境之下,理应对学者们的操作规范提出更高的要求。
这次修订再版,同样希望学界同人提出批评指正,如能形成讨论商榷的风气,更是有利于打破国内思想界的沉闷空气,功莫大焉!
邓晓芒2020 年 1 月 7 日于喻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