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4.1 水位的人工观测设备

4.1.1 水位的人工观测设备可包括水尺、测针式水位计和悬锤式水位计。

4.1.2 水尺分直立式、倾斜式、矮桩式等形式。选择水尺形式时,应优先选用直立式水尺;当直立式水尺设置或观读有困难时,可选用倾斜式水尺或其他观测方式;在易受流冰、航运、浮运或漂浮物等冲击以及岸坡平坦的断面,可选用矮桩式水尺;当断面情况复杂时,可按不同的水位级设置不同形式的水尺。

4.1.3 水尺面宽不宜小于5cm。水尺刻度应清晰,最小刻度应为1cm,误差不应大于0.5mm,当水尺长度在0.5m以下时,累积误差不得超过0.5mm;当水尺长度在0.5m以上时,累积误差不得超过长度的1‰。数字应清楚且大小适宜,数字的下边缘应靠近相应的刻度处。刻度、数字、底板的色彩对比应鲜明,且不易褪色和剥落。

4.1.4 水尺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水尺设置的位置应便于观测人员接近和直接观读水位。在风浪较大的地区,宜设置静水设施;

2 水尺观读范围,应高于测站历年最高水位0.5m以上、低于测站历年最低水位0.5m以下。当水位超出水尺的观读范围时,应及时增设水尺;

3 同一组基本水尺,宜设置在同一断面线上。当因地形限制或其他原因不能设置在同一断面线时,其最上游与最下游水尺的水位落差不应超过1cm;

4 同一组比降水尺,如不能设置在同一断面线上,偏离断面线的距离不得超过5m,同时任何两支水尺的顺流向距离不得超过上、下比降断面间距的1/200;

5 相邻两支水尺的观测范围应有不小于0.1m的重合;当风浪经常性较大时,重合部分可适当增大;

6 当发生地震、滑坡、溃坝、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需要紧急观测水位时,水尺的布设可视观测目的要求和地理条件而定。

4.1.5 水尺的编号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设置的水尺应统一编号。各种编号的排列顺序应为组号、脚号、支号、支号辅助号。组号代表水尺名称,脚号代表同类水尺的不同位置,支号代表同一组水尺中从岸上向河心依次排列的次序,支号辅助号代表该支水尺零点高程的变动次数或在原处改设的次数。当在原设一组水尺中增加水尺时,应从原组水尺中最后排列的支号连续排列。当某支水尺被毁,新设水尺的相对位置不变时,应在支号后面加辅助号,并用连接符“—”与支号连接;

2 水尺代号代表水尺的不同位置。各种水尺代号应符合表4.1.5的规定;

表4.1.5  水尺代号

img

注:1 设在重合断面上的水尺编号,按P/C/S/B顺序,选用前面一个,当基本水尺兼作流速仪测流断面水尺时,组号用“P”;

2 必要时,可另行规定其他组号。

3 当设立临时水尺时,在组号前面应加符号“T”,支号应按设立的先后次序排列,当校测后定为正式水尺时,应按正式水尺统一编号;

4 当水尺变动较大时,可经一定时期后将全组水尺重新编号,一般情况下一年重编一次;

5 水尺编号的标识应清晰直观。直立式水尺宜标在靠桩上部,矮桩式水尺宜标在桩顶,倾斜式水尺宜标在斜面上的明显位置。

4.1.6 直立式水尺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直立式水尺的水尺板应固定在垂直的靠桩上,靠桩宜呈流线型,可用型钢、铁管或钢筋混凝土等材料制作,也可采用直径10cm~20cm木桩。当采用木桩时,表面应做防腐处理。安装时,应将靠桩浇注在稳固的岩石或水泥护坡上,或直接将靠桩打入河床;

2 靠桩入土深度应大于1m。松软土层或冻土层地带,宜埋设至松土层或冻土层以下至少0.5m;在淤泥河床上,入土深度不宜小于靠桩在河底以上高度的1.5倍;

3 在阻水作用小的坚固岩石或混凝土块石的河岸、桥墩、水工建筑物上,可直接刻绘刻度或安装水尺板;

4 水尺应与水平面垂直,安装时应吊垂线校正。

4.1.7 矮桩式水尺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矮桩入土深度与直立式水尺靠桩相同,桩顶应高出床面10cm~20cm,木质矮桩顶面宜打入直径为2cm~3cm的金属圆头钉,用于放置测尺;

2 两相邻桩顶的高差宜在0.4m~0.8m之间,平坦岸坡宜在0.2m~0.4m之间;

3 淤积严重的地方,不宜设矮桩式水尺。

4.1.8 倾斜式水尺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倾斜式水尺的坡度应大于30°;

2 倾斜式水尺应将金属板固紧在岩石岸坡上或水工建筑物的斜坡上,按斜线与垂线长度的换算,在金属板上刻画尺度,或直接在水工建筑物的斜面上刻画,刻度面的坡度应均匀,刻度面应光滑;

3 倾斜式水尺宜每间隔2m~4m设置零点高程校核点。

倾斜式水尺的尺度刻画可采用下列两种方法:

1 用测定水尺零点高程的水准测量方法在水尺板或斜面上均匀测定几条高程控制线,然后按比例内插需要的分划刻度;

2 先测出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然后按照斜面长度与垂直长度的换算关系绘制水尺刻度。

4.1.9 临时水尺的设置和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及时设置临时水尺:

1 )原水尺损坏;

2 )原水尺冻实;

3 )原水尺处干涸;

4 )断面出现分流且分流流量超出总流量的20%;

5 )发生特大洪水或特枯水位,超出原设水尺的观读范围;

6 )分洪溃口;

7 )其他特殊情况。

2 临时水尺可采用直立式或矮桩式,并应保证在使用期间牢固可靠;

3 当发生特大洪水、特枯水位或水尺处干涸冻实时,临时水尺应在原水尺失效前设置;

4 当在观测水位时才发现观测设备损坏时,可立即打一个木桩至水下,使桩顶与水面齐平或在附近的固定建筑物、岩石上刻上标记,先用校测水尺零点高程的方法测得水位,然后再及时设法恢复观测设备。

4.1.10 水尺设置后,应按下列规定测定其零点高程:

1 水尺零点高程的测量应按四等水准的要求进行,当受条件限制时,水尺零点高程测量高差不符值和视线长度可按表4.1.10执行;

表4.1.10  水尺零点高程测量允许高差不符值和视线长度

img

注:1 采用单面尺时,变换仪器高度前后所测两尺高差之差与同站黑红面所测高差之差限差相同。

2 n 为单程仪器站数,当往返站数不等时,取平均值计算。

3 测量过程中应注意不使前后视距不等差累积增大。

2 往返两次水准测量应由校核水准点开始推算各测点高程。往返两次测量水尺零点高程之差,在允许误差之内时,以两次所测高程的平均值为水尺零点高程;当超出允许误差时,应予重测。

国际标准对水尺零点高程的测量精度要求很高,ISO1100/1中规定“从测站水准点测至水尺的不确定度不应超过±1.0mm”。鉴于我国目前大部分测站仍只有相当于S 3 级系列的水准仪,所以本标准规定应用四等水准,并考虑到一些测站受地形条件限制或只有相当于S 10 级系列的水准仪,本标准规定,当受条件限制时,可执行表4.1.10的规定。

4.1.11 水尺零点高程校测的频次与时机应以能掌握水尺零点高程的变化情况、取得准确而连续的水位资料为原则,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每年年初或汛前应校测全部水尺,汛后应校测本年度洪水到达过的水尺;库区站应根据水库的蓄水过程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水尺校测;

2 有封冻的测站,还应在每年封冻前和解冻后校测全部水尺。当汛后与封冻、汛前与解冻相隔时间很短时,可以适当减少校测次数;

3 冲淤严重或漂浮物较多的测站,在每次洪水过后,应及时校测洪水到达过的水尺;

4 当发现水尺变动或在整理水位观测成果时发现水尺零点高程有疑问,应及时进行校测。

4.1.12 校测水尺零点高程时,当校测前后高程相差不超过本次测量的允许不符值,或虽超过允许不符值,但基本水尺小于10mm、比降水尺小于5mm时,其水尺零点高程应采用校测前的高程;当校测前后高程之差超过该次测量的允许不符值,且基本水尺大于10mm、比降水尺大于5mm时,经复测确认后应采用校测后的高程,并应及时查明水尺变动的原因及时间,确定水位的改正方法,并订正有关水位。

4.1.13 水尺零点高程应记至1mm。当对计算水位无特殊要求时,其采用值可记至1cm。

4.1.14 人工观测的水位计包括测针式和悬锤式两种。测针式水位计适用于有测流建筑物或有较好的静水湾、静水井的水位站;悬锤式水位计适用于断面附近有坚固陡岸、桥梁或水工建筑物的岸壁可以利用的水位站。

4.1.15 测针式水位计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宜能测到历年最高和最低水位。若测不到时,应配置其他观测设备;

2 当同一断面需要设置两个以上水位计时,水位计可设置在不同高程的一系列基准板或台座上,但应处在同一断面线上;当受条件限制达不到此要求时,各水位计偏离断面线的距离不宜超过1m;

3 安装时,应将水位计支架紧固在用钢筋混凝土或水泥浇注的台座上,测杆应垂直,可用吊垂线调整,并可加装简单的电器设备来判断和指示针尖是否恰好接触水面。

设置两台以上测针式水位计时,可根据水位变化情况,将水位计设置于不同高程的一系列基准板或台座上,轮换卸装使用,也可将其与水尺结合使用。由于使用测针式水位计的最大优点是能获得精度较高的资料,因而规定设置测针式水位计允许偏离断面线的距离不宜超过1m,否则将失去采用设置测针式水位计的意义。

4.1.16 悬锤式水位计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宜能测到历年最高、最低水位。若测不到时,应配置其他观测设备;

2 应设置在水流平顺无阻水影响的地方;

3 安装时,支架应紧固在坚固的基础上,滚筒轴线应与水面平行,悬锤重量应能拉直悬索。安装后,应进行严格的率定,并定期检查测索引出的有效长度与计数器或刻度盘读数的一致性,其误差应控制在±1cm范围内。

4.1.17 测针式和悬锤式水位计的基准板或基准点的高程测量应与水尺零点高程测量的要求相同。其编号方法可按水尺编号的有关规定执行。 ZgOhp9TnFMSkdsWB0ZcFZJaTvqjBdEoiXmaesTOXrqret9V2FzdaoI5mreHISbn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