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社交关系是阶层的遮羞布

01

纵横魏、晋、隋、唐的门阀士族到底是怎么消失的?很多人都说:因为有了科举制啊。其实不是。隋唐时期依然是正儿八经的士族社会,寒门能通过科举制出人头地的寥寥无几,即便是“漏网之鱼”也会被人看不起。

写“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张九龄,早年间考中进士,在唐玄宗时官至宰相,文坛政界两开花,很成功吧?可有次唐玄宗和他聊天,他就把天聊死了。

唐玄宗和蔼可亲地问:“你什么家庭啊?”张九龄有点慌:“臣……臣的祖父是录事参军,父亲是县丞,也算殷实人家。”唐玄宗说:“嗨,不就是寒门嘛,你直说呀。”

然后又聊起亲戚、兄弟、朋友圈……张九龄被问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出宫后是浑身冷汗、脸色煞白。为什么?虽然张九龄出生于中产阶级,但在皇帝和门阀士族眼中,他只是寒门。士族从骨子里就看不起他,他也自惭形秽。

就算中了进士,你也进不了人家的圈子。维系士族门阀、上流社会和阶层的纽带就是社交关系,社交关系决定了他们的前途。

02

隋、唐的科举制度问题很多。隋文帝当皇帝后,发现“九品中正制”都被玩坏了。几百年来,朝廷官员基本是根据门第、关系来推荐的,鱼龙混杂。

于是,他对大臣们说:“你们推荐的人到底有没有本事,咱也不知道,那就通过考试来筛选吧。”这便是科举制的雏形。这和明、清的科举有很大的不同。此时的科举是先进行推荐,然后再通过考试来过滤,所以还是在小圈子里玩。唐朝时,科举的对象扩大到学校、地方,但也有一个漏洞:不糊名。

我们考试会在卷子上填写考号、名字、班级等,唐朝是在卷子上写名字、住址、祖上官职……这样的话,阅卷老师一看就明白了:自己人当然录取,不认识的自然落榜。黄巢同学屡试不中一点儿都不冤,你一介私盐贩子,人家才不跟你一起玩儿呢。

为了进入考官的视野,唐朝人会在考试前去长安活动,把自己的诗集和家谱送给考官,以求关照。要不然,“干谒诗” 是怎么来的呢?

在这种体制下,科举只是门阀士族的调节器、筛选机,只能起到内部净化的作用,与广大人民群众是无缘的。

举个例子吧。“关陇八柱国”有一个叫于谨的人,和李世民、杨广的爷爷都是亲密战友。到了晚唐,他有一个后代叫于琮。于琮有能力、有志向,却一直得不到重用,每天都过得很郁闷。正好,唐宣宗要选女婿,秘书监郑颢就说:“我知道你很棒,但是你得先进核心圈子啊。不如你先当个驸马如何?”于琮一口答应了下来。

于是,郑颢让他去参加科举,然后和考官打招呼:“他以后是驸马,多多关照啊,拜托了。”后来于琮中进士、娶公主,最后官至大唐宰相。

科举制消灭门阀士族了吗?没有的事。他们在科举的帮助下,生活得更美好了。

03

朝廷用科举来选官,也迫使门阀士族更注重学业,毕竟诗文写不好,家世再牛也没用。彼时,优质教育资源基本集中在长安和洛阳。离长安、洛阳越近的地方,越能享受到名师、教材、学风的红利。如果出生在福建、辽东、广西之类的地方,读书就很吃亏了。而长安又是首都,更胜洛阳一筹。

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家族纷纷离开故地,来到长安定居,一方面积极向权力中心靠拢,另一方面谋划子弟的学业前程。太学、国子监、四门学等名校都在长安,就算名额有限,能交个朋友也好啊。

而此地最有名的是“五姓七家。”赵郡李氏,乍一看还以为是河北人,其实他们从唐朝中期就举家搬到关中了,和河北赵郡没有半点儿关系。荥阳郑氏、清河与博陵崔氏、范阳卢氏的族人,但凡能做到高官的,也基本定居河洛地区 ,留在家族故地的都是没出息的。

长安和洛阳汇聚了大半士族。“安史之乱”后,关东逐渐进入藩镇割据的模式。为了保护生命财产和学业前程,愈加促使门阀士族向河洛地区迁徙。到了晚唐,关东藩镇已是平民和军人的天下。

04

门阀士族集中在长安有什么好处呢?他们早已放弃了地方的根基,把身家性命和朝廷命运捆绑在一起,让门阀士族和朝廷成为利益共同体。

地方则是平民和军人的乐园,所以在晚唐藩镇割据的岁月,只有藩镇兵变、平民造反,绝对没有门阀士族推举一个司马懿出来,分一杯羹。时代不同了,保护朝廷、保护长安,就是保护士族自己。

士族的朝廷、平民的藩镇,再加上统领禁军的太监,组成了晚唐的铁三角,让大唐在“安史之乱”后继续生存了150年。

在这150年中,门阀士族反而迎来了第二春。赵郡李氏出了17个宰相,荥阳郑氏号称“郑半朝”,清河崔氏有10位宰相……而在盛唐前期,朝堂没有过他们的位置。

既然早已放弃了地方根基,门阀士族维持地位的唯一方式就是社交关系。这是保护伞,也是最后的遮羞布。在一个圈子里,大家互相提携、互相帮助,就算有困难也不要紧,打个招呼就能中进士,长安依然是他们的天下。只要社交关系在,他们就不会掉落阶层。

可如果他们的朋友圈不存在了呢?

05

唐朝的长安历经多次屠杀。“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着急跑路,只带了和自己亲近的王爷、公主,留在长安的宗室,大多被叛军屠戮。皇家尚且如此,何况臣子。无数大臣、豪族都没有逃脱叛军的屠刀,门阀士族在这场战争中元气大伤。不过还好,剩下的幸存者依然可以把断裂的朋友圈重新连接,开启晚唐辉煌的大门。

然而真正的绝杀,来自黄巢之乱。看看《资治通鉴》的记载:“黄巢杀唐宗室在长安者无遗类……巢复入长安,怒民之助官军,纵兵屠杀,流血成川,谓之洗城。”大唐宗室只要留在长安的,一个不留,满朝公卿和门阀士族也被杀得人丁大减。迎娶广德公主的于琮,就死在此时。

这些事都被诗人韦庄写在了《秦妇吟》中:

家家流血如泉沸,处处冤声声动地。

舞伎歌姬尽暗捐,婴儿稚女皆生弃。

……

华轩绣毂皆销散,甲第朱门无一半。

含元殿上狐兔行,花萼楼前荆棘满。

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

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

当维系社交关系的人都大半被杀之后,朋友圈也就散了。更重要的是,在一片大乱中,门阀士族的谱牒也丢了。没有谱牒,活下来的人都成了个体。这个人到底是叔叔还是二大爷,大婶是哪家的,亲戚都有谁,完全搞不清楚。社交网络,断得一干二净。

从此以后,门阀士族的幸存者再也不能恢复社交网络,重新搭建起自己在长安的平台,只能维持生存。

905年,朱温在白马驿杀死朝臣三十余人,并且投入黄河,幸存下来的门阀士族骨干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06

君以此兴,必以此亡,门阀士族依靠社交关系兴旺了900年,最终又在时代的变迁中,因为社交网络断裂而消散。从表面上看,他们是败给了黄巢的屠刀,实际上,他们是败给了时代的进程。

门阀士族在晚唐的社交关系是寄生于朝廷的躯体之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当社会秩序崩塌、平民崛起,他们再也不能像祖先一样,在乱世中重振家业。这就是历史的进程。

在唐朝立国时,他们的家族决定放弃故地、迁往长安时就已经决定了。而那时,他们还有别的选择吗?似乎没有。 Zy6pLzrpJ7EKIm+/LCzQgeTNkjbVuOE/23Iy+iv9veo8f34XtzTliEB+vvMF/Pb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