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环境

到目前为止,我们仅讨论了机体本身的性质。现在我们需要再谈谈机体所处的位置和环境。我们必须毫不犹豫地承认,行为本身不足以让人类的动机自我实现,只有通过行为与环境和其他人相互作用才能使动机自我实现。任何动机理论都要将这一点纳入考量,而且不仅要考虑环境,也要考虑在机体中文化的决定作用。

除了承认环境的影响,还要警示理论家不能过度关注外部、文化、环境或情境,因为我们在这里研究的重点毕竟还是有机体和性格结构。情境理论很容易走向这样的极端:将有机体看作其所处环境的附属物,大概相当于一个障碍物,或者某个他希望获得的物品。我们需要记住,个人在一定程度上创造了他自己的障碍物和他认为有价值的对象,并且他某种程度上必然是被这个环境中的某个机体所提出的条件定义的。据我所知,我还不知道哪一个对环境的定义或描述可以脱离在这个环境中运行的某个特定有机体。假设一个孩子在达成某个目标或者获得某个对他有价值的物品时遭遇了某种障碍,在这里我们需要指出,这个孩子不仅是那个有价值的物品定义者,也是那个障碍物的定义者。在心理学中,没有所谓的障碍物。障碍物之所以称为障碍物,是因为某个人在试图达到既定目标时,这个事物对他造成了阻碍。

在我的印象里,不充分的动机理论是极端或排他的情境理论滋生发展的最佳土壤。例如,任何纯粹的行为理论都需要情境理论才能变得有意义。如果一个动机理论是基于现有的内驱力而不是基于目标或需要的话,这个动机理论需要强有力的情境理论的支撑才不至于失败。但是,一个强调永恒的根本性需求的理论家会认为,这些需求的永恒性是相对的,并且独立于这个机体所处的特定情境。因为需求不仅会以可行范围内最高效的方式组织自己活动的可能性,而且还可以组织和创造外部现实。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接受考夫卡(Koffka)对地理学环境和心理学环境的区分,那么理解地理学环境是如何成为心理学环境的唯一符合要求的方式是要明白:心理学环境的组织原则是处在这个特定环境中的机体的现有目标。

合理的动机理论必须对情境做出考虑,但也绝不能成为纯粹的情境理论。除非我们明确希望放弃探索机体的永恒性,并转而研究机体所生活的世界。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争论,我要在这里强调我们现在研究的不是行为理论,而是动机理论。行为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动机和环境只是其中的两种因素而已。对动机的研究并不是要取消或否定对情境性因素的研究,它的存在是作为对后者的补充。在更大的结构中,它们都有各自的位置。 ecbCEOq8BpEyxlFwCQD5CDSfBsxNsBxmcDVrm9ShStHOesIvUK7rc6WYqU9r14E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