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手段与目的

如果我们仔细审视日常生活中一般性的欲望,我们会发现它们至少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即它们通常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我们渴望金钱,这样就可以购买汽车。我们想要购买汽车,是因为其他邻居拥有汽车,而我们不希望感到自己低人一等。有了汽车,我们就可以维护自己的自尊心,还可以赢得他人的爱戴与尊重。通常,在分析有意识的欲望的时候,我们可以进一步追根溯源,探索这个人更深层次、更根本性的目标。换言之,这与心理学中的症状拥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些症状本身并不十分重要,但它们的终极含义(即它们的终极目标或效果可能是什么)却非常重要。对症状本身的研究无关紧要,但是对症状背后的动态的意义的研究却举足轻重,因为后者可以带来丰硕的成果。其中一个例子就是精神疗法的产生。每日在我们脑海中数十次闪过的欲望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代表的含义,它们引导的结果,以及经过更深层分析以后它们体现的终极的含义。

这种更深层的分析的一个特点,即经过层层分析之后,它最终总会将我们引向特定的目标或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似乎本身就是目的,不再需要我们进一步的辨明或论证。这些需要在普通人身上拥有特定的体现,它们不会被直观地发现,但经常作为多重特定且有意识的欲望的一种概念性的延伸。换句话说,从某种程度上讲,关于动机的研究必须是对于人类终极目标、欲望和需要的研究。

这些事实向我们证明合理的动机理论的另一个必要性。因为我们不常在意识中直接发现这些目的,所以我们不得不立刻解决无意识的动机的问题。仅仅对有意识的动机的生活加以研究会使我们遗漏许多与直观可见的意识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方面。精神分析总能向我们证明,有意识的欲望和无意识的终极目标之间的关系并不总是直观明了的。确实,这种关系与反应形成一样可能是消极的。因此,我们可以断言,合理的动机理论可能无法忽视无意识生活。 QtMyT+8q760TzFIISM4BqUh927IqA64AIyMTHrdAzgT5tPkx5SlefOcAhPZ8Q4p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