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动机和动物实验数据

从事动机理论研究的学院派心理学家大部分依赖动物实验获取资料。虽然动物不同于人类这点是不言自明的真理,但不幸还得在此重申一遍。因为我们通常认为动物实验的结果是我们的人性理论建设必须依照的基本数据 。动物实验确实可以发挥很大的用处,但前提是我们要谨慎而明智地使用它们。

还有一些其他的考量也与“动机理论必须是以人类为中心而不是以动物为中心”的论点相关。首先我们需要讨论本能的概念,我们可以将本能确定为一个动机单位。这个单位中,内驱力、受促动的行为、目标物及目标效果都明显是由遗传决定的。随着物种等级的升高,我们可以看到上述定义的“本能”呈现逐渐消失的趋势。比如,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可以毫无疑问地在小白鼠身上发现饥饿本能、性本能和母性本能。在猴子身上,性本能确已消失,而饥饿本能也显然在很多方面被削弱,只有母性本能仍继续存在。在人类身上,所有三个本能都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遗留下来的遗传性反射、遗传性内驱力、自发学习、动机行为中的文化学习、以及目标物的选择(详见第六章)。因此,如果我们检视人类的性行为,我们可以发现,虽然纯粹的内驱力本身是遗传下来的,但对对象和行为的选择必然是在生活的历史过程中获得或习得的。

随着观察的物种越来越高级,我们可以看到口味变得越来越重要而饥饿感变得越来越次要。也就是说,小白鼠对食物选择的变量要比猴子对食物选择的变量少,而猴子对食物选择的变量比人类对食物选择的变量少。

最后,随着观察的物种等级的升高,随着本能的力量的减弱,我们会发现对文化和适应性工具的依赖程度逐渐升高。因此,如果不得不使用动物数据,我们需要牢记到这些事实。比如,在动机实验中,我们应该更倾向于使用猴子而不是小白鼠,原因很简单:因为人类与猴子的相似程度要远高于人类与小白鼠的相似程度。哈洛(Harlow)和许多其他的灵长类动物研究学家对此已经给出了充分的证明。 0ER0KArz/tKFqaNgWIJO55e26PV38VbDuCYLB1mblIDni7eT8yJHinkjKEb6zzf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