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 失眠

失眠最多见的原因就是情绪不佳

总有一些朋友,凌晨三四点钟发朋友圈:“又是一夜无眠,真没办法!”失眠已经成为困扰现代人的普遍问题了。

失眠最多见的原因就是情绪不佳。各种压力、焦虑、生气等都有可能导致失眠。另外,家庭里的各种冲突也会导致失眠,一些心思比较重的女性更容易受到影响。

如何判断自己的失眠是由肝气不舒导致的?

首先,这种人的舌头伸出来是尖尖的。

一般情况下,人们的舌头伸出来是椭圆形的,但肝气不舒之人的舌头往往是尖尖的,舌两侧偏红,有的舌苔还很厚。

其次,这些人会有口苦、口干、恶心、头晕、胃口不佳、胸闷、心悸、胁肋胀痛、心烦易怒、失眠多梦等症状。

其中,口苦和失眠是最主要的诊断依据。除此之外,其他症状如果有两三条吻合,就要怀疑是肝气不舒引起的失眠了。

曾经有位学员在我讲课后突然找到我,说他有位在新疆的朋友,朋友的妻子常年失眠,半年没有睡觉了 (这当然不可能,因为人如果不睡觉,不出几天就崩溃了。很多失眠患者都声称自己几天未睡觉,医学专家对他们进行过仪器检测,发现他们其实都不同程度地睡过,只是他们没有任何记忆 而已)

这对夫妻从乌鲁木齐直接飞来找我。见面后,我判断她的失眠是由于情绪不好引起的,她当时极力否认,说生活无忧,怎么会情绪不好。但是我相信自己的判断,给她开了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味,让她回去泡脚。

回去用了5天,这位女士已经可以每天睡5小时了。后来又过了大约10天,她来电话说已经彻底痊愈了,还特别强调“是真的痊愈了”。

情绪不佳导致的失眠,可用疏肝安神方泡脚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味调理的是少阳病之胸满、烦惊、谵语、小便不利等证。

这个方子里,小柴胡汤可解少阳之邪;龙骨、牡蛎可镇惊潜阳,起到收敛心神的作用;桂枝可通阳化气,疏解肝郁;茯苓可泻三焦之水,能补脾以安定中焦。

这个方子主要是疏解不良情绪导致的肝郁,调节情志失调的。我当年在看伤寒医案的时候,发现用这个方子的病例很多都是用来调理神志,尤其是情绪失控等问题,如狂躁、精神病、抑郁等。而且这个方子调理失眠的效果非常好,有的人失眠20多年了,用这个方子泡脚几天以后,睡得很好。

于是我慢慢探索,最终确立了一个大概的加减思路,把方子做了调整。

疏肝安神泡脚方

配方: 柴胡6克,黄芩6克,法半夏6克,党参6克,炙甘草6克,茯苓30克,煅龙骨30克,煅牡蛎30克,珍珠母30克,桂枝6克,郁金6克,远志6克,香附6克,生地6克,白芍6克。

做法: 上述药材加水熬40分钟,然后将药汁分成2份,早晚兑入温水泡脚,每次20分钟,水温不要太热,水没过脚面就可以了。

叮嘱: 一般泡1周为一个疗程,大约泡3周即可。

药物可以一时纠偏,但没有一个人是可以靠着药物活一辈子的。

对于身体严重失调的人,口服和泡脚相结合效果更好。如果想要口服中药,一定要请中医根据自己的体质稍做加减才行。口服一般要加上生姜和大枣,我推荐生姜3片,大枣12枚 掰开)

有的人肝火明显,要加上丹皮6克、炒栀子6克。

如果失眠严重,晚上除了用此方泡脚,可以加上山萸肉6克、五味子3克熬水,用此水冲服炒酸枣仁粉3克。每晚服用一次即可,具有养肝血、安心神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肝气不舒引起的失眠,泡脚后会明显感觉容易入睡了。但是,这个方子确实不是专门用于安眠的,它的主要作用是疏肝安神。睡眠转好,只是一个结果而已。

为什么要泡脚呢?

现代人普遍存在脾胃虚弱的问题,如果让药物通过皮肤吸收进入经络,效果会更好,大家也更容易接受。很多老人本来就有每天泡脚的习惯,如果有了这个方子,应该更容易调理。

我建议,只要是情绪不好引起的身体问题,除了及时去医院治疗以外,平时可以用这个方子在家泡脚,辅助调理。

如果失眠的患者除了肝气不舒,还伴有血虚的症状该怎么办呢?

这需要用前面的方子先泡脚一两周,然后再服用玉灵膏。

对于有湿气的人 (舌苔厚腻) 可以先用赤小豆30克、薏米30克、山楂3克,熬水喝2天,再服用玉灵膏,也可以同时服用。

我认为,在失眠患者中,前文这几种证型大约占90%,其他证型导致的失眠其实很少。那种“胃不和,则卧不安”的人,多数是暂时性失眠,几天后就会自己缓解。当然您也可以服用保和丸或大山楂丸来调理。

中医里还有心肾不交引起的失眠,坦诚地讲,这种证型比较少见。我曾遇到过一位广东的心脏手术后的患者,他患有顽固性失眠,各处治疗都没有效果。找到我后,我看到他的舌头前半段很红,舌根却白苔厚腻,这是心肾不交,心火炽于上,肾水寒于下的表现。我就用交泰丸帮他调理,效果立竿见影,几天就痊愈了。但是这样的例子其实并不多见,只是因为太典型,所以记载了下来。 sUuuhuVNov4pp0trQELBI9zjq5TOEm6TGrEbWI/wPJ5QgBGdkuOMIlLbTYq0l/v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