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华北平原

19世纪末,一位美国传教士医生描述了他到义和团运动中心地区的旅行:

我们现在穿过一片平原,那里的人口照样稠密。大约每隔一英里就有一个村庄,村里有土坯房,屋顶用麦秸或芦苇盖成。这些村庄大都有久经风雨的土围墙,有的甚至还有门楼和笨重的大门。村里有树,但旷野上却根本没有任何树木或灌木,每一寸可利用的土地上都种着谷物。这些沉闷的现象令我很想家。到处都是肮脏的、行将坍塌的土坯房,一些过年时糊的褪了色的红对联依然残缺不全地留在破败的门洞上。

在一个刚到 中国的西方人的偏见与厌恶背后,我们还可以看到华北平原的一些最重要的特点:平坦的土地、以粮为主的农业、稠密的人口和贫穷的村庄。这里是浩荡的黄河与一些发源于山西边界太行山脉并注入渤海湾的小河所形成的冲积平原。放眼望去,周围数百英里一马平川。从黄河离开山西境内流入豫北平原到入海口,其中距离有550千米之多,而其落差仅为100米,每公里不足20厘米。这条世界上最混浊的河流,淤泥含量达25%。上千年的沉积孕育了肥沃的土地,使得该地区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农业产区之一。但是,如此平坦的平原,使得排水成为一个相当大的问题;哪个地方的水不能被轻易地排走,哪个地方的土壤就会盐碱化,庄稼就要稀疏。

该地区属大陆性气候:冬季平均气温刚超过零度,刮寒冷干燥的西北风,夏季则炎热、湿润。平原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降雨量不足500毫米,且大多集中在夏季7、8月份。在山东沿海和半岛地区,降雨既丰富又稳定,但在平原上,每年降雨量的变化很大。没有任何人工灌溉系统,农民完全靠天吃饭,靠老天在合宜的时间送来适量的夏雨。老天一般并不友善:降雨太多会淹没土地,太少又会带来干旱,导致土地坚硬、龟裂,土地表面经常覆盖上一层白色盐碱。

尽管天气变幻莫测,常使该地区遭受自然灾害,但华北平原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之一。事实上,在19世纪末,农业是那里维持生计的唯一途径。调查表明,甚至到20世纪30年代出现铁路和商业之后,大约90%经常是95%的人口还是农民。虽然有些地区种植像棉花这样的商品作 物,但是,小麦、大豆、小米、高粱和其他粮食作物在本地区仍占统治地位。 这些作物供养着异常稠密的人口。有一本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经济地理书曾作过统计,整个华北平原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00人以上,而且,大部分地区每平方公里平均在300人以上 。19世纪末的人口密度大概会小一些,但是,根据20世纪30年代的统计数字推断,我估计鲁西平原的平均密度约为每平方千米250人。 iv6rako0wrNAXXTS2oJLtrNAC4ANnlzzC9dIJ+KWLbg4OXutheniYEgaOCClKJl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