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写过一篇豆瓣日记,叫作《为什么我从来不过“双十一”》,到现在还不断被转载,大家可以去网上搜索这篇文章。在文章中,我描述了我的三个理由。
第一点:对于消费品而言,“需要”比“价格”更重要。
对于投资来说,明确内在价值之后,价格是最关键的因素。我老公为了以足够便宜的价格买入一家公司的股票,甚至不惜等上一两年之久。有时候他会感慨,当年仅仅因为不够便宜而没有买入的某家公司的股票,现在股价涨了两三倍不止。但他不曾后悔,因为这是他投资的基本原则。
对于消费品而言,我觉得明确内在价值之后,需要比价格更重要。因此,拼搏“双十一”的问题在于,你往往会因“价格低”而忘记了“是否需要”这件事。豆瓣上爱书人多,当京东、当当打两三折时,便会买回来一堆书,但多少是看完的?多少又是买回来就束之高阁的?
第二点:对于消费品,也要搞明白“价值”和“价格”的差别。
我看不少人说,“去年‘双十一’买的面膜还没用完”,那我就拿面膜举例吧。
一般来说,你会购买“价值”高于“价格”的商品。对于不需要的东西或者用不到的东西,它的“价值”实际为0。也就是说,一袋你去年买了、但是今年还没用的面膜,哪怕它“双十一”从20元打折到6元,它的“价值”实际为0,你仍然亏了6元。
我看到朋友圈中流传着不少类似“别问我花了多少钱,而要问我省了多少钱”的言论,如果他们明白“价值”和“价格”的区别,就不会这么说了。省多少只是“账面数字”,实际上你吃了大亏。
第三点:追逐“双十一”是有成本的。
最后一点其实我觉得最为重要,也是我从来不过“双十一”的最大理由。购物这件事是有时间成本的,它甚至会让你养成不太好的消费习惯。
在“双十一”之前,你需要考虑要买什么,看看哪家店打折最厉害;然后在双十一准备夜宵、盯着电脑,手快有、手慢无地拼抢,这些在我看来都是有成本的。时间是成本的一种,精力也是成本的一种,还有最关键的是,思维方式也是成本的一种。
我宁愿去思考“如何能赚更多的钱”,也不愿意把时间和精力耗费在“如何能买到更便宜的东西”上。我宁愿去考虑“什么东西我不买也可以”,也不愿意去考虑“如果便宜的话买回来或许会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