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校注说明

《临症经验方》,清·张仲华著。本次校注,以《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馆藏善本医书》所收清道光二十七(1847)年养恬书屋刻本为底本,以《中国医学大成续集》所收影印清光绪八年(1882)上海玉轴山房重刻本(名为《爱庐方案》,简称“重刻本”)、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抄本(简称“抄本”)为校本,以《柳选四家医案》(清光绪三十年惜余小舍刻本,简称“爱庐医案”)、《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铅印本,简称“医案精华”)为他校本。校勘、注释的原则是:

1.采用现代标点方法,对原书进行重新标点。

2.凡原书中的繁体字,均改为规范简化字。

3.凡底本中因写刻致误的明显错别字,予以径改,不出校。

4.异体字、古字、俗字,径改为通行简化字,不出校记;通假字,一律保留,并出校记说明本字。

5.中药名称中的异体字,“全同异体字”(音义全同而形体不同的字)以通行简化字律齐,并出校说明原字;“非全同异体字”(音义部分相同的异体字)予以保留,并出校记说明当今规范名称。中药名称中的古字、通假字一仍其旧,并出校记说明当今规范名称。

6.凡底本与校本互异,若显系底本脱误衍倒者,予以勘正,并出校注明据补、据改、据删之版本、书名或理由;若难以判定是非或两义均通者,则出校并存,或酌情表示倾向性意见;若属一般性虚词,或义引、节引他书而无损文义者,或底本不误而显系校本讹误者,一般不予处理;凡底本与校本虽同,但对原书文字仍有疑问者,不妄改,只出校注明疑误、疑衍、疑脱之处,或结合理校判定是非。

7.因竖排改为横排,原书中代表上文的“右”字,一律改为“上”字。

8.原书卷前有“胥江张仲华爱庐氏辑,男德达直卿氏校”字样,因无关文义,今删去。

9.对个别冷僻字词加以注音和解释。 40FTgI34xyyz1NlTB9sf9gGgZ2TB9gUGnVaV2l7Yka9wKmpSwpnUnJ2DSID5Tq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