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杂证门

经曰:夏伤于暑,秋必痎疟。其证大都多热多寒,或热多寒少,或寒多热少,或单热不寒,或单寒不热,或先寒后热,或先热后寒或有汗,无汗,或汗少,汗多,或自汗、盗汗,或头痛骨痛,或大渴引饮,口苦舌干,或呕吐不思饮食,或烦躁不得眠,或大便燥结,或泻痢,或连发,或间发,或三日发,或发于阳,或发于阴,要皆中气不足,脾胃虚弱,暑邪乘虚客之而作。虽随经随证投药解散,必先凊暑益气,调理脾胃为主,有食者兼消导夺食,有风兼散风,有老痰伏饮者兼豁痰逐饮,感瘴疠者兼消瘴疠,汗多者固表,无汗者解表,泻利者升发兼利小便,便燥者兼益阴润燥。病有阴阳,药分气血,证有缓急,治因先后,人有虚实,法异攻补。久而不解,必属于虚。气虚者补气,血虚者补血,两虚者气血兼补,非大补真气,大健脾胃不得瘳也。

忌 破气,下。诸药俱见前。疟必由于中气虚。破气则伤中气,邪不得解,甚则中满不思食,作泄,恶寒,口干。惟伤食宜消,不同此法。误下则邪气陷于内,变为滞下,或腹满肿胀,呕恶不思食。凡属破气、下泄药,切戒勿施!

宜 清暑益气,健脾开胃兼消痰。宜分脏腑手足六经所见证施治。三阳经疟邪客之者,其证多热多渴,亦易得汗,药宜大剂急逐暑邪,毋使迟留,则病易愈,继以理脾开胃,大补真气,蔑不廖矣。邪在三阳,药宜辛寒,如石膏、知母、柴胡;甘寒,如葛根、麦冬、竹叶、粳米;苦寒,如黄芩之属为君,乃可以散暑邪,除热渴,坠头疼,兼寒甚者,则间用辛温,如姜皮、桂枝以为向导,以伏其邪,则病易退。凡寒甚者,病因于虚;或作劳者,亦因于虚,皆宜甘温,以人参、黄芪、白术为君,佐以辛甘,如桂枝、姜皮之属。脾胃虚弱,饮食不消者,则补之,以参、术佐以消导,如白豆蔻、麦芽、砂仁、草豆蔻、枳实、橘皮、山楂之属。在阴分者,则以当归、牛膝为君,佐以姜、桂,如热甚而渴者,去姜、桂,加知母、麦冬、竹叶、牛膝、鳖甲。

疟病多挟痰。如热痰,须用贝母为君,自三钱至八钱,竹沥、竹茹、花粉、橘红、茯苓以佐之,甚者可加霞天膏。如寒痰发疟,寒多不咳者,用半夏、白术、橘皮为君,多加生姜皮。

疟病多挟风。有风者必用何首乌为君,白术、橘皮为臣,葛根、姜皮、羌活以佐之,不头痛者除羌活。

暑邪盛,解散不早,陷入于里,则变为滞下,急投芩、连、芍药、滑石、红曲、甘草,佐以葛根、升麻、柴胡,以表里分消之。脾胃薄弱者,加人参、扁豆、莲肉,大剂与之,以愈为度。滞下者愈,疟亦随止,即不止,其势必轻,乃随经随证以治之,不烦多药而自止也。

又:暑热湿之邪内伏,百药不效者,用独雄丸立愈。

凡劳疟,病人阴不足,或作劳,或房劳,病发于阴,或间日一发,或三日一发为病深,须以鳖甲、牛膝、何首乌为君,橘皮为佐,发于夜而便燥者加当归,脾胃弱者勿加,佐以姜皮,热甚勿入,大剂与之,日三乃瘥。

附录诸疟主治

热多

宜 贝母、石膏、麦冬、橘红、干葛、滑石、竹叶、牛膝、知母、黄芩、柴胡、茯苓、乌梅、何首乌、牡蛎、鳖甲。

寒多

宜 桂枝、姜皮、人参、二术、黄芪、当归、橘红、半夏、草豆蔻、白豆蔻、炙甘草。

汗多

宜 人参、白术、黄芪。秋冬加桂枝。

无汗

宜 干葛、柴胡、石膏、羌活、姜皮、人参、苍术。

疟母

宜 鳖甲、射干、牡蛎、三棱、缩砂仁、桂、橘皮、青皮、人参。凡疟疾多热,久不解者,其人必本阴虚,法当益阴除热,非鳖甲、牛膝不能除也,多寒而久不解者,其人必本阳虚,非人参、白术、黄芪不能除。

按:疟有山岚瘴气,停痰留饮而发者,古方类用常山、砒霜等吐之。今人误执其方,见疟辄用,不知二药有大毒,损人真气,犯之多致危殆。慎之!慎之!

滞下

俗呼痢疾。其证腹痛便脓血,或赤,或白,或赤白相杂,或下纯血,或下紫黑血块,或如豆汁,或如鱼冻,或如屋漏水,或下纯黄积类,多里急后重,数登圊而不得便,小便短赤不利,或发热,或口渴,甚则呕恶不思食。此皆暑淫之邪与饮食积滞胶固肠胃而作,必先祛暑渗淫安胃为主,伤气分则调气益气,伤血分则和血补血,挟瘀血则行血。药虽因证而设,要皆以补养胃气为急。故其证以噤口痢为最重。胃气一绝则不可治矣。故曰:安谷则昌,绝谷则亡。俗治多借口“迎而夺之”之说,轻用大黄、朴硝,及误用巴豆、牵牛,以致洞泄肠开而毙。又有妄投诃子、粟谷、亚芙蓉、肉豆蔻收涩之剂,以致便闭腹胀,或湿热上攻,肢节肿胀拘挛,痛不可忍,难以救疗。慎之!慎之!

忌 破气,闭气,收涩,燥,温热,咸寒,滑腻。诸药俱见前。

宜 清热消积,开胃气,升,利小便。如黄连、黄芩、白芍、红曲、山楂、橘红、升麻、葛根、甘草、滑石、莲肉、白扁豆、乌梅。如胃弱,加人参、莲子、升麻;如腹痛,以黄连、白芍、炙甘草、黄柏、升麻煎服;如里急,同上药加当归;如小便赤涩短少,或不利,亦倍之;赤多,倍乌梅、山楂、红曲;白多,加吴茱萸;恶心欲呕,即噤口痢,多用人参、莲肉、扁豆、白芍、升麻佐之;久痢不止加肉豆蔻、人参、砂仁、白茯苓。凡滞下,非元气壮实,多噉能食之人,慎勿轻用大黄、巴豆、牵牛等下药。

复有毒痢一证,或痧毒内陷下脓血,各药不效者,加忍冬藤为君,地榆、丹砂、犀角汁饮之。

凡产后滞下,积滞虽多,腹痛虽极,不可用大黄等药行之,致伤胃气,遂不可救。但用人参、白芍、当归、红曲、升麻、益母草、炙甘草、滑石末足矣。若恶露未尽兼用乳香、没药各七分五厘,炒砂仁一钱,久之自愈,血虚可加阿胶三钱。

凡胎前滞下,宜用黄芩、黄连、白芍、炙甘草、橘红、赤曲、枳壳、莲肉略用升麻,未满七月勿用滑石。

泻痢

俗呼泄泻,因于湿。

忌 湿润,破气,下,苦寒,滑利。诸药俱见前。

宜 安胃补脾,升,利小便。如人参、茯苓、莲肉、扁豆、白术、车前子、升麻、橘红、藿香、木瓜、干葛、炙甘草、白莱菔。虚寒者,加肉豆蔻、补骨脂、吴茱萸;虚热者,去白术,加川黄连,倍芍药、莲肉。暑湿为病则小水短赤,或口渴,倍用姜炒黄连为君,佐以干葛、升麻。由于感风寒者,二术、吴茱萸、砂仁、陈皮、干姜、紫苏主之。若由于饮食停滞者,兼消导,山楂、麦芽、神曲、陈皮、肉豆蔻。

五疸

方书所载五疸,酒、食、大饥后、过饱、女劳失治而成。然其证必由湿热伤脾及饮食停滞。又有瘀血发黄一证,方所不载,分别一误,则药不对证,多致不救。慎之!慎之!

忌 破血,闭气,下,咸,滑利,滞腻,润,燥热。有瘀血者,兼忌酸寒。诸药俱见前。

宜 清热,利水,除湿,养胃气。有停滞者宜消积滞,有瘀血者宜行血。如茵陈蒿、黄连、苜蓿 酒疸非此不愈 、栀子、紫草、栝楼根、秦艽、黄芩、滑石、车前子、白鲜皮、白茯苓。虚者加人参;停滞者,加红曲、橘红、谷麦糵、山楂;瘀血加琥珀、牡丹皮、红曲、红花、桃仁、延胡索、蒲黄、五灵脂、韭;元气壮实者,服前药瘀血不行,可加熟大黄,虚者勿用。

铠按:五疸乃谷疸、酒疸、女劳疸、阳疸、阴疸是也。仲景《金匮》篇立名虽异,治法多同,辨证三十五条,治方一十二法,审黄之必发、不发,在于小便之利与不利。疸之易治、难治,在于口之渴与不渴。上盛者,一身尽热,下郁者,小便为难,渴饮水浆,急当泻,热汗后溺白,即宜投补。缪氏所论五疸,必由湿热伤脾,饮食停滞,增入瘀血发黄一条,治法惟清热利水,除湿养胃。虽极周备,然阴阳虚实未及精详至。如阴黄有先自阳黄,因过投清利湿热,以致阳气衰弱,湿不尽化,转为阴黄,甚至痿黄黧黑未传。中满有因劳乏伤脾,脾虚湿郁,发黄色痿,甚至面浮足肿,皆由脾阳伤极,若投清利湿热,必致不救。惟罗谦甫着意于此义,以温脾化湿,用茵陈四逆汤,即附子、干姜、甘草、茵陈;虚者,加入人参、薏苡仁、茯苓之类。

由于热

忌 燥,温热,补敛,升。诸药俱见前。

宜 降润,清热,苦寒,辛寒,佐以咸寒。如苏子、橘红、天冬、枇杷叶、麦冬、黄芩、桑白皮、薄荷、百部、花粉、蒌仁霜、桔梗、贝母、蛤粉、竹沥、童便。胶固者,加霞天膏,并用猫儿刺。

由于风寒

忌 补敛,湿润,酸、咸。诸药俱见前。

宜 降气,辛散。如橘红、苏子、杏仁、天麻、前胡、半夏、南星、葛根、桑白皮、薄荷、白前、生姜汁。

由于湿

忌 润,咸,酸,滞腻,发湿。诸药俱见前。

宜 健脾,燥湿,辛散,佐以淡渗。如人参、二术、橘红、半夏、桑白皮、茯苓、泽泻。

饮 如涎而薄者,或如涎而稠者,伏于胸中及脾胃间,或吐酸水、苦水、黄水、绿水,或伏而不吐,上支心胸胃脘,作痛不可忍,按之不得下,或发寒热,呕吐不能饮食。

忌、宜 俱同脾虚证内停饮条。

诸气

气有余即是火。

忌 升,闭气,酸敛,滞腻。诸药俱见前。虚者,宜降,补敛,调,温,酸,辛,甘。如苏子、枇杷叶、橘红、麦冬、芦根汁、甘蔗、降香、沉香、白豆蔻、郁金、甘草、童便、白芍、五味子。因虚极而气不得行者,加人参。实者,宜破散,香燥,辛苦,辛寒。枳壳、青皮、槟榔、厚朴、木香、沉香、香附、乌药、降香、藿香、缩砂之类。

忌 酸敛,滞腻,补气,闭气。诸药俱见前。属情抱者,宜开发志意,调气散结,和中健脾。如远志、贝母、郁金、石菖蒲、香附、苏子、橘红、白豆蔻、木香、苏合香、缩砂、麦冬之类。属五藏者,木郁达之。宜升,吐。如升麻、柴胡、川芎之类。火郁发之,宜散。如升麻、葛根、柴胡、防风、羌活之类。土郁夺之,宜下。如槟榔、枳实、厚朴、大黄之类。金郁泄之,宜降。如橘红、苏子、桑白皮、猪苓、泽泻、木通、赤小豆、车前子、乌蠡鱼之类。

关格

不得大小便为关,是热在丹田也;吐逆水浆不得下为格,是寒反在胸中也。是阴阳易位。故上下俱病。先投辛香通窍下降之药以治其上,次用下泄苦寒之药以痛二便。此急证,法难缓治,纵有里虚,通后再补。

忌 升,补敛,闭气,酸。诸药俱见前。

宜 降,下,辛寒,辛温。如沉香、白豆蔻、丁香、苏子、龙脑香、苏合香、橘红、生姜、藿香,次用大黄、黄柏、知母、滑石、木通、车前子、牛膝之类。

俗呼呃逆。久病沉痼而发者,属真气虚,多不治。

忌 破气,升散。诸药俱见前。

宜 补敛,甘温,甘寒。如人参、黄芪、炙甘草、麦冬、五味子、益智子、白芍、石斛之类。

伤寒失下而发者

忌 补敛,酸,燥热,滞腻。诸药俱见前。

宜 下。大小承气之类。

便不硬闭,按之腹中和软,未经汗吐者

宜 辛寒解表,白虎汤之类。气逆冲上而发者。

忌 升,补。诸药俱见前。

宜 降气,甘寒,咸寒。如苏子、旋覆花、代赭石、橘红、枇杷叶、竹茹、芦根汁、麦冬之类。

因痰水停膈而发者

忌 升,润,苦寒,甘寒,酸寒。诸药俱见前。

宜 降气,开痰,辛散。如橘红、苏子、贝母、桑白皮、半夏、旋覆花、生姜、白豆蔻之类。

吐血、咳血、鼻衄、齿衄、耳衄、舌上出血

忌 升提发散,下,破血,补气,闭气,破气,温热,辛燥,复忌极苦寒伤胃。诸药俱见前。

宜 降气,清热,凉血益阴,兼行血,咸寒,酸寒,甘寒。如苏子、麦冬、橘皮、枇杷叶、降香、郁金、天冬、沙参、牛膝、阿胶、生地黄、枸杞子、五味子、鳖甲、白芍、犀角汁、牡丹皮、青蒿、剪草、白药子、童便、侧柏叶、小蓟、茅根、棕灰、藕节、当归、蒲黄之类。

蓄血

俗名内伤。或积劳,或多怒,或饱后行房,或负重努力,或登高坠下,或奔逐过急,皆致蓄血。证多发热,其热类外感而不头疼,不作渴,天明少间,至午复剧,有汗,汗多齐颈而还,自汗,无气以息,目光短,不思饮食,不得眠,二便自利,小便或赤,大便或泄。

忌 破气,复忌补气,下,苦寒,辛燥。诸药俱见前。

宜 行血,辛温,佐以咸寒。瘀血行后,宜补血,益脾,和肝。如桃仁、红蓝花、延胡索、桂 有火之人勿用 、郁金、归尾、苏方木、乳香、降香、没药、穿山甲、 img 虫、赤芍、五灵脂、蒲黄、红曲、麒麟竭、韭汁、童便、桃枭 ,甚者用大黄、花蕊石。瘀行则止,勿过剂。如元气虚,脾胃素弱者,慎勿轻用大黄。如瘀血行后,宜生地、川续断、鹿角胶、归身、麦冬、牛膝、白芍、炙甘草、酸枣仁、大枣、龙眼肉、枸杞子、山茱萸。

治血三法药各不同

血虚宜补之。虚则发热,内热法宜甘寒,甘平,酸寒,酸温以益荣血。其药为熟地、白芍、牛膝、炙甘草、酸枣仁、龙眼肉、鹿角胶、淡苁蓉、枸杞子、甘菊花、人乳之类。血热宜清之、凉之。热则为痈肿疮疖,为鼻衄,为齿衄,为牙龈肿,为舌上出血,为舌肿,为血崩,为赤淋,为月事先期,为热入血室,为赤游丹,为眼暴赤痛,法宜酸寒,苦寒,咸寒,辛凉以除实热。其药为童便、牡丹皮、赤芍药、生地、黄芩、犀角、地榆、大小蓟、茜草、黄连、山栀、大黄、青黛、天冬、元参、荆芥之类。血瘀宜通之。瘀必发热发黄,作痛作肿及作结块癖积。法辛温、辛热、辛平、辛寒、甘温以入血通行,佐以咸寒乃可软坚。其药为:当归、红花、桃仁、苏木、桂、五灵脂、蒲黄、郁金、京三棱、延胡索、花蕊石、没药、 img 虫、干漆、自然铜、韭汁、童便、牡蛎、芒硝之类。

盖血为荣阴也,有形可见,有色可察,有证可审者也。病既不同,药亦各异。治之之法,要在合宜。倘失其宜,为厉不浅,可不谨乎。

治吐血三要

宜降气,不宜降火。

气有余即是火,气降则火降,火降则气不上升,血随气行,无溢出上窍之患矣。降火必用寒凉之剂,又伤胃气,胃气伤则脾不能统血,血愈不能归经矣。

今之疗吐血者,大患有二:一则专用寒凉之味,如芩、连、山栀、青黛、柿饼灰、四物汤、黄柏、知母之类,往往伤脾作泄,以致不救。一则专用人参,肺热还伤肺,咳逆愈甚。亦有用参而愈者,此是气虚喘嗽。气属于阳,不由阴虚火炽所致,热亦百不一二也。宜以白芍、炙甘草制肝,枇杷叶、麦冬、薄荷、橘红、贝母清肺,薏苡仁、淮山药养脾,韭菜、番降香、苏子下气,青蒿、鳖甲、银柴胡、牡丹皮、地骨皮补阴清热,酸枣仁、白茯神养心,山茱萸、枸杞子、牛膝补肾。此累试辄验之方。然阴无骤补之法,非多服药不效。病家欲速其功,医者张皇无主,百药杂试,以致殒命,悲夫!宜行血,不宜止血。

血不循经络者,气逆上壅也。夫血得热则行,得寒则凝,故降气行血,则血循经络,不求其止耳自止矣。止血则血凝,血凝必发热劳嗽恶食,及胸胁痛,病日沉痼矣。宜补肝,不宜伐肝。

经曰: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者也。肝为将军之官,主藏血。吐血者,肝失其职也。养肝则肝气平,而血有所归,伐之则肝不能藏血,血愈不止矣。

头痛

挟风寒者

忌 补敛。诸药俱见前。

宜 辛温发散。如羌活、防风、细辛、荆芥、薄荷、川芎、藁本、升麻、白芷、蔓荆子、生姜、葱白之类。

挟邪热者

忌 同挟风寒。

宜 辛寒,苦寒,解散。如石膏、薄荷、黄芩 酒炒 、芽茶、黑豆、乌梅、甘菊花、土茯苓。

热极目昏便燥者,加酒蒸大黄。

挟痰者

忌 升,补敛,酸甘,滞腻。诸药俱见前。

宜 豁痰降气,辛燥。如苏子、橘红、贝母、半夏、前胡、竹沥、术、天麻之类。

阴虚者

忌 辛热发散。诸药俱见前。

宜 补血益阴,甘寒,酸寒。如生地、甘菊花、当归、天冬、麦冬、枸杞子、黄柏、白芍、忍冬、五味子、乌梅之类。

眉棱骨痛

忌、宜 俱同阴虚头痛。

齿痛

忌升,补敛,燥热,辛温。诸药俱见前。宜清热凉血。苦寒,辛寒,甘寒,咸寒。如麦冬、生地、赤芍、牡丹皮、竹叶、知母、黄连、黄芩、黄柏、元参、石膏、薄荷、苏子、甘草、童便之类。

上下龈痛

属胃与大肠火。

宜 石膏、熟大黄、麦冬、黄芩、黄连、赤芍药、生地、甘草、青黛、细辛、西瓜皮灰、薄荷、枇杷叶、苏子、木通。真牙浮动及黑烂,属肾虚有火,已见肾虚条内。忌宜俱同。

胃脘痛

因火者

忌 补敛,燥热。诸药俱见前。宜降,苦寒,甘寒,咸寒,辛寒。如苏子、橘红、黄连、山栀、麦冬、甘草、石膏、知母、元参、童溺之类。

因寒者

忌 破气,滞腻,苦寒。诸药俱见前。

宜 辛温发散。如橘皮、草豆蔻、益智子、丁香、桂、白术、藿香、白豆蔻、缩砂仁、吴茱萸、厚朴、香附、干姜之类。

因宿食者

忌 升,补敛,苦寒。诸药俱见前。

宜 消导,兼降气。如山楂、橘皮、草果、红曲、枳实、槟榔、草豆蔻、青皮、厚朴、谷麦糵、缩砂。

因脾胃虚弱以致食停者

消导中加人参。

因瘀血者

忌 补气,酸敛。诸药俱见前。

宜 辛温、苦温以行血。如桃仁、延胡索、红曲、红花、山楂肉、牡丹皮、韭菜、通草、降香、郁金、肉桂、三棱、童便、琥珀、牛膝、赤芍之类。

因血虚者,按之则痛止

忌 破气,复忌补气,燥热,辛温。诸药俱见前。

宜 润,补敛,甘寒,甘温。如麦冬、炙甘草、酸枣仁、石斛、白芍、生地、当归之类。

因虫者

忌 补,升,发散,甘。诸药俱见前。

宜 杀虫,苦酸。如锡灰、苦楝根、槟榔、鹤虱、雷丸、使君子、芜荑、薏苡仁根、大黄、乌梅之类。

因恼怒者

虚弱人,忌破气;壮实人忌补气;总忌酸敛、升。诸药俱见前。

宜 降气,辛温。如苏子、枇杷叶、白豆蔻、降香、缩砂、木香、橘红、延胡索、五灵脂之类。

因痰饮者

忌、宜 俱见痰饮证下。

腹痛

因于寒

忌 苦寒下利,诸药俱见前。

宜 温中,辛散。如白术、厚朴、干姜、吴茱萸、肉桂、炙甘草、木香、缩砂、橘皮之类。

因于热

火在少腹则绞痛。

忌 辛热,香燥,补敛。诸药俱见前。

宜 甘,苦寒。如山栀仁、麦冬、石斛、白芍、甘草、桔梗、黄芩、黄连、滑石、木通、戎盐之类。

诸痛不可按,属实

忌 补气,大热。诸药俱见前。

宜 破散疏利,苦寒。如枳实、青皮、槟榔、三棱、滑石、蓬术、木通、大黄 有积滞宜用 无者勿用

诸痛可按,属虚

忌 破气,破血,下利,发散。诸药俱见前。

宜 补气血,甘温,酸敛。如人参、黄芪、二术、地黄、当归、炙甘草、白芍、山药、酸枣仁、五味子之类。

拘挛而痛也。因风寒湿三者合而成痹,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

忌 下,收敛,酸寒、苦寒、咸寒。诸药俱见前。

宜 辛散行气,燥湿,甘温,淡渗。如漆叶、续断、黄芪、甘草、菊花、萆薢、防己、白术、防风、羌活、独活、秦艽、牛膝、木瓜、天麻、茯苓、泽泻、菖蒲、车前子、桑寄生、狗脊、蔓荆子、杜仲、白鲜皮、石斛、细辛、松节、松叶、原蚕砂、威灵仙之类。

属湿热。经曰:治痿独取阳明。

忌 破气,升,辛热,发散。诸药俱见前。

宜 大补气血,清热除湿,甘寒、甘温、苦寒、酸寒。如人参、黄芪、二术、炙甘草、地黄、麦冬、白芍、木瓜、石斛、薏苡仁、黄柏、茯苓、泽泻、车前子、木通、黄连、黄芩之类。

交肠

其病大小便易位而出。或因大怒,火因醉饱,遂至脏气乖乱,不循常道。法当宜吐以开提其气,使阑门清利,得司秘别之职,则愈矣。

忌 破气,燥热。诸药俱见前。

宜 升清降浊,兼补气,淡渗。如升麻、柴胡、苏子、降香、橘红、人参、术、茯苓、泽泻、猪苓、木通、滑石、车前子。

鬼疰、尸疰、飞尸、客忤

此系天地阴邪杀厉之气乘虚中人,或偏身青黯,或忽消瘦声哑,面色青黄不定,或忽惊厥,目直视,手握拳,或遍身骨节疼痛非常。

忌 破气;复忌补气。升,燥热,酸敛。药俱见前。

宜 辟恶气,安神镇心,辛香发散,金石镇坠。如牛黄、丹砂、苏合香、天竺黄、琥珀、沉香、龙脑香、乳香、安息香、木香、麝香、珍珠、雄黄、鬼臼、龙脑、犀角、金银箔、虎骨、代赭石、天灵盖、獭肝、生地、菖蒲、远志之类。 7u1rt7kQhjbHmUXYH8DsB4HK+e2hGeJZEDmMyppM18OQN4ailGsp/0ANXQKpdCf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