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中之要》又名《秘传内府经验女科》,作者不详,刊刻于清嘉庆庚申年(1800)。据书中记载,本书为清嘉庆年间,时任工部员外郎的满洲人伊精阿(字共庵)从刘氏处得之,认为此书方论有效,如序中所言“不胶柱而鼓之无不应者”,后传授于印山恭德,并有意将此书刊刻传世。丰绅伊绵在向印山恭德请教医学时见到此书,认为书中论述妇科诸症不杂不复,易于学习,于是将此书刊刻,使其得以流传。
本书清嘉庆五年庚申(1800)刊刻后,未见有重刻本。该版本藏于浙江大学图书馆医学分馆(杭州),以及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北京)。本次整理,以中国中医科学院藏本作为底本,以本书所引著作之通行本为他校本,并适当运用理校法进行校勘。
具体整理原则如下:
1.采用现代标点方法,对原书进行标点。
2.凡繁体字、异体字、俗字、古字,均改为通行简化字。通假字一律保留,并出校说明。
3.凡因写刻笔画致误的明显错别字,如“已”与“巳”、“日”与“曰”等,予以径改不出校。
4.原书为竖排版,现为横排版,故凡指上下文的“右”、“左”,均相应地改为“上”、“下”。
5.对疑难字词进行注释并注音,注音一般采取汉语拼音加直音的方法。
6.对成语、典故等在首见处予以训释。
7.原书部分段落居首有提示标识“—”,考虑到无实际意义,且为避免歧义,故统一删去。
8.中药名属于错字或前后文不统一或书写不规范者,均予统一或改正,不出校记,如“姜蚕”改为“僵蚕”、“枯凡”改为“枯矾”、“石羔”改为“石膏”、“射香”改为“麝香”、“硃砂”改为“朱砂”、“山査”改为“山楂”、“梹榔”改为“槟榔”、“川山甲”改为“穿山甲”、“霍香”改为“藿香”、“五灵芝”改为“五灵脂”、“山枝”改为“山栀”、“班猫”改为“斑蝥”、“连乔”改为“连翘”等。
9.原书目录后半部分编排凌乱,且较为冗繁,今根据整理后的正文重新予以编排。